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知錯不改?
又到學期尾,學校開始約見家長,跟我們談孩子的近况,以及與我們分享一下孩子的學習進度。曾在這欄跟讀者分享過,大女兒所讀的是一間蒙特梭利的學校,選它的原因主要是離家近,其次是它讓孩子學會自理,包括每天飯後自行洗碗、每周戶外探索等。以往在香港,有工人姐姐照顧慣的孩子,的確在這裏成長了不少。
用星星代替交叉
教師把她在學校的一些「工作」(這是蒙特梭利對於進行活動/學習的說法)成果與家長分享,我留意到教師在紙上畫了些「星星」。教師告訴我,他們不會打交叉,只會用不同顏色的星星作記號,提示教師自己(以及學生)有些什麼內容要格外注意一下。
我想起當年讀蒙特梭利時 ,看過Maria Montessori的一句話, 「There is one thing the teacher must never do and that is, to interfere by praising a child's work, or punishing him if it is wrong, or even by correcting his mistakes.」
可能大家也認為,有錯不改是很奇怪的事。但事實上,即使要改,也不應是由我們去提孩子改,而是讓孩子從生活中的觀察,找出更好的方法,再自我修正。有時我們會以為教小朋友改正,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教孩子如何做才是對的。但不要忘記,改正 (correction)的本質就是呈現孩子的錯,並把他犯的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你錯了」。
蒙特梭利所強調的是指導(guide),而非改錯。我們想要幫助孩子成長,就替他預備符合他程度的「工作」,讓孩子有足夠的條件成功。在並不涉安全的情况下,即使看到孩子拿東西的方法「錯」了,只需要記下他需要幫助的地方,找一個適當的機會,在孩子看到的情况下,作出類似的拿東西示範,讓孩子真正「學習」。孩子透過觀察再反思自身如何回應,這樣才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作主導。
指導比改正重要
「不糾正」的背後理念是,不要以強調失敗來懲罰孩子。因為不停的糾正他,這個過程所強調的,是對犯錯的羞愧。「糾正」或許能收即時之效,但卻把「你做錯了」、「又失敗了」等標籤深深地刻在孩子身上。這個印記無助孩子建立自信,亦不能讓孩子有效避免再錯,孩子只會記得怕,會怕再錯被「罰」,卻未必明白錯在哪裏。
我們都需要指導者,而不是判官。指導比改正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成功,比執起他的手改正,意義更大。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