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蝙蝠俠攀高牆

等候雞蛋仔下課時,其他家長帶着SEN小朋友在等候上訓練,中心有些玩具提供讓孩子消磨時間而家長有時候會聊聊天交流心得。不過最近的政治氛圍讓人神傷,連穿衣服顏色都可能被批鬥,家長之間的互動明顯減少了,大家都低下頭自顧自滑手機。 孩子嘻笑聲中有把突出的聲缐,他大概五歲,跌跌撞撞口齒不清地嚷著要母親陪他玩,不靈活的小手疊了一堆積木,興奮地訴說劇目:「媽媽這裏有高牆攀不過去,不過不要害怕!」另一隻小手飛來蝙蝠俠人偶,:「因為有催淚彈,澎一聲,倒了!」蝙蝠俠直衝過去把「高牆」推倒了,孩子也手舞足蹈向母親邀功。那一刻附近的家長都掦一掦眉,我本能地向倒下的積木望去,迎來那母親的視線,四目交投百感交集,又靜靜的低下頭滑手機了。心裡無限惆悵,無論你的政見立場,只要是香港人就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家長也是一般老百姓,也會埋怨這類不合作運動,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特別需要穩定治療和訓練,舉例自閉症的孩子習慣用一條路線回中心,但快閃堵塞行動逼使他們改變路線或放棄一節訓練,這種改變已經令到家長和孩子神經崩潰。而且這些孩子未必能充分表達對各方暴力的理解和感受,家長們都憂慮如何支援、如何解釋。這一切我感同身受,雞蛋仔的訓練進度也受過影響,望着電視新聞他會皺眉頭說「Oh No」,我也感到焦躁不知如何是好。 我一直都沒有駁斥或者為辯解,反正大家都有言論自由獨立思想,不一定要立場一致才可以交流,而且有些人只看標題不看內文,解釋可能會被人越描越黑、斷章取義。 但是,我沒有發出怨言,於是乎一些所謂「藍絲」覺得我不配為人母,質問為何身受其害仍然盲目偏袒示威者,概括認為社工都是滋事分子、理想主義者,不支持警方就等於縱容暴力升級,甚至是背叛前紀律部隊的同事。我一直都沒有駁斥或者為辯解,反正大家都有言論自由獨立思想,不一定要立場一致才可以交流,而且有些人只看標題不看內文,解釋可能會被人越描越黑、斷章取義。不否認我傾向保護年輕人及兒童,因為這裡不是葛咸城,沒有蝙蝠俠支持,年輕人都是未孵化的小雞蛋,你可以批評他們好勇鬥狠為了理想犧牲社會穩定,但我們這些大人又做了什麼去建設他們的未來?混亂的教育制度、不公平的人口政策、不合理的房價,還有,當你認為示威拖累GPD時又有誰跟進幾年前已經嚇人的堅尼系數?(我指貧富懸殊、跨代貧窮、向上流動性停滯。) 過去兩個月的混亂,為本來弱勢的社群帶來更多的困難,所以我同意勇武抗爭者極端暴力帶來破壞,我反對一切暴力當然也包括黑社會私刑及多宗警察濫權的指控。我更加遣責這埸混亂的源頭,那股政治暴力,今日我緊張兮兮為孩子安排治療和訓練,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夠順利融入社會,但是廿年後的香港已經沒有一國兩制,沒有青山綠水,沒有中華白海豚,這個將來會有更多劏房、更少社區資源協助弱勢兒童、更多不公義,這不是我的願景。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高溫暑假 (下)

香港天氣仍是很熱、很熱﹗ 轉眼又到了周末,暑期活動仍然停不了,這次是與畢業生和家庭的活動,我的慈善教育基金申請到免費門票可讓40多個基層家庭到樂園遊玩。眾所周知,這個樂園消費甚高昂,所以眾家庭都期待著這個能一家人盡興的暑期活動,畢竟孩子們愛卡通式的夢幻遊樂經驗,但是這個不一樣的周末,元朗,這個小鄉鎮又成為另一次示威者與警方對峙的場地。這一回,更是加上甚麼黑社會的勢力,聽到也不禁想昏暈過去。謠傳又再一次滿天飛,還説這一次是背水一戰,非常重要。不止全港市民情緒上非常繃緊,在其中的元朗居民更是高度戒備,不容有失,據我所知不少鄉民都紛紛叮囑家人不要外出,以策安全。 我還要為40多個家庭都會退出,不參加這個暑期活動,但是意料之外,只有三個家庭因香港現在有點亂,所以一早回鄉「避難」,活動前幾天他們已經通知我不要門票了,這樣也好預早通知,好讓我盡快通知其他家庭補上。另一方面,我也逐一提醒家長活動及交通注意事項,順道也問問他們是否有憂慮。 住在鄉村中的人,自有他一套生活哲理,似乎他們深明村中文化,鄉村裡都是守望相助的,反而他們並不畏懼,現在還可以到樂園遊玩,更是一舉兩得。因為元朗區又成為「戰地」,留在家中閒著沒事做,倒不如外出去玩。這種心態倒也不錯,有時候承受太多壓力,往外呼吸一口清新空氣,沉澱一下、 鬆弛下,未嘗不是好事。當然在交通上,我也逐一提點家庭,他們都明白要是早一點回家,或是晚一點回家避過一些情況,就能安全到步了﹗ 到樂園的日子,我沒有選擇的權利。事到如今,我只好人在樂園、心在元朗,在樂園裏盡心盡力照顧各個家庭,也不時留意即時新聞,緊貼著元朗的情,然後把最新的資料,讓有需要的家庭能一一掌握元朗的情況,最後過了黃昏,我也帶著疲累的身軀,與最後一個家庭互相祝福道別。  在回家的路上交通並不順利,事實上不少公共巴士、小巴、鐵路都只是提供有限度服務,好不容易才回到元朗錦上路,在道路上 充塞著不少閃著詭異藍燈的警車,這種氣氛絕對不是我認識的鄉村風味。身軀仍然疲累,帶著沉重的心,安靜地回到家裏。 香港的天氣越夜越熱﹗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用耳朵聆聽世界

嬰孩的聽覺發展在母體內五個月便發展完成,所以利用聽覺感官去探索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用多說,聆聽能力高的孩子在學習上,特別是學習語言上有一定的優勢。因為不同的語言發音都有其獨特性,如果能夠清楚辨認出這些分別的話,對學習一個新的語言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於發音準確度,也有相當的益處。 如何進行聆聽探索呢?最簡單就是由身邊的家人開始,當有家人在說話的時候,我們可以特意提醒孩子,要注意誰在說話。他們說話的特質是怎樣的呢?是大聲還是細聲?距離很遠,還是距離很近?甚至可以說出他們的情緒是怎樣,是平和的?興奮的?還是其他的? 透過音樂聆聽學會感情的表達,會有助於日後作文時抒發對事情的感受。 接著,我們可以跟孩子一同聆聽音樂。在小朋友的世界裏,他們經常會接觸到不同的音樂。兒歌一般來說節奏會比較輕快,而搖籃曲則會較為温和,音量亦都會有所不同。如能配合身體的動作,可讓孩子感受到不同音樂所表達的感情也不一樣。透過音樂聆聽學會感情的表達,會有助於日後作文時抒發對事情的感受。 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的大自然聲音教導孩子認出不同聲響,例如:運用以動物為主題的玩具或互動書籍,幫助孩子認出不同動物的叫聲,進一步讓他們在分辨聲音時能夠更仔細。對於日後學習拼音,又或學習其他外語的時候也有所裨益。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從玩具中學會的道理

薯仔頭是一件很值得投資的玩具,它今年已七歲,由阿mo傳至妹妹繼續玩。我們家中的玩具全部均保存得很好,並沒有被扯爛等情況。(秦蓁提供) 今個星期帶了三個仔女看電影《玩具奇兵4》,今次更是小女兒妹妹第一次進入戲院看電影。為了讓她專注欣賞整套電影,我買了一包爆谷及一杯果汁讓這食物大過天的小女孩入場享用。妹妹對於媽媽這個安排當然十分滿意! 這套電影以玩具為主題,主角同樣是安仔與胡迪、巴斯光年等卡通人物,對於小朋友來說很吸引,亦具教育意義。戲中有劇情提到,有小朋友三分鐘熱度,由最先很愛一件玩具,轉頭又棄掉了;亦有小朋友在生日收到玩具,卻不喜歡該玩具而冷待。 學會珍惜是人生大道理,不論貧富家庭,也應從小學習。 無論是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都可以透過看到的電影或日常生活,教導孩子要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雖然現今環境富裕,但並非每一個小朋友都有新的玩具,在我所創辦的社企中,有許多受助的小朋友家境較為清貧,玩具對於他們來說算是難得的奢侈品,有些小朋友甚至連糖果等零食也不太吃,原因不是不愛吃,而是他們認為這些是奢侈品、非生活中的必需品,寧願選擇吃正餐。當小朋友獲得機構或朋友送贈的玩具時,均會很開心及珍惜。 學會珍惜是人生大道理,不論貧富家庭,也應從小學習。而我家中三個孩子亦很珍惜所擁有的玩具,我亦甚少為他們購置新玩具,他們現在的玩具幾乎全部都是玩大兒子阿Mo的玩具,當阿Mo成長了,便再交給二兒子細佬玩,至妹妹出世後,玩具便「傳宗接代」,變成妹妹的玩具。而由阿MO小時已買的薯仔頭今年已七歲,較妹妹更年長,現在成為她心愛的玩具。妹妹看畢電影,更抵死地對我說:「我很愛錫我的玩具﹗不會不鍾意他們﹗」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阿仔!求你去打機!

我每星期都很享受和一班家長跳舞,大家出了一身汗之後,圍個圈坐,分享一星期的快樂事或不快樂事,大家互相提醒和勉勵,說說笑笑,很開心。由於參加者較多,我們規定無故缺席3次便要自動退出,但學校假期時可以帶孩子來一起跳舞,因此大家也很珍惜每個星期的相聚。 最近有位媽媽消失了,我很記得她,因為她由第一天開始從未缺席過,雖然住得遠,但每次都很早到達,她更會自發在群組裡發訊息提醒家長注意天氣,分享趣事等,性格開朗,看不出她會沒有交待便失蹤。同事多次聯絡她也找不到,我開始擔心,便用自己手提電話打給她,她沒有接電話,過了一會,她發了短訊說非常抱歉,以後不來跳舞,我當然要追問下去,她只回答:「搵仔!」 兒子5年沒有出過門,有什麼事會令他改變? 好不容易才找到她出來見過面,她一出現把我嚇一跳,原本胖胖的臉頰變成瘦削形骸,皮膚黝黑,見者心酸,不到一會,她開始哭起來,我只能讓她哭過夠。她兒子讀完中四後便輟學,一直留在房間沉迷打機,一打便5年了,現在兒子22歲,本來高挑身材變成一個胖子,一日三餐也在房間內,是別人形容的「廢青」,由於年齡已過,社工也把檔案存架,不再跟進,這事我也略知一二,但是有一天,媽媽回家甫入屋內,看見兒子的拖鞋在地下,她大叫起來,衝入房間,兒子不見了,她一人在屋內打轉,不知怎麼辦,手機沒人接聽,兒子又沒有朋友,怎樣找呢?兒子5年沒有出過門,有什麼事會令他改變? 等到晚上,差不多要報警時,兒子突然回來,一身奇怪的裝束,遍體鱗傷,衝回房間內,媽媽怒髮衝冠,破口大罵,兒子也沒回應,等到半夜,她煮了一碗麵給兒子,終於能把他叫出來,兒子幾口便把麵吃完,不出一聲又回房間,她跪地大哭,問兒子發生什麼事,最後她知道答案了,原來一天晚上,兒子被外面示威遊行的聲音吵醒了,從窗戶看出去,竟然見到一班示威者和警察防暴隊對峙,一時開槍一時噴煙霧,十足他遊戲中的情節那樣,於是他在互聯網上找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趁媽媽上班時,便離開自己坐了5年的椅子,穿著一對不合碼的球鞋,衝去戰場。 所以媽媽由那天開始,不斷留意所有示威者的活動和行程表,背個小背包,拿著一支水一條毛巾一個麵包便去「搵仔」。媽媽把兒子小時候可愛的照片給我看,心中有多苦也不知向誰表達,她說寧願兒子繼續打機,也不要見到他在外面生事,只要兒子回來,不會再囉嗦,不會再怨,我倆一起抱頭痛哭,但願事情盡快過去。

詳細內容

音樂起跑線:在這動盪不安的時候……我聽!

  這個暑期是我們香港人最難忘的夏天,天空是那樣藍,有時候還有些微風吹來,本來是很美好的季節,地面卻發生了天驚地動的事件,而且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不知幾時才完結,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這幾天,我看到前所未見的安靜,大家也喘口氣,休戰一下,外面的世界彷佛和之前幾星期不同,和以前比較起,有著一份難得的和平。我搭巴士排隊時,沒有見到插隊,不小心碰到別人,會說聲對不起;馬路上汽車走得比平常慢,沒有見到任何飛車追逐,車子過線會打燈,還多了司機舉手示意道謝;進入大廈見到伯伯,會大家互相問候;這些事情本來是平常不過的,但在這幾天變得很可愛,很安慰,這一刻,我們的要求是否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個微笑、一個點頭就是那樣簡單,簡單地表達,就夠了。 尼采當年的那句話:「如果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場謬誤。」 一九四二年上映的電影《聆聽不列顛》(Listening to Britain)中,有一處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戰亂動盪的日子裏,倫敦國家藝廊仍堅持舉辦午間音樂會,男女圍坐在鋼琴旁,聆聽英國著名鋼琴家邁拉.赫斯(Myra Hess)彈琴並歌唱,安寧、簡靜,與戶外的炮火槍彈反差鮮明。英國的所有音樂廳也為了躲避德軍空襲而停止在夜晚舉辦音樂會,戰爭爆發數周之後,赫斯想到在博物館中舉辦音樂會的主意。她說服國家藝廊的總監同意其在因躲避空襲而臨時被清空的展覽空間中舉辦音樂會,時間選在中午,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場,持續了整整六年,直到戰爭結束。 在戰亂之際,音樂原來成為了各人的避難所。英國女鋼琴家赫斯在博物館內舉行音樂會。(網上圖片)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午間音樂會」系列一共舉辦了超過一千九百場,有來自十三個樂團、十五個合唱團的超過一千五百名音樂家參與,赫斯親自演奏了其中的一百五十場,分文不取。在那個因戰亂而物價飛漲的時期,其他參與的藝術家,不論名氣或資歷,每場演出只能得到約五英鎊的報酬,但沒人計較這些。 多年前上映的奧斯卡得獎影片《鋼琴戰曲》中,猶太鋼琴家史匹曼與德國軍官在戰爭廢墟上相遇,原本被仇恨煎熬的兩人發覺,在蕭邦的音樂面前,人不該有敵意。 尼采當年的那句話:「如果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場謬誤。」 我們愛香港,因為這是我們的家!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芭蕉扇」的進化與小朋友適應力的退化

  香港除了「東方之珠」的美譽之外,又有「冷氣之都」的外號,各大型屋村樓下商場臨立,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夏天不用走在熱辣辣的街道上,亦可以逛街、看電影和食飯也一應俱全,而且現在很多家庭在家中都長開冷氣,為小朋友「締造」一個完美舒適的生活還境,每月三至六千元電費更是司空見慣。在戶內有冷氣,戶外亦有風靡一時的「芭蕉扇」,某電子風扇賣得成行成市,至今它已進化到很多不同型態充斥在市面上。 有一天,在炎炎夏日的一個網球班上,球場上的溫度有如「火焰山」般熾熱,有一位小朋友興高采烈地走進球場向我展示他身上不同型號的「芭蕉扇」款式,除了手提外,有的掛頸,更有的掛腰,一共四個電子風扇,但是當課堂開始未夠十分鐘,剛完成熱身不久,這位小朋友便開始感到身體不適,有少許頭暈作嘔,身體呈現中暑的跡象,及後更有兩、三位學生同樣感到不適。 反映他們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對環境氣候的適應力都大不如前,越來越抵不了熱 每年暑期班,事前教練們都做足預防措施和準備如何處理班中出現中暑情況的學員,在課堂上都會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身體狀態,發覺近年需要教練協助處理中暑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反映他們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對環境氣候的適應力都大不如前,越來越抵不了熱。除了由於每年溫度遞升外,還有可能是由成長環境所造成,不知從何時開始家長越來越怕看到小朋友流汗,一流汗就想盡辦法為他們降溫,先抹汗,再開冷氣、貼退熱貼降溫、冰毛巾、噴水水壺和手提電子風扇……等等,這種種的幫助都大大削弱他們身體自動調節體溫系統的能力。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誰說年青人不懂做大事

我的生命中最幸運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總是有很能幹、很剛強的媽媽與老婆在我的身邊。為何他們會那麼強?回想起來,原來她們在成長時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她們年青時要長大得很快。 媽媽與老婆長大時都是家中大家姐,更是家中唯一懂得英文的人。在港英年代做小生意的外公與外婆不時都要靠媽媽幫她們翻閱英文文件、草擬英文書信、用英文處理很多他們生意上或家中的東西。媽媽更需要為外公、外婆處理他們不少生意或生活上出了的問題,例如生意上被騙去報案等「麻煩」事。同樣地,十四歲移民過澳洲的老婆亦要幫外父外母處理所有需要懂得英文的事(即澳洲絕大部分日常生活或個人、家庭行政的事)。 基於這背景,媽媽與老婆都是在十多歲時已很懂性、已很有能力去有邏輯但又有創意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已能擔任當家的角色。她們從不需要有成年人指示她們怎樣做,甚至不時要返轉頭教導她們的父母應該怎樣處事、怎樣化解各種危機、怎樣去處理及分配家中的資源。 他們很多時根本不能等到青年階段,要在童年時已很懂得自己處理一切及學懂與兄弟姊妹或鄰居的孩童們一起合作,從不需要有什麼成年人或智者教他們怎樣做事 想深一層,其實媽媽與老婆的故事並不是有什麼獨特之處。如果大家看看我們的這群中年人的上一、兩輩,他們很多都是在父母要為糊口奔馳而在家中的日常生活根本沒有成年人在家為他們打點一切。他們很多時根本不能等到青年階段、要在童年時已很懂得自己處理一切及學懂與兄弟姊妹或鄰居的孩童們一起合作,從不需要有什麼成年人或智者教他們怎樣做事。 難道一群老人政客的落後而不懂各種科技或處事方式就表示年青人不懂以他們的能力做大事?按照這邏輯,難道我媽媽與老婆又因為她們是青年而沒可能做得到當家角色、一定是背後有什麼姨媽姑姐「教路」? 說到這裏,我不能不提行政會議成員、港區人大代表葉國謙近日的言論。他聲整個反送中示威行動的各範疇甚有組織及複雜性,並非年青人所做得到,所以一定是有外國勢力作為幕後「大台」撐腰。這番說話低估年青人處事能力到一個侮辱的地步。難道一群老人政客的落後而不懂各種科技或處事方式就表示年青人不懂以他們的能力做大事?按照這邏輯,難道我媽媽與老婆又因為她們是青年而沒可能做得到當家角色、一定是背後有什麼姨媽姑姐「教路」?難道以前童年時要自生自滅的上一、兩代又是有孫悟空教她們怎樣合力撐起頭家?如果以前的人自小已有成年人沒有的知識或處事能力,為何現在的年青人就被抹黑為什麼都做不到? 與其事事把年青人矮化、與其凡事有不順就抵賴說有什麼什麼勢力搞鬼,像葉國謙那群井底之蛙不如先檢討一下為何自己那麼無能、自己那麼追不上現在社會通用的科技與技術、自己在思考能力為何比不上一群青年示威者。不過,或許對於像葉國謙這種整個政治生涯都習慣了在收了他人指示才說話、才做事的人來說,要他們動用自己的腦袋去作一些獨立思考是太難的事吧。 有些人自己無能就算了,但請他們不要以此作為標準來羞辱我們青年的能力。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放慢的智慧

突如其來的八號颱風,沒有為我添什麼麻煩,最大的不便可能是老公提早回家後,躺在客廳沙發昏昏睡覺……為免吵醒他,我和雞蛋仔只好把玩具搬入睡房玩耍。下雨天對兒子也沒有太大的困擾,雖然禁足在家,但望着窗外嘩啦嘩啦的大雨點,足夠讓他樂一會兒;翻箱倒籠把衣服拿出來檢視一輪,又馬馬虎虎嘗試重新摺疊,蠻有滿足感地消磨時間。 看著雞蛋仔把地氈變成撒哈拉沙漠,認真地安排動物位置,有倫敦巴士、小火車,還有吞噬斑馬的藍鯨、襲擊媽媽腳趾的海豹…….沒有也不需要合理的解釋,他的想像世界就是無遠弗屆。他投入沙漠賽車自得其樂,我也不無感慨,始終雞蛋仔不太說話加上獨立的性格,沒有玩伴也無損雅興。我只是一個旁觀者給他拍照片,間中說些生字詞?希望能輸入腦袋,觀察他玩耍彷佛也是言語治療居家訓練的延續,讓我有點緊張。 面對近月的社會衝突,意識到自己指尖發麻,大概因為情緒壓力到了樽頸,身體本能地煞停一切感知反應避免跨倒。 自去年搬家開始我總是風塵撲撲,年初這「撒哈拉沙漠」是沙塵滾滾的裝修工地,抱著雞蛋仔細小的身軀,母子蹲在紙皮上吃飯盒。之後不是擔心他的心智發展、就是為了媽媽和老公的急病煩惱,處理好健康問題就輪到學生有情緒困擾。工作案子一個接一個,沒有什麼時間消化沉澱,連出版書籍也是輕輕帶過。面對近月的社會衝突,意識到自己指尖發麻,大概因為情緒壓力到了樽頸,身體本能地煞停一切感知反應避免跨倒。 隔了兩天真的收到一枚幸福小籖,剛拆信封已忍俊不禁,兩隻大字「放慢」! 在這個壓力關口想起一位個子嬌小的朋友,她經常去日本朝拜搖滾樂團,形容人生寄託就只有追星,不熟識她會以為這是無聊迷失、頹廢人生,認識久了倒覺得她是大智若愚看破紅塵。每逢新年她都會親手製作幸福小籤文送給身邊的朋友,忽然想找她指點迷津,究竟該如何面對一浪接一浪的考驗。隔了兩天真的收到一枚幸福小籖,剛拆信封已忍俊不禁,兩隻大字「放慢」! 附帶的親筆字條提醒我,有時候不需要太過加油,慢慢來就好了!容許時間休息整裝待發,才可以完成更艱巨的任務。在這颱風之下,大家都回家暫避風雨,身心得以喘息。既然老公可以倒頭大睡,兒子又自我陶醉,那麼我也應該放慢手腳容讓自己放空一會吧!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眼睛看世界

我們可以跟3歲以下的孩子做甚麼,讓他們裝備好去認識世界?答案就是「探索」。這個年紀需要大量從探索中多多觀察,透過親身體驗認知身邊的事物。 從不同的感官出發,家長應該學習如何引導小孩子去探索身邊的事物。今次,我們就首先用視覺感官。眼睛是「靈魂之窗」,我們一打開眼睛,就看到很多不同的事物,但是看到不等如明白。 很多時候,家長會很順利成章的,認為小孩子看到了,就已經知道。事實上,如果旁邊沒有家長的解說,其實看到也等於沒有看到。為何這麼說呢?對於小孩子來說大多數的事物都是新鮮的,但對於大人來說就是舊物。 當我們去到一個地方,首先在要多描述你看到的事物 既因如此,當我們去到一個地方,首先在要多描述你看到的事物。即使到一個診所,你也可以跟孩子看︰這裏是登記處,這裏是診症室,這支是探熱針,這個是聽筒等等……再且可以介紹一下這些事物的作用、背景和相關知識。 除了設施和物件,我們也可以描述一下物件的體積、顏色、速度等等,重點是要他們以理解的目光去看。假如你跟孩子乘搭渡輪,可以跟他們說說不同船隻的大小,又可以說說它們的顏色,還可以說說它們的速度。透過視覺的接收,豐富孩子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詞庫。由於我們著重的是視覺觀察,所以在這階段不需要孩子以大量的語言回應。   「留心看」和「懂得看」是重要的,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啊!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