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有一種態度叫「解難」

常言道:「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到底何時開始,我們就喜歡用錢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呢?早兩星期如常有我們的再生玩具工作坊,亦如常繼續自言自語地用網上平台教班,但這次的場地由辦公室轉到家中,希望可以節省一點乘車時間。當準備好物資正在回家途中時,發現忘記帶上最重要的腳架,沒有腳架就不能穩定地拍攝製作過程。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買一個,因為只要花數十元就可解決這個問題,如此划算的方法,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這樣做。只是我在想,是否真的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呢?最後,我沒有買腳架,而是用了家中的電風扇,再用橡筋固定鏡頭,也做出相同的效果。我這個舉動,一定被同事稱之為「慳」,但我會視之為「解難」。

不用錢解決 「慳」住動腦筋

「慳」這個字看似負面,但其實當中包含很多智慧,同時亦令自己有更多的得着。慳的過程中,你需要動更多的腦筋、花更多的時間,然而,最終可能只慳得十元八塊錢,所以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我試過因為慳,由新界乘鐵路到尖沙嘴再坐渡輪到中環上班;亦因為慳,大部分家庭我都會親自去送貨。雖然這樣的確花上不少時間,但換來可吹吹海風,給自己放鬆的機會,也因為親身接觸顧客,聆聽到他們的意見。

假如你給我重新選擇,我都會繼續「慳」,因為生活態度也反映處事態度。香港是一個講求效益的都市,但同時讓人失去解難的耐性和智慧,因為只要花少少錢,就能把問題解決,那就用不着花時間去思考了。假如家長抱有這種價值觀,也會影響孩子處事應變的能力。正如在那一堂網上教學中,有一個學生因為用盡了紙皮,不知怎樣繼續製作下去,頓時感到不知所措,我又不懂得隔空取物,便唯有靠他自己想辦法。後來有另一名學生建議他可以用間尺代替,那時他才恍然大悟。如果不是另一個學生的提醒,相信這個學生要等家長找到紙皮才能繼續下去。

學處事應變 方能成大事

解難看似一種不起眼的技能,因為學校沒有一個叫「解難」的科目,但它可以影響我們一生,小事也被難倒,難道大事能成?戰時兵策分上、中、下三策,在我眼中,用錢解難屬下策,找人解難是中策,利用身邊的事物解難方為上策。

孩子將來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自理的問題、學習的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等,總不能事事都靠金錢或別人的幫助去解決。所以,還是及早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時刻「慳」着度日吧!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