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父母立信

屋企因為有條「長命斜」,有時購物後也寧願坐的士打道回府都不願意挑戰體能,正所謂己所不欲,慢慢我習慣了網購送貨,避免家傭拿重物回家。遇上聖誕新年大減價,本來預算親朋戚友串門子飲飲食食,索性一口氣買了很多日用品、清潔用品、白米還有凍肉,無心插柳柳成蔭,疫情下我忽然成為了「囤貨富戶」……. 這個星期新聞都是搶購糧食、廁紙,無論政府商家如何呼籲,大家都像失心瘋似的四圍搜刮甚至乎打劫廁紙,有人恥笑香港人低質素不懂判斷真假新聞,也有人揶揄囤積糧食的人是末日教主唯恐天下不亂。我成了持貨大戶也不便站在道德高地批評,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小市民,尤其是家中養了一條化骨龍,其實可理解市民恐慌心態,大人都可以捱但小朋友怎可以餓? 民無信不立並不是腐儒迂腐,事實上現代社會制度就是與政府講個信字,有能力納稅的人,願意負擔這個義務,就是相信政府能夠提供一定的保障,也同意政府能夠更公平更有效運用資源,為社會較不幸的人提供福利,使整體社會趨向文明和諧。有了這個信用制度,市民才可以安居樂業,各司其職,各行各業才有機會發展。 縮細概念應用於家庭,立信,就好比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要有誠信、信任、信用。道理很淺白,你教孩子不要說謊,可是你答應孩子的事情就永遠推遲忘記;口裏說凡事以孩子為先,實際上卻處處方便自己,以個人工作、享樂為大前提,這種父母不講信用家庭系統便會漸漸失去穩定性,孩子慢慢變得迷失的父母出現對抗性心態。可怕的是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成為沒有忠誠的伴侶、沒有誠信的同事,難以對社會作出貢獻。不是危言聳聽,認識一個小康之家長大的女孩,她的父母人前人後兩個樣子,關係好像和睦實質上放假時各自各精彩,互相推搪照顧女兒的責任,女孩算是由菲傭、親戚還有補習姐姐照顧長大。雖然她非常「世界女」但總是遇人不淑,多次失戀後患上厭食症。歸根究底,她在一個沒有誠信、沒有穩定性的家庭長大,望着父母的婚姻學不到真誠,更不會重視承諾,她越小心挑拍拖對象就偏偏遇上一個個陷阱。 相比「立威」父母更需要「立信」,要求孩子信服指令,父母就要以身作則、說一不二、以誠待人尊重承諾。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在家保持運動 維持強健體魄抗疫

在家千日好,但在抗疫期間被迫留家的確實令人意志消沉,康文署更決定關閉轄下所有運動與康樂設施,減少接觸而導致交叉感染的風險,但卻同時減少了大衆做運動維持健康體魄的機會,對有運動訓練習慣的小朋友更是令他們的狀態大幅減退,無論是為了健康體魄或比賽狀態著想,在家中都應該維持安全又適量的運動。以下提供一些簡易十式的家中運動,希望大家可以維持每日在家不少於三十分鐘的運動。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1. 熱身 在家和戶外做運動都一樣要注意安全,所以環境合適和熱身運動是不可忽視,熱身可由頭頸到腳做一些合適的動態伸展,目的是要達到暖身的效果,減低運動時受傷的風險。 2. 原地慢跑 配合手部的擺動動作,在原地作出慢跑的動作,調整呼吸節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提升心肺呼吸能力。 3. 向上伸展加深蹲 先作雙手舉高的動作,然後深蹲起身,目的是加強大腿肌力,幫助一些需起跑加速的運動。 4. 大字星星跳 一項全身性的動作,既簡單又高效的帶氧動作,迅速提升心跳率,如維持一定循環後有助燃燒脂肪,也有助強化肩膀、手臂、腿部的肌肉。 5. 弓箭步旋轉 弓箭步蹲下,保持平衡要注意盆骨至頭頸脊骨維持穩定中立位置,上肢轉向對側(即前屈曲的腿)。鍛煉身體平衡肌及強化腿部肌肉。 6. 左右提腿 左右輪流提腿直至膝關節呈現大約九十度,上身保持平衡。鍛鍊平衡力、大腿肌和腹肌。 7. 側跨步 一個向兩側跨步的動作,腳尖保持向前,上身中軸保持在正中間,牽拉內收肌群。 8. 伸展爬行 膝臂同時伸直,手腳着地,雙手盡力向前爬行伸展,然後返回原來狀態。鍛鍊全身平衡肌耐力。 9. 撑上壓 鍛鍊三頭肌和胸大肌,小朋友可以做較容易的膝蓋貼地撑上壓,或將雙撑角度升高減低難度。 10. 平板 平板是自身體重訓練運動,主要針對鍛練的是腰腹核心肌群,尤其目標是訓練腹橫肌,作用是穩定腰椎。 在家做運動時除了要注意傢俬擺放安全外,一般在家中也不會著鞋,要注意腳掌的保護,如有軟墊承託減低腳掌和地板的撞擊力會比較理想。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擁有的平安

這段留在家中的日子,除了心力交瘁追新聞之外,事實上對我個人作息不算有很大的衝擊。做了幾年slash 族已習慣在家工作,沒有辦公室、沒有老闆督促,習慣依賴科技產品溝通,自律編時間表工作;是故多了時間陪伴停學的雞蛋仔,或者說回到去年他未進PN時的生活節奏,慢活、收拾雜物,積極斷捨離。 我是一個懶惰粗糙的女人,就算出席會議有時也忘了化妝;當我收拾洗手間櫃桶,很驚訝地發現無數的護膚品試用裝、用過一次就打入冷宮的爽膚水,還有很多「買了當用了」尚未過期的面膜…… 大概從懷孕開始就蓬頭垢面⋯⋯留在家裏沒事忙,倒可以抽時間愛錫一下自己! 整理雞蛋仔藥盒棉花棒的包包,竟然找到二十多包嬰幼兒用口罩,簡直中了頭獎!回想起來,應該是當年孩子患了甲型流感留院期間買了兩盒。那時候抱着他、哄他入睡,面貼面,大人小孩也戴口罩。很感恩雞蛋仔雖然氣管較弱,經常犯小病,但暫時再沒有試過那麼嚴重住院的感染,口罩也給遺忘在角落,換過角度看,孩子算是比較健康了! 不用外出少了活動,瑟縮家裏也挺寒冷,翻箱倒籠在衣櫃箱子底找到一頂冷帽子,乾洗後整整齊齊的放進膠袋珍藏。這是兩年前冬天的生日禮物,那時坐月困在家裏,昏天暗地照顧小朋友。老公給我安排了一天假期,好讓我「放監」外出食慶生飯,但又擔心身體未完全恢復,罕有細心地給我買了冷帽子,定數粗心大意的他也有當暖男的時候! 清理亂七八糟的書櫃也有驚喜,有封助養兒童給我寫的信一直未開封淹沒在書本裏,如獲至寶般高興地閱讀,助養的小女孩首先禮貌地問侯我,感謝我給她送的書本,也簡單分享她的生活喜好。可中段氣氛一沉,她平實敘事般告訴我經歷了強烈熱帶氣旋伊代,房子裂了、田園毀了、廁所夷為平地,但是她慶幸沒有失去任何家人朋友;最後她祝福我身體健康,期待收到更多小禮物。閱畢有種感動,八歲小女孩面對天災當然害怕,就像我們面對肺炎一樣恐懼,她的信,讀得正是時候,提醒我沒有什麼比家人朋友重要。 聖經哥林多後書有一句「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雖然我不是教徒,但面對疫情看看我手頭上擁有的,感恩一切足夠讓我平安。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孩子的防疫生活

突如其來的武漢肺炎,來勢洶洶,令到世界各地專家及市民束手無策。今年大年初一,我們帶著家中三個孩子做好防疫及消毒措施後,往公公婆婆及爺爺嫲嫲家拜年。接著,教育局也在當日宣佈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將停課至3月2日,小朋友的停學生活,正式開始。    疫情來襲,要讓孩子了解疫症是什麼、為何要防疫、為何不可以外出、外出要戴口罩、入屋前要消毒等知識,說教式講解實在難以令小朋友明白,幸而坊間有些講解防疫的繪本,讓我可以簡單向孩子說故事,令他們明白防疫的重要性。家中的三個孩子很懂事,聽完繪本,明白了疫情可怕,便乖乖留在家中。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留在家中會無所事事,其實也不一定會如此,只要家長協助孩子編配時間表,即使停課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以我家孩子為例,他們三人照如常作息及活動,生活一向很有規律,每朝睡到早上七時左右便會自然醒,不用鬧鐘叫醒。這段時間,我會花些心思,為孩子在家中安排不同的活動,例如和他們一起煮早餐、做家務等。這些看似是平常生活事,卻是孩子平日未必有機會參與,趁現在經常留在家中,我們索性可讓孩子參與,學習生活中的不同事情。   除了三餐如常之外,孩子們也如常學習及玩耍,通常他們會在飯後做媽媽出的功課,年幼的妹妹畫畫、哥哥可輕鬆做中文作文,細佬則多做算術,溫習數學。當他們完成功課後,我便會和他們三個一起玩桌上遊戲,大家一起輕鬆一番。   家中三孩子,停課不停學,會各按時間表時而做功課、時而玩耍。(作者提供) 妹妹也明白要做足防疫措施,我問她洗手要多久,她鬼馬地回答: 「要唱完一首Happy birthday!」(作者提供) 趁天氣好,我帶了他們到飛鵝山走走,曬太陽及行山,以保持身體健康。(作者提供) 孩子不用上學,家長要花點心思,為孩子安排多元化的家居活動,如一起整麵包等,讓他們參與平常未曾做過的平常事。(作者提供) 疫情而來的長假,為減低減染機會,孩子十天也沒有外出,只有閒來短暫曬曬太陽。未來要留在家中還有多少天,相信無人能預測,面對疫症,難免令大家的心情大受影響及感到傷感。不過,無論是多壞的情況,多艱難的處境,保持正面面對,都是面對逆境最佳良藥。未來在天氣好的時候,我也打算孩子一起到郊外走走,好讓他們曬太陽、舒展筋骨。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親子在家自娛

停學加上隱形帶菌者,小朋友都要留在家中,如何打發時間成為家長撲口罩之外又一棘手難題。很多有心人在網上分享學習資源,有工作紙、有互動軟件、有自製教材,也有媽媽分享廢物循環再用做手工、抗疫繪本、教授親子按摩技巧等等。 有鑒於外出風險高,唯有暫停各項訓練,雞蛋仔除了電視放題之外,大致上也是吃喝玩樂,幼稚園比我更着急,久不久就發放一些教學資源,提醒我要網上繳交親子功課。 兩歲小朋友需要挑戰,探索獨立能力 這與世隔絕的長假,對雞蛋仔最大的影響是體能及說話社交;疫情下我們只可以有限度到訪人煙罕見的球場舒展筋骨,也沒有機會與同齡小朋友玩耍,兩個月的時間頗影響他的發育。暫時對策就是在家「勞動」,雖然平日已經教育兒子收拾玩具,但這時勢更加是威逼利誘,訓練他螞蟻搬家來回跑也要自己收拾書本、桌椅,要求他幫忙推重澱澱的污衣籃,想盡辦法搬動他的屁股,不可以賴在梳化。 安全條件許可之下,讓他參與各類型的家務,例如吸塵,底線是不要弄壞吸塵機就行了!畢竟做家務已是室內最自然的運動,動起來總比發呆好;再者,勞動過程不強求培養自理能力或者責任感,卻意外收穫了自信心,兩歲小朋友需要挑戰,探索獨立能力,成功完成母親指派的任務,成就了他驕傲的滿足感。 雞蛋仔除了電視放題之外,大致上也是吃喝玩樂。(作者提供) 如果家中有一些感統器材或者競技運動的小圈、隧道等,家長不妨化身地獄教練一起「滾動」鍛鍊心肺功能。簡單小遊戲例如拋毛公仔、扭毛巾、床單拔河枕頭大戰都不需要額外買道具,但孩子已經可以瘋狂玩、瘋狂流汗。大人居家隔離也需要段練體魄,我就試過「用」雞蛋仔舉重…… 全天候陪玩的過程,會更刻意讓他主導遊戲 至於社交方面,沒有了專業言語治療,為了保持雞蛋仔說話及互動的動機,只能靠自己了。全天候陪玩的過程,會更刻意讓他主導遊戲,代入他的故事繼而豐富遊戲詞彙,擴充話題。即使未能有完整的對話,也欣賞兒子有溝通意欲、有嘗試用說話表達。時間充裕了,沒有繁重的日程,我更加投入角色扮演,配合兒子誇張的表情聲調,自己玩得開心之餘,也能夠鼓勵他用短句形容身邊事物。 在這個特殊年假,學術活動就只有背恐龍名……我不擔心學業落差,只在乎孩子身心健康,相信各位家長也是一樣,在大環境限制下扭盡六壬,希望疫情快些受控,讓孩子繼續安全跑跑跳跳。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愛在疫症蔓延時

今天是結婚周年記念日,應該是畢生難忘之一,本來只希望兩公婆能夠出外吃個晚飯,爭取兩小時二人世界,怎料碰上世紀疫情,當然是留在家中自我隔離,保障自己也阻隔社區感染鏈。 看電視新聞和社交媒體動態,除了國內不斷攀升的確診數字、外國出現本地感染個案,還留意到政府後知後覺的防疫態度,以及市民恐慌性搶購物資。這個結婚周年紀念沒有買禮物予丈夫,基本上都在忙碌地網購,想盡辦法購買可靠口罩和酒精搓手液。有朋友已經準備了一個月的糧食,也有朋友剛發現家中長輩警覺性不足,沒有足夠口罩存貨。執筆之時,超級市場沒有柴米油鹽,驚覺市民進入何其惶恐的狀態。 呆在家中看了Netflix 電視紀錄片「流行大百科」,儘管科技發達我們仍然未能夠杜絕流感,而現在的武漢肺炎就好比一九一八年流感,迅速攻陷世界各國。任你智商最高、年年讀書考第一,你也只不過是由脆弱細胞組織而成的臭皮囊,面對病毒可以不堪一擊,你憑什麼可以囂張、不可一世? 當年沙士我和老公還年輕,不太害怕,但今日成家立室上有高堂、下有幼兒,這回我們真的很害怕。社會環境不穩、政府公信力不足加上政策未能及時針對性處理疫情,令到小市民更加徬徨憤怒。想到弱勢社群基層兒童還有一堆隱形獨居長者,有很多家庭被忽略冒著感染威脅,而這裏是香港,繁榮只屬金玉其外。政府認為局部封關已經有效減低人流,而且也是為了讓國內港人能回家,可是各國撤橋把滯留武漢的公民帶走,香港政府就是沒有具體措施把香港人接回來。 想來想去,替前缐防疫工作的醫護、關員感到悲哀。有人批評他們提出工業行動是違反專業操守貪生怕死之徒,我倒覺得嚴詞指責的人應該走出來,以身作則,以行動證明自己如何勇敢視死如歸,例如他們可以帶頭落區派發防疫物資、協助警察巡查酒店找出拒絕離境的武漢居民!面對天災香港人總是謹守崗位,但假如防疫工作不足導致社區爆發,這是人禍,不能夠怪責前線工作人員感到委屈。 我是一個自私的小師奶,只希望老公可以平平安安下班回家,千叮萬囑他要戴口罩勤洗手,求神拜佛希望他不會碰到隱形帶菌者。在結婚紀念日反思生死病苦,想起沙士遺屬,有多少夫妻愛侶陰陽相隔,源於吃野味而被感染的超級帶菌者。我們究極有沒有吸取教訓?希望香港人都可以平安回家。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不應以性格為孩子設限

我家中的三個小孩,大兒子、二兒子及小女兒均是活潑好動的小朋友,經常爬高爬底,而妹妹從來都巾幗不讓鬚眉,膽量更勝兩位哥哥,她在歷奇活動中爬到兩米高高台也沒有懼怕,更興奮地完成游繩任務,露出滿意的笑容。我和女兒這方面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天生怕高,從不玩這類刺激遊戲,看到她「高高在上」,也生膽怯,幸好女兒可以自己完成遊戲,沒有叫媽媽一起玩。 小女兒妹妹愛玩歷奇遊戲。(作者提供) 有朋友問我,為何常常讓女兒穿褲子、短髮,和哥哥一起跑來跑去,像男孩子一般。其實小朋友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他們不應被性格而局限可玩的遊戲,更不應因性別而被質疑缺乏哪方面的能力,家長不應以性別為他們設限。昔日社會有一種傳統的觀念,認為男孩子應玩機械人、爬高爬低的活動,女孩子就應玩煮飯仔、洋娃娃,要扮公仔,但這些男孩女孩的形象,往往只是成年人或昔日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兒童世界,也是兩性偏頗的二元看法。 妹妹挑戰成功後,又會再爬更高,挑戰另一難度的歷奇活動。(作者提供) 相反,外國大學曾有研究指出,男女於冒險活動上並沒有差異,反而若不鼓勵女性發揮創意探險的社會環境,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女性於冒險方面的自信便會下降,到成年時,就會自我審查及對其就業及教育均有所影響,會失卻冒險精神。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按自己的性格發揮所長,探索世界,家長可透過孩子嘗試參加多元的遊戲,培育出冒險精神及不怕艱難的勇氣。當他們挑戰一些難度高的遊戲時,他們或會驚慌膽怯,在考慮挑戰與不挑戰過程掙扎,當他們最後成功克服恐懼,完成遊戲,便會得到非金錢所能換取的滿足感,同時跨越這個心理關口,也上了成長重要的一課。 2020年,不妨多讓孩子有不同的嘗試,讓他們探索無窮無盡的世界。女孩子和男孩子也是一樣,千萬別小看女孩的能力和潛能。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正念功課

這個星期天應邀成為「停一停心呼吸」的講座嘉賓,感恩有這個機會分享「正念」Mindfulness 如何協助我調節情緒,冷靜處理各種帶孩子的挑戰。為了更好的準備,主辦單位的王蓓恩博士約了個簡短的會議,大家同意重點從媽媽的角度分享正念的重要及舉些「落地」的建議讓受眾參考。王博士問我能否抽空,試著安靜下來給長大後的雞蛋仔寫封信,透過文字整理思緒,也給觀眾多一個運用正念技巧的方法。 當下我輕輕點頭但心裏有些猶豫,作為一個媽媽抽空默坐、寫抒情文絕對是一個奢侈。我經常遲交稿件,桌面堆積了學生功課還有未完成的教案,在職媽媽如果能夠準時放工回家,會先處理孩子的需要,全職媽媽就更加是千手觀音,無限周旋於家務與孩子之間,喝水的時間也沒有,不會有閑情逸致寫親子信。雖然把王博士派的功課記在心裏,但一直都沒有機會執筆。 現在試著回憶寫個梗概:仔,你知道媽媽很愛你、很擔心你嗎? 昨晚又再艱難地哄雞蛋仔入睡,他自小就很難入眠,這回更硬生生賴在地板。無計可施之下我陪他躺在地上看嬰兒音樂投影機,重複又重複投射在天花扳的小動物。他身子長、頭貼住我的臉,剛剛好我抓住他的左腳板輕輕的搓。不經不覺間睡了,我也累得撐不起身,索性在黑暗中休息一會。王博士的正念功課又浮起來,有些感受想告訴孩子。 當時沒有紙筆,現在試著回憶寫個梗概:仔,你知道媽媽很愛你、很擔心你嗎? 搓揉你的腳板讓我想起和你第一次見面,那時媽媽被壓在手術枱不可以抱剛出生的你,醫生護士都擔心你缺氧,好在隔一會兒聽到你柔弱的哭聲。護士抱過來看到一雙小腳板,跟我一樣,緊張的時候腳趾都撐開了! 「生氣」背後源於恐懼 是一出世就註定嗓子小,現在也不太講話嗎?你總是默不作聲但眼珠子機靈轉動,把古怪的念頭藏在心裏。坦白說,其實媽媽曾經因為你的言語遲緩而感到生氣。不過這念頭也讓我內疚慚愧,畢竟這與生俱來的挑戰並不是你選擇的。 「生氣」背後源於恐懼,我害怕你有更複雜的發展阻滯,害怕你被孤立被排斥,甚至乎沒有機會建立幸福家庭。就算你聰明、努力地克服一切障礙,我也害怕你走冤枉路比其他人辛苦。我害怕,因為我知道這世界的歧視和不公義,就算再努力尋求訓練也必能夠協助你適應世界,害你失去生命的樂趣。這些恐懼讓我窒息,驀然,腳趾跳動拉我回到當下,我仍然躺在地板,聽到你沉穩的鼻息。你賦予我「母親」這身份,充滿壓力和責任,但也因你一聲「媽咪」,我可以鼓起勇氣冷靜應對每項新挑戰。 仔,我相信,真心相信,你這雙小腳板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按你舒服的節奏開步走,放慢走,我陪你走,感恩有你。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讓孩子「小勝」 來提升學習興趣

從事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已七年多了,很多教練都問我同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留住一個沒有學習動力學生的心,皆因香港小孩一星期十多樣「興趣班」屢見不鮮,但是又有多少以孩子本身的學習意願為依歸?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來上堂,有不少部份的可能會答:「是媽媽叫我來的!」; 更令人慨嘆不已的是曾經在一個教隊選拔中,我問一位9歲孩子想入校隊的原因是什麼時,他的答案卻是:「因為媽媽想我打校隊﹗」。 如何挽留孩子學習興趣的心? 先撇除家長作為主導為小孩選擇興趣班是否正確,身為教練在運動課堂上遇到「被安排」來參加的學員時,也不能將學員投閒置散置之不理,相反教練應盡力提升學員的興趣,由起初被家長叫來上堂的意向,轉為自己真心喜歡該項運動而留低,當中的秘訣就是要小孩初嘗「小勝」的味道。 一般來說運動興趣班可能只是每星期一至兩堂,學員到來上堂也可能是抱著來玩玩或是來放鬆的心態,沒有比賽的心理準備,也沒有為自己在球場上的表現而負責的覺悟,而「小勝」的意思並不是指在一場正式比賽中取勝,而是一些對該運動相關的小遊戲,甚至一些設有特定規則的小型比賽,以網球為例可以將一些網球技巧上的複雜動作分拆,以拋球和接球來作一些簡單來回比賽,動作簡單化後一些比較初階的學員亦能迅速掌握而獲得成功,從而讓他們對網球複雜的動作感興趣,使他們了解清楚自己的能力; 又或者作一些隊際練習賽,例如雙打,因為一般自我推動力不足的學員,一般都抗拒比賽,言而在分組練習賽時,可以分配他到一些比較強的組合,讓他們亦可以有機會取得勝利,而強者亦可以藉此接受更多的挑戰。 「小勝」是要孩子「聞到花香」 不過一般欠缺推動力的學員在得勝之後都會諸多推搪說獲勝不是自己的能力,只是運氣或者歸功於隊友,因為這樣說他們便不需要為自己下次的表現負責,擔心今次的良好表現不能維持到下次,害怕犧牲與付出來保持狀態,話雖如此也不需要對這樣的反應過份氣憤,反而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繼續「聞到花香」。 香港孩子要背負著上千斤的學業壓力,亦要應付日常泛濫的「興趣班」,真是絕非容易取得平衡,如他們真的欠缺自我推動力,請不要加以責備,要改變他們便是讓孩子繼續嘗試「小勝」,正所謂使他們持續「聞到花香」,縱使他們矢口否認,假以時日再偶爾問一問他們勝利的感覺,反覆思考後讓他們愛上學習,嘗試這個辦法應用到其他學習上面,真真正正做到學習以興趣先行的概念。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夢想成真

朱子穎校長在天虹學校種下種子的「Dream starter」計劃,有聲有色而且豐富了師生的學習也打破傳統教育框框,種種原因之下今年評判進入校園聽取小學生報告,有幸可以參予其中。 抱住一知半解的好奇心,興奮又緊張想知道小朋友們有什麼創意計劃。事前一直不知道他們的報告題目,見到小五學生生運用電子媒體、畫畫、話劇甚至乎製作模型,認真和努力地準備數分鐘的口頭報告,我內心很感動也讓我大開眼界。有組別研究智能垃圾分類系統,有小朋友提出社區滅蚊對策、海洋垃圾回收等建議項目,雖然他們第一次參加這類專題研習公開比賽,但看得出他們有盡力蒐集資料,提出堅實數據游說我們一眾評判,支持「撥款」繼續研發他們的目標。 無論是什麼題目,小朋友的出發點都很純萃,他們想發明營養食物自動售賣機,方便同學老師又可以讓父母放心,但成年人第一時間就想經濟效益、擔心衛生問題負上法律責任。可能孩子思想比較稚嫩計劃未夠周詳,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又好像比我成熟,會思索健康飲食與便利快捷的生活結合,促進生產力但不犧牲健康,最終減低對慢性疾病為社會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 聽取孩子的報告讓我反思,我是否有足夠的關心建設社區、有多久沒有用愛建立人際關係,他們的初心非常珍貴,也值得成年人守護支持。 評判團來自五湖四海,有飲食業、電子產業、設計工程的大老闆、保險及社福界,我們全部都為學生的創意同努力感到自愧不如,他們真的關心社會能否繼續發展,無私設計只為了團隊開心、受眾開心、社區大開心;反而成年人好像變得自我中心而且沒有勇氣實踐執行這些計劃。聽取孩子的報告讓我反思,我是否有足夠的關心建設社區、有多久沒有用愛建立人際關係,他們的初心非常珍貴,也值得成年人守護支持。 去年除了世界各地都有大小革命,民眾參與的社會活動,其實還有很多觸目驚心的天災,亞馬遜森林大火、印尼水災,還有澳洲山林大火,氣候變化無常連雨水生蠔都已經有塑膠微粒,全部都是人類迫在眉睫要處理的議題,可笑是簡單的垃圾回收仍然未成生活習慣。真心覺得小朋友天馬行空但不離地,他們提出的建議影響他們的未來,如果夢想成真,就是成功研發救世產品,不單是香港人的福氣,也是全人類的福氣。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