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行動最實際

上文提到,當孩子有需要接受一些額外的協助時,家長如能接受不放棄,並且積極處理的話,對治療效果產生正面的作用。

那麼,家長需要做些甚麼才能更有效益呢?「效益」,我認為是以最核心的訓練,達至最大的效果。就好像醫生要找出病徵的根源,以治本的手法處理問題,這樣才能藥到病除。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先為孩子「把脈」,清楚了解孩子的困難,出現困難時的狀況或情景,學習的方式和學習的能耐。

從臨床的經驗中,我發現需要做的治療往往是非常基本的項目,正因為這些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未得以穩固地發展,反而影響了往後高階的所有學習。只要我們願意花在需要的層面上,而不受制於現時的表徵,那麼進步會是更迅速,也能達致更遠更深的效果。

先要清晰瞭解孩子的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切的方法。

舉個例說有一個孩子,到了三歲也只是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有清晰的單詞表達,經常以手勢代替說話。父母在家中不斷要求孩子以單字去表達,但是嘗試很久也無法改善情況。後來在評估中發現他的口腔肌肉協調和力度都較弱,於是集中口肌訓練,幾個星期的密集訓練後,孩子便開始真正的說起話來。這個例子就是證明了先要清晰瞭解孩子的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切的方法。

即使有相同的問題,不同孩子的處理手法也可以截然不同。所以家長如果使用一種方法經驗一段時間後,仍不能完全矯正情況的話,應該考慮嘗試一些其他的方法。畢竟每個人的學習模式在不同的時段都有所不同,能夠找到孩子的學習特式,便能夠事半功倍。

今時今日,資訊流通,容易找到其他有相類似情況的不同處理手法。家長也需要多些涉獵新資訊,就能找到孩子最需要的,為他們更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