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婦女當自愛
早前在酒店暫住時,聘請了一位「炒散湊仔姨姨」正職是家庭主婦兼任陪月員,不夠五十歲的她是四個孩子的母親,身形苗條而且笑容可掬,幫忙帶小孩時會自動自覺傳來照片、定時報告吃喝拉撒睡,讓我可以專心教書。後來知道她努力進修,懂得很多養生調理、穴位按摩的保健功夫,又懂得平民版「紮肚」修身,所以上個月安頓新居後聯絡她調理身體。
原來陪月阿姨曾接受海外教育,但婚後一直忙於照顧家庭,成為丈夫和四個小朋友的最強後盾。近幾年子女開始成長離巢,日子變得空洞,除了繼續用心經營婚姻照顧丈夫之外,她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為自己的將來計劃,對社會可以有什麼貢獻。跟她討論生意經,分享自由身工作的苦與樂,她謙虛表示沒大野心,賺錢事小,能夠與社會接軌找回個人價值事大。
關於紮肚,原來很多印尼婦女都會這門功夫,為的不是賺外快而是支援族中剛生產的婦女。她們妯娌姑嫂關係緊密,協助照顧初生嬰兒、協助「坐月」,這次你幫我紮肚,下回你生孩子就換我幫你紥。婦女之間很團結,或多或少可能因為發展中國家,普遍重男輕女,女人要守望相助才可以平安健康。
她們以姊妹互相稱呼、互相打氣、互相提醒大家首要愛惜自己,記起除了是家庭照顧者之外,還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聲音及思想,婦女自強之前先要自愛。
陪月阿姨分享的故事,讓我聯想起剛過去同學在婦女中心實習的見聞。當以為香港婦女教育水平高,生活富裕而且普遍尊重性別平等時,現實卻仍舊是婦女受制於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被性別定型要持家、要奉獻身心,困在照顧兒孫或長期病患家人的角色。她們未必是低學歷人士,但沒有財政獨立的機會,不想也可能沒有條件聘請外籍家傭分擔家事;之前我也有分享過,本港託兒服務匱乏,沒有居家安老的支援,社區又欠缺守望精神,所以很多婦女在平衡個人及家庭需要時,在兩者之間決擇,往往都是暫時放下「小我」。
婦女中心的會員很多都像陪月阿姨,當孩子長大了才有喘息的空間,才有機會報讀興趣班或是當義工協助看管孩子成就其他婦女可以上課。她們以姊妹互相稱呼、互相打氣、互相提醒大家首要愛惜自己,記起除了是家庭照顧者之外,還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聲音及思想,婦女自強之前先要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