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飯裏的糾結
今年入夏至今,我的右肩病痛不絕。身心相連,身體的委靡令我感知變得敏銳,引領我看到心靈修復的需要。此刻修復尚是進行式,感恩的是漸摸到方向,讓我找回作為人母的自在立足點。
心理治療師米勒所寫的《幸福童年的秘密》提及一個案例:有一個母親年幼時進過集中營,是目睹爸媽走進毒氣室的80個小孩之一,當時這些小孩沒有一個人哭,「保持愉快的特性」救了他們一命。她成為媽媽後,從沒跟孩子提過自己曾待在集中營,然而孩子卻無意識地學會了不在媽媽面前哭泣或顯露悲傷,因為他知道,那會令媽媽不悅或不知所措,威脅媽媽的平衡感。對母親需要心知肚明的小孩,總是無意識地配合,把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地窖裏。因為不能呈現真實的自我,這個極為敏感的小孩,感到自己的存在被否定了……
「真我」被埋沒
讀這本書時,我正值內心痛變的醞釀期,一邊面對右肩關節沾黏之苦,一邊接觸自己低沉憂鬱的部分。我第一次明白到媽媽在我幼時的冷漠和卸責,背後是一種深刻卻無從表達的憂鬱和無力。當時的她,再委屈都不吭一聲,唯有以日間上班、夜晚打牌來忘記心靈的痛。子女眾多的她,近乎以放棄態度面對照顧的問題。
在那背景下,我很年幼已開始逐漸接管媽媽卸走的責任,承擔過多責任而不自知;甚至婚後也重複這個模式,包攬身邊人無力面對的責任。這個界線的混亂,完全反映在我右肩的沾黏和肩痛上。
最令我震撼的,是驚悉自己對父親的恐懼,那是深藏得連自己也不敢認的情緒。我幼時爸爸每星期只出現一晚,但他很疼愛我。由於媽媽感情的絕緣,我一直視爸爸為溫暖和愛的唯一來源。但原來,我深深害怕他會像鄙視、責罵媽媽一樣嫌棄我。當我看到那個「害怕被嫌棄」恐懼之深,並察覺自己為保父愛而從小就活得像個小大人,更是悲傷沉重不已。
早慧的我,從不會在父母面前展露苦惱悲傷。我安靜勤奮自強不息,從不撒嬌。小孩真實擁有的情感,我都像是沒有。這個「假我」的發現,令我意識到「真我」被埋沒卻無從發掘,延續至今。我進入某種憂鬱,連公仔麵也無力煮。我終於明白何解我媽的飯餸難吃,因為她根本就沒心機煮!只是那個年代的她,不能像我借助快餐,還是得無力地煮每一餐。最差的幾天,我感受到一種自棄的拉力,甚至想卸走母親的角色,效法我媽,讓兩子靠自己就好了……
重拾母親力量
米勒在書裏說,成人唯有允許自己充分感覺以往被掩蓋的真實情感,真正面對這些恐懼、失望、無助、憤怒的源頭,才能解決內心的糾結。我經歷了好些天的低沉,同時持續尋求身心兩路的援助,終於慢慢走出死胡同。
我察覺到自己一直很介意「日夜天鵝」的惡名,以至合理的要求也不願、不敢對老公阿仔提出,背後是「怕被厭惡」的心結作祟。在親子治療師提醒下,我明白青春期大仔的臭臉是他建立自我的必經過程。如我能抽離被嫌棄的恐懼,平常心地發出媽媽的嘮叨,以感恩阿仔健康發展之心態看待他的反叛,他反而會自在地向前探索、也奇妙地與我保持更健康的關係。
一念之轉,讓我重拾作為母親的指導力量。我終於有力煮簡單飯,在吃飯時和孩子討論家務的分擔,聆聽阿仔的想法並表達我的要求。簡單一餐飯,給了我向前的能量。儘管尚有糾結在沉澱,我已慢慢上路了。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