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動手做科探實驗 建立科學家精神

從近年不同學校的STEM教育成果分享可見,課程活動很多也離不開電腦編程的應用,透過電腦操作簡單機械組件去完成特定的任務(例如:mBot, Micro:bit, Arduino等)。 課程配合電腦編程故然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但若STEM教育太偏重科技(Technology)和工程 (Engineering)的話,可能會乏略了科學素養(Science)和數據分析(Mathematics)的基本科學探究訓練。

波波教授在這裡透過介紹一個既好玩又有趣的科探活動,帶出科學探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給爸媽和老師參考。

這個科探遊戲名為「執米大比拼」,參與人數不少於10位,年齡組別介乎小四至中六。 所需器材及實驗用品包括:米約1公斤、1把尺、小型電子磅和塑膠容器一個。

遊戲指引:

1.用呎量度手掌長度並作紀錄。

(梁美儀提供)

 2. 每人用右手一次過盡量拿最多米到容器去磅重,記錄所拿到米的重量。

(梁美儀提供)
(梁美儀提供)

3. 重複步驟1-2,用Excel試算表把數據輸入作紀錄。

科學假設及推測

推測的科學理論一:因為人類會懂得如何吸取經驗,自我完善及進步,所以第二次拿到的米量應該會比第一次較多。「虛無假設」便是:第一和第二次所得的米量沒有分別或第一次比第二次較多。只要我們實驗的數據能推翻這「虛無假設」,我們的科學理論便成立。(請參考《波波教授演講廳:科學探究——豬會飛嗎?》)

推測的科學理論二:手掌越長,能拿到更多米。「虛無假設」便是:手掌長度和拿到的米量無關。

如何分析結果?

若果第二次的米量比第一次的較多,把第二次的量減第一次的,便會得出正數。我們分别把每一位孩子的數據做這運算,看看有多少孩子得到正數。若我們有20位孩子參加是次實驗,而發現當中18位獲正數,便有90%機率支持我們的理論(如下圖示)。若果只有不多於50%為正數,結果便不太支持我們的理論。高中同學可以學習使用統計方法(如Student ‘s Paired Sample t Test) 作更深入科學數據分析,驗證假設。

在20位學生參加是次實驗中,有18位的獲米量在第二次較第一次多,即有90%機率支持我們的理論。(梁美儀提供)

怎樣測試「手掌越長拿米越多」的理論?方法十分簡單易,就是把數據用散佈圖(scatter plot)來表達便行了。手掌長度放在橫軸(X-axis),而獲米量放在直軸(Y-axis),把每位孩子的數據如座標般繪畫在圖上。若所有點形成一條由左至右斜向上的直線,便支持我們的理論。小學生可以學習如何使用Excel來繪圖,而高中生亦可以進一步學習使用迴歸分析。

用散佈圖和迴歸分析能測試及顯示「手掌越長拿米越多」的關係。(梁美儀提供)

過去十年,我曾跟數百名港大學生進行這有趣的實驗,不單證實了以上兩個理論,還驗證了男生比女生拿米更多呢!透過這簡單科探實驗, 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家精神。

以上的科探方法和數據分析可以應用到STEM的產品研發之上。例如:學生可以測試自製吸塵機的長度如何影響其清潔效果。10位同學透過公平測試,比較長和短的吸塵機的清潔效果(如:用多少分鐘去吸入100粒標準紙碎),看看是否長的吸塵機表現較遜色。亦可以散布圖方法看看不同吸塵機長度和清潔效果的關係。

學生可以透過科探和數據分析來測試自製吸塵機的長度如何影響其清潔效果。(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提供)

若能把科探和數據分析元素融入STEM學習當中,可以使學生更上一層樓,看到更遠,發展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