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在這動盪不安的時候……我聽!

 

這個暑期是我們香港人最難忘的夏天,天空是那樣藍,有時候還有些微風吹來,本來是很美好的季節,地面卻發生了天驚地動的事件,而且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不知幾時才完結,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這幾天,我看到前所未見的安靜,大家也喘口氣,休戰一下,外面的世界彷佛和之前幾星期不同,和以前比較起,有著一份難得的和平。我搭巴士排隊時,沒有見到插隊,不小心碰到別人,會說聲對不起;馬路上汽車走得比平常慢,沒有見到任何飛車追逐,車子過線會打燈,還多了司機舉手示意道謝;進入大廈見到伯伯,會大家互相問候;這些事情本來是平常不過的,但在這幾天變得很可愛,很安慰,這一刻,我們的要求是否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個微笑、一個點頭就是那樣簡單,簡單地表達,就夠了。

尼采當年的那句話:「如果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場謬誤。」

一九四二年上映的電影《聆聽不列顛》(Listening to Britain)中,有一處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戰亂動盪的日子裏,倫敦國家藝廊仍堅持舉辦午間音樂會,男女圍坐在鋼琴旁,聆聽英國著名鋼琴家邁拉.赫斯(Myra Hess)彈琴並歌唱,安寧、簡靜,與戶外的炮火槍彈反差鮮明。英國的所有音樂廳也為了躲避德軍空襲而停止在夜晚舉辦音樂會,戰爭爆發數周之後,赫斯想到在博物館中舉辦音樂會的主意。她說服國家藝廊的總監同意其在因躲避空襲而臨時被清空的展覽空間中舉辦音樂會,時間選在中午,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場,持續了整整六年,直到戰爭結束。

在戰亂之際,音樂原來成為了各人的避難所。英國女鋼琴家赫斯在博物館內舉行音樂會。(網上圖片)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午間音樂會」系列一共舉辦了超過一千九百場,有來自十三個樂團、十五個合唱團的超過一千五百名音樂家參與,赫斯親自演奏了其中的一百五十場,分文不取。在那個因戰亂而物價飛漲的時期,其他參與的藝術家,不論名氣或資歷,每場演出只能得到約五英鎊的報酬,但沒人計較這些。

多年前上映的奧斯卡得獎影片《鋼琴戰曲》中,猶太鋼琴家史匹曼與德國軍官在戰爭廢墟上相遇,原本被仇恨煎熬的兩人發覺,在蕭邦的音樂面前,人不該有敵意。

尼采當年的那句話:「如果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將是一場謬誤。」

我們愛香港,因為這是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