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電玩與延後滿足感
舊電話不敵時代巨輪,掙扎一番後還是購買新電話並選擇懶惰的做法,留下它讓電訊商轉移數據,雖然只是數小時的分離,但讓我萬分緊張了:「太太,請留一個聯絡電話?」老公上班家中又沒有固網電話,打算留下家傭的聯絡電話,「那麼,號碼是?」嗯,沒有用腦記住,無奈地指著已關掉的舊電話,又再花點時間才完成登記。
口袋沒有電話心裏患得患失,手不知往那裡放
口袋沒有電話心裏患得患失,手不知往那裡放,足證本人患上「手機分離焦慮及成癮性電玩症後群」。最可怕的是雞蛋仔似乎也感染疫情!當晚他拿起新電話,款式沒有了圓形按鍵,他的胖手指無處可按,讓他氣炸直接把電話擲在地上,保護套第一天就報銷!
兒子的脾氣當然要好好修理,但罪魁禍首還是自己。習慣用手提電話給他拍照、間中和他一起看兒歌、在他面前用看社交帳號或者錄音起稿。慢慢地雞蛋仔會看路人滑手機、不眨眼看電子廣告燈箱,有時遇到幼稚園內電子屏幕播放活動花絮,他也會忘我投入欣賞……
他們其中一個共同習性,就是不願意「等待」
除了擔心傷害眼睛手腕疲勞之外,我立即想起沉溺網絡世界、網絡欺凌、隠閉青年等標籤。從前已發現很多年輕犯人都有沉溺電子世界的傾向,不論男女,總有一款電子產品或遊戲可以征服他們。犯法的孩子本身就比較不會節制、欠自律性,社交技巧也稍弱,要求他們放下電話與人作眼神交流,建立實體的人際關係簡直就是天荒夜譚。
他們其中一個共同習性,就是不願意「等待」。我們小時候是種綠豆,天天盼望種子發芽,他們是電子農夫,等一晚已嫌久,寧可付錢買個即時的電子開花結果,久而久之,電玩養成甚至放大了他們速食、要有即時回報的節奏。由於沒有「延後滿足 (delay gratification)」,不能夠等、不能夠悶是他們的特色,甚至是交朋友拍拖,也沒有動力去花時間認識對方。他們傾向快速瀏覽社交帳號,從而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又或者透過線上組隊,一起「過關」便成了兄弟。依賴虛擬世界提供的即時滿足感,年輕人會慢慢與社會脫軋,不幸及不慎誤交損友的話,可能會被利用犯法,走上一條不回歸路。
自我檢討,剔除生活中的電子毒癮
這一代教育電子化是大趨勢,我不反對圖書課本電子化以減輕背包重量,也認同孩子很需要透過網上學習新知識,不過我和老公也得自我檢討,剔除生活中的電子毒癮,避免孩子也依賴了電子產品的「即時快感」,變成不耐的暴燥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