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COVID-19 教我們的人生課
沒有上學的日子、缺少社交生活的日子、困在家中的日子,很是累人的。更累人的是,沒有人有確實的答案,可預知什麼時候,這疫情可以過去。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百科全書、是「為什麼」的解題器、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但這一次,我們都不知所措,因為對前路有太多「不知道」。也許因為我們沒有答案,所以面對充滿着總是問「為什麼」的孩子,我們格外有情緒。
向孩子坦承「我們不知道」
其實對未來充滿「未知」或「不確定」,本來就是人生。與其因為這樣情緒低落,不如擁抱這人生重要的一課。先坦白告訴孩子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所不知道的;請孩子跟我們分享他所擔心的、所知道的;告訴孩子,我們將會把我們所知道最新發展與他分享。這既是現實,亦是人生必經的一課。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父母是萬能,到長大了,才發現這不是絕對的。但,我們對父母的愛會因此而減少了嗎?絕對不會。孩子需要的,是知道父母會與他一起面對失意或得意的時刻;是知道父母會無條件地愛他;是知道父母也會有限制。這些認知,比起讓孩子覺得父母「萬能」更為實際,對孩子成長更為有益。
提供答案前 不妨反問孩子
讓孩子從小知道,問題的答案與解決方法,是可以從自己而來,這是非常寶貴的。很多時,我們習慣替孩子答問題、掃地雷,甚至鋪平前路。但這未必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每個人都有resilient power(抗逆能力/復原能力),尤其是小孩子的復原能力更是不能小覷。這段時間,當孩子告訴我們,他傷心、悶、不知所措,在提供「答案」之前,不妨先反問孩子,他認為是什麼原因和有什麼解決方法?
最近一次,當雪雪告訴我,她覺得在家很悶時,我沒有立即給她什麼解決方法,或立即應承明天外出去玩。我問雪雪,為什麼她覺得悶,方才聽得出,原來她想做圖工,但家中沒有合適工具。如果當時,我第一時間,以我認知的答案回答她,大概我會以為她想出街,而沒有機會聽到她真正想要的(做手工),以及她自行提供的解決方法 (找/買勞作工具回來)。第二天,當我們做手工時,我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上學?她非常仔細地告訴我疫情嚴重,不希望有更多人「中招」,不希望加重醫護哥哥姐姐的負擔,所以要留在家中。聽罷,我欣慰不已。
孩子能明白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孩子能解決的,也遠比我們預視的周詳。這人生課,對孩子而言彌足珍貴,對家長亦然。能一起面對逆境的機會,也是讓孩子與我們同行的機會。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