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是同學還是朋友?

不經不覺,來到Winnipeg已經年半,除了大人漸漸適應了這邊的天氣外,小朋友也習慣了這裏的生活。在這年半間,看到小朋友與在香港時最大分別,便是在交友方面,而這個情况在近半年變化可說最大。

說不出同學名字

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相信大家都明白小朋友在學校的生活如何,尤其是近年的教育制度下,不少小朋友上學甚至比成年人上班還要忙!以我家兩個小朋友為例,哥哥以前在港讀小學時,除了上課學習外,回家還有一堆家課要做,雖然大部分都可在晚飯前做完,但吃飯過後便要溫習默書測驗;而相對性格散漫的妹妹,更需要晚飯後繼續做家課,很多時要做到9時多10時才完成。

而作為家長的我,也會不時關心他們在校園裏有沒有認識到新朋友,但他們數得出的也不出5個,甚至哥哥在4年的小學生涯中,能講得出的同學名字不超過3個,這並不是說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只是大部分他都記不到名字,只能用座位位置來代表不同的同學,例如「隔籬位嗰個女仔」、「坐後面嗰個男仔」等。

或者你會覺得:只不過是小朋友記性差,記不住同學的名字吧!我以前也有相同的想法,或許是他天生記名字的能力比較弱,大一點會好些吧!但當在Winnipeg生活的這年半間,我這個想法卻漸漸改變,因為當問到他們校園生活時,無論是哥哥或是妹妹,都能直說出班上同學的名字,當中什麼國籍都有,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加拿大人、來了這裏不久的中國人,甚至是越南人、非洲人的同學名字都能講出來,而且性格一向內斂的哥哥更主動提出放學後要和其他同學去公園或同學家中玩耍,我和太太也感到驚訝。

交流增加 打成一片

究竟是什麼原因出現這種變化?我覺得除了與學校的課程深淺、功課量多少有關之外,學校的教學模式及氣氛也有直接關係。香港教學大部分是教師講解課本,學生坐定定聽課,這種學習模式,同學之間有如獨立的學習個體,互相交流的機會不多;加上哥哥本身性格內斂,能和同學之間建立朋友的基礎,也只能從學習、功課這些話題入手,很難能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方。

而在這裏的教學模式,大多採用小組形式,每星期教師都會提供題目,同學分組並自行找出答案,除了沒有固定座位的限制外,也有更多時間與同學溝通,甚至能一起用膳,話題的變化也更多。還記得有一次,哥哥突然在晚飯時問我:「外國人不吃豆腐嗎?」我說:「豆腐是亞洲食物,西方人比較少吃。為什麼這樣問?」他回答:「我之前和某某(加拿大籍同學)一起吃飯時,他問我這是什麼,原來他沒有吃過。下次我可以請他嘗一嘗嗎?」除了飲食方面,他也不時會提及同學間的家事,例如某某同學原來是因為疫情而滯留在加拿大,某某同學暑假會去哪裏玩等,作為父母,確實感覺到他們認識了一班朋友,而不止是同學。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