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情竇初開的時候

西方情人節和元宵背靠背的過去了,家中少年連說慶幸:慶幸快刀斬亂麻,大大減低被同儕放「閃光彈」的機會。有關愛情,孩子蹲在門外探頭,遇上似懂非懂的一律套上酸詞:「單身狗」、「餵狗糧」、「出pool輪唔到我」,最近還唱得琅琅上口,「單身一世吧,除非有人,煩都不怕我」……自嘲是幽默一種,聽着,媽媽忍俊不禁。

青春印記 久久不散的愛情騷動

年紀愈長愈自覺免疫於情人節,跟孩子聊到,才想起少時遇過的種種。中學時,女校戀事少(或者不張揚),但仍隱隱記得那天好友成雙獨留自己的悵惘;大學時,幾回見證年輕的人兒跑到不屬自己的大講堂上送花,有人鹿兒亂撞,有人大方受落,有人不知所措,有人神情僵硬,尷尬得要死,各種神情一一落入眾目睽睽,即使老師已開講,暗湧久久不散。因為旁觀的都領到專屬自己的那份騷動了——什麼時候輪到我?青春真可愛。

「我們是社會動物,因着我們的分離性而陷入焦慮……但如果我們缺乏勇氣成為個體,我們就會永遠搆不着愛,因為『愛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達成的合一』。愛不是拿取,不是出於不安全感。它始於給予:給予別人我們的喜樂、興趣、了解、幽默和憂傷,將『所有在我們身上活躍展現的一切』給予別人。」

這時掏出《愛的藝術》該很欠揍吧?但我實在沒讀過更值得的愛情入門了。為什麼人們誤以為愛沒有什麼好學?作者Erich Fromm提出3個謬誤:「(因為)大部分人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也就是與愛的能力無關。因此,愛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就是如何能夠被愛,如何能變得可愛。」「人們習慣認為,去愛是簡單的,而尋找值得愛的對象 ── 或被值得愛的對象所愛 ── 是困難的。假定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混淆了起初的『墜入』情網經驗和永久性的『在愛中』的狀態。」全部正中紅心。

父母是子女愛情啟蒙

如果少年願意,真想一起念這本小書;但即使不願意,還是有法子。話說青協曾調查發現中小學生的愛情觀竟有16.8%來自父母,只排在電視電影和同儕之後,即是我們並沒自己想像的卑微。但容我大膽假設:父母的言傳從來不怎麼有效(哪個少年會跟「老媽子」學愛!),真正有效的是身教。作為孩子長年近距離見證的那對伴侶,父母的相處絕對是愛情啟蒙。相濡以沫當然好,就算無法廝守,有關如何相分而不傷害,如何從錯愛中成長,如何尊重他人同時愛自己,如何依然勇敢地愛……對孩子也是重要一課,甚至是,日後應對人生各種際遇時,更深刻的一課。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