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學堂】如何面對校園欺凌? 3個方法教孩子正確應對

有關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出現場景包括大學、中學,甚至小學。其實,學校猶如小型社會,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慢慢學會與人相處,當中難免會有摩擦,但如果孩子遇到校園欺凌,除了教他們「報告老師」外,我們還可以如何引導它們自我保護,並解決問題呢?台灣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提出了以下3個方法: 內容提供:Wenno 圖片來源:pexels.com 1. 回顧事件,同理他人,拒絕惡性循環 家長應協助孩子整理事情經過,了解衝突發生的情節與原因。除了告訴孩子暴力解決問題是不對的,也應鼓勵孩子同理對方,例如小霸王可能是因為平時有人取笑他成績差,就想展現暴力表示他很強?他似乎也需要幫助,而非一直指責或排擠欺凌者,導致另一種欺凌的循環。 2. 正確地表達個人感受也是自我保護 很多孩子遇到欺凌事件,第一反應是抱怨和告狀的話語,讓雙方矛盾更深。父母應鼓勵孩子多用「我會感到難過」、「不舒服」、「不喜歡」等字眼,讓欺凌者瞭解自己感受,並不是在開玩笑的狀態,希望對方停止。 3. 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長應與孩子、老師、甚至其他同學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除了以上方法,孩子若能以同理心去協助對方,則能從根源解決問題。例如小霸王羨慕自己被老師誇讚時,孩子可嘗試找到他的優點,進行誇讚。這個方法還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待人處世的能力。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要教出自律的小孩 教養4大忌你要守

自律自主的孩子不是一日養成,還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研究顯示,過度控制或過度放任孩子,都會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想讓孩子過一個自律又快樂的童年,有教育專家提醒,以下這4件事,家長一定要謹記! 內容提供:Wenno 圖片來源:pexels.com 1. 別讓孩子太忙碌 為了讓孩子成為「文武全才」,不少家長都會把孩子一天的行程排得滿滿。這樣,其實會令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愛做什麼,甚至出現學習倦怠。孩子的童年需要有自主遊戲或運動時間,這不僅能讓孩子在多元探索中觸發學習動機,還能保持身心健康。 2. 不應把孩子與他人比較 孩子做得不夠好,家長應多給予正面的鼓勵,而非將他們跟別人作比較,甚至表示「別人更聰明」。太多的比較會令孩子感到挫敗,長久下來可能會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家長宜鼓勵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較,養成「我努力就會變好」的正面心態。 3. 別怕孩子犯錯、受傷 清華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劉政宏教授曾指,2至11歲是孩子建立個人自主自信的階段,長期阻止孩子嘗試,只會讓他們越發畏首畏尾。家長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多探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累積成功感會讓孩子更有自信。 4. 沒有足夠陪伴支持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長的陪伴,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唸小學三年級前多陪伴他們學習、探索;在孩子羽翼已豐之時學會放手,養成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體型小但食量大 為什麼倉鼠這麼「能吃」?

相信大家都見過倉鼠吧!倉鼠體型小小,食量卻驚人,每天不斷地吃,有時甚至可以把一整條小胡蘿蔔慢慢塞進肚子裏。是什麼讓牠們這麼能吃? 內容提供:Wenno 倉鼠當然沒有把所有食物都吞進肚子裏,而是暫時放在了他們體?的「打包袋」(又稱「頰囊」)中暫時儲存,讓牠可以隨時隨地「拿」出來野餐啦! 「頰囊」是口腔內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囊袋,簡單而言,則是口腔旁邊有很大的空間儲存食物。例如倉鼠的頰囊可以從兩頰延伸至肩部以外,而猴子的頰囊則向下延至頸部兩側。除此之外,花栗鼠、松鼠、鴨嘴獸等動物都有頰囊。 原來倉鼠肥嘟嘟的臉珠是用來儲存食物的「頰囊」。(網上圖片) 這個特殊的「打包袋」不僅可以幫動物們積穀防飢,在寒冷天氣或惡劣地形下,仍可儲存食物,保障未來,就像人類儲錢一樣。此外,「打包袋」還可以讓牠們隨時空出前肢奔跑,毌須兩手抓住食物,迅速逃避天敵。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疫情下學童情緒易受困 心理學家教4招拆解心情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孩子停課多時,減少出門確能保障身體(生理)健康,但足不出戶下,精神(心理)健康卻反受影響。年幼孩子看似天真,實是心思十分敏感,眼見父母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終日奔波,縱未必理解發生甚麼事,卻容易感受到他人憂慮,從而緊張。再者,坐困四壁,無法好好活動下,孩子必定更困惑。不幸地,孩子即使感到憂慮,仍未必願意談及自身感受,或因擔心他人根本不想或沒空聆聽,或因認為尋求協助是軟弱的表現,覺得別人幫不到自己等等。根據本地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提出,家長可就「S.A.F.E.」四大原則,助小孩消除苦惱: 內容提供:Wenno 「S」代表「Sense of Security」,意為安全感。孩子渴求安全感,身處這紛亂無常的時代尤甚。對他們而言,家長是最好的依靠對象,要是家長能對他們多加聆聽、給予更精準回應,多點陪伴遊玩,更可助孩子感到安心,不被世界動盪影響。 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A」代表「Allowance」,意為寬容。疫情久久不消,為大人帶來壓力,實是孩子亦然。因長困家中,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也許會無法集中精神完成日常作業,如功課和學習,幫忙家務時亦會速度減慢。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 「F」代表「Familiarity」,意為熟悉感。維持熟悉感有助孩子情緒安穩。疫情下,孩子的生活習慣起了大大的改變,如不可出外與朋友玩樂、上街必須戴口罩等;這些轉變或許必須適應,但家長可盡量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維持熟悉感,如像往日一起看電視、一起閱讀,都有助孩子減少焦慮。 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圖片來源:Pexels.com) 「E」代表「Emotional Regulation」,意為調節情緒。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家長可先告訴孩子疫情終會過去,香港醫護十分專業,再與他們聆聽音樂、繪畫、唱歌消愁。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能控制之事(如以正確方式洗手)來對抗疫情,保護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面對困境。 最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自身煩惱,以表達關懷,一起解決問題,那麼即使疫境再嚴峻,親子關係依然親密穩固。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父母愈懶 孩子愈自覺 現代教養3大懶法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要嚴厲管教才會聽話。父母嚴於管教,不僅令自己心力交瘁,孩子也備感壓力。可知道父母有時候越「懶」,孩子反而越快樂越聽話嗎?其實做「懶爸媽」也是一門學問,「懶」在甚麼地方才對孩子有好處呢? 內容提供:Wenno 1. 懶得嘮叨——培養自覺性 很多父母催促孩子做某事時,嘮叨不停,但重複的話聽多了,孩子只會當耳邊風。其實,家長可以和孩子做約定,例如打電玩至幾點結束,盡量不嘮叨他們,雙方互相信任,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做約定,盡量不嘮叨他們,雙方互相信任,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圖片來源:pexels.com) 2. 懶於幫忙——培養獨立、責任心 不少無法自理的港孩都是被父母過份嬌慣,遇到困難只懂依賴父母。懶爸媽並不是甚麼都不幫,而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上前幫忙,比如不幫孩子收拾書桌,讓他們學習自覺髒亂就會主動收拾,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盡量不上前幫忙,才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圖片來源:pexels.com) 3. 懶於陪讀——自主學習 家長的陪讀很有可能養成孩子懶於思考,變成是父母寫作業而不是孩子。孩子的課業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讓他們多動腦筋思考,除非他們真的不曉時才加以幫忙解難。 孩子的課業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除非真的不曉時才加以幫忙解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各位家長要知道,適當的放手才能培養出更獨立、更自覺的孩子!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貍貓不屬貓科類?!原來竟屬……

日本貍貓,又「稱貉」,是東亞地區原生的動物。牠們外表酷似浣熊,有著蓬鬆的皮毛,雙眼的周圍有非常大的黑眼圈。雖被叫作貍貓,但其實牠們屬於犬科動物,且是犬科動物之中唯一會冬眠的物種。值得一提的是,貍貓是十分重情的動物,經常以一個家庭為單位聚居,連冬眠也會擠在一起,十分溫馨。 貍貓是犬科動物之中唯一會冬眠的物種。 不少日本民間傳說都有貍貓的身影。故事中的牠們,通常並非大奸大惡之徒,卻又很少成為人盡皆知的大英雄,反而經常以淘氣的搗蛋鬼角色為主,以百變的法術戲弄山野中的路人及村民。 不過,在傳說「文福茶釜」(日語:分福茶釜)當中,一隻貍妖為了報答老人的救命之恩,甘願變成不同的物件讓那窮困的老人把自己變賣,可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貍貓即使愛惡作劇,但還是滿重情重義的。 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當我們細心觀察的時候, 不難發現在大自然當中,值得我們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的事實在很多。如果家長們能夠在教導孩子動物的知識後,鼓勵他們用動物作主題來創作故事,便更能深化他們對動物的認識。 內容提供:彭智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