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家庭幸福」是一種選擇

因為在中學做學校社工,令筆者對於兩代思想的差異有很深的體會。現今的年輕人生於物質豐盛的年代,講求生活質素,容易從網絡接收不同的資訊和價值觀,有更強的主見和自我觀念,更崇尚個性與自由,他們在多變和複雜的社會中成長,習慣以「今日未知聽日事」的態度處世,「幸福」對於他們而言,可能就是享受當下。而上一代則較為講求實際,追求安穩生活,需要有穩定的工作,才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再買車買樓,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計劃的生活,才是他們追求的「幸福」。

「幸福」定義 兩代不同

兩代的文化差異、身處不同的人生階段,再加上近年連串社會衝突事件,以及受疫情的影響,家庭內各個成員對於「幸福」的定義,都有很不同的看法。那麼,一家人在「家庭幸福」要取得共識,豈不是更難?

把身心健康生活概念帶回家

筆者去年7至9月期間,參加了由家庭福利會(家福會)與全城街馬合辦的「自家健康教練計劃」,透過挑選家中一員成為家庭健康教練,從課堂中,學習健康飲食、運動及家庭相處的技巧,最後把身心健康的生活概念和技巧帶回家庭中。筆者參加了一連3個月的講座和訓練,不但學習到很多實用的知識,最鼓舞的,是令我有勇氣,邀請一向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和我一起參加計劃。香港人生活繁忙,每星期一次在飯後和家人一起散步,已經成為我們心目中有質素的共處時間。雖然彼此都沒有說出口,但這就是我們內心認定的「家庭幸福」了!

家福會在香港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確立了6個影響香港家庭幸福的範疇,分別為「家庭團結」、「家庭資源」、「家庭健康」、「社會資源」、「社會連繫」和「生活平衡」,詳情可參考家福會的網頁 (www.hkfws.org.hk/hkfwi)。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 一家人才可走得遠

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家人才可以走得遠,所以「家庭幸福」值得每個家庭重視,而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努力地去實踐。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大家對「家庭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家庭幸福指數的確可以為大家作為一個提升家庭幸福的參考點,讓我們反思如何可以達至「家庭幸福」。

提升「家庭幸福」是由一家人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並無捷徑。而它亦是一種選擇,當每個家庭成員都願意踏出第一步,努力付出,「幸福」便離這個家庭不遠了。

文:呂翠芬(香港家庭福利會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簡稱「家福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為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我們基於「以家為本」的信念,致力提供高質素的專業社會服務,為香港的家庭及大眾謀福祉,培育一個互相關顧的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