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靜默的革命

相信很多人在求學期間,都曾經因緊張或衝動而答錯題目,這種情況在學障或專注力不足學童身上更加明顯。很多時候,就算學生他們把學習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但在考試或測驗中,還是經常出現「失手」的狀況,令學生和家長都很氣餒,很多家長常以為這是孩子因為「無記性」所造成的 。

然而如果仔細想一想,我們在緊張或衝動的狀態下,大腦的功能會衰減,難以發揮其正常效用,孩子「無記性」的問題很可能並不是出於能力的欠缺,而是心理質素的不足。所以在協助學生時,首要的目標是教他們如何在壓力下盡快穩定情緒。

穩定情緒的方法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方法是,運動員在比賽前、演員在表演前、音樂家在演奏前都會用短暫的靜默時間及深呼吸來撇清雜亂的思絮,專注於眼前的活動,然後投入比賽和表演,發揮應有的水平。

對於專注力不足的學生,靜觀可以增強專注力和延長專心的時間,並減低衝動行為;對於緊張的學生,靜觀可明顯地紓緩情緒,冷靜學習和處事

靜默和深呼吸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正名為「靜觀」或「正念」,如能運用得宜,有很多好處。「靜觀」源於佛教的冥想,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目的是讓人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人、事、物,活在當下,活得更快樂。

筆者也經常將靜觀列入治療項目。對於專注力不足的學生,靜觀可以增強專注力和延長專心的時間,並減低衝動行為;對於緊張的學生,靜觀可明顯地紓緩情緒,冷靜學習和處事,有時更可除去因緊張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如:頭痛和肚痛)。

近年有愈來愈多腦神經科研究指出,定期靜觀可改變腦部結構及其運作:它可以延遲腦部退化,也可減少抑鬱、焦慮和痛楚,更可增強學習和記憶力。由於方法不難學習而成效大,所以在學校、運動員培訓、機構前線員工培訓等等都得以廣泛應用。

在眾多研究中,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研究員邀請一批家長每天三次,每次三分鐘進行靜觀,在連續八星期後,家長感到自己更冷靜,因此改善了家庭及親子關係。正因靜觀有很多好處,大家不妨嘗試一下,與孩子一齊靜觀,靜靜地起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