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孩子說「我好無用」點回應?

當孩子凝重地向父母說:「我好無用!」你第一句回應會是什麼呢?

會否反應不及的表露出愕然的神情,然後無言。

還是敷衍了事地說:「唔係呀,你幾好啊!」

或是語帶不滿地說:「你又想講乜!」

又或是好像好有「同理心」的說:「我覺得你好有用!」

其實,聆聽者所接收的第一句回應,將為對方帶來重要的影響,會對親子間的關係發展產生漣漪效應。孩子無助時表達的心底話,內心盼望着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體會自己的想法和處境。那麼你的孩子其實希望得到你什麼回應呢?

孩子想:「被安慰」──想父母放下手上的事務,集中在自己身上。然後簡單直接地表示願意聆聽自己的心聲。他們希望聽到的第一句說話:「聽到你的語氣,我感受到你不開心」、「你覺得自己無用而感到失落、無助」,這些說話使孩子感受到被聆聽、肯定。父母應盡量避免長篇大論發表意見,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富,無可厚非,但孩子那刻未必在意地聆聽,也未能收到安慰的信息。

孩子想:「被了解」──父母可以像剝洋葱般逐層了解孩子:「什麼時候、地方、人物、事件」引致這種感覺;又或嘗試邀請或引導孩子回應:「什麼壓力或挫敗令你覺得無助?」

避免第一時間問「點解……」

但要留意,父母盡可能避免第一時間問「點解……」,或一次過向孩子發問全部自己想知的問題,令孩子沒有空間回應。有時,父母未待孩子說完便急不及待回應,這不是溝通,只會慢慢演變成言語戰鬥。家長想避免這種自然反射動作的話,就要學習放慢腳步,用一些時間思考孩子話裏的深層意思。

家長應耐心聆聽,以溫和眼神、友善姿態及溫文語氣,先肯定孩子願意表達的勇氣:「感謝你的信任,願意和我講出內心的痛苦,我欣賞你有勇氣講出自己的需要。」從而引導孩子「可否講是什麼事情令你有這種感覺呢?」如孩子未能第一時間分享,父母請給予空間讓其梳理情緒。家長與孩子共同了解無助的來源,就是克服無助的開始。

孩子想:「被鼓勵」──無助的感覺源於對自我能力的過度批判和否定,使人喪失信心而陷入不斷懷疑自己的心理狀態。家長適當和「正確」的讚賞,有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多着重稱讚孩子可藉後天努力而改變的事情,例如細心、堅持及創意。大家知道蝸牛被襲擊時會不斷地將身體縮回殼內,這是保護自己的天性驅使。孩子也一樣,嘗試引導孩子找回以往的成功經驗,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失,同時給予機會累積成功的經驗,增加自信。

孩子想:「與父母同行」──傳統的親子關係較講求集體式的親密,意謂這一種親密是多人參與,使家長難以放鬆看待孩子的成長。現代的孩子擁有的資源比以前的孩子多,但要做的事也多,當面對時間不足、學業困擾等壓力時,會常因困倦受壓,難免會感覺力不從心。

父母可以嘗試代入孩子的角色,平時多聚焦觀察了解其情緒狀態,真誠關心他們心靈,多了解他們今日過得好嗎?感覺如何?而不是整天將孩子的失敗、失手貼上標籤,那麼孩子在人生歷練中,便會只感到孤單無助。父母如與孩子同行,共同建立信心,孩子能應付到難關,也能使他們區分什麼是必要做、應該做,以及不能應付的事情。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會將派員聯絡。

參考書目:

班艾倫、 包德愛著《力不從心時》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年,初版)

文:施真真(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