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教育最成功國家推「國際失敗日」

寫這篇文章時,正在芬蘭等候轉機。說起芬蘭不少人會想到聖誕老人、觀看極光;從事教育的,則會想起芬蘭的教育成功,包括課堂時間短、課程自由、教師水平高、學生出品好等等。除此以外,它尚有另一個鮮為人提起的特色,就是在2010年發起「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在每年10月13日鼓勵大家慶祝「失敗」。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諺語,但有多少時候,我們真正視失敗為成功的前奏呢?坦白說,我們經常只定義失敗為「失敗」,與成功根本就是天與海的距離。事實是,我們總會問孩子,為什麼會做不到,卻很少會慶祝孩子做不到。

國際親子台:教育最成功國家推「國際失敗日」
孩子由懷中寶寶到識行識走,必然經歷過失敗跌倒,其他方面的學習亦一樣,要經驗過失敗,才能擁抱未來。(作者提供)

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學習過程,本來就是在不斷跌碰中學習。如果孩子沒有機會經歷跌倒,就不會經歷重新爬起來,那就說不上是真正的成長。試想想孩子是怎樣學習的,他的第一次轉身是如何來的?就是本來只躺在牀上動下小腳,經歷過很多次,只僅僅轉了一半身,「失敗」了,沒轉得成。然後,努力掙扎過不知多少次後,終於伸一下腳,用力反身,最後才能轉身成功。嬰兒學轉身經歷失敗與嘗試,學站起來也如是,學踏出第一步亦如是。

提升「復原力」 擁抱失敗擁抱未來

沒有冒險嘗試的精神,就沒有成功的機會。把圖形放入對的圖案中,這類BB玩具,你家中也可能有一個。有沒有觀察到孩子如何玩?就是把不同的圖案積木,嘗試放到不同的洞口,比比對對試試哪一個圖案能對上,是一個不斷經歷「失敗」再嘗試的過程。這個過程能鍥而不捨、捲土重來,就是我們所說的「復原力」(Resilience Power)。

我們經常說,在未來世界,很多現在的工種都不再存在了,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預備孩子面對這個不可預見的未來世界呢?保存這份不怕失敗的冒險精神,以及面對失敗後的復原力,正是通往未來世界的鑰匙。今日很多地方努力推動初創企業,它們要尋找的,正是一代樂於面對失敗的冒險者,勇於面對失敗後有強勁復原力的未成功者。

「國際失敗日」的慶祝方法很簡單,把自己失敗的經歷上載社交媒體便可,藉此鼓勵更多人以正面態度面對失敗。作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也許我們可以把「國際失敗日」放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天,視失敗為成功必經之路,讓我們的孩子能擁抱失敗,擁抱未來。

文:Hello Bonnie(多元學習坊高級總監)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