小學雞媽媽:湖畔義工隊

住加拿大本那比3個月,在湖邊已走了不知幾回。從夏末到初秋,豐盛的翠綠換成耀眼金黃,隨風飄起。11月,未到隆冬,枝頭已經禿得差不多了,卻有另一種美態。住所附近的這兩個湖,早晚四時、天晴天陰,時時刻刻景致都不一樣,愛煞,不禁一賞再賞。 所以,是時候邀孩子一起到湖邊做義工了。 掃清落葉 泥地上散播種子 這湖區組織了義工隊,參與日常的維護工作。今日有兩項任務:一邊廂平整泥地然後撒種,另一邊廂用木頭建欄杆導走人流。我們一家四口兵分兩路,我和兒子種植,丈夫和女兒做木工。下種的工序很簡單:先用耙子掃清一地落葉,免得種子撒到葉面被風捲走,然後在桶子裏混合9款種子,在泥地上平均散播後,再把原先掃去的落葉全部鋪回來。這樣既減少種子被雀鳥啄走的風險,枯葉分解後也能為新芽提供養分。但為什麼是9款種子? 9至12款種子 建立多樣化植群 「一般來說9至12種便可,以建立多樣化的植群。我挑的品種,都能夠適應陽光和乾旱,預計日後長出來的高度也差不多。種植本地品種很重要,因為只有它們,才能為途經的雀鳥提供合適的食物。」領隊是個愛觀鳥的女生,這回下的種子,很多都由她親手從湖區採集得來:「喜歡的話,大家可以拿些回去種在自家後園,那樣鳥兒才能多吃。」 欄杆也建得如火如荼。義工們兩人一組,來來回回搬運木條,經過時留下一陣清香。原來那是雪松,又名香柏,抗腐力強,預計能用上數十載而不朽。這工作沒想像中複雜,只要疊好上下兩層木條,避開最堅硬的節疤,拿電鑽鑽開一個洞,再揮槌插入6吋長的釘子。如此一層一層的堆疊,待至4層便大功告成。 我家少年們,一個低頭掃落葉(在家明明不樂意打掃),一個提起電鑽專職鑽孔(原來孩子早就在學校學過了,同學還給她起了一個「朵」——電鑽殺人魔),我邊工作邊偷看幾眼,忍不住分心。義工朋友笑說:「他們這副模樣在家裏很稀奇對嗎?」正是啊!而且專心勞動的孩子,特別好看。 完成後,大家自豪地站在成果前拍照,以後又添一個來湖邊走走的理由了。 「下次什麼時候?」 自從大兒子長成少年,跟我們一起出動的意欲大減,我們也不強求,但偶爾悵惘。這回挑這義工服務,倒也曾認真思考:他不怕髒,喜歡郊外,不介意默默耕耘,最好不用太多人際互動。果然,離開時,他問:「下次什麼時候?」 找對了,我心裏歡呼一下,但表情宜低調。有些努力,默默就好。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對未來保持謙虛

面臨升中派位,小六家長集體患上恐慌症。群組、講座、呈分試……每一個名詞,都是家長神經繃緊的元兇。講座之中,校長侃侃而談,有的看來高瞻遠矚,有的看來世事都給他看透。台下家長明白多少,不得而知,但台上校長可以享受到久違了的「學生埋首記錄筆記」的教學快感,倒是顯而易見。 未來的孩子需要什麼?誰知道? 有校長說,世事變化大,今天家長覺得有用的技能,將來未必管用,所以我們不要看重目前,要看重未來,要讓學生學會未來有用的技能。至於未來什麼技能有用?校長說,那就是學習新事物的技能。表面言之成理,然而,想深一層,既然未來變化那麼大,我們現在又怎能一口咬定「學習新事物的技能」在未來必然有用呢?也許,到了10年後,每個人身體裏植入一塊晶片,就能解決所有學習難題。也許,未來的人類,更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感受呢?也許,將來大家坐擁無限「技能」,卻獨缺找尋和感受快樂的能力呢?誰知道,誰敢確定? 有句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思考未來,上帝可能狂笑。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我對於何謂「最好」,經常會作各種反思。想啊想,想啊想,就會發現,人腦(尤其是我的腦)很多時很愚笨。我唯一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愚笨的思考,就是自覺頗為愚笨。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進步最重要的思想有3個:第一、承認自己很笨;第二、明白任何一個人都很笨;第三、努力建立一種制度或方法,讓笨人不能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而做出自以為是無法挽回的事。 知道人很蠢 是聰明的第一步 針對第三點,人類用的方法有兩個,很簡單,一個叫科學,一個叫民主。科學方法,可以推翻「聰明人」的看法,而推翻「聰明人」理論的人,並不需要特別聰明;民主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定期推翻「聰明人」,確保「聰明人」不能一直「聰明地」統治下去。至於人類方法以外,有更宏大的方法,那個方法叫做「基因多樣性」。動物繁衍後代,透過不同基因特性,遺傳了不同特質的後代。兄弟姊妹,出自相同父母,差異極大。「天擇」之下,有的人反叛,有的人順從,有的人勇敢,有的人謹慎。究竟冒險好,還是保守有利,這類問題,人類一做思考和判斷,很容易偏執,很容易自大。大自然的法則是,不同特性,在不同情况下各自擁有優勢。一隻烏龜冒險,可能會在極惡劣的狀况下找到水源,逃出生天,但也有可能從懸崖高處掉下死亡,粉身碎骨。 世事常變,時勢常換,誰敢說聰明一定比愚笨好? 亂世末世,太聰明太敏感,可能早死;愚且魯,「鈍感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語,意指對周遭事物不過分敏感的能力)可能異軍突起,大派用場。 對孩子,還是要放鬆一點。誰真的懂得未來呢?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冰封三尺,是一日之寒?

很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和散文,其中有一篇題為〈漸〉的散文,我時不時都會重溫,提醒自己:「……變更是漸進的……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迹……」 誠然,我們都生活在「漸進式」的變化中,沒有一剎那是靜止不動的;更何况,在光速數碼世代,大家都習慣了被數據極速帶動:我們樂於being spinned,也不在意地spinning around。在如此資訊爆炸而又瞬息幻變的人生舞台上,稍不留神,我們就忽略了原來走着下坡路,偶一不慎,甚或摔倒。 父母陪伴 接下重錘 《明報》11月18日社評引述警方數據指出本年至今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平均年齡15.8歲,37人不幸死亡……以香港社會生活形態之緊密,當中關連互動,可想像其中所影響到的,又豈止數十個家庭?坦白說:我們不是走下坡路,而是直接滾下山坡! 無疑少年十五二十時該是充滿好奇與衝動的階段,對周遭種種事物,少年人似懂非懂,敏感但又迷惘;一旦對前景的盼望落空時,那股衝擊也許不是成年人會明白而又能體諒。認識的朋友中就有一個讀中二的孩子,新學年開始時班中好友及教師相繼退學或離校,當中有轉校、移民,而其情緒一度低落至不想回校上課,尤幸父母及時多加陪伴,從不勉強,並以無比耐性等候其跨過情緒關口……事後閒談傾起,他們訴說一直認為孩子乖巧又早熟,從來沒有想過「離散」原來是個重錘。我則回應:冰封三尺,不是一日之寒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朋友們,凡事也不盡是「驟然的」吧?有說若要製成一塊重300磅的人做冰,結冰需時大約30至36小時;我相信以現代高科技去「冰封三尺」,一按鈕便成?!然而,那當然不是自然法則。換個角度,孩子們長大成人是個過程,都是自然規律,不能強迫,沒有「即食」,也不能「速食」。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催谷」中完成各個階段,他們只會陷入一個doing mode,即以完成工作為生活指標,種種感受或許只能壓下,一旦「重錘」到臨,抑壓之情緒便會崩塌潰堤,不堪負荷。 體驗當下活着感覺 養兒育女,因人而異,所謂長憂九十九,歲月必定留痕,無論正面或負向,均是成長之基本,而且因果相續。當下社會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警報已經持續響起,相信已得到高度關注,但願這些關注不會變成一份一份的to do list。或許慢下來,想一想:不是要做些什麼,而是要深切明白了解當下情况,其中當然包括師長和孩子們的心聲。 相對於doing mode,也有個being mode。HappyPaMa的朋友們,你有試過只是純粹地觀察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而不帶批判嗎?這就是活着的感覺,當下的體驗。一旦你能與自己好好相處,你就是孩子們成長的好榜樣了!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學生自殺

近月接連發生多宗學生自殺個案,王師奶替這些年輕學子擔心,究竟他們內心想的是什麼?香港報章已經好自律,不把自殺消息擴而大之,避免羊群效應。但1個月內,竟有13歲嘉諾撒聖家書院女生在校內墮樓;19歲中大男生校內跳橋;18歲港大男生寓所內吸氦氣;10月17日一名男生在培正中學墮樓,以上個案全部死亡。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統計,今年8至10月有22宗涉及18歲以下人士或大專學生企圖輕生,比去年同期上升1倍,其中15人離世。小婦人膽汁少,寫這些數字時,手軟兼打冷震。 不少有心人在這方面努力,如葉兆輝教授、明愛、撒瑪利亞會及歷屆教育署長局長,還有一些教育議會或校長會,都曾關注學童輕生事件。這麼多專家、高官都關注和出謀獻策,何以輕生個案不降反升?一些專家認為壓力是導致學生輕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對年輕人的輔導和溝通不足。有社工評估,學生輕生是因為學校壓力。有機構建議學校定期推行師生輕鬆愉快的活動,優先介入被診斷有精神病、與父母關係不佳、有失眠問題等的學生。 教局展開關懷行動 提升學生「幸福感」 教育局亦迅速回應——教育局副秘書長蘇婉儀呼籲全港學校展開「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提升學生「幸福感」。行動有3大方向,一、建議學校認真審視學生功課量、測驗考試安排;二、舉辦「精神健康日」,在校園設置「精神健康角」或「紓緩教室」,並鼓勵師生平日「互相做出關懷手勢」,又或舉行相關的招募或比賽,讓學生感到同伴的支持和溫暖」;三、提議班主任增加和學生交流和分享。教育局又已上載「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會向所有資助中、小學發放「校園.好精神」和「家長學生.好精神」兩筆津貼,資助學校推行活動。 所有調查、建議和行動都出於善意,但恕王師奶斗膽說一句:「全是虛言」,根本摸不到問題核心。每逢有學生輕生,真專家或跟大隊人云亦云的偽專家,或一些自命KOL及一嚿雲的議員們都說一大堆什麼壓力、輔導、溝通、家庭關係這些爛透名詞,千篇一律,齋噏廢噏,有鬼用咩!十日八日之後,熱潮過去,這些例牌「偉論」,煙消雲散。不講其他,單講壓力,王師奶想知你們所謂壓力講的是什麼?考試壓力怕升不到班?公開試怕派不到中學或大學?如果這是主要原因,過去這麼多年有解決過嗎? 教育龍頭任期短 癥結問題難解決 回顧過去20多年,所有教育領導人都跟特首的轉換而轉換。董建華時代是李國章,曾蔭權時代是孫明揚,梁振英時代是吳克儉,林鄭月娥時代是楊潤雄,現任是蔡若蓮。這些教育龍頭都沒有長遠的教育計劃,他們在做官,能妥善解決目前問題已是阿彌陀佛,怎會去想用改制度或增加大學學位以減少學生壓力呢!王師奶唔怪局長們的不作為,人亡(下台之意)政息,5年任期真係無可作為。 反而副秘書長蘇婉儀有些行動,她提議的「幸福感」好有童真,也衷心祝願她的「健康角」和「關懷手勢」童話式的美麗構想能夠實現。 走筆至此,忽傳來青衣長安邨有少年吊頸,王師奶擲筆三嘆。本稿尚未付印時,再聞上水穿校服少女墮樓身亡。唉!人間何世?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評估24個品格 放大強項美德 學習正向教養 活出快樂人生

隨着時代進步,育兒觀念改變,新一代的父母,大多明白體罰無助教好子女,大家都致力追求更正面、正向的管教方式,期望能成為更優秀的家長。然而,不打不罵就等於「正向教養」嗎?「P牌父母」系列,今次找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剖析「正向教養」的核心概念,幫助父母掌握箇中精髓,與小朋友一起經歷快樂和幸福的人生。 在「正向教養」下長大的小朋友,更容易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tylim@iStockphoto) 說起「正向教養」(或「正向家庭教育」、「正向管教」),不少家長腦海或立時浮現「不打罵」、「正能量」、「多讚少彈」等觀念,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遊戲及心理治療學苑聯合創辦人郭䔝彤(Hiro)表示,這種聯想並沒有錯,只是不局限於此,「正向教養」所涵蓋的層面比這些更廣闊,「嚴格來說,『正向教養』是把『正向心理學』的理念,應用在家庭教育之中。所以想理解『正向教養』,首先要認識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郭䔝彤(受訪者提供) 華人家長多聚焦缺點 「正向心理學」起源於199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Martin Seligman)聯同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發展出來,它跟傳統心理學的最大分別,在於摒棄把焦點放在改善人的弱點和不足之上,而是轉移到正視人的優勢和長處,助其發揮,讓人活得更快樂、有意義和豐盛。 家長善用「正向教養」,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子女的幸福感。(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Hiro坦言,受傳統文化和教育影響,華人家長傾向把目光放在孩子的「缺點」上,期望予以糾正,亦甚少對小朋友運用欣賞的詞彙,一來是不習慣說,二來也擔心說了會「讚壞」孩子。可是,大家都忽略了,經常被看扁、被挑剔的小朋友,其實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狀態,「Martin Seligm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不論是動物或人類,當接連不斷地遭受挫折,往往會認定自己對一切都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氣餒的感覺,會使之放棄任何行動和嘗試」。她說,當小朋友屢遭批評,便容易自我標籤,覺得自己「很差」、「無用」,正因為這種無力感,導致他們出現父母最不樂見的「懶散」、「無動力」、「拖拖拉拉」等行為。 6種美德 提升幸福感 因此,想子女健康成長,避免落入死胡同,Hiro建議家長運用「正向教養」,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發掘小朋友的強項,二是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她表示,強項並非指學科表現或音樂、運動等技能,Martin Seligman所指的「強項」,是個人的正向特質,他與心理學家彼得森.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Peterson)把200多種人性正向特質歸納成6種美德,並延伸出24個品格強項,包括:(表) 1.智慧與知識 品格強項:好奇心、洞察力、喜愛學習、創造力、判斷力 2.勇氣 品格強項:勇敢、堅毅、正直、活力 3.仁愛 品格強項:仁慈、愛、社交智慧 4.正義 品格強項:公平、領導能力、團體精神 5.節制 品格強項:自制力、謹慎、謙遜、寬恕 6.靈性及超越 品格強項:感恩、欣賞美麗、希望、幽默感、靈性 Hiro表示,每個人、甚或乎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天生都有這24個品格,只是比重不一,「『正向心理學』有通用量表,家長可以替小朋友檢視一下,嘗試找出他們5個最外顯、最突出的品格強項,並協助孩子加以發揮」。 她續謂,當小朋友的品格強項能夠被發掘及發揮,會更容易經歷到PERMA,即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hievement),從而產生幸福的感覺。 聚焦優點:根據「正向心理學」理論,任何人天生都有24個品格強項,只是比重不一,家長應聚焦及發揮子女的強項,如社交智慧、團體精神等,令孩子活得更快樂。(Rat0007@iStockphoto) 以鼓勵代替責罵 「不少研究指出,當人能夠展現自身強項,會帶來正向情緒,包括感到愉悅、滿足、自豪、感恩等;而提升某些品格強項,例如仁慈、愛、社交智慧,則有助建立正向人際關係。另外,運用強項去解難處事,讓人更全神貫注和投入,也能帶來成就感。在這種氛圍下,人便會樂於追求生命的成長,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那麼,「正向教養」就等於「有讚無彈」嗎?非也。Hiro強調,並非要家長把小朋友的弱點視而不見,只是希望父母明白,孩子有偏差行為,不過是他們的品格強項被過分使用(overuse)或未被充分使用(underuse)的後果,她舉例:「一個小朋友,擁有好奇心,可以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帶來好處,但若過分使用,便有可能做出侵犯私隱的行為,令別人感到尷尬、不自在。」家長可以接納、理解的態度,溫和堅定地跟小朋友溝通,並教導他們如何恰當地運用或培養品格強項,「如上述情况,家長可多些提升小朋友的社交智慧,讓他們學習理解別人的感受」。 她補充,面對子女未如理想的行為,家長的管教態度很重要,「正向教養」主張以鼓勵代替責罵,「因為經常感到被愛、被鼓舞的孩子,自尊感和希望感都會較高,我們深信,一個心理基礎打得好的兒童,他們是會懂得運用自己的強項去改善弱項,修正不理想的行為」。 避免責罵:孩子有偏差行為,只因品格強項未得到正確發揮,家長應以鼓勵代替責罵。(graphicnoi@iStockphoto) 有效修補親子關係 綜合多年臨牀經驗,Hiro坦言,「正向教養」並非神仙棒,不能保證孩子發揮了品格強項,就會百分百獲得成功,但它卻能夠幫助小朋友在面對失敗時,有能力重整旗鼓,同時也有助提升親子關係。她透露,曾有一名事業有成的媽媽來尋求協助,原因是不滿念高小的兒子學習動機低,也抱怨孩子抗拒跟她溝通,亦指小朋友生性懦弱,擔心他怕事的性格,將來難成大器。「媽媽向我所表達的,都是兒子有多差,希望我能提供方法,去改善他的行為問題。但其實當時我覺得,最需要處理的,一是親子關係,二是小朋友的自信心問題。」 在輔導過程中,Hiro引導媽媽在生活中運用「強項放大鏡」,多找着兒子的強項與美德,「小男孩被同學改花名,不單沒有發怒,還不記仇,願意向曾經『欺負』他的同學伸出援手,可見他是一個很有寬恕力的小朋友,而且很仁慈、很有愛,這些特質,都能夠讓他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至於他之所以不願意跟媽媽多說半句、欠缺學習動機,Hiro分析,跟家庭的教養手法有關,「我感受到媽媽很着眼於兒子『做錯』的地方,會很努力去糾正他,但這樣,容易令小朋友產生受挫、氣餒的情緒,以致他愈來愈退縮,亦不想向媽媽表達,因為彷彿他說什麼,都是錯的」。 Hiro說,自從這個媽媽改用「正向教養」手法後,小男孩漸漸打開心扉,學習態度亦有改善,母子關係更得到很大的修補,「每個子女,都希望父母欣賞自己做得好或做得到的地方,而做一個懂得欣賞子女的父母,也可以令自己胸襟氣度更宏寬,壓力也會少一些」。 磨練堅毅意志:「正向教養」能孕育出堅毅的孩子,有助他們面對挫折時,能重整旗鼓。(Tomwang112@iStockphoto) 免費測驗:VIA問卷助了解強項 由威盛研究所(Values in Action (VIA) Institute on Character)設計的青少年問卷(VIA Youth Survey),適合8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使用,有助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品格強項。只需登入viacharacter.org網站作簡單註冊,即可參與免費測驗,網頁支援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語言,包括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回答全部問題後,系統把孩子的24個品格強項,由強至弱排列次序,如選擇付費,可索取更詳盡的分析及獲得具體的建議。 找出強項:VIA青少年問卷共有96條題目,孩子需就每項描述,誠實地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回答所有題目後,系統會把小朋友的24個品格強項,由強至弱排序。(網上截圖)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