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在社區學院 融合博雅職業教育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簡稱SSSDP),是特區政府在2014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專上教育政策,旨在鼓勵自資專上教育院校開辦選定範疇的課程,配合香港人力資源需求,培育特定行業的人才。此計劃由2015/16學年開始,資助全日制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資助後學生約需繳交每年2至3萬元學費),2019/20學年更擴展到副學位/高級文憑課程。於下一個學年,資助計劃指定的副學位課程,包括護理、創意工業、電腦科學、運動及康樂、旅遊及款待、建築及工程共2416學額。計劃擴展到自資院校的副學位課程,社區學院是受惠對象之一。
新資助計劃 擴展至副學位/高級文憑
在社區學院推行專業導向課程,裝備學生投身指定界別,實為教育的創新政策。社區學院可運用過去近20年提供博雅通才教育的經驗,創新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視野,給予學生專業培訓之同時,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創意思考及慎思明辨的能力,增加他們在專業界別的社會參與。
20世紀教育哲學家John Dewey在典籍Schools of Tomorrow已經提出,教育變革和創新的問題,在於從傳統的學術書本教育與實用教育之間,尋找中間調節的平衡。100年後的香港,本地的社區學院可把握SSSDP政策所提供的機遇,在為年輕人創造未來的使命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從通識學術教育入手 學習軟知識
其實,撇除高等教育發展的固有定型以及公眾一般的觀感,學術教育和實用教育有不少共通和互補的地方。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Thomas R. Bailey與紐約市立大學教授Clive R. Belfield,去年發表論文The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Academic Learning & Occupational Skills,提出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存在虛假的對立。他們提倡一個名為「Gen-Tech framework」的創新教育框架,強調學習應先從通識學術教育入手,從而幫助年輕人累積一些通用技能,然後進展至職業教育,接受專業及技能訓練。事實上很多專業或界別除了需要員工有專業知識外,軟技巧如責任感、創意創新、全球視野和溝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
綜觀全球,職業教育吸引學生報讀的原因,主要是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然而學術教育對年輕人的影響卻是一生之久,通才和博雅教育培養年輕人的人文關懷和思考能力,有利於他們在事業、生活和人生提出適切的問題,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源自閒暇,表示教育應當是保護年輕人遠離生活壓力的地方,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尋找自我價值、人生意義和計劃。我們期盼社區學院能夠通過教育政策創新,融合博雅和職業教育,發揮教育真正的意義,造就年輕人的未來。
文:鄧恩欣(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學院講師)、鄧希恒(香港教育大學領導創新型學習組織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