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教導孩子多角度思考

還記得我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第二年哲學碩士時,師傅胡紹燊教授鼓勵我申請不同的博士獎學金,希望獲取到海外深造的機會。 師傅循循善誘,時常教導我如何準備面試及回答問題的技巧。 師傅問我:「若面試時,考官問你平日最愛看哪間報社所發行的報紙,你會點回答呢?」 我毫不猶疑便回答:「我平日最常看《方向日報》,因為它是家父常買來閱讀的報紙。」 師傅嘆了一口氣,便說:「你的答案不行。 試想想,一般面試都有3至5位考官,若其中一位不喜歡《方向日報》,又覺得其讀者缺乏深度思考,給予你的分數便會大打折扣了。事實上,不同考官心中也有自己鍾情的報社。只提及一間報社,絕不能令每一位考官滿意你的答案。」 我無奈地問:「 那麼,我該怎回答才好呢?」 於是師傅便扮演成應考者,流暢地回答說:「首先謝謝考官的提問。其實不同報社的報紙各有特色。例如,《方向日報》和《生果日報》主要報道本地新聞,尤其著重民生和社區的議題,同時也著重娛樂讀者,但當中有些報導比較煽情和缺乏事實根據。而《日月報》 報道的新聞則比較中肯持平,相對較具公信力。若要更深入了解國際新聞,便要看《英文早報》了,這英文報紙亦對本地政府政策有較全面和獨到的分析。若要進一步了解經濟相關的資訊和分析,則可看看另外兩份以經濟新聞為主打的報紙。基於不同報章的特色,我平常較多看《日月報》和《英文早報》,間中也有閱讀其他的報章,以增廣見聞。」 我恍然大悟,便說:「我明白了!原來回答問題時要明確列出不同選項的特點和對比項目間的強弱,再說之以理來解說自己的選擇。 這樣考官便能看出我是一個深思熟慮,能以多角度思考及擁有明辨思維能力的年青人了。」 我把師傅的教導學以致用,在不同面試中靈活運用了這答題技巧。隨後,我十分榮幸地考獲太古公司的博士獎學金到格拉斯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師傅給我這個「錦囊」真是一生受用,我亦把這「錦囊」傳授給我的入室弟子。 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由身教開始 作為父親,我有必要好好教導女兒以全方位和多角度思考問題,並學習尊重各人不同的想法。在社會裡有不同的持份者,各人對同一件事的想法也可以分歧很大。我告訴女兒,即使是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 也能引致不同持份者的各種迴響。 就以學童參與社區清潔海灘活動為例,這公民教育活動本來有益,但亦會有些老師和家長反對這種活動的。反對的原因可能是:市民已經交稅,政府有責任請人去清潔各海灣;若全港學生去做清潔,清潔工人便會失業;清潔海灘垃圾十分污糟和危險,學生有機會受傷或接觸到遭棄置的針筒;保險可能未能對此活動給予適切保障等。當然,大部分老師和家長也支持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他們相信透過清理垃圾,可加強孩子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明白垃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從而身體力行「走塑和減廢」。 當然,為了讓各家長和老師安心,主辦單位必須為孩子準備好安全裝備(如:勞工手套和執垃圾用的鉗子),及為他們購買較周全的保險計劃。 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 現代的年輕人花上不少時間在手機上,較少閱讀不同報章和觀看電視新聞,他們的資訊多來自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在這虛擬的社交平台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群中對事物看法較相近的用戶會連繫緊密成為好「朋友」,不斷追隨彼此的訊息。至於意見不合的,用戶可選擇從朋友名單中剔除此人或保持距離。 久而久之,只停留在同一社群中的用戶便難以去接觸和了解其他社群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了。同時,社群內所傳遞的訊息和文章也較為一面倒。倘若年輕人過度信靠社交平台流傳的二手資料去了解社會現況,便會失去對事物的全方位考量,更枉論透過明辨思維去得出較理性的結論。 爸媽應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以多角度持平分析和了解不同持份者對同一事情的看法,並且尊重多元化的意見。 亦要讓孩子學會辨別資料的真偽,運用可靠及可信的資訊進行獨立思考,要擁有自己的看法,切勿人云亦云。 真正的民主在於尊重「多元思想」,我們可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人家不附和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異己,及珍惜「和而不同」的民主社會。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媽媽心也累

生了小朋友之後更體諒我媽的嘔心瀝血,年輕的她,曾面對過多少育兒憂慮和指責呢?雞蛋仔早陣子持續咳嗽,西醫給予擴充氣管的哮喘類藥物,但轉天氣加上空氣污濁,他病情反覆、每晚都因咳嗽未能入睡,終於忍不住攀山涉水帶他回新界小區找中醫姐姐求診。 被同理、被體諒的感覺讓我眼泛淚光…… 久別重逢,雞蛋仔興奮地在中醫館搗蛋,看他精力充沛似乎生病的是我。醫師望聞問切後認為要下重藥調理,她很溫婉地說:「我知道照顧小朋友好不容易,你已經很努力,孩子要健康,做媽媽就更需要健康呀!」說中要害!被同理、被體諒的感覺讓我眼泛淚光,立刻恢復了一半元氣。 很多時候都會叮囑大家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不過倫理框架下,孩子的問題,家長都難辭其咎,特別在性別角色定型下,媽媽似乎最需要問責。小朋友生病,往往會問母親照顧方法是否不周;小朋友不喜歡上學賴皮,第一時問媽媽做過什麼去協助孩子;小朋友不守規矩,被辱罵的內容都是性別歧視,認定有爺生無娘教…..主流意識下,雞蛋仔久咳未癒,也另無助的我懷疑是因為懷孕後期饞嘴吃雪糕,連累兒子現在受苦⋯⋯ 一般人仍有種感覺,認為家庭主婦責任最大 老公一直很支持愛錫家庭,勸我要看開一點,不要把所有責任攬上身;話雖如此, 一般人仍有種感覺,認為家庭主婦責任最大,就算在職的媽媽也「應該」要三頭六臂、遙控監察,協調一眾照顧者例如家傭、四大長老、湊仔姨姨,務求子女健康學業成績卓越,有什麼閃失都怪媽媽沒有辭職專心帶孩子。 不否認世上有「落手落腳」照顧小朋友的好爸爸,但環顧身邊始終大比數認同,媽媽承擔的壓力似乎較多,曾經有朋友打趣說,幾曾聽過丈夫主動為岳母慶生,都是媳婦安排奶奶壽宴,老公們總是粗心大意置身事外。 千錯萬錯都是做阿媽錯?平日放學,老師也會向我表示雞蛋仔如何沉默寡言、如何不合群,希望我多加留意。其實我一直有留意,很在意,就是知道他的需要才帶他報讀學前班、接受訓練嘛!孩子表現不理想,第一負責人是媽媽,那麼拜托孩子考第一時,弄個慈母獎勵金給我吧!儘管知道當媽不可以玻璃心,但鍊成強大心肌非一朝一夕的事,就請大家盡量包容媽媽吧!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行動最實際

上文提到,當孩子有需要接受一些額外的協助時,家長如能接受不放棄,並且積極處理的話,對治療效果產生正面的作用。 那麼,家長需要做些甚麼才能更有效益呢?「效益」,我認為是以最核心的訓練,達至最大的效果。就好像醫生要找出病徵的根源,以治本的手法處理問題,這樣才能藥到病除。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先為孩子「把脈」,清楚了解孩子的困難,出現困難時的狀況或情景,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的能耐。 從臨床的經驗中,我發現需要做的治療往往是非常基本的項目,正因為這些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未得以穩固地發展,反而影響了往後高階的所有學習。只要我們願意花在需要的層面上,而不受制於現時的表徵,那麼進步會是更迅速,也能達致更遠、更深的效果。 先要清晰瞭解孩子的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切的方法。 舉個例說:有一個孩子,到了三歲也只是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有清晰的單詞表達,經常以手勢代替說話。父母在家中不斷要求孩子以單字去表達,但是嘗試很久也無法改善情況。後來在評估中發現他的口腔肌肉協調和力度都較弱,於是集中口肌訓練,幾個星期的密集訓練後,孩子便開始真正的說起話來。這個例子就是證明了先要清晰瞭解孩子的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切的方法。 即使有相同的問題,不同孩子的處理手法也可以截然不同。所以家長如果使用一種方法經驗一段時間後,仍不能完全矯正情況的話,應該考慮嘗試一些其他的方法。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模式在不同的時段都有所不同,能夠找到孩子的學習特式,便能夠事半功倍。 今時今日,資訊流通,容易找到其他有相類似情況的不同處理手法。家長也需要多些涉獵新資訊,就能找到孩子最需要的,為他們更好的學習方法。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不信任名校的名校家長

20近月,不時會聽到有名校學生在校園內外參與示威活動、叫口號、甚至被捕。同時,亦會聽到這些名校的一些家長強烈表達意見,反對學生參與任何示威活動,就算表達意見都小則要求校方勸止、大則要求校方懲罰。 老實說,我對這種家長的要求與思維十分有意見。我很想知道,究竟那群家長有沒有想過,當初為什麼想子女入讀名校? 如果家長們要的只是墨守成規的兒女,這與要求子女成為尖子根本就是背道而馳…… 首先,雖然聽下去很現實,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家長把兒女送入名校的首要理由,就當是希望兒女透過學校的教學和同學之間的感染而成為社會尖子吧。尖子的不能缺少條件是什麼?當然就是要有腦筋。怎樣才是有腦筋?當然就是要有獨立思考、有帶點兒反叛性質前瞻性思考才算是吧。如果家長們要的只是墨守成規的兒女,這與要求子女成為尖子根本就是背道而馳,試問呆子又怎樣做尖子? 第二,家長都不時會以名校有什麼已成為社會棟樑的舊生為榮,更希望他們的兒女都會將來有這樣的地位。但是,要做社會棟樑,不是要對社會有承擔嗎?要對社會有承擔,又不是有時要做一些與現有制度對着幹的事嗎?譬如說,無論是孫中山先生或是曾鈺成、曾德成兩兄弟,他們都是曾在香港名校就讀、同樣亦是因制度不公而反抗的人。他們年輕時對社會的承擔,不是名校生應該效法的嗎? 時常要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校長、老師們,就要很懂得一方面給足夠空間予學生去維持、表達他們的獨立思想……. 第三,送兒女去名校,就是相信學校的校長、老師懂得怎樣栽培學生成為尖子、成為社會棟樑。事實就是,能入讀這些學校的學生都是有較強思考能力的少年。要去教導一群這樣的少年,時常要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校長、老師們,就要很懂得一方面給足夠空間予學生去維持、表達他們的獨立思想,但另一方面又引導他們不要全面走歪路。既然把兒女們交託給聲譽高的校長、老師,不就是要相信他們就着這個平衡的專業判斷嗎?如果家長指指點點,事事要求教職人員箝制、鎮壓學生,學校又怎去發揮名校的功能呢? 所以,家長們既然要把兒女送去名校入讀就不宜諸多意見、應信任學校,否則就無為「爭崩頭」要子女入讀名校了。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隔代養育令親子關係疏離

有一天,在網球場上一位祖母正在陪伴孫兒上網球班,除了在場吶喊助威之外,還三翻四次叮囑孫兒「不要跑得太快!」和「小心跌倒!」,情況令我汗顏之餘,隨即我的「餵球」亦不敢「餵」得太遠,其後男孩真的在追球時不慎輕輕跌倒,男孩隨即起身表示沒有大礙,但祖母去堅持暫停男孩的一切活動,拉他到一邊由頭到尾檢查清楚,隨後發覺男孩膝蓋上有些少擦在地上時留下的污漬,祖母亦即時嚷著要去清理和消毒以防萬一。祖母的無微不至固之然是窩心,但是該網球課堂我和男孩都感覺很不爽,大家表現也很拘緊。 孩子盼望歡樂 老人家欲求安靜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很多家中雙親也在職,家裏的孩子很多時候的是由長輩來照顧,父母只能在下班後或者節日假期才能與孩子共聚天倫,順理成章孩子的關係便跟長輩更親密,對父母缺乏依戀感和安全感。長輩精力有限,較喜歡安靜的環境,而小孩子剛好相反,喜歡各種探索遊戲,完全由老人養育也不能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長輩是補充 不是替補 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輩在家中的關係應該是有效而又溫暖的補充劑,他們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懷,而不是主力照顧,那樣會使他們疲於奔命,令他們採取武斷式關愛,很多時1207候採取命令式的管教,要孩子盲目跟從,減低自己獨力帶孩子的壓力,管教裡最常見聽到「你還是小孩,你懂甚麼!」「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把握時間 陪伴孩子成長 建議家長應要多花時間和心思與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慾方面的願望,世界有賺不完的錢,但沒有不長大的孩兒,再忙碌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成長,對孩子來說,時間比物質更為重要,最快樂的莫過於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07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和而不同

這個週末翻天覆地,有人歡喜有人愁,我大概屬於歡喜那一類,屬意的候選人高票當選區議員之外,更開心的是投票過後,難得有時間可以回娘家探親,老老嫩嫩玩成一遍成就一個親子同樂日。 過去的社會衝突當然有影響我的生活,儘管已經扭盡六壬調動時間表,也難以克服跨區交通問題,是故雞蛋仔很久沒有回鄉郊圍村和公公婆婆見面。老人家當然掛念孫子,這個鬼靈精又善解人意,竟然開金口叫「公公婆婆」,大家聽到都興奮到尖叫,他也洋洋得意拍手掌一起大笑。圍村當然接近大自然,雞蛋仔能夠爬小山丘、抱大樹、數烏龜、彈螞蟻(可憐的螞蟻)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鮮空氣,碰巧遇上野餐「溜鳥」的夫婦,雞蛋仔和他們四隻鸚鵡寶寶互動打招呼,嘻嘻哈哈身心放電,回程時候立即在車上熟睡打鼾了! 這張熟睡的面蛋真是百看不厭,坦白說我很眷戀這種家庭樂溫馨的星期天。過去半年太多都是痛心疾首、緊張兮兮,電視播放無止境的暴力,親子時間會有莫名「倖存者罪疚感」,所以這個星期天的平靜更覺可貴。祖孫三代都有討論選舉議題國際時事、學生還是暴徒、黑警還是克制……討論敏感議題有沒有吵架?沒有。我們就是這樣平靜地交換意見分享近況,沒有用顏色標籤長輩,也沒有辯論比賽得失輸贏。為什麼可以「和而不同」?因為愛,一家人會要互相尊重。 不論是否關心時事,一家人吃飯無可避免都會討論,就請盡量減少怨恨放下成見,用愛說話 想當初和老公拍拖,大家就知道他是一個領洗天主教徒,我是一個皈依佛教徒,宗教話題總是針鋒相對,還未討論家應該設觀音像或是聖母像,簡單到初一十五吃齋菜,老公也會看不順眼皺眉頭。兩個人要走下去,就是一個愛字,你愛他/她就想辦法溝通、互相理解,不同的生活習慣可以慢慢磨合,但差天共地的信念只可以求同存異,用最大的愛去包容。 當然,你可以認為信仰又或者一些價值觀不容踐踏,那麼就請你小心選擇終身伴侶以及調整你的期望,因為一家人在一起就必定有價值觀的爭議,有時要取捨、要接納,把所堅持的價值觀放在首位,還是把家人的關愛放在首位,這也是一個生命課題。 政治一直影響生活,從來有政權和被管理的地方就有政治操作,只是甚少血淋淋的呈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區選之後可能引爆加多暗藏的問題,不論是否關心時事,一家人吃飯無可避免都會討論,就請盡量減少怨恨放下成見,用愛說話。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催淚煙傷身又傷心

前幾天,我乘的士從港島南區前往長沙灣政府合署出席會議,上車不久便莫名其妙地感到喉嚨不適、刺鼻及頭痛。跟司機談論到近日示威問題及交通被堵塞的情況時,司機方告知他剛才在中環遮打道被堵塞了一個多小時,被迫吃了催涙煙「放題」,十分難受。 水落石出,原來這車的空調系統和車箱受了化學物質的污染。 所以,我趕快打開窗讓空氣流通,不適的感覺便隨即舒緩了。可憐的職業司機,為生計,揾命搏! 從今年6月到11月,香港的政治氛圍每況愈下。示威者的口號由正向的「香港人,加油!」轉變為具抗爭意味的「香港人,反抗!」, 再急轉為具仇政府態度的「香港人,報仇!」 各區的示威活動亦趨頻繁,所使用的武力亦不斷升級。同時,警方亦增加對付示威者所施的武力,每次鎮壓時亦放射了更多的催淚彈。過去幾個月,傳媒朋友、大眾市民和綠色團體都關注警方大規模使用催淚煙對市民及環境的負面影響。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美國科研會)就常用催淚煙中的主要成份 ⎯ CS 化學物質進行了詳細硏究,並建議相關濃度標準指引[註1]。CS 的化學名稱是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 (2-chlorobenzalmalononitrile),它是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由兩位美國科學家Ben Corson和Roger Stoughton共同發明的,所以又以他們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為CS氣體。據香港警務處資料,警方也是使用載有CS化合物的催淚煙。 人們若恆常地接觸CS化合物,其承受的健康風險亦較高。 使用催淚煙的主要目的是令示威者感到不適來促使他們離開示威地點,以助警方驅散示威者及保持安全距離。當催淚彈發射後,CS化合物會被蒸發,在空氣中形成大小不同的懸浮粒子。當該粒子接觸到人的眼睛、鼻黏膜和口腔便會引發不適的症狀。症狀強弱質視乎接觸到CS的濃度、所暴露的時間和頻密度。每個人對這化學物質的敏感反應不同。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容易有過敏反應者及長期病患者較高危, 所以他們應盡量避免接觸到CS化合物。人們若恆常地接觸CS化合物,其承受的健康風險亦較高。 不適的徵狀包括眼睛、口和鼻腔有刺痛及灼熱感覺、流眼水、流鼻水、流口水、頭痛、噁心、皮膚有灼熱感覺及出紅斑等等[註2]。科學家為了深入了解不同CS在空氣中的濃度和所暴露時間對人的影響,邀請了自願者進入風洞中作測試,自願者中亦抱括容易有過敏反應者 [註1]。建基於以人和其他動物的實驗數據,美國科研會建議了兩種急性暴露標準(Acute Exposure Guideline Levels; AEGL): AEGL-2: 負面健康影響濃度標準 當CS濃度為每立方米空氣中含0.083毫克的CS粒子(即0.083 mg/m³)或以上,而暴露時間不少於10分鐘,可引致不可逆轉或嚴重的負面健康影響。 AEGL-3: 生命受威脅濃度標準 當CS濃度及暴露時間為140 mg/ m³(10分鐘), 29 mg/ m³(30分鐘), 11 mg/ m³(1 小時)及1.5 mg/ m³(4小時),可威脅生命。 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估算在空氣中CS對人的「有效中濃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為每分鐘5-10 mg/m³,而「半致死濃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為每分鐘25,000-100,000 mg/m3 [註3]。一般而言,CS濃度介乎0.7-4 mg/³已經能有效令人感到不適。因此,在設計上催淚煙釋出的CS濃度遠遠低於它的LC50濃度,屬非致命性催淚氣體。 為了減輕健康風險,市民要避免到示威區。若不幸接觸到催淚煙,應該立刻離開煙的源頭,往空氣流通的地方撤離,以避免接觸更多CS粒子。一般而言,眼睛、鼻腔、口腔和胸部的不適會在半小時內減退,而皮膚過敏的徴狀卻往往要1-3天才會退去[註3]。 因為CS化合物可和其他化學物質進行物理及化學反應,所以它會隨時間降解及減少毒性。根據世衛資料,CS粒子在空氣中的半衰期為4.9天[註3],即是CS 的質量在4.9天後可減半。同時,它們在地面的活躍期約為5天。由於CS可以被水解,在水中的半衰期只是14.5分鐘[註3]。 近日,不少報章和網上文章指出催淚彈燃發時會產生高温促使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山埃及二噁英等有害物質。 從化學角度來看,因為催淚彈燃燒的時間較短和其温度在發射後漸漸降低,所以每顆催淚彈只釋出少量的山埃及十分微量的二噁英。近日,有示威者把催淚彈放入袋中,量度出山埃濃度為28.6-29.7 mg/m³,該數據只能反映在密封空間下的情況。山埃的半致死濃度為100-300 mg/m³,其半衰期則只有10-30分鐘 [註4]。然而,在開放的環境,流動的空氣具稀釋作用,會把有害氣體稀釋,使其毒性大大降低。因此,世衛指出CS催淚彈所釋出的山埃量對人體健康風險屬於低[註3]。根據香港環保署在中西區及荃灣的空氣監測結果,在示威期間(即本年6月至10月)的二噁英空氣濃度水平穩定,沒有大幅增加[圖1;註5]。按以上資料來看,市民應該不用太過擔心山埃及二噁英的問題。 CS的污染問題值得關注 話雖如此,CS的大範圍污染問題仍然值得關注。雖然世衛和美國科硏會已公佈有關CS對人體健康的濃度指引,但是香港特區政府現時並無量度CS在各示威區的空氣濃度,窒礙了公共衛生及科研人員對CS的健康及環境風險評估。過去一週,市民在幾個示威區發現了不少雀仔屍體,不難想像牠們的死因可能和催淚煙有關。因此,硏究CS的空氣濃度是有迫切性的。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說到底,抗爭者、大眾市民和警察同是香港人,在同一天空下呼吸著同一樣的空氣。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及早和平解決現時膠着的社會分歧, 讓本港市民能安居樂業。沒有暴力示威,便用不著使人傷身又傷心的催淚煙了! 延伸閱讀: [註1]https://www.nap.edu/read/18707/chapter/11  [註2]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460/102308.html  [註3]https://www.who.int/csr/delibepidemics/en/annex1May03.pdf  [註4]https://www.cyanidecode.org/cyanide-facts/environmental-health-effects [註5]http://www.aqhi.gov.hk/tc/sub-download/sub-air-quality-reports/dioxin2019.html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謠言止於智者

這個星期,香港的大學成了戰埸,大量媒體密切跟進衝突情況,流出一段錄音指學生成功鍊製高達機械人,配備新式武器準備危害公眾安全⋯⋯我聽到錄音時實在忍不住大笑,相信也是過去幾個月鮮有失控的大笑。第一,我佩服錄音者可以忍笑,投入情緒認真聲演;第二,如果學生成功研發機械人,創意結合高科技真的是老懷安慰讓我會心微笑。第三,普遍香港人受過教育,但又真的會相信此等無稽荒謬的謠言,值得苦笑。 社會紛亂謠言滿天飛,本來資訊泛濫難分真假,還有不少人混水摸魚,立心不良地發放假消息,唯恐天下不亂。同時我深感無奈,似乎很多相信機械人突擊的,都源於排斥學生示威者,視學生如洪水猛獸,盲目相信學生會用機械人復仇,這恐慌情緒令人不安。老實話,除了香港的社會運動外,這星期我比較擔心是內蒙古鼠疫確診個案。聽說官方記錄只有兩宗,但市面鬧鼠疫封醫院的傳聞甚上塵囂,想當年國內刻意隱瞞沙士、近年又延遲公布豬瘟,那麼這個現代黒死病的謠言不是比發明機械人更現實、更俱可信性嗎? 在這艱難的時間,我們更需要安定心神,把持求真的態度,其實無論是什麼政治立場,自幼爸爸媽媽都教我們明辨是非,做自己的智者,對嗎? 先利申,我不是在此造謠中傷任何人,只是想反省一下我們固有的陋習,就是傾向只相信我們習慣了、認定了的某一套。我不懂市場推廣,不過聽講賣廣告的人要抓住目標客戶的心,先要抓緊他們的喜好印象,客戶「傾向」購買他們印象中「傾向相信/接納」的人或貨物,要打破一個人的消費習慣並不容易,但把握他們的「傾向」就很容易把爛貨推銷掉。同樣道理可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相信某些支持或反對派的謠言,硬是不願意互換立場,打開心扉聆聽對家的解釋。如果可以多角度搜集資料、分析,多閱讀不同的文獻去了解,或許可以改變對立的狀態,最少鬆一鬆讓雙方有冷靜思考的空間。 一直都說電子世代,每個人都可以修圖、流行「照騙」,真假已經很難分辨。加上每天都是血腥暴力的新聞,彌漫恐怖的情緒,人容易變得焦慮失去理性思考。在這艱難的時間,我們更需要安定心神,把持求真的態度,其實無論是什麼政治立場,自幼爸爸媽媽都教我們明辨是非,做自己的智者,對嗎?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截然不同的《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的啟示

  最近大兒子哥哥的學校以著名兒童繪本《星月》(英文書名: Stellaluna)作為教材,的確能啟發小朋友的獨立思考,讓他們可以學懂從多角度分析事物。這繪本是講述一隻名叫星月的蝙蝠,牠因為被貓頭鷹襲擊,在未長好翅膀時誤入鳥窩,獲好心的鳥媽媽收留的故事。鳥媽媽的鳥竇剛巧也有三隻初生小鳥,鳥媽媽於是用於照顧鳥的方法照顧星月。 小朋友多閱讀有益,除了閱讀能力之外,從而學會從多角度思考也很重要。(作者提供) 哥哥這幾天正在看這本書,他跟我討論那種方式照顧星月才好,於是我便以平常道理分析,蝙蝠應該是倒掛在樹上睡覺的,與鳥兒的生活習慣不同,這也是蝙蝠的天性,所以即使牠跟著鳥媽媽一起生活,也應順應其天性生活。哥哥即從另一角度思考,他認為蝙蝠仍是孩子,一旦鳥媽媽不在身旁時,有可能會被其他動物襲擊,所以鳥媽媽必須教星月如鳥般保護自己。 然後哥哥跟我分享他學校用的另一本圖書,名為《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這故事與我兒時所聽的三隻小豬的故事截然不同,昔日我聽的三隻小豬故事,豬是忠角、狼是奸角,但哥哥現在聽的版本,卻從另一角度出發,講述狼本來只是想向小豬借糖而去找牠們,並非存心吃掉牠們,也不是故意出詭計,故事以狼被捕完結。 哥哥現在看的圖書,有新的版本,從另一主角角度出發寫同一經典童話故事,既有創意、又能啟發思考。(作者提供)08 閱讀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並不在乎他們看了多少本書或多少字,最重要是可啟發孩子學會多角度思考及分析事物,學習從不同人的角度看事情,從中也會不知不覺間學懂與人相處技巧,多點從別人角度出發。例如《狼來了》的故事,以往牧羊人大叫時,許多人會認為是牧羊人講大話,最終導致狼來了。但哥哥則從另一角度分析,牧羊人叫狼來了而沒有狼出現,不代表狼真的不在,或許牠只是隱藏在附近,又或是因為村民紛紛走出來,才嚇走了狼等等可能。 家長鼓勵孩子多閱讀時,可以陪孩子親子共讀,過程中和他們討論不同的可能性及題目,啟發孩子思考,發掘孩子的強項,從而加以訓練及協助他們成長,讓孩子創造更多可能性。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同心同行—沒有更真實的故事(下)

  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真是一點也不錯。 香港,已經沒有夜中學,在澳門這稱之為 「回歸教育」,意思是讓一些在適齡求學階段,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學業,當時機來到,好讓這些意欲求學的人士,能夠回歸教育路上,重新學習,完成學業。這種教育安排,意義是重大的,因為人必須學習,學無止境,回歸教育,能補足知識,豐富人生。 有努力上進求知若渴的學生,更需要有願意付出的老師。在這兩位無私奉獻的老師身上,感受到我們的工作,不單止是面對血肉之身軀,而是教育靈魂思考的工作,我們的言與行,確實能夠影響他人的一生。 教育的巨輪,時刻轉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一位好的老師,不單只聞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味往死裏打,更需要與時並進。面談當中,遇到一位中學物理老師,從前他是一位著名汽車車廠的工程師,學歷也高,是工程系博士,因為移民到澳門,所以希望把自己的知識好好傳承下去,所以就到了一所中學去教書。老實的他也說,自己也不曾想過會成為一位老師。他的教學充滿新意,因為能把他工作時的管理與創造,帶到課堂上,例如用氣球放在通透的玻璃水族箱內,簡單示範水雷的原理,我這一位幼稚園老師, 也看得津津有味,更何況莘莘學子,在他的有誘導下,深入淺出,更讓同學們學而不倦。 我們幾個專業評審聽到老師的故事,真心佩服教育工作不易為。 在他的敘述中,現在學習是甚具競爭的,校方亦委以重任,由他帶領機械人發展活動,他帶著孩子參加過無數次的世界性比賽,亦屢獲殊榮,深受學生、家長們的歡迎。記得有一次,學生們努力研究改進機械人的設計,請老師在旁指教指導,每每通宵達旦,比賽前夕,孩子們更是廢寢忘餐,同時也希望老師讓他們繼續努力完善機械人設計,自發性的學習,充滿趣味,真是停也停不了。轉眼已是深宵時分,孩子們仍未有離開的意欲,老師唯有即時向各家長報告,是晚定必通頂以完成設計改造,家長也紛紛支持,因為對老師有著無比的信賴。如是者,初陽展現,老師也逐一駕車送孩子回家,老師完成送孩子的「服務」,自己也回家梳洗一番,稍作休息又回到學校上課去也。 我們幾個專業評審聽到老師的故事,真心佩服教育工作不易為。  當中有評審認為老師帶領學生通宵達旦地 「學習」,這樣不太好,起碼對學生健康有著不良的影響,好像帶頭要孩子不眠不休去學習,又或是這樣跟通宵打機又有何分別呢? 我們幾位評審也有一點點討論,最後多位評審還是給予這位老師很高的分數,因為能與孩子學習是一種福氣,偶一為之與學生狠狠地熱血一次,相信無傷大雅吧! 要做好一件事,實在少不了堅定的鬥志,難得學生們清楚知道自己所想所愛,這様大家能彼此互勉,共同進退,我卻認為是難得的浪漫和幸福! 轉眼間,我也幸福了兩年,在這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教育路上的所見所聞,於此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 有緣再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