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回到宗教的善良起點
近日和孩子讀繪本《歡迎光臨我的穆斯林生活》(松原直美文,佐竹美保圖,林佳慧譯),小主角是十歲的男孩艾哈邁德。他帶領我們回到阿拉伯半島上的家,介紹一家人的日常,包括自己上課時穿的白色長袍、進清真寺前要梳洗手腳和臉、孝順父母(尤其是母親)很重要、齋戒月禁食是為了理解吃不飽的人…… 文:蘇美智 |
兩小讀得津津有味
故事沒有驚濤駭浪,也沒有令人激動的英雄,想不到兩小依然讀得津津有味。說穿了,對於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背後的種種想法,孩子都好奇。譬如說,齋戒月禁食的實踐方式,是在整整一個月的每天日出後日落前,完全不吃不喝,穆斯林小孩不一定要遵守,但可以自行挑戰減少食量,恪守「脾氣不能比平常暴躁,也不能羨慕別人」的規條。我家兩小聽罷,下巴都快要掉下來。對於食物,他們依然由動物本能主導,要是稍欠分量,差不多便要喊抗議口號了。
對穆斯林女孩添理解
繪本也讓孩子對穆斯林女孩的生活,添了理解——先不說認同不認同。主角的姊姊阿伊莎每天上學都要遮掩頭髮和身體曲線,據說是為了保護女生遠離男性目光,也保護男生遠離誘惑。我們很容易視之為歧視女性的教條,但《古蘭經》有關女性地位的內容,不止於此。
譬如說,經文申明「無論男女都有求知的權利」,所以阿伊莎也是自豪的女生,目標是進大學念書,長大後研發醫藥;而穆斯林也非常尊重母親,「有人問穆罕默德最重要的人是誰?他回答是母親。他再被問第二個重要的人是誰?他仍然回答是母親。第三重要的人呢?他還是回答是母親。第四重要的人呢?他終於回答是父親。」聽罷,我們的爸爸們或許會氣得跳腳。至於「男性穆斯林能有四位妻子」這教條,卻原來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伊斯蘭出現前,阿拉伯男性要和多少人結婚都可以,讓很多女性感到痛苦,所以「四位妻子」原來曾經是限制。伊斯蘭也奉勸信徒,倘若男性不能公平對待太太們,只能娶一人。
從小脫掉有色眼鏡
我家孩子念基督教學校,但家中書架上的繪本,有關於不同的宗教。有意識地找它們回來,可不是為了引導兩小成為某教信徒。我們相信,大部分宗教的原意都是善良的,但過去的歷史和今日的新聞都在告訴我們,宗教的實踐卻不一定如此。
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小脫掉有色眼鏡,回到善良的起點,互相看得見對方,以及所有跟自己不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