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遊學不要淪為觀光

疫後復常後,香港學校的境外遊活動,要到今年才算真正恢復。短途4、5天到內地、日韓或星馬的交流團紛紛出籠,長線主題學習及考察團也蓄勢待發。由此可見,境外遊活動愈趨普及,同學的學習活動已不能止於課室,而是要邁向全球感受「世界零距離」的學習。

行程安排應從學習需要出發

然而,基於各種原因,近年不少辦學團體均把境外遊活動外判給特定的旅行社去安排,學校甚少參與管理,讓境外遊的「旅遊觀光」行程遠多於「學習考察」的活動,令人嘆息。筆者嘗試以家長角度檢視一下遊學活動,或可為學校在策劃時提供一些訂定行程的意見。

首先,境外遊是學校「體驗式學習活動」的一種,雖不能事前如編寫「教案」般,可以把所有預期學習效果羅列出來,但行程設計的大方向還是應該配合參與同學的年齡和學習需要。隨着大眾的生活質素漸漸提升,時下出境旅遊對很多同學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因此,遊學活動只着重鬥貴、鬥遠,就容易在安排上迷失方向,或任由旅行社主導。學校在選擇旅遊地點以至目的地的行程安排,都應從同學的學習需要出發,這樣才能實踐「文化深度考察」的意義。至於熱門旅遊城市的一般旅遊景點,則不一定要安排,避免「走馬看花」。相反,切合同學需要而具學習及考察意義的,就需作出妥善安排及相應的配合,讓同學體驗和參與。

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

其次,是境外遊的主軸問題。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可以是其中一個境外遊的目標。與當地學生交流、藉外遊建立同學對自己學校的歸屬感也可以是出行目標。若是以文化考察及交流為主,學校在出發前,可以讓同學做哪些相應的準備?例如蒐集資料,或先完成某些預備工作。舉例說,如果行程安排到姊妹學校拜訪和交流,學校可以讓同學花點心思,準備個人名片、小禮物或介紹自己學校的簡報,與當地學生交流,從而建立同學的團隊精神與歸屬感。至於穿上團隊校服、制服來表現團隊精神,只是表面工夫。同學怎樣分組去完成不同任務,管理好自己一言一行,並向整個團隊負責,才是關鍵。

最後,學校應注意同學自由活動時間與作息安排的指引。過度嚴苛或自由放任均不合適。關鍵位是要讓同學學懂「生活紀律」和「對他人的尊重」。如此一來,境外遊才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為同學的「全方位學習」歷程留下珍貴回憶。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