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兩代育兒 學新知識建新共識

頌恩跟丈夫是雙職家長,他們就讀小學的兒子嘉雋由外婆日間照顧。嘉雋為人好動,每天放學後都渴望到公園玩耍後才回家做功課。然而,嘉雋每到公園便不願離開,婆婆每次都要耗費心力,才能帶嘉雋回家。在輔導室討論教養困難時,頌恩表示由於嘉雋比較活躍,每天晚上回家跟功課難度很高。曾經有專家建議,每天能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活動(放電),能幫助他們更好專注。可是帶嘉雋去公園是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因為他總是不肯離開。

長輩缺現代育兒技巧 雙職家庭遇挑戰

頌恩理解婆婆的困難,但看着嘉雋每天從上午6:30到下午3:30都待在有規範的環境中,幾乎沒有自由的喘息空間,她希望能給兒子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頌恩發現,如果能讓兒子在放學後稍微放鬆一下再回家做作業,對於這個活潑的孩子來說,效率會更高。

婆婆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在公園和孫子一起活動,因此擔心自己照顧不好,令孫兒有損傷;她覺得在家裏玩玩具不是一樣嗎?而且學業是重中之重,應該完成作業再去玩。

這例子反映了許多香港家庭的典型痛點:以學業為重的教育觀念、對於遊戲的質疑、雙職家庭的挑戰,以及長輩缺乏現代育兒技巧,導致育兒困境。然而能有兩代共同照顧孩子是寶貴的家庭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此資源,從找到共同目標開始,繼而知己知彼、姻親互補。

坦誠溝通 協定遊玩「家規」

頌恩參與「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後,開始嘗試從婆婆的擔心理解她的困難,也明白到長輩的年代沒有學習管教技巧,不懂如何以「恩威並施」及「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去跟孫兒約法三章並確切執行。

頌恩讓事情從坦誠溝通開始,先表示明白長輩的擔心,再解釋兒子的性格特質。經討論後他們跟孩子協商遊玩時間——在離開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並在餘下5、3、1分鐘再次提醒,能合作便加以獎勵。而重點是頌恩讓兒子知道這是父母和祖父母一同協定的「家規」。

現今許多長輩都清楚知道需要學習新的教養知識和方法,只是大家都忙於日常事務,放假也想休息,往往沒勇氣把這些耗費心力的管教議題拿出來討論。久而久之,彼此在忍受中妥協,不知不覺間犧牲了孫兒的需要。

隨着單親家庭的數目增加,社會的經濟需要促使老年人口的知識和健康水平提升,兩代協作的育兒方式已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特點,而是全球的趨勢。兩代育兒的形式可以根據家庭情况而變化,從全面照顧到偶爾支援,愈來愈多的學術研究聚焦於兩代共職的問題。社福及教育界的家長教育已不限於父母,祖父母課程也日益增加,只是這方面的推廣仍需加強。家福會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希望推廣有實證支持的「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對象為社工/輔導員/教育工作者,並於11月28日舉行培訓,由前線同工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曾潔雯探討祖父母的教養模式及相應管教育兒技巧,並分享前線經驗。名額有限,報名:forms.office.com/r/6RFzRVKrF2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