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看一張照片就會抑鬱的世界

我們已經踏進了一個看一張照片就會抑鬱的世界。幾年前已經有研究指出,經常看臉書的人,容易憂鬱,這種情況在青少年和兒童中間影響更嚴重。看到朋友展示出陽光下的笑容、被其他人簇擁著、獲得獎牌證書、吃到美食、到不容易去的地方旅行,你的內心其實並不快樂;相對而言,捫心自問,卻發現自己完全是這些「人生勝利組」的相反,每天無聊度日,吃下普通食物,過普通的日子,沒有獎項,沒有被人圍繞,乏善足陳。

文:張帝莊

社交媒體的詛咒

社交媒體是一種詛咒,它的特質和某些名校一樣,就是透過種種人為或非人為方法,推崇以至強化某一種或少數幾種很可能不妥當的價值觀。在社交媒體,某種照片或某種言論,會得到「讚」,大家就如動物受到「條件發射」的約制一樣,不斷強化重複這條「獲讚方程式」。在某些名校,校際比賽獲獎的學生,每年活在鎂光燈下,獲得特別照顧和嘉許;與此同時,一個喜歡看書但成績不好的人,一個對師長不恭敬但喜歡仗義幫助弱小的人,一個願意嘗試但沒有運動天賦的人,一個不懂彈琴但喜歡欣賞音樂的人,以及一個重視生活多於成績的人,卻沒有受到相同的關注和稱讚。結果,跟臉書一樣,學生很快會找到一條「獲讚方程式」,將自己併入了「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併不入的,就患上了「臉書憂鬱症」。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是一個人人表面上都「洋洋自得」,同時人人在背後都「鬱鬱寡歡」的世界。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好的照片」放上網,可是,每個人都因為別人有另一些「更好的照片」而悶悶不樂。

為了尋求認同,我們愈走愈偏,獨立思想,因此而變得不獨立。為了尋求掌聲,我們愈走愈偏,忘記了學校不是競技場而是有教無類、能夠看到每個學生獨一無二優點和長處的地方。

我們要率性 所以要慎獨

有多少人在質疑Google大神和全能臉書的「網媒法則」?有多少人質疑成績好、收入高的「人生法則」?為什麼在互聯網這個應該提倡多元和分享的世界,愈來愈多網絡公司要用他們的法則和「人工智能」去預判我的喜惡?為什麼學生埋首於學科、努力爭取走上頒獎台,卻很少人告訴他們,人生其他能力更重要?這些能力包括愛惜自己、欣賞別人、獨立思考,以及好好地過生活的能力。以前對「中庸」兩字很反感,以為那是不分對錯的和稀泥主義,現在覺得,真正的「中庸」,講的其實是「率性之謂道」,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東西,跟隨那個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必人云亦云,被其他人牽著鼻子走路。學校灌輸成績和名譽功利主義之際,網絡強化偏執和信奉「群眾壓力」之際,我好像突然明白,《大學》和《中庸》為什麼要強調「率性」、「慎獨」及「毋自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