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開學一個月了,你家孩子的身心狀態都良好嗎?根據政府最新公布,2019至20學年,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分別有23和355宗,創近5年的新高,數字告訴我們,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想小朋友重現歡顏,不一定要靠藥物和輔導,兒科醫生傳授3招——瞓覺、運動、遊戲,確保孩子有足夠時間完成以上活動,保證他們有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鳳英,既是資深的兒科醫生,亦是兩女之母,在她的育兒字典裏,想小朋友健康快樂,家長只需要做3件事︰讓他們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陳鳳英(沈雅詩攝)

睡不夠反無時停 表徵如ADHD

在醫院裏,陳鳳英每日為不少疑似ADHD(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的學童應診,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0個來見我的小學生,8個都是睡眠不足,而且很多根本不是ADHD」!

她指出,成年人睡眠不足,會打瞌睡,不想走動,但小朋友由於腦前額葉發展未成熟,表現出來卻剛剛相反,「他們會『熄唔到掣』,走來走去無時停,做事『亂龍』,表徵就和ADHD一樣。於是個個家長都說要帶小朋友看醫生,個個也嚷着要給子女吃藥,但就忘記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睡覺」!

家長身教 培養良好睡眠習慣

陳鳳英說,小學生每天至少睡10小時,而她兩個念中學的女兒,每晚9時上牀,放學後又會午睡2小時,「人體在睡眠時才會分泌生長荷爾蒙,睡眠充足,腦部才發展得好」。

在家長口中,陳鳳英不時聽到「小朋友晚晚唔願瞓」的投訴,她總會反問家長一句︰「當你叫小朋友睡覺時,自己在做什麼?」十居其九也回答正在看電視、玩手機、工作……「當你這樣時,又怎叫小朋友睡覺呢?」她說,家長如希望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必須「佢瞓,你瞓」,寧可待他們熟睡了,才再起來活動。

早半小時上牀準備 逐步調校夜貓

假如孩子已習慣做「夜貓」,陳鳳英建議逐步調校,「先找出小朋友正式入睡的時間,舉例是11時半睡着,那便提早半小時請他上牀,跟他做些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聽音樂、說故事、閒聊,待他慢慢入睡。重複上述程序2星期後,可逐步把上牀時間提前,由11時提前至10時半,再兩星期後,又提前至10時,然後是9時半」。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為培養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習慣,親子每晚可花少許時間做睡前準備活動,例如說故事。(jittawit.21@iStockphoto)

運動分泌多巴胺 提升專注

第二個育兒錦囊,是運動。陳鳳英很享受做運動,她熱愛跑步、打籃球,於是也特意把這份「禮物」送給兩個女兒,「兩個女只得十幾個月大時,我和先生已經揹着她們四處行山、露營,後來發現她們對游泳特別有興趣,我們便親自教,在小學時,兩個都入了學校泳隊」。

她強調,任何人都需要做運動,因為帶氧運動可把更多氧分輸送到身體,幫助細胞生長和運作,而運動時,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dopamine),更可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和學習認知能力。「美國一間小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學校把200多個二年級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一邊上課,一邊做中至強度的運動,另一組則只坐着聽書。這個安排持續了2年,結果發現,邊做運動邊上課的學生,他們無論在數學及串字方面的能力,都比坐着聽書的學生,學快了4個月。」

每日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對不少家庭來說,是奢侈品,但陳鳳英認為,這視乎家長重視什麼,「我兩個女兒,清晨5時45分起牀游泳,她們每天運動後才上學」。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小朋友每天應做最少1小時的帶氧運動,以維持身心健康。(AsiaVision@iStockphoto)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根據政府最新公布,本港中小學生懷疑自殺個案及新患精神疾病的個案,均創近5年新高,搶救學童的情緒健康,已經刻不容緩。(kiankhoon@iStockphoto)

每天隨心玩最少1小時

睡得夠、運動足,還要有得玩,才稱得上是快樂的童年。陳鳳英引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建議稱,兒童有遊戲權利,每天應讓他們玩最少1小時。「這個是指自由遊戲(free play),意思是在安全的環境下,家長應該放手容讓小朋友隨意、隨心地玩,而在玩的過程中,亦不帶着任務。」她說,有時孩子會邀請父母加入,「像我兩個女兒,她們會喜歡找我和先生一起陪玩board game、啤牌,在free play時間,想玩什麼、怎樣玩,我們都聽她們的」。

情緒健康:瞓覺˙運動˙遊戲  孩子健康快樂良藥
兒童有遊戲的權利,每天最少1小時的自由遊戲,除了有減壓作用,亦有助建立自我形象。(資料圖片)

讀書如馬拉松 醫生媽媽不把學業放首位

不少香港家長都慨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和測考,要給子女「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好好玩耍」又談何容易呢?

原來陳鳳英也一直身在「江湖」。她兩個女兒中小學也在官津學校讀書,一般家長面對的,她同樣面對,但心態決定境界,「當九成家長都在追逐分數,就代表我也要這樣做嗎?其實九成人都是錯的,哪個家長能夠獨善其身,將來他的孩子才能夠走得最遠。因為現在五成中學生有焦慮,小學生亦有三成,只要你的小朋友無,將來成功機會就會高」。

優先訓練SEN童執行功能

因此,這名非常母親,從不把學業放第一位,「我認為小朋友做好『應做的事情』,包括早睡早起、運動和玩,有剩餘的時間,才溫書做功課」。貴為醫生,又是大學副教授,不少人都想當然,以為她的孩子一定很「叻」,所以才說得如此「口響」。但事實剛好相反,陳鳳英大方分享,兩個女兒小時候讀書「唔叻」,幼女的英文卷試過只得7分,長女更加有專注力不足和讀寫障礙。

「如果家有SEN孩子,家長優先要訓練的,是他們的執行功能,包括怎樣管理自己的時間、生活,而不是着眼於他們的學業成績,否則只是本末倒置。」她說,當年每晚都會把全部功課拿出來,讓女兒自己評估一下,在限定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如果3份功課,她有信心完成1份,那就做1份,其餘2份就『遲些還』、『再安排』」。但若是孩子經常都無法完成所有功課,即表示功課數量太多或超出他的能力,例如太多抄寫作業,家長應該跟學校溝通,作出調適。

孩子功課 家長不擦不改

她還叮囑家長,不管孩子做得怎麼樣,都要抱「不擦、不改」的原則,否則只會沒完沒了,「『完成』是重要的,因為ADHD最常見的問題是衝動、3分鐘熱度,他們很多事情都堅持不到。因此,假如孩子能夠達成目標,做完功課,已經值得鼓勵。但『做晒』不等於『做啱晒』,家長一定要弄清楚」。

陳鳳英又形容,讀書就好比跑馬拉松,前段放得太盡,隨時後繼乏力,反之只要一直堅持,留在大隊慢慢跑,就有機會突圍。她用幼女做例子,「一年級時,第一次英文測驗,我明知以她當時的能力,根本應付不來。於是,我給她一個任務,就是要把所有『窿窿』填滿。結果,她在所有『窿窿』上都寫good,因為那時候,她只識串good這個字。雖然試卷只得7分,但我讚她,因為她完成了我給她的任務,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

溫習按能力 助建自信

往後每次溫習,她都是按孩子的能力,按部就班,「與其大家糾纏一晚,叫她死讀10個生字,最終1個也默不出來,我會由她揀5個自己認為有能力串到的生字去溫習。就算最終只是默到3個,我也賺了60%,她亦學識了3個生字」。因為媽媽在背後不斷為她締造成功經驗,自信心逐漸建立,結果小女孩的英文科成績由一年級的7分,變成二年級的30分、三年級的50分,六年級時,她已經有80、90分了,「做家長的,要記着,孩子今天的成績,只反映他當刻的能力。今天不行,不代表他明天不行,明天不行,也不代表他將來不行。就算去到最後,還是學不識,其實都不會影響一生」。

培養5特質 將來更易成功

她補充,愈來愈多文獻指出,一個人將來的成就,並不取決於讀書成績,而是取決於是否擁有5項特質,「包括堅毅、樂觀、正向、學習動力和自省能力。假如從小培養小朋友這5方面的特質,將來他們會比其他人更易成功」。

讀書如馬拉松  醫生媽媽不把學業放首位
假如孩子經常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功課,意味功課數量太多或超乎能力,家長應向學校反映學生的困難。(設計圖片,資料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