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香港大學遺體捐贈計劃,播放來自台灣的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主角是太太成為「大體老師」的鰥夫。之前曾經訪問有關大體老師的種種,這回看片子娓娓道來家屬的歷程,再添一分沉重的敬意。真是,好不容易。

文:蘇美智    圖:網上圖片

每月到解剖學系探「大體」妻子

這個案子教導演陳志漢拍下三百多個小時的錄像,但他挑了一個聰明的時間點來切入故事。太太過身一年,時間多多少少撫平了離別傷痛,可是逝者在丈夫林惠宗的生活中,凝成一種奇異的存在——既已死去,遺體卻泡浸在解剖學系的藥水中,一直預備着;只要一通電話,便可以預約探望。

這已經成為林惠宗的習慣﹕每月跑一趟大學,隔着膠袋撫摸曾經溫暖的身體,跟不再答話的妻子「閒話家常」。「其實我知道你不在這裏了……我像在自言自語……」他對遺體縷述自己的矛盾。淡淡地。

生與死之間 未完的狀態

那是一種「未完」的狀態,像卡在生與死之間,但它畢竟面臨終結了,因為遺體終於要在新學年啟用。開課後,家屬將不可以再探望「大體老師」,意味着林惠宗必須再次經歷別離。於是鏡頭下的憨厚大叔,愈來愈不能自已。他故作輕鬆的接受學生們的錄影訪問,最後卻哭得不能自已;在告別遺體的儀式上,人家還在準備,他已經到了,在沉默中不知所措。

「告訴朋友,太太當上老師!」

他說︰「以後要見你,只能看相片了……」聽者椎心。如果太太不是當上「大體老師」,這句話早該在一年前已經說了。

影片差不多尾聲時,林惠宗見朋友。「他都告訴朋友太太當上老師!」朋友笑說,林惠宗也憨憨的笑着。

老師是令人尊敬的老師,老師家屬是令人尊敬的家屬。

按本心行業 跨越生命界限

遺體捐贈計劃文字介紹這樣寫道﹕「『大體老師』這名字有雙重意義。他們以自己的身體,去教授他人肉眼能觀察到的人體結構,亦即大體解剖學,所以我們專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另一方面,他們按本心行業,成為孟子所說的大人︰『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體老師就是跨越生命界限,成就醫學奇蹟的大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