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假如沒有小一叩門
基本上,每年六、七月的教育新聞,以及家長群組裏的討論議題,都離不開小一叩門。所謂「叩門」,其實是小一分配學位的機制以外,申請另一間學校小一備取生的過程。再簡單理解,「叩門」根本不是教育局的程序,沒有既定的指引,是各間小學自行制定的操作。教育局對小一叩門的唯一規定,就是在每年的指定日期後(今年是7月3日)才可以錄取叩門生。對於K3的家長來說,由六月頭失落了統一派位「大抽獎」,直等到七月心儀小學的叩門「大奇蹟日」放榜,心情的忐忑,實在非筆墨所形容。
本文嘗試大膽假設,假如教育局或全港津貼小學,停止甚至完全禁止小一叩門的安排,即每間小學按教育局的小一派位結果來取錄小一學生,香港幼稚園及小學教育的面貌會如何改變?
「贏在起跑線」不復在
先不談私校及直資學校這少數類別的收生方式,本來香港津貼學校的收生設計,是十分公平以及以學生為本。無論在小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以及統一派位階段,均以父母方便照顧多名子女(即大家所講的世襲制)、就近入學、隨機等方式來安排適齡學生入讀小學。在上述教育局設計的分配小一學位方法中,並不設面試、筆試或小朋友學了什麼樂器班、考了什麼證書等項目,政府的設計是按兒童發展需要,按部就班地讓學生體驗應有的愉快童年。更重要的是,按這個系統的設計,教育並不會偏重於社會上有資源的家庭。因為家長根本無法在小一學位分配過程中,填寫自己職業一欄,真正做到「有教無類」的公平教育。為什麼要花資源上面試班?為什麼有錢的家長可以花萬多元為子女考證書?
原因在於,全港津貼小學,明明運用的是全港納稅人的資源,卻可以控制小一叩門的自主權,可以用面試、筆試,甚至家庭經濟背景來篩選學生,無形中創造了「贏在起跑線」這個假象。
如果沒有了小一叩門,所有小一面試解構專家可以重回育人的專業,全港學童均以公平的方式,按自行分配或統一大抽獎的結果入學,小學再沒有區分「窮人小學」或「中產較受歡迎小學」,學生學習差異拉近,不就是共創了人人口中的理想教育模式嗎?
解決小學殺校縮班問題
說回TSA/BCA這家長、學校及教育局之間的角力,當中有人解說學校大力操練TSA,是因為怕教育局對學校的評分,甚至說到要縮班殺校。沒有了小一叩門,把全港的學額分配完全交由教育局的安排,其實可以解決全港小學殺校縮班的問題。根據統計,2018年小一適齡學童人數為67,500人,但到2019年,小一適齡將會下跌至58,700人,合共減少8800人。以小班教學25人一班來推算,一年內全港小學將縮減352班,以平均一級四班的小學推演,將會殺去88間小學。如果沒有小一叩門,只要全港小學按教育局分配並每班減至21人,全港小學合共起來,可以追回因人口減去的352班,結束了2019將面對的小學殺校縮班潮,沒有多花政府一分一毫,免去了學校的推銷活動,讓老師可以花所有心思在學與教之上。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問我:「朱校長,天虹今年有收小一叩門嗎?」對不起,本文只是一個「假設」而已。「假設」是「假」,但香港這個城巿啊,有誰可以把這個「假設」實踐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