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同理心的種子

擁有同理心是促進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基石。同理心讓我們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與他人建立社會聯繫;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促進幫助別人的行為。例如偉大的歷史人物德蘭修女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她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同感別人的痛苦,明白生病及貧苦之家內在的感受,貢獻自己去幫助別人。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傳承計劃,透過探索、體驗和反思,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同理心的公民。我們希望學生透過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和獨特,繼而推己及人,尊重不同人的多元化和價值。學生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價值、態度和社會技能。他們學會用心傾聽、理解、尊重每一個人。當學生能夠將這份理解延伸到他人身上時,他們所表現出的同理心,將會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很大的正面影響力。

以下,我們一起看看如何在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發掘看見自己和他人,建立同理心和尊重別人的可能。

了解名字背後獨特意義

「感•創•做」其中一個課題讓學生透過訪問父母關於自己名字的意義,理解家人為自己取名的故事和想法,這是一種聯繫自己與家人的方式,每個名字背後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

名字,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獨特而重要的象徵。它不僅是一串音節,更是文化、家庭和個人故事的承載體。當學生訪問家人,詢問自己名字的由來時,他們不僅知道名字背後的意義,還能夠感受到家人對這自己的情感、寄望和祝福。這不但是一個簡單的學習過程,更是促進親子之間對話與理解的機會。

當學生能夠向其他人分享自己名字的意思時,是在表達一種喜悅和自己的獨特之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恰如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學習方式。當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傾聽名字的故事,同時感受他人的喜悅和獨特之處,是同理心的培養過程;同理心促使我們專注地聆聽彼此的分享,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

數字多面睇 陰天變晴天

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家也是一個重要的培育基地。為了讓家長能夠理解「感•創•做」的理念,以至在家實踐具同理心的親子關係,我近日就在參加了計劃的其中一所小學辦了一次家長工作坊。工作坊的其中一個體驗活動是讓家長寫出心中的一個數字,附以繪圖,然後傳遞給其他家長,讓他們逐一為數字加上不同的圖畫裝飾,最後成了一幅不一樣的「新作品」(見圖)。

感創航道:同理心的種子
(作者提供)

在這個活動中,家長學會了尊重每個數字對他人所代表的獨特處。的確,家長所寫的每一個數字背後,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一種期待——有一名家長寫了一個「2」字,她說:因為我的女兒喜歡。

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場的家長不僅能夠感受到自我身分的確認,更能理解他人的背景與文化,增強彼此連結,例如:我為什麼會選這個數字?為什麼我的數字從小鴨變成了天鵝?為什麼我的數字從陰天變成了晴天?原來,只要每一個人加上神奇的一筆,就可以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去批評,只是以開放的心去探索。

這種對數字的探索,讓家長在體驗中感受到同理心的重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創造同理心家庭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從自身開始,創造具同理心的家庭環境。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不帶批判地聆聽孩子對事件的體驗和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同感。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情感和價值觀的過程。我們希望他們可以擁有空間和機會,在具同理心的成長環境中得到滋養,發展正面的價值觀和與人建立健康的情感連結,創造善良美好的將來。

文:張小玲(「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