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支援讀寫困難學生學英語

作為中西薈萃的國際大都會,本港的語文教育政策向來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學生能中文(第一語言)與英文(第二語言)兼擅。然而,對於有讀寫困難的學生來說,學習中、英文絕不容易。教育界過去10年在學習中文方面給予這類學生的支援漸趨成熟,但對於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相關研究目前還是寥寥可數,令教育工作者在提供支援上極具挑戰。

結合兒歌或遊戲 擴充口語詞彙

要有效認讀及默寫生字,必須從形、音、義三方面入手。學習新詞彙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從互動溝通中,透過快速連配,掌握不同的名稱(音)與指稱物(義)。到了學齡階段,學生大量接觸文字,就開始逐步將文字的字形與其音及義連繫起來。例如當教師指着並讀出「大」字時,學生便會聯想起「大」這個畫面,從而將「大」的形、音、義連結。一般的學生透過反覆抄寫和朗讀,或許能輕易記得。但有讀寫困難的學生,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去將三者連繫,才能成功記住字形、字音和字義。例如﹕學生可以邊讀出「大」(音),邊用手指在空氣中寫出「大」字(形),並同時用手比擬出大的動作(義)。

然而,在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時,學生們遇上多一重障礙,就是他們的英文詞庫非常不足。換句話說,當教師用英文說出「big」這字時,因為學生在口語運用上較少接觸這個字,其發音並不能作出與「大」相關的聯想。因此,要掌握新的英文生字,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唱兒歌或遊戲等方式,先擴充口語詞彙、理解詞彙意思並正確發音。例如:教師可以先配合圖片介紹不同水果的英文名稱,然後透過「抽水果」的遊戲,讓學生在聽到教師說出某水果的英文名稱後,從袋中抽出對應的水果;當學生初步掌握後,便可改由學生甲說出水果名稱,學生乙抽出水果,然後由學生甲核正。當學生能理解並在口語運用目標詞彙後,我們便可進一步利用多感官的方式,例如:泥膠、Wikki Stix砌字、在砂紙上寫字及觸摸筆順、利用字形框配對及辨認字形等。

設計輔助課程 配合多感官教學

為了了解本港初小讀寫困難學生的英語能力概况,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開展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這項計劃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團隊會設計以實證為本的英語讀寫輔助課程及教材套,課程配合英語教科書的主題,由淺入深地教授英語詞彙、句式,並利用上述舉隅的多感官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改善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我們深信透過適當的選材、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加上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學生能逐步掌握學習英文的方法,有效吸收課堂知識及內容。如想了解更多,可瀏覽計劃網址:

www.eduhk.hk/jcrise。

 

文:葉杏泠(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助理項目經理)、鍾杰華教授(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總監)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