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你在挑戰我的底線嗎?

放工回家,發現雪雪正在發脾氣,公仔掟在地上,一臉不滿,即使我熱情地說「雪雪,媽咪返來啦」,她仍不發一言,拒絕回應,並打算繼續瞓在地上發泄作罷。第一時間我的內心反應是:「你是在測試我底線嗎?」

還好,久經兩個小姊妹的訓練,我明白這些行為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針對「我」。很多時候,孩子想表達給我們的說話,並不是靠言語,而是用行動。他們需要的,是我們願意用心聆聽。正如瑞士心理學大師Jean Piaget所言,每人的成長路途上,都有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0至18個月的孩子只能以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來思考,18個月至6、7歲的孩子還在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較以自我為中心(Ego-Centric),亦不一定以邏輯行事。當我們了解孩子所身處的階段及年歲,就更應按孩子的成長里程來回應,別錯用大人的眼光去判斷孩子。

孩子鬧情緒,除了讓我們想到挑戰底線或引人注意,我想提供多3個思考角度:

1. 你看到求救信號嗎?

父母們,你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嗎?有沒有發現,小朋友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察覺自己已經太攰或太肚餓的人。而通常他發現自己太累時,已是不能運作的階段。細心留意,就不難發現每次孩子的哭、發難、不耐煩,是一種向身邊人發出的SOS警號。早一點發現端倪,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在失控前得到支援。與其說是孩子挑戰我們底線,也許有時是,我們在挑戰孩子的生理底線。

2.你有答案嗎?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認為孩子挑戰我們時,原因可能是,我們根本對「底線」未有確實統一的答案。掟公仔是否可以?玩具是否每次都要收拾?如果我們平日的管教是一時可以,一時不可以,孩子的角度就是,他在問一個問題,得不到清晰的答案,唯有一次又一次再問。對,你懂的,孩子會不厭其煩地把每個「為什麼」問到底方才罷休的。若我們在日常對孩子的要求清楚一致,孩子平日有常規可循,少讓他們活在不確定中,孩子自然不用經常以行動去發問每個問題。

3. 你有跟孩子說愛你嗎?

我經常強調,比起說孩子在引人注意(Attention Seeking),更貼近事實的說法是,孩子是在尋找關係(Seeking a relationship)。你還記得自己最近一次告訴孩子你深愛他是什麼時候嗎?請別讓孩子迷失在得不到你關注的失落中,永不忘記對孩子說愛你。愛,不單用說話,以開放的心接納孩子,用同理心理解孩子,保持耐心面對孩子,都是愛的言語。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文:Hello Bonnie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