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生存能力比拿好成績更為重要

有一天,在課堂上進行自由分組訓練時,大家都物以類聚地與大家水平差不多或較相熟的學員分組,唯獨有一位男孩左顧右盼,目標是拉攏一些年紀比較大和實力較高的同學一組,可惜事與願違,身邊有些年紀較輕技術較初階的組別缺人,他視而不見,我觀察了好一陣子後,男孩最後選擇了走向我說:「教練!沒有人肯和我一組,你可否和我一組嗎?」我詫異地問他:「那邊不是有同學欠人組隊嗎?為什麼不去那邊?」他卻只懂站著搖頭,先欲言又止,其後淚流成河。 於是我讓男孩坐下先冷靜,然後再慢慢傾談他背後的原因,原來是他媽媽吩咐在學習組隊時,必定要和一些表現較好的同學一組,這樣會有助令他的成績更加好及令自己更快進步,但是我反問男孩,他們也不想和你一組,這樣死纏爛打,不怕會變成神憎鬼厭或受人排擠的對象嗎?他秒速答道:「不怕﹗媽媽說只要我將來『叻』,就有很多人會爭著和你做朋友了!」我聽後我沒有任何責備男孩的意思,只是深感嘆息。 過早的商業化計算 其實這種典型的社會現象並不罕見,常常會在商業社會裡發生,找一些有實力的拍檔夥伴,成績與效率會相得益彰,沒錯這是成功之道,但是家長太早灌輸這種心態在小孩的身上,乃言之過早,要他們從小就要活在計算得失成敗因素下成長,會令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大打折扣,以及令他們有錯誤訊息,只要趨炎附勢便能取得成就,只要擁有財富和權勢,其他人們就會對你阿諛奉承。不少家長認為這樣教育他們的下一代,能讓孩子將來更易走上康莊大道,但他們有沒有想到,當有一日他的孩子面對逆境或失敗的時候,在挫折谷底能否屹立不倒,或有沒有東山再起的能力,沒權沒勢下再有沒有真心朋友在身邊支持? 生存能力比一時的好成績更為重要 沒錯成績優劣確實是成王敗寇的指標,但花無百日紅,環境有順逆,如果為了成績而攀權附勢,將來會帶來反效果,遇到失敗挫折不懂怎去面對,那些平時苟合取容的朋友都一沉百踩時,恐怕讓人一沉不起。所以讓孩子們選擇自己的朋友,家長在旁觀察,需要時協助和引導他們擇友,而不是只教他們只和一些比自己「叻」的孩子做朋友,在成長期灌輸他們一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建立他們在社會上真真正正的生存能力。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生活專題學習

談一下家中新寵,金魚。牠們俗稱鴻運當頭,金魚甲的髮型像金州勇士球員居里,金魚乙就像騎士隊的詹姆士,牠們經常追逐相處?太融洽⋯⋯ 為了刺激兒子言語及社交發展,我們夫婦會刻意安排主題活動,舉例說,由他對Baby Shark 這首兒歌產生興趣開始,我便帶雞蛋仔跑了幾次海洋公園、海灘池塘、動植物公園、逛金魚街、上街市、流連酒樓門前的大魚缸等等,盡量把魚這個主題全方位引入他的生活。幾個月的刻意安排,終於讓他記住並清晰讀出「魚」這個字,能夠運用這個字例如「魚要」表示晚飯要吃魚。就著這個主題的副線發展還學會了「龜」、「水」和「船」,皇天不負有心人,他開始掌握把單字由實物過渡到圖片,也開始運用圖咭和我們溝通。 延續這個魚的課題帶了雞蛋仔去挑選一缸小魚,這個下午真有趣,見到和動植物公園差不多的縮細版陸龜,他便用盡身體語言向我爭取要養,當然被拒絕了。之後他不以為然跑去鄰鋪嚷著要「兔兔」,忽然想起幼稚園有一隻,怪不得他學了這個字。雖然我又拒絕了寵物兔,但沒有掃雞蛋仔的雅興,最後他左挑右選跑了整條金魚街,決定買了兩尾魚兒珍而重之地抱著膠袋回家。 學習的過程龜速而且深入,每一件小事都要弄個專題硏究,可是我明白這就是雞蛋仔的方法,單靠圖書解說不能引起他的興趣,他會發呆雲遊太虛,什麼也沒有吸收過。 他認真觀察着我安裝魚缸,協助佈置又用BB外星話承諾負責餵金魚,事實上他又真的沒有食言,這幾天起來都會找魚魚,催促我配給魚糧餵飼;吃飯前都問我討「魚魚食」即是魚糧,上學、睡覺之前又會跟金魚說再見。洗魚缸時就耐心地站在身旁等候,總之他好像很懂事,知道金魚甲乙歸他管理似的。 老公和我都認為雞蛋仔的學習模式屬於探索形,親手親眼接觸、運用五感一起體驗才能把那個課題記住,而且需要比一般小朋友多和持續的刺激,人家上一個中秋節活動週已經學會幾個字,我兒就要不停組裝燈籠、出外追火龍看到大月光才牢記一個音「Moon」。學習的過程龜速而且深入,每一件小事都要弄個專題硏究,可是我明白這就是雞蛋仔的方法,單靠圖書解說不能引起他的興趣,他會發呆雲遊太虛,什麼也沒有吸收過。 沒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只可尋找最適合的方法,我和老公對於這種「微型專題學習加上歷期為本訓練」其實很陌生,唯有摸著石頭過河,帶他遊山玩水其實很累,不過如果這是對他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一試無妨。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大富翁

「大富翁」是一個家傳戶曉的遊戲,相信大家都玩過無數次。不過,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大富翁「兒童版」。由於內容和規則簡化了,而款項處理相對較少,所以特別適合4至5歲的孩子。透過這個遊戲,家長可以訓練小孩子不同的能力,就讓我們逐一看看吧! 開始遊戲前,讓孩子跟你一起預備,包括如何打開遊戲板,找出骰子和代表自己的棋子、分發紙幣、放好機會卡等等。我認為這些都是指定基本步,過程中與孩子探索遊戲的所有部分,建立共用的詞匯,初步理解整個遊戲的架構。 在遊戲中,對於幼童來說,其中極富挑戰性的項目,肯定是按照骰子打出的數目來移動自己的棋子。不要小看這步驟,很多孩子都需要大量時間才掌握。舉例說,孩子用骰子打了「3」,他們會數「1」,但棋子保持不動,所以最後只移動了兩格。要教曉小孩子如何數數,我經常會用一個方法:就是讓孩子先數「0」,這就是零的概念(不移動)。當他們數完「0」以後,再數1-2–3,這就能正確移動棋子。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計算租金,不論是要交租還是收租,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作為計算加減數。訓練靈活地運用手上的紙幣,做成不同的組合,又或者取回找續的金錢。由於錢越多便成為贏家,所以孩子很有動機的去嘗試計算,慢慢地心算便好起來! 此外,時時需要考慮並作出決定︰究竟是買還是不買?究竟動用手上的資源還是不用?這通通要透過同步處理多項資料,然後進行比較,按照自己的目標和意願,最後作出最恰當的選擇。 如果你家中有這個遊戲的話,今個週末就跟孩子玩玩,一起動動腦筋吧!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開學了,一種幸福的感覺﹗

轉眼間,已經開課好幾個星期了。在開課的前幾天,一如過往,總帶著期待,也帶著非常緊張的心情。今年的香港情況很不一樣,這個開課日,也是非常不一樣﹗ 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還帶點慌張,因為太多未知之數。從前的開課日,當然是未能預期新生小BB們的開學情況,或許小孩子會因陌生環境而感到憂慮而哭個不停;跟親愛的媽媽爸爸要分開了,那種分離的焦慮,又讓小孩子哭哭啼啼;又或是孩子太自我中心,語言能力又不太好,畢竟只得兩、三歲 ,語言未能幫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唯有用「身體上的能力」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即是打人、咬人,林林總總的情況都會出現。身為老師,只有到時眼明手快,見招拆招。總之就是向著孩子順利過度,適應學校生活,成功學習社化 (Socialization) 為目標。 今年的開學日,還要有另一種心理準備,就是開學日定必比過往混亂得多。因為一些社會抗爭運動仍在進行中,小學、中學、大專,罷課之聲不絕。還有罷工、堵路等等,這些都是我從未經歷過的開學日突發事件簿,真的未有經驗去作任務準備。既然一切未能預計,再想也無補於事,唯有自我勉勵,保持心態、做好自己﹗ 07 8月最後一個星期,我和我的教育團隊,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校內的準備功夫和校外的聯絡工作,工作都做好了,大家就安心下班,以輕鬆和期待的心情,迎接9月2日的開課日。老實說,我和我的教育團隊,也十分期待再次與很久未見面的小寶貝,再道重逢,不知他們又長高了幾許呢? 最後開學日是這樣的,就是因為颱風關係停課一天,原來無論你心思如何細密作好打算,也未及上天一個安排,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如此這般期待的開課日便泡湯了﹗ 翌日,我們又精神煥發地準備開課,遲來的一個開放日,天清氣朗,比起昨天風雨交加真是好得不知多少倍,老師們紛紛說天氣好,孩子可以在戶外操場踏單車,跑跑跳跳。這個開課日,應該會相當美滿。 孩子們可能也失望於昨天的停課日,今天能夠到學校上課彷彿特別興奮,上午班根本沒有哭的孩子,新生小BB個個也帶著無限的好奇心,再次來到這所小小的校園裏,愉快地探索、玩耍。而其他學生看到了老師,天真漫爛甜而美美的笑容一刻間掛在小臉兒上,歡天喜地擁著老師,喋喋不休地說著暑假的生活和對老師掛念之情,一下子整個校園變得份外溫暖,我和各位同事眼裏都是活潑可愛的孩子,暖意打從心底裏透出來。這幾個月裏香港人都是心事重重,但是回到學校與孩子一起上課,過著溫馨的校園生活是無價的瑰寶。我仰望著晴空,不其然感謝上天祝福這一片小小的校園, 她確實是我和孩子們的樂土﹗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香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基因

別輕看香港特區的海域細小,原來它蘊藏著約6000多種不同的海洋生物,品種數量佔全中國的四分之一[註1]!因為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我們的海洋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香港位於珠江河口,西邊的海水鹽度比東邊較低,同時200多個小島分別形成了延綿迂迴的海岸線和各種不同天然生境,當中包括泥灘、濕地、紅樹林、沙灘、石灘、岩岸、珊瑚礁等。 國際化的海洋生物學研究 這6000多種海洋生物大多是由歷代生物學家所發現、確實和記錄下來的。遠在1854-1855年間,美國生物學家William Simpson(1832-1872)曾經在香港柴灣及石澳對開海域使用本地漁船及拖網採集各種魚、蝦及蟹的樣本。他紀錄了超過100種蟹類及50多種魚類,並把所有收集到的樣本帶回芝加哥的博物館收藏及硏究。 可惜後來一場大火把所有標本和相關紀錄都燒毁了。猶幸,他當時以文字把曾在香港見過的海洋生物記錄下來了,這文件便成為了具參考價值的重要科學文獻[註2]。 往後,有不少外國生物學者亦曾到訪香港。例如:法國學者Odon Debeaux於1860年訪港,他曾在香港島北角海域採集浮游植物作硏究。德國學者Karl Eduard von Martens於1866年對本地的海洋植物和魚類作硏究。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David Starr Jordan亦曾於1904年來港硏究海洋魚類,並於一年後發表《在香港收集的魚類清單》一文[註2]。可見,香港初期的海洋生物科學硏究已經是十分國際化。 首任港大校長亦是海洋生物學家 不講不知,原來香港大學第一任校長Charles Eliot爵士(1911-1918)亦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他專長硏究軟體動物,包括蛞蝓(又稱海兔)。然而,早期的港大只有文科、工科及醫科學院,要到1939年才成立理學院。 海洋生物研究造福人群 在1928年,港大聘請了Geoffrey Alton Graig Herklots為教授,主要任教生物科。Herklots對香港海洋科學研究貢獻良多,尤其在漁業硏究和管理方面,他的科研成就舉足輕重。他在1930年創立了科學期刋《The Hong Kong Naturalist》,鼓勵學者和學生發表對本地及華南動植物的硏究成果。著名的中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亦在Herklots的期刋發表了多篇關於研究香港海藻的文章。除了學術研究外,Herklots亦參與香港的漁業管理。 1937年,香港政府向Herklots提供支助,讓他在港大成立「漁業硏究所」。Herklots知人善任,他在1938-1948年間聘請了林書顏擔任該硏究所的主任,致力協助政府組織香港各處的魚類統營場、改善本地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這兩位居安思危的科學家,原來早在第二次大戰的兩年前,已建議漁民大量製作鹹魚,為食糧作好儲備。Herklots亦曾參與抗日行動,但不幸被俘虜到赤柱集中營。由於日軍僅提供一斗之糧, 俘虜們皆營養不良骨瘦如柴。Herlots便把貝殼磨碎,供各人糊口以補充鈣質。而林書顏則繼續做硏究,他從魚肝提取維他命A,並透過紅十字會把這些維生素帶給集中營的俘虜們食用。 戰後,港督委任Herklots成立一個新的發展處,負責重建香港的漁農業及提高食物供應,使本港的貧苦大眾得到飽足。日治時期的香港,日軍把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林書顏和Herklots從中得到一些啟迪。之後,港大的漁業硏究所亦變成了漁農處(即是今天的漁護處)。 林書顏繼續協助港府的漁業發展至1948年,他的科研成就獲國際垂青,聯合國糧農機構(FAO)聘請他帶領漁業生物學技術工作,並到世界各地推廣水產養殖和當中的技術。他在這崗位工作了15 年,其成就和貢獻獲得國際好評,是香港人的典範。 踏入1970年代,莫頓教授(Brian Morton)接棒成為香港海洋生物學歷史中的風雲人物,他創立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米埔自然保護區及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等。他亦成功游說香港政府設立海岸公園及保護區,為本港保育海洋生態環境的工作殿下重要根基[註3]。 海洋生物學化解港大的關門危機? 戰後的香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港府曾經評估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重建港大, 讓它繼續成為香港的最高學府。 討論熱切眾說紛紜,有人說:「港大缺乏科研。」,亦有人說:「中國有這麼多所優秀大學,我們沒有必要保留港大。」[註2] 會議最終提出:「若要重建港大,港大必須要發揮其獨特性和開拓專長的硏究領域。」會議亦建議把海洋生物學列為港大其中一個重點硏究方向,對香港、中國和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從歷史脈絡看來,港大確實擁有海洋生物學的基因。 延伸閱讀: [註1] Ng, T.P.T., Cheng, M.C.F., Ho, K.K.Y., Lui, G.C.S., Leung, K.M.Y., Williams, G.A.(2017). Hong Kong’s rich marine biodiversity: the unseen wealth of South China’s megalopolis.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6: 23-36.  [註2] Macpherson, K.L. (2003). The history of marine science in Hong Kong (1841-1977). In: Morton, B. (Ed.), Perspectives on mari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Hong Kong and Southern China, 1977-2001: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Reunion Conference, Hong Kong, 21-26 October, 2001.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註3] 波波教授演講廳:任何人都可以出類拔萃 圖1: 首任香港大學校長Charles Eliot爵士是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專長硏究海蛞蝓(又稱海兔);圖片展示兩種香港常見的品種。(相片來源:左圖互聯網資料;右上圖Vriko Ho攝;右下圖Nicole Kit攝) 圖2: 香港大學的Geoffrey Herklots教授(左中圖)和他的同事林書顏(右中圖) 對香港早期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貢獻良多,以科學硏究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圖片來源:上圖香港特區政府;左中圖互聯網資料;右中圖來自註2;下圖波波教授攝。)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分離焦慮

送雞蛋仔上學目睹小朋友瘋狂嚎哭,眼淚鼻涕全部叼在老師的膊頭上,不禁對幼兒教育工作者肅然起敬。開學一星期後,我兒開始明白上學是什麼一回事,說再見時會開始哭泣,試過自己站起來拿書包衝出課室。有孩子瑟縮角落涰泣,有坐在位子紅了紅,更多的是掛在老師臂彎或大腿上扭抱抱,年輕貌美的班主任一邊哄孩子一邊告訴我:「不要緊張,開學喊三個月也很正常。」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或多或少爸爸媽媽都應付過分離焦慮症,就開學而言,雞蛋仔適應尚可,當然他也有鬧脾氣不穿校服但未至於崩潰。兩歲小朋友開始有個人意識、喜惡及建立朦朧的情緒概念,卻未有能力充分表達;父母要留意孩子開學後除了哭喊,也要注意其他身理困擾例如經常做惡夢、食慾差、嚴重便秘,甚至一見到校服校車等就已經會肚瀉嘔吐,情況持續時就要認真向學校反映,與其他專業人士討論對策。協助雞蛋仔處理分離焦慮,我的經驗可簡單歸納為三個「R」: Rehearsal 綵排 開學前帶兒子到學校附近逛逛,告訴他上課時媽媽就在外邊等候;平日換衣服會拿出校服比較一下,解說什麼時候穿便服、為什麼有時要穿校服。另外也會用圖像讓他理解生活時間表,善用繪本布偶及兒歌,鞏固孩子放學後會與媽媽重聚的概念。以上都是綵排,抽象的心理準備對於幼兒來說太困難了,必須要用實物及行動協助他接受短暫分離。 Ritual 儀式 由我要上洗手間、洗澡開始,開始建立一套講拜拜的程序,每一次都會擁抱雞蛋仔說我愛你,之後會敲一敲手錶位置示意隔一會兒才再見到媽媽。不論是一分鐘如廁時間,還是一整個下午外出教書,我都用相同的程序與雞蛋仔道別。久而久之他習慣了小儀式過後,媽媽必定會消失一陣子,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又不必太失落因為媽媽一定會再出現。開學後這儀式進階了,就是教雞蛋仔拍拍胸口自我鼓勵,即使年紀小但幼兒有能力安撫自己。 Reinforcement 獎勵 獎勵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每一次放學見到他就來一個深深的擁抱、有時批准他用八達通「嘟」咭又是一個奬品。讚美要仔細例如欣賞他表現冷靜沒有哭喊,欣賞他比昨天更勇敢地獨自上課等等,盡力讓他明白媽媽觀察到他是如何努力地適應新環境。 千萬不要輕視幼兒的焦慮或者開玩笑叫他們做喊包,家長宜同理他們的感受,平日盡量提供高質素的陪伴建立親密感。面對分離焦慮症,照顧者需要極大的耐性和心思,才可以陪伴小朋友自信地跨過這成長必經階段。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玩遊戲 學思考

很多研究都指出,遊戲是能夠讓小朋友學習得最好的一個方法,所以我都很喜歡利用遊戲,在輕鬆的氣氛下,與孩子一同學習。希望家長朋友都能夠寓遊戲於學習。 今次要用上「過四關」這個遊戲,它是由兩人對壘的。每人有不同顏色的棋子,目標是盡快將四隻棋子連成一線,可以是垂直、橫向或是傾斜。單單只看遊戲的目標,就知道它能夠加強孩子對幾何方面的基礎概念︰垂直、橫向和斜向。 年紀較小的孩子對於用垂直和橫向組成一直線是較容易理解,但斜向的理解則需要更多時間。我們可用具體的方法協助他們理解,例如使用間尺或一支筆去顯示斜線的組合。此外,家長應嘗試採納斜向建構策略,從左上至右下,或右上至左下,達到四連環的效果。 在遊戲時家長切忌被勝利沖昏頭腦 在遊戲時家長切忌被勝利沖昏頭腦,跟孩子遊戲的目標是提升思維技巧,所以要留意取得平衡,不要老是想讓自己勝出,也不能每次都輸。每下一子棋是要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注意不是以教訓的形式,意思是以自言自語的方式道出,而孩子只是在旁「聽到了」。這樣,孩子便不會感覺有壓力,但同時可以知道你的思考過程。 在自言自語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到以不同的方法去嘗試考慮。例如方向是垂直、橫向,還是斜;也需要考慮對方可能進行的策略,這有助以不同方法去解難,以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形式去理解狀況,並減低因衝動而影響策略應用。 一個簡單的遊戲,如果適當地利用,便可以讓孩子提升思維技巧,何樂而不為?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美-是一種動力 (下)

第二天,老師請他們貼上圖案貼的時候,孩子非常專注,祈求自己能夠擁有一個個人的、獨特的且美麗非常的花燈。雖然只是剛剛開課兩個星期,孩子們已經非常投入,當最後一塊雙面貼都貼好了, 整個花燈實在是美輪美奐,是小老虎的就變成小老虎花燈、是小黃人的就活靈活現一個小黃人花燈,他們高興得不得了,還非常滿足地跑向我,與我分享這個美麗的花燈,,我看著他們的表情, 好像在對你說:自己也不相信那麼小小的一雙手,能夠做了一個這麼美麗的花燈。 他們的表情確實為自己感到驚訝、為花燈感到幸福,我也趁機會大大讚賞他們很了不起。 一切完成了,正好進行中秋節活動,善長、義工們也送來不少月餅,正好讓孩子們一邊吃月餅、楊桃,一邊提燈賞燈,孩子和老師們都玩得不亦樂乎,相信這個中秋必定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相當特別的、相當有用的,更是渡過了一個溫馨的中秋節。 即使工作有點複雜,但是只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是次的活動從美出發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們必定努力且充滿樂趣地完成工作,讓身邊的成年人得到意外驚喜。 課後老師們仍然碟碟不休說道孩子們如何認真做花燈,他們的成就都是超越老師的預期,老師們只期望孩子能完成小部分的拼貼圖案,但是孩子都主動問這一張又如何貼呢?貼在這裏正確嗎?老師都不厭其煩循循善誘教導他們,也鼓勵他們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成就個人的花燈。即使是幼兒班的孩子,他們不用按著圖片的指示作參考,老師們明白他們的程度就讓他們隨意把不同的動物、花朵、形狀的雙面貼隨意貼在燈籠上,由於這個球型的燈籠都是由幼兒班小朋友的小手,珍而重之拉成為立體球型燈籠,所以小小的BB班孩子,也對這個magic特別有感情,然後又可以貼上不同的雙面貼作為裝飾,真是樂不可支,老師叫他們停下來明天再貼,小孩子也不願意離開工作桌,還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工作。 為何孩子們的表現如此神奇呢?其實好簡單,能親身把弄,有全情投入的機會是其一要點;其二,「美」是一種動力,孩子們年紀小小已經懂得什麼是美,能對 「美」 有所追求是人之常情,所以即使工作有點複雜,但是只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是次的活動從美出發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們必定努力且充滿樂趣地完成工作,讓身邊的成年人得到意外驚喜。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父母遇困難時,應該向兒女說幾多?

在我多年來的工作中,總是會要面對很多人生一路順風順水、但就突然間因各種理由遇上困難的情況,包括面臨破產、被僱主解僱、面對纏繞性甚高的民事訴訟、被監管機構調查甚至奪去生計、被執法機關拘捕或檢控。 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有時其中一個難以避免、提供法律意見以外的「題外話」討論,就是應不應該嘗試向兒女透露與解釋。 人之常情,在我遇上的陷入人生困難的父母中,大多都是偏向想對着兒女時隱瞞。疼愛兒女的父母,通常都是想保護兒女、不想讓兒女擔心。我很理解這種想法,亦不認為是「錯」。不過,每當要與他人討論到這些議題時,我總會拿自己長大時的經歷給他們參考。 我出生於一個中產家庭,但移民過澳洲後,生父就被當地執法機關拘捕、後來檢控、然後入獄。當時,撐起我們個家的媽媽要作一個困難的決定,就是究竟應否把當時家中的狀況向事件開始時時只有十歲的我透露。 她最終選擇向我透露一切。無論是生父為何被捕和被檢控、家中的財困、媽媽工作的各種辛勞與抑鬱,她都會通通通簡化地對我說。在要聆聽那一切的一刻,我當然是很難受:我一方面感受到整個情況的壓力與困難,另一方面又有無力感,因為好像做不到什麼去幫助媽媽。 不過,我始終認為,媽媽當年的決定是對的。 孩子並不是愚蠢的。家中發生了事,他們很多時是會感受到的 老實說,就算她什麼都不說,難道生父被拘捕時失蹤了超過一天、我會不留意到嗎?難道我不會看到生父因此事曾一度失業、多了留在家,我會不留意到嗎?難道媽媽要打電話回香港四周問親友借錢過難關,我不會聽到、然後懷疑為何有這個需要嗎? 與其我在不斷地猜疑,媽媽願意嘗試向我解釋,反而會令我更覺得自己是個家的一份子,而不是一個「外人」。更重要的,就是當我知道了我們的家陷入困境後,有很多東西我都會可以明白與理解,而不會質疑為何媽媽好像給我的對待,比起出事之前會有點不同。當我的衣服因我長高了而不再稱身、但媽媽仍不買新衣服給我時,我會理解、不會懷疑媽媽是否忽略了我。當媽媽有時回家已累到沒有心情說話、甚至心情不好,我會諒解、不會懷疑我是否有什麼觸怒了她,甚至會嘗試開解她。 整體來說,我會因媽媽的坦白更快長大、更快懂性。 當然,父母就自己的困難對兒女透露幾多和透露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會因兒女的年紀而異。不過,孩子並不是愚蠢的。家中發生了事,他們很多時是會感受到的。與其把一切隱瞞、令他們有更多不必要的想像與恐懼,父母們可以考慮尊重兒女們的智慧,與他們分憂。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無條件的愛是更高尚的愛

陳美(Vanessa Mae)眾所周知她是一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年少時就紅遍全球,唱片銷量過千萬張,27歲便擁有3200萬英鎊身家,相信她會是很多家長渴望的模範「千金」。但她亦同時是2014年索契冬季奧會滑雪比賽的泰國代表,同時亦都是「第一名」,只不過是名列倒數第一,究竟是什麼驅使這位曾站在世界舞台頂峰的音樂家,甘願到另一個舞台去做一個「包尾大軍」呢? 陳美表示她在音樂上有這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有賴「虎媽」的「悉心栽培」,一年364日都督促她每天習琴4小時,只有生日除外,聘請請私人家教,放棄正規學校教育,每兩周甚至每月才去一次學校上學。陳美一直生活在高壓的溫室中,沒有快樂童年與少年,練琴是其生活的唯一亦是全部。結果陳美在21歲那年,單方面辭退當時母親經紀人職位,脫離母親的「魔掌」,從此與母親之關係勢成水火。 最開心的包尾「運動員」 之後陳美踏上追夢的旅程,就是滑雪了,原來陳美在4歲開始就跟父母去滑雪,它不單是陳美的熱愛,更是她的紅線,為她牽上了最愛的男朋友,同時亦讓她重拾十多年未見的泰國生父,她爸爸為圓陳美的奧運夢,他幫助陳美獲得了泰國籍,代表泰國隊參加2014年索契冬奧會高山滑雪比賽。最後,這名泰國高山滑雪項目代表以1分44秒86完成女子大曲道賽,以最後一名完成,不過她在滑完這段泥濘滑雪道後,仍然洋溢著興奮與喜悅,這是因為在生母強迫她練習小提琴的陰影下,終於為自己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 這次奧運比賽令關係破冰? 十多年過去了,陳美母親依然懷恨在心拒絕與女兒修補關係。陳美曾幾次找機會與母親修好,但均以事與願違。反而在這次冬奧比賽,陳美收到媽媽的短信,祝她好運、享受比賽並保重。雖然陳美母女仍然沒有見面。不過看起來陳美媽媽態度軟化,開始關心女兒,而且主動溝通。這希望是母女關係緩和的好開始。 在有條件的愛下成長  陳美拒絕生育孩子 其實從陳美單方面辭退母親,就可想像得到這位「虎媽」為她帶來多麼刺痛的傷害和後遺症,她曾在訪問表示\不會生育孩子,因為她知道自己也會是一位「虎媽」。為人父母要有愛,但要是無條件的愛。而陳美成長中的愛是有條件的,母親的愛建基於她能否成為優秀音樂家,所以為陳美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各位父母,應該盡快制止釋出你們有條件的愛,說「你要聽話我先愛你」、「你要乖才多人疼你」、「你要讀書好我才買你最喜愛的玩具」……更高尚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還孩子們一個美好的將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