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填鴨式課外活動
阿仔在他就讀的小學曾選擇了辯論為他每星期一次的校內課外活動。他最終因比起其他辯論班成員較低年級,所以沒有被挑選代表學校參加對其他學校的辯論比賽。縱使如此,阿仔對辯論興趣濃厚,當他發覺我原來在中學時期時是學校辯論隊成員後,就不時興高采烈地與我討論辯論論點與技巧。他甚至向他學校的辯論隊導師提起我的經驗,而導師亦因此邀請了我去與辯論隊成員分享辯論心得。 整個分享會都十分愉快,學生們亦有很多問題與論點拿出來與大家討論。
當分享會完畢後,導師就與我分享了他們辯論隊的情況。最令導師懊惱的,原來不是孩子們當你天份或興趣,而是不少對手學校的處事方式。導師說,以他所知,不少參與辯論比賽的小學都是由導師為隊員預備好理據、演辭等,而隊員就只需要把已提供了給他們的東西背得動聽就可以了。相反,阿仔學校那位導師就拒絕這樣做,因為他認為辯論並不只是說話是否動聽,亦是讓孩子們學習怎樣有獨立思維的好訓練。 當然,他的堅持是有代價的。孩子們出去比賽時,他們的對手已經享有遠超乎他們年紀、心智與教育程度的論據與演辭。對於評判來說,他只會看到有一隊是明顯地較成熟、難以深究為何會有這情況出現。在這情況下,沒有被「餵飼」材料的辯論隊一定會在比賽層面上相對地輸蝕。
如果我們繼續助長這種填鴨式學習課外才能的方式,我們最終只會製造一批批強於「吹水」,但就欠缺真材實料及較深層次的領會或創作能力。 我們真的想我們孩子的才能只是像紙牌屋那樣脆弱嗎?
我真的不明白,為了勝出去這樣「教」辯論,除了讓孩子有高一些勝出機會,又有什麼好處?辯論,除了訓練演說技巧,其實更重要的是訓練資料搜集、獨立思維、辨別是非與邏輯的能力。如果一切都只需要孩子們用口,但不需要他們用腦,辯論這個活動就失去了其課外教育意義,大家不如讓孩子上演說技巧課程也罷。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香港不少課外活動最終都是以這填鴨模式去處理?譬如說,不少畫畫班放出來展示實力的孩子作品都是幾乎一模一樣,極少孩子個人性格的。又或者,如果大家去聽聽一些普通話兒童朗誦比賽參賽者,都會發覺他們來來去去都是唸那幾首詩詞、用同一的京腔,而且每個孩子在朗誦同一首詩詞時都會就不同字的大細聲、高低音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去演繹。
再或者,現在潮流興着重讓孩子補習以拼音(phonics)形式學讀英文字,促使他們很快就能讀到很多很深的字,但就忽略鼓勵他們透徹地領會生字或句子的意思。 不要誤會,我知道在技術層面上,孩子在很多東西都要學一些基本功夫,否則難以發揮個人風格或去更深入認識一些東西。可是,如果我們繼續助長這種填鴨式學習課外才能的方式,我們最終只會製造一批批強於「吹水」,但就欠缺真材實料及較深層次的領會或創作能力。 我們真的想我們孩子的才能只是像紙牌屋那樣脆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