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下情况,作為家長的大家是否都覺得熟口熟面呢?又有否因為孩子「叫極都照犯」而氣餒呢?

當孩子走過那條回家必經的長樓梯時,總是起勁地跑。你喝令他:「不要跑呀!」在他後面跑着、追趕着;

當孩子在吃午飯時,口若懸河說個不停。你抱怨地說:「你吃得那麼慢?連吃飯也不專心!」;

當孩子拿着手機玩了半個小時,你不耐煩地喊話:「不要再打機啦!」然後即時把他的手機收起;

當孩子憤怒地握拳,舉高雙手時,你警告:「你有膽就試下!」

英國學者Simpson 和 Carroll(2018)留意到,一些相對脗合孩子特性的指示,他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演繹。例如對比起說「孩子不要跑」,說「孩子跑」明顯更有效,因為後者順其天性,孩子不用引發自己的抑制自控能力,沒有額外的認知負擔。

但家長無可能讓孩子無時無刻「率性而行」,如果運用一些「免抑制」的指示,使孩子不用刻意運用到抑制自控能力,而又能夠直接執行的話,他們的表現會否更好,更容易達到家長的要求呢?為此,Simpson、Carroll團隊做了一系列研究。

研究人員首先在孩子面前排列出月亮和太陽的圖案,並以不同的說話方式,要求孩子指出與研究人員不同的圖案。結果顯示,當孩子被要求演繹「當他指太陽,我就指月亮」時,就首先需要引發孩子自身的抑制自控能力(即「引抑制」指示),自己要忍着不去指太陽,形成額外的認知負擔,整體表現明顯弱於把指示簡單演繹為「指另一幅圖」(「免抑制」指示,能直接執行)的孩子。研究人員經進一步地把指示、圖片位置及目標表現改動,結果均一致地發現,接收「免抑制」指示的孩子,整體表現均較佳。

家長如果想孩子更容易做到要求,就當多作出「免抑制」指示,直接指出希望孩子達成的事,盡量避免以「不要做」之類的「引抑制」指示:(見圖表)

家庭有教:「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