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案:家長必修——「有營打機」心法

對於子女玩電子遊戲,不少家長的反應兩極:一種是驚弓之鳥,完全拒諸門外;另一個極端是放任政策,實行電子產品「放題」。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父親,我相信電子遊戲對兒童發展有利有弊,而家長的處理手法往往是關鍵:你是否了解子女電子遊戲的內容,以及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在子女接觸電子遊戲前,家長有沒有先裝備好自己?

玩多久 玩什麼 哪裏玩

不少家長都面對「開機容易關機難」的煩惱——子女投入電子遊戲世界後,或者可以換來片刻安寧,但關機一刻,如果處理不善,隨時觸發另一場親子角力。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注意玩電子遊戲的時間限制。家長讓子女開機前,宜先跟他們約法三章,討論在什麼情况才可以玩電子遊戲、每次可以玩多久,先訂立一個大家都同意的協議,然後才開始遊戲。

至於兒童每天有多少電子屏幕時間才算合理,不同國家有不同指引。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應讓小於18個月的幼兒接觸電子屏幕(親友視像通訊除外);18至24個月,可按情况逐步引入電子產品;2歲至5歲,亦應限制在每天1小時以下。而世界衛生組織則不建議2歲以下幼童接觸電子屏幕,2歲至5歲的屏幕時限則為每天1小時。

除了「玩多久」之外,「玩什麼」和「哪裏玩」都是家長應該注意的地方。「玩什麼」指電子遊戲內容,是否適合子女的年紀。例如賽車或射擊類遊戲,雖然能夠訓練玩家的反應和手眼協調,但如果遊戲畫面或內容有暴力或其他不良成分,家長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子女是否適合接觸。對於年紀較輕、3歲至5歲的小朋友,家長可以為他們選擇教育類型的電子遊戲,這些遊戲的設計者以幫助玩家學習某種知識為目標,如認字、識數等,其遊戲規則和信息都相對簡單,配合學前階段小朋友的心智發展。

至於「哪裏玩」,則是家長較容易忽略的問題,尤其在居住環境擠迫的香港。英國首席醫療官在2019年公布的指引建議,兒童及青少年睡房內不應出現電子產品,以免影響他們的作息時間。將電子產品限制在客廳使用的另一個好處是,家長更容易知道子女接觸電子遊戲的內容,在需要時候給予建議或其他支援。

與子女探討解難方法

除了做好「把關者」,在子女的電玩世界,家長其實還有另一個更積極的角色。昔日一家人茶餘飯後,通常是靠一部電視製造共同話題、增進感情。在今時今日「碎片化」娛樂當道,一人一機各有各看的年代,電子遊戲可以是重建親子關係的一條繩索。透過參與子女的電子遊戲,父母可以從中發掘科學、歷史話題,或與子女探討解難、創意思維、面對失敗的方法;父母和子女亦可以交換角色,改由子女擔任父母的導師,分享遊戲技巧,對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正面的成長態度都有好處。

電子遊戲有其益處,但這個世界當然不是只有打機。父母同時要為子女安排其他活動,保持作息平衡。在家庭活動時,父母亦應該以身作則,暫時放下手機,全心投入那一個遊戲,或者那一頓晚餐之中,向子女示範「開機容易,關機亦不難」,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文:關志明(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