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處理壓力步驟C——想法調整
之前提到在察覺和辨識壓力的狀况後,成人和孩子均可以用「腹式呼吸法」,調節自己的心跳和其他身體反應,讓壓力即時紓緩。然而,要長遠而有效地調節對壓力的感覺,就要透過調節想法,讓我們能夠有能力和技巧來面對和調節壓力。 面對壓力事件時,你或孩子曾經有過以下想法嗎? 1.「唉,今次小測只有 70分,大件事啦,我可不是讀書的材料,一定不能夠升讀好的中學,更不用想大學了……」 2.「唉,今次分組討論那麼不順利,大家這一組人一定怎樣也夾不上……」 3.「唉,為什麼組員都不理會我,走過都不跟我打招呼呢?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事,他們都在怪責我了。」 「災難化」「絕對化」思想陷阱 (作者提供) 以上的想法,某程度上都在怪責自己,例子(1)中孩子似乎將一次的不足,在未有實在證據下,把「外在、一次」的表現「災難化」地變作自己的內在特質。當孩子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後,就變相認為無論自己努力投入得再多,結果也只會繼續差,久而久之孩子就自然不再想努力了。「災難化」其實是一種「思想陷阱」,將一兩次的負面結果,過度而不恰當地引伸,想成「考得很差」,再變成「自己很差」,以後成世人都差,將一件原來的小事,無限放大成大災難。 其他的「思想陷阱」包括「絕對化」和「個人化」,如例子(2),孩子將一次的情况「絕對化」變成以後的狀况,認為今次分組不順利,以後都絕對沒有辦法和組員夾得上了,孩子就自然會感到無能為力。例子(3)則是「個人化」,將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觀察,歸咎於個人身上,認為就是自己做得不對、不夠好等,總之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如果發現孩子,甚至自己墮入以上的「思想陷阱」,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呢?讀者不妨瀏覽以下網址,觀看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連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製作,一連4集以學習生活為題材的教育短片及支援小冊子,讓家長及公眾人士認識壓力,並了解如何有效、有系統地處理壓力:bit.ly/3V8Zh0p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