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請停止向長子或長女說你要作一個好榜樣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經不覺間作為網球教練已第16個年頭,我有一位曾經跟我打網球的學生,現在已成家立室了,育有一對兄弟,哥哥8歲,弟弟5歲,現在這對兄弟亦跟他爸爸一樣,開始跟我學網球了,在第一課兩兄弟興高采烈地走到球場來到我面前,哥哥更以一副認真的樣子表明很喜歡網,很想成為一個出色的網球員,我亦深深被他的真誠打動,反而弟弟卻一面天真爛漫,漫不經意地拿著球拍來揮動,抱著玩的心態來及時行樂,心裡不期然會預期哥哥的進度會比弟弟快,如是者上了三堂之後,哥哥的表現卻不似預期,反而弟弟在沒太大期望之下卻進步神速,其後我發覺哥哥開始有些少心灰意冷,雖然未談得上說快要放棄,但肢體語言不禁流露出一些垂頭喪氣。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其實這樣的問題亦屢見不鮮,很多家裡的哥哥或姐姐都守護著「榜樣」這二字,在大多數人以為是理所當然之下,在不知不覺間這二字為他們帶來無形的壓力,成為他們成長中束縛的枷鎖,長輩常常說身為哥哥姐姐要作一個好榜樣,無事大小都要讓弟弟妹妹,這種與生俱來的責任,令他們心中起了一個不必要的比較,而這種比較為他們感到怨憤和不平衡的情緒,會形成期望與表現的落差,帶來面對錯折時有種極端失落的反差,使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容易氣餒或放棄爭取。 避免一切的比較 所以家長應盡量停止一切良性與惡性的比較,多些直接表達讚賞,如小朋友做得不好,應直接指出行為或問題所在,表明要求及感受,不應用「榜樣」來脅迫孩子做好。其實每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他們的長處和短處,不應因為比較年長就要事事妥當,八面玲瓏,反而應因材施教,讓他們個別定立自己的目標,多加讚許和鼓勵他們朝著自己的方向去面對自己的學習。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說話訓練

在語文的學習中,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越來越重視說話的表現。完整句子結構、精要內容、恰當詞語,以及獨到見解,都是良好說話能力的重要元素。由幼稚園開始,我們如何能夠培養孩子能夠向著這些目標進發呢?究竟如何教導更有效呢?那就是在過程之中,不斷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有準確觀察,已是邁進成功的一大步。 說來容易,要如何觀察才能夠更準確呢?相信大家都會聽過或用過六何法及四何法,又或是英文的Wh問題。這個方向我非常贊同,但往往由於操之過急,孩子未能好好掌握,反而適得其反。 建議大家先選擇一幅圖畫作為教材。圖畫中要有一兩個人物或動物,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裏進行一些事情。接著,就讓我們先看一看是「誰」。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有兩個要求︰第一就是知道性別,是男還是女,透過觀察外表或身體的特徵嘗試猜測 ; 第二就是估計年齡範圍︰例如看到一個成年女人和一個小孩子便詢問孩子為何知道這是成人呢?我們應儘量接受任何合理的答案,然後就再看看圖中的小孩子,從他的外貌身高判別年紀。 另一項需要觀察的,就是從衣著和環境之間取得的提示,掌握這些人的角色/工作,例如︰一個穿著工作服、手持掃把,站在街頭的男子,我們便能推斷這是一位清道夫。透過運用精準的詞匯去表達人物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就是觀察圖片中人物之間的關係,他們究竟是老師和學生、一家人,或只是在街道上的行人呢?同樣透過選取圖中相關的材料,去進行判斷。 今次所討論的,其實只集中在觀察一個人或是一些人,即是「何人」或「Who」,原來內裏都大有學問呢!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保護活恐龍

社會繼續動蕩,平衡時空,這天我去跑檔攤,為兒子參加幼稚園萬聖節派做準備。中秋節活動時雞蛋仔患重感冒缺學一週,這次萬聖節活動,希望他可以健健康康參予。徵詢老公意見,決定打扮兒子成為他最喜歡的綠色恐龍。 由於我家政零分從沒有想過可以親手縫製服裝,唯有四處巡視希望找到小人兒稱身的裝扮。發現男幼童的扮相普遍是醫生警察消防員又或者是胖南瓜,反而女孩子的服裝選擇蠻多:仙子、蝴蝶、天使女巫,就算是南瓜也有蕾絲裙,當下真的想反串讓雞蛋仔扮宮主……. 走了半天終於在阿婆檔攤看到綠色毛絨絨恐龍連身衣,阿婆見我大汗淋漓笑著讓我坐在褶櫈休息一下。她笑說:「兒子才兩歲,走走趯趯的日子還長呀!要鍛練身體呀!」我不禁嘀咕:「才過了中秋節便要為萬聖節張羅,下一會便聖誕節了!幼稚園的活動真的考起我!」 阿婆與媳婦都心疼孩子,已經聯手計劃如何協助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但求少一點功課多一點玩樂時間。 阿婆搖搖頭:「不要埋怨,一不留神就已經錯過這些美好時光!可以陪他儍,就跟他一起瘋吧!」她努力尋找一件全新的恐龍裝,同時分享她的孫子如何忙碌應付小二學業,由嬉皮笑臉的幼稚園娃娃變成沉默寡言的小學雞。就讀區內名校,一家人都希望他可以慢慢跟上進度,可惜成年人主觀期望落空,小二開學後壓力只是變本加厲。阿婆與媳婦都心疼孩子,已經聯手計劃如何協助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但求少一點功課多一點玩樂時間。 阿婆繼續說:「萬聖節洋玩意也是我孫子最愛,小孩都喜歡吃糖,如果念國際學校應該玩得很瘋狂。」但國際學校不是一般人可以付擔,將來也未必涵接本地大學,捨得送孫子往外地念書嗎? 「學費貴,所以我要守住這個玩具小攤自給自足,兒媳們負擔孩子的花費便夠了!人老了沒什麼將來可顧,倒是憂慮我的金孫,眼下香港兵荒馬亂,但太平時社會也是了無生氣,無創意無活力,要是孫子可以向外闖,我會很欣慰!」 阿婆見證香港玩具生意的興衰,越來越少原創玩具,更多的是包裝成玩具的教材,要賺錢就要強調學術成份取悅父母。她認為我們有份扼殺全代孩子的創意,港孩失去遊戲空間,沒有原創能力和獨立思考,很難在世界佔一席位。 香港教育制度僵化可能是元兇,但被動配合的家長會否也是幫兇? 拿着恐龍裝回家時,細細回味阿婆的話語,薑是老的辣,世事都被她看破了。香港教育制度僵化可能是元兇,但被動配合的家長會否也是幫兇?小朋友童心未泯,仍然幻想恐龍時代,我又有沒有盡力保護這條創意活恐龍呢?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給孩子一個機會(上)

  有幸能有機會親臨欣賞「加油香港」舉辦的音樂劇「天天加油站」,感謝「加油香港社企」的主席周佩波先生4年來的支持,讓師生和家長們能夠欣賞這極具意義的音樂劇。 今年音樂劇的主題仍然圍繞一些弱勢兒童追尋夢想的經歷,以鼓勵我們的基層家庭。我認識的周佩波先生是一個真誠的人,與周先生初次認識,他便真誠地介紹自己,雖然周先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卻是謙謙有禮,一點架子也沒有,他與一顆志同道合的人,打從心底裏的一團熱火,透過音樂劇的表述,那一幕又一幕的音樂劇,細緻地描述笑中有淚的弱勢社群生活景況與盼望,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一點點真與誠,完全能夠透過他們的劇作與舞台上的演繹,巨細無遺地顯現出來。 人在困難裏仍然不失信心,勇往直前。 或許是周先生也出生於基層,知道基層孩子的苦況,所以在他的音樂劇?,從來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一個又一個描述細膩的基層困苦孩子在弱勢情況下,如何堅毅地追尋夢想的煉歷,這真誠的演出,往往讓我們的家長也流下熱淚,孩子們雖然年紀尚小,未能完全明白音樂劇的深層意義,但是精彩豐富的舞台效果與細膩的演出,往往讓孩子目不暇給,他們總是每年也期盼著到舞台大廳去欣賞加油香港音樂劇的機會。 這次音樂劇強調窮孩子也要活得有尊嚴。人在困難裏仍然不失信心,勇往直前。如劇中強調的5C即是勇氣(courage)、信心( confidence)、選擇(choices)、機會(chances)、改變(change) 這五個重要元素。其實人就是應以此為精神支柱,尊嚴與盼望,在困難中不失自信,才能勇敢地在人生路上好好走下去。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安能辨我是雄雌?

透過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大自然中有些事情,我們以為人所共知,事實卻不然。考考大家如何分辨蟹、蝦、龍蝦、賴尿蝦、馬蹄蟹和八爪魚的性別呢?今期專欄,讓波波教授分享辨別不同海洋生物性別的方法吧。 相信大家都懂得分辨貓、狗的性別。 通常我們會把牠們反轉,觀察其生殖器官的特徵便可知道。那麼,又怎樣分辨蟹的性別呢?同樣地,我們可以把蟹反轉,看看牠腹部下方的蓋掩形狀,尖的是雄性,橢圓形的則是雌性。但也有一些蟹的品種(如和尚蟹),雌雄蟹的腹掩形狀很相似。在這情況下,我們可用尖刀輕輕把腹掩打開,雄蟹會長有兩條生殖支,而雌蟹則沒有。 怎樣分辨蝦的性別呢?有人會覺得從蝦頭可看出,但卻找錯方向了。 大家可用觀察貓、狗和蟹的邏輯,把蝦反轉細心觀察,便可找到答案。原來,雄蝦的生殖器位於頭下方的第一對腳上,若兩腳中間長出多一對生殖支便是雄蝦了。而雌蝦的第一對腳是正常的,雌蝦的性交接器位於蝦頭的下方(圖1)。因為雌雄蝦具有不同的胺基酸,所以味道會有所不同。下次吃白灼蝦,不仿比較一下兩者的味道啊! 圖1:雄蝦的生殖器位於頭下方的第一對腳上,在兩腳中間長出多一對生殖支。而雌蝦的第一對腳是正常的,牠的性交接器位於蝦頭的下方。(圖片來源:漁護署) 那麼龍蝦呢?大家可能以為蝦和龍蝦的性徵相似,答案卻不是這麼簡單。就以波士頓龍蝦為例,雌雄龍蝦都長有一對生殖支,它們位於頭部最後一對腳之下。然而,雄性的生殖支比雌性的較厚和壯大(圖2),多看多比較便能夠找出端倪。 圖2:雄性波士頓龍蝦的生殖支比雌性的較厚和壯大,雄性的尾部亦較雌性的厚和硬。(圖片來源:互聯網) 原來瀨尿蝦是從三葉蟲演化出來的古生物,在化石中可找到牠們祖先的蹤影。可能因為瀨尿蝦是蝦的祖先,兩者性別的特徵大同小異。雄性瀨尿蝦在腹部的第三對腳會額外多長一對生殖支(圖3),十分易認。 圖3:雄性瀨尿蝦在腹部的第三對腳會額外多長一對生殖支。(圖片來源:漁護署) 馬蹄蟹亦是古生物,牠的進化故事是很浪漫的!雌蟹的體形一般比雄蟹大,成熟的雄蟹會時常緊握雌蟹一起暢泳,久而久之,雄蟹的足肢變得粗壯(圖4)。同時,雌蟹為免身體末端的尖刺在擁抱時刺傷伴侶,所以雌蟹的尖刺因而退化和減少。雌雄蟹互相遷就愛護對方,經歷幾億萬年的相互進化,就便變成了今天的馬蹄蟹。爸媽們應效法馬蹄蟹的相處態度,男的要保持健壯和盡力愛護妻子,女的要温柔體貼和配合丈夫啊! 圖4:雄性馬蹄蟹的足肢比雌蟹的較為粗壯。同時,雌蟹身體末端的尖刺退化和減少了。(圖片來源:互聯網) 至於八爪魚的性別又能如何區別呢?反轉牠來觀察生殖器?這邏輯並不能應用到八爪魚身上。八爪魚是軟體動物,牠們的身體結構並不像甲殼類動物般。八爪魚的足手滿佈吸盤,奇妙地雄性的第三隻足手(順時針計) 就是牠的生殖器!這隻足手變得平滑,末端沒有吸盤。雄性八爪魚會把這變異了的足手伸入雌性的體內交配(圖5), 雄性八爪魚真古惑啊! 圖5:雄性的第三隻足手就是牠的生殖器,這隻足手變得平滑,末端沒有吸盤。雄性八爪魚會把這變異了的足手伸入雌性的體內交配。(圖片來源:互聯網) 下次用海鮮打邊爐,不妨與孩子來一個猜謎玩意,一起探索不同海產的性別。緊記先讓孩子「格物」(即細心觀察) [ 註一],從事物中找不同,嘗試尋找答案。若他們找不到答案,可以給他們一些提示。邊吃邊學,一樂也! 延伸閱讀:  [ 註一] 波波教授演講廳 ⎯ 未學STEM 先學買魚:https://bit.ly/30SHk8V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口罩慌

執筆完成初稿在國慶之前,特首已經進行了第一次社區對話,但社會未見向前行的跡象,示威活動沒有減少、警察使用武力繼續升溫。社會撕裂越來越嚴重,不少家庭因政見不合而破碎,社會出現多宗「私了」暴力行為。 近一個月倆母子重感冒,外出時必備口罩、暖水、披肩,只要稍為感受到「冷氣」,就會喉嚨敏感咳嗽不止。相熟醫生豪爽贈送了一盒口罩,我卻有點為難要「急急腳」回家,生怕「窩藏口罩」惹人誤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上星期推着嬰兒車回娘家,在非繁忙時間的早上,倆母子從容地在港鐵車廂內挑位子,明明車廂很冷清,偏偏一位絮絮念老人就是要坐在我們對面。 最初我不以為然,以為他望着電視屏幕咒罵示威者:「夠膽就脫下面罩!」,後來見他目露凶光似乎來者不善,原來向著我發牢騷!我心裏很詫異,雖然帶着口罩,但當日打扮只是一個普通小婦人: 粉紅色上衣配搭牛仔褲,加上一身產後贅肉,怎樣也不會聯想到勇武派吧! 無意間迎來老伯的打量,他似乎很詫異我是真癆病鬼,再之後他就閉上嘴巴沒有咒罵什麼了。 帶着這個疑惑和戒心,靜靜的觀察老伯的行為,也確定了他罵的對象就是我。又過了幾個車站,人開始多空氣變得混濁,我忍不住抽搐地咳嗽,眼水鼻涕都擠了出來,雞蛋仔很擔心的望着我,身邊開始有人站遠一點,生怕我隔着口罩也會散播病菌。無意間迎來老伯的打量,他似乎很詫異我是真癆病鬼,再之後他就閉上嘴巴沒有咒罵什麼了。 經歷過「SARS」都會明白戴口罩保護自己、注重公共衛生健康的重要,生活忙碌學業繁重,不是咳嗽生病就必然可以回家休息,所以帶口罩防止撒播病菌是公民責任,無醫生紙批準都要自律吧!除了八十萬劑流感疫苗,衛生署會否增加公共衛生教育?幹嘛我帶口罩會受人無禮對待? 社會對立大家都成了驚弓之鳥,小事也會化大,這種氣氛下沒有尊重也難有溝通 社會對立大家都成了驚弓之鳥,小事也會化大,這種氣氛下沒有尊重也難有溝通。如果特首仍膽夠以香港之母自居,真的希望和她對話,分享一下個人作為新手媽媽的憂慮:帶口罩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會被投奇異目光,難道要惹一身病氣回家傳染幼童?是什麼育兒經驗,讓一眾香港仔囡變得神經質? 後記:種種原因過了死線才能交稿,遺憾地已經有反蒙面法,小市民都一知半解誠惶誠恐;長假後,教育局想掌握學生民情要求申報帶口罩學生數目……唉,香港只會更病。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玩玩波子棋

  上次介紹過大富翁,今次讓我們談談另一經典遊戲「波子棋」。它既能訓練靈活思維,亦可增強空間距離判斷能力,適合三至四年級以上的學生。 玩波子棋的時候,第一個重點固然要知道自己和對手的起點和終點區域是在哪裏,還有哪裏是禁區(即只可經過,但不可停留),這些對於界線的理解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裏,不論成人或小孩,都會接觸到一些界線︰有什麼事可以做?有什麼事不可以做?在這個遊戲裏,讓孩子學習在限制之下完成目標。 每行一步,整個棋局也有變化,所以除了一個主計劃,可能還需要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有另一個後備計劃。 當選定好自己的棋子,就要展開跳棋的步驟。棋子移動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棋子向任何一方移動一步;第二種是跳棋,一只棋子要跳過另一只棋,不論在方向和距離上都要注意。在思考過程中,他們需要非常靈活和做假設。不能只是想着向前行,可能要先後退一步,才可以跳得更遠。在整個遊戲中不斷訓練孩子,以不同的方向去嘗試解難。 除了解難之外,還要計劃。每行一步,整個棋局也有變化,所以除了一個主計劃,可能還需要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有另一個後備計劃。對於小孩來說,這種思考過程真的不容易!要教導孩子,我們可以用「開口棋」,那就是自己喃喃自語,道出你的思考過程。例如︰「如果我用這只棋從這邊走,再跳,我會到達那個位置。又如果我用另一隻棋子走,又會這樣……這樣……。」如果你能不斷地重複這個步驟,讓孩子「看得到」你的思維,慢慢他們便會學習如何思考。 遊戲是愉快的經驗,也是學習的良機,好好把握吧!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讓孩子喜歡上學

新學年開課不經一不覺已經過多月了,在這紛紛擾擾的社會裏,這所小小的校園,孩子們相對是愉快的、無憂無慮的。 新學年還是一個好的開始。孩子們迅速地投入了校園生活,每一個課堂活動,孩子們都是欣喜地期盼著能夠逐一參與各項有趣又好玩的活動。現在只是10月份,孩子們已經能夠妥妥當當聽從指示,與高年班的孩子一起合作,完成每一個老師預先籌備好的、好玩又具學習意義的活動。看著孩子認真的表情,我們當老師的也不敢怠慢,務必配合孩子的成長需要努力設計教學活動。 要讓孩子喜歡去學、投入去學,最重要的不是以我們成年人角度去衡量學習的效能與意義,而是應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以至先天具備向學條件而出發。 感官的學習,讓孩子親身把弄,從而獲得第一身經驗,這個是不能缺少的。我的教育團隊正正是趁著這個方向,讓孩子親身去做而努力,好像初來報到的孩子們,便要自己斟茶倒水、親身用小手拿著小夾子盛好一塊塊的餅乾、蛋糕,好好放在自己的碟子上,喫茶點前,還會唱首茶點歌,互相祝福,歡歡喜喜地一起吃過小食,不動手就沒有得吃了。吃過茶點,還得自己動手打掃碟子剩下的餠屑,接著老師更會請孩子們一一清洗餐具,來到這個時候,我總不忘提醒老師們要拿著孩子們清潔好的一大盤餐具,具體地讓孩子看到他們的「成就」,他們一雙小手也非常偉大,確實能夠好好照顧自己,清潔、整理一點也難不倒他們。 各位成年人莫以為這是家中傭人姐姐的工作,這一點一滴就是孩子自我形象建立與提升的最佳靈藥,試問有什麼比起自己是有價值的來得重要呢? 學會了好好照顧自己就可以從「我」這個本體,轉移到「他人」。在課室裏,老師總會邀請一些孩子幫忙派顏色筆、鉛筆、膠擦給各同學做功課,又或是在體育課時,會邀請孩子們去拿豆袋、呼拉圈等等用具來一起設置活動場地,如此種種都可以建立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能夠確立自己在這個大家庭的關係和身份認同,還有哪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是超級良好的感覺,也是人類必需的瑰寶﹗ 中國人總是內斂,會叫自己的孩子做犬兒呀、什麼什麼的,其實我們一句正面讚美的回饋,對孩子是戰鬥力增益千萬倍的動力。在孩子由溫暖的家,踏出這個小系統,再進入社會層面,來到一處陌生的環境去學習,我們不妨大大力地鼓勵,毫不吝嗇的帶著笑容去讚美孩子,讚賞,始終是悅耳動聽且美麗動人的彩雲! Words: 968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媽媽不會攰

哥哥、細佬、妹妹在機械人旁拍照時,機械人突然郁動,細佬及妹妹驚嚇的反應最自然。(作者提供) 哥哥、細佬扮鬼扮馬。(作者提供) 最近忙到不可交,既忙於替二兒子細佬應付小一面試,在新學年的工作亦都十分繁忙,加上孩子恆常活動返學放學,放假的日子,真的很想休息到「黃朝百晏」才起床。不過,對於有三個孩子的母親來說,這只是一個空想,剛過去的周日,我和三個孩子一早起床出發到迪士尼樂園了。 孩子送上這些窩心的對白,其實只要他們和父母一起,已經感到很滿足。即使工作生活再疲倦,與孩子的親子時間還是不可少的。 週日的天氣非常好,陽光燦爛,天氣熱得很,對小朋友來說,心情特別愉快。三個孩子的精力旺盛,在樂園內四處跑跑跳跳,不亦樂乎。直至中午時份,我和他們三個到餐廳醫肚,由於周圍遊人眾多,單是排隊付款也大排長龍,等了很久才買好午餐坐下用膳。我終於忍不住跟孩子說:「媽媽好攰,不如我們食飯後回家休息。」 哥哥立即搶著說:「媽媽是不會攰的!」然後細佬、妹妹點頭和應。然後我再申辯,「你們看看媽媽頭上新長了很多白髮了。」這次到細佬搶答:「媽媽不怕,你將頭髮Highlight便可,看不到的。」我再嘗試說服孩子放棄下午的行程,小女兒就在此時出招!「媽媽你攰,我幫你做下massage啊!」妹妹甜笑著,然後用小手按摩我的手,窩心得很。 妹妹玩得很開心,汗流浹背。(作者提供) 「媽媽帶著三個小朋友,真的會很累啊。」我望著孩子們,哥哥為說服我這個玩伴說,「你辛苦湊多幾年後便可休息。因為到時候我已經長大,你不用辛苦湊我,我到時候可以照顧你啊。」我問哥哥,但細佬及妹妹仍未長大,怎麼辦呢?哥哥笑著說,「那麼你要再辛苦多幾年。」 孩子送上這些窩心的對白,其實只要他們和父母一起,已經感到很滿足。即使工作生活再疲倦,與孩子的親子時間還是不可少的。吃過午飯後,我記著孩子叮嚀「媽媽不會攰」的說話,再次出發,和孩子繼續玩耍,最後完成朝十晚五的行程,由朝玩到晚。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近月才突然關心政事的親人

08基於我近年曾一度活躍於公民社會(現在已退了),我有一群朋友總是一路都關心政治、社會新聞的。到了近4個月的大規模抗爭運動,我們亦會留意、會表達看法。 不過,像我們這群人越來越發覺,我們已不算是對近月的事件最熱衷的人、對各事態發展的反應亦已不是最強烈。比我們更熱衷、更反應強烈的,往往都是一群在4個月前根本就不多關心政事的親人。對這群「新丁」來說,近4個月所發生的事猶如發現新大陸那樣,每一件事都是新奇、每一件事都令他們驚訝。就此,我個人或一群朋友們的經歷包括以下一些例子: – 親人對於政府與建制派言論與提議的邏輯、質素、道德水平感到震驚,對於政府與建制派為何會這樣感到迷惘。 – 親人對於政府任何做得不完美的事都不能接受,例如開記者會稍為遲到都會令他們對着電話或電視罵到狗血淋頭。 – 親人直到4個月前會不時向我或我的一路關心政事朋友們投訴,我們花太多時間看電話、看新聞。但事到如今,親人由早到晚不停看電話、追新聞、看社交媒體貼文的熱切程度比我或我那一群朋友有過之而無不及。 – 親人政見由漠不關心變得比我或我那群朋友更激進。譬如說,有一個一如以往是黃絲的朋友對我說,他有親人以前頗為保守,但4個月內變成為本土派,更會視我那個朋友為過於保守。 – 親人由早到晚督促我或我那群朋友一定要支持某些商店或設施、杯葛另一些商店或設施。 – 親人由過往的和理非、反對一切武力,變到在電視或網上見到前線示威者不同的武力或破壞行為表示支持。 – 親人形容政權、警隊的貶詞,強烈程度與他們平時的性格完全不相符。當他們引用某些強烈用詞被質疑時,就總會找到很多藉口去把這些貶詞合理化。 面對着關心政事「新丁」的親人,像我們這些一路關心政事的人開始時會有點兒不知所措。我們一方面喜見親人不再沉睡,但同時亦擔心他們會「走火入魔」。不過,我們一群人始終都是認為,只要我們願意多些與「新丁」親人多多溝通、不時挑戰他們一些還未成熟的假設與取態,我們總是可以確保一群「新丁」能既有覺醒、但仍保持清醒。 這4個月,香港真的是變了,就算我們的親人都無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