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 停不了的擔憂?

最近的新聞常讓人不安和擔憂,世界都緊張了起來。 不管是誰,應該都曾經有太過專心留意及沈浸在疫情資訊,而感到焦慮不安的經驗吧!那個時候,我們花費大量時間留意疫情新聞,不斷在社交媒體追蹤和分享疫情資訊。然而,過度的專注會使心中的焦慮情緒累積,演化成情緒健康問題。 是時候靜下來,慢慢讓自己回到「當下」。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想一想 「我是否不停觀看疫症新聞和相關消息?」 若是感到自己不能自拔地日夜觀看疫情資訊,便要提醒自己停下來,暫時放下手機,減少接收資訊的速度和時間,不要瞬間輕信和轉發。   想一想 「我是否過度回應事件呢?」 看見超市日常用品被搶購,我也防患未然去囤積紙巾、食米嗎?即使家中有足夠口罩,仍通宵排隊購買嗎? 同時,留意自己的身體訊號,有否心跳加速、腸胃不適、不停思索、煩躁不安、失眠的反應,不停擔憂疫情並不會帶來好結果。   分散注意力 每天可以給自己放鬆和運動的時間,做一些靜觀練習、瑜珈運動,或嘗試尋找一些安慰,欣賞一些創意或幽默感,如網上改圖「口罩兩盒thanks」,或看一些網絡短片,娛樂一下,如「啊!慳口罩都係一種美德」,讓生活苦中帶一點甜。   同人傾下計 防疫時期,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固然是可免則免,同其他人都要保持距離,但我們可用善用科技,以各種社交媒體和朋友互相關心,在疫境中共同陪伴,齊上齊落。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抗疫期間,如常提供「關心一線 27778899」,以及utouch.hk網上情緒輔導。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倍數及因數(附工作紙)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你變化萬千的STEM砌砌牆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拒絕手機的囚禁

大約半個月前,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先是退出一些信息量太大的WhatsApp群組,之後再狠下決心,刪除了手機上的臉書程式,改為有需要時才在桌面電腦登入。這麼做,是因為我上了一個令我當頭棒喝的繪本工作坊。 那工作坊的主題是如何借助不同繪本,跟孩子探討網絡安全的問題。講者是一位有心家長,她很全面地談及網絡世界的種種潛在陷阱,如網上交友、網絡欺凌、網上濫購、消息真偽、危險資訊、數碼足迹,還有令我愈聽愈滴汗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現象。 錯失恐懼症 睇漏動態會焦慮 FOMO一詞未有既定中文譯法,有譯為「錯失恐懼症」、也有譯「社交控」。這詞最早出現於2004年,原作者本來是泛指「一種疾病、一種害怕錯過症」,但到2013年收錄至牛津詞典時,已被用來專指人們害怕自己未能追貼社交媒體動態的焦慮狀態。 這一代孩子生來就在有各式數碼產品的環境中成長,故有「網絡原住民」的稱號。要誘導孩子成為不受網絡支配、保持自我的原住民,固然是艱巨任務;但我驚覺的是,作為「網絡新移民」的自己,原來早已失守,掉進如同被手機24小時囚禁的「透明監獄」。 為了教導孩子在網絡年代自控,首先我自己也要拒絕被囚。FOMO的焦慮表徵有好幾方面,除了害怕自己會「錯過了些什麼」而不斷刷新消息外,還有暗中與朋友的「美好生活」比較而自覺不如人,又或擔心自己的帖文收不到關注而「囉囉攣」。更甚的是,墮入了在社交媒體上營造某某形象的陷阱,為此投入過多的時間心力,結果侵擾甚至扭曲真正的生活。凡此種種,在某程度上都好像說中了自己。 借廁遁刷手機 干擾親子生活 為免社交程式的最新通知在手機上叮叮噹噹,干擾到我或孩子,其實從好久之前開始,我就大部分時間讓手機靜音了。但後來我卻發現,即使是看到通知欄上顯示的數字,也每每牽動我的情緒。有時是為帖文得到回應而不期然地興奮,有時是不知友人會如何回應而忐忑不安。漸漸的,我變得三不五時拿起手機,即使不看也常放在手邊,以防在有需要時找不到它。同時,由於不想當着孩子面前滑手機,有時我會假借如廁之名,在廁所內追信息,以致孩子在門外問,「媽媽你去得好耐啊」…… 繪本工作坊上還提到一個讓我很在意的字眼——神經經濟學。搜尋相關資料後,我理解到這是一門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的新興學科,當中涉及神經學知識基礎的,是一種近年開始廣為人識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如何影響人類行為。 洞悉「多巴胺經濟」 學懂慢活 舉例說,在臉書上收到「讚好」,就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有興奮的感覺,久而久之為此成癮。臉書首任總裁帕克去年就直言,社交媒體就是靠人類的心理脆弱而建成的,他們打造程式時經常想,如何盡可能令用戶消耗更多時間和注意力? 由於多巴胺的強大功能,西方開始出現「多巴胺經濟」一詞,指商家如何透過刺激消費者的多巴胺而營銷。美國矽谷甚至有公司改名為「多巴胺實驗室」,打正旗號協助惠顧的公司,編寫更能攫奪心神、提升上癮度的遊戲或應用程式。 就是這樣,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已不知不覺成為被榨取的商品,這是社交媒體年代的悲哀事實。而我醒悟到自己和孩子的心神,實在是非常需要保護的資產。 在現實中,要從手機的囚禁解放自己確實不易,刪除臉書程式只是其中一環。西方一些心理文章提出的方法,包括慢活、一心一用、真人社交、時間管理、活在當下、靜觀或坐禪等。因緣際會,我最近也在開始學習禪修。但盼先引領自己,再進而誘導孩子。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7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開學日家長焦慮發作

九月是香港傳統的開學季,我求神拜佛希望雞蛋仔不要在九月一日出世,免得頭廿年要在開學日慶祝生日,不能請假全家一起去旅行。 等一會就可能已經錯過了七八十個訊息,最可憐是這些群組可能由班主任成立,根本不可以「退谷」…… 社工朋友都知道,開學與放榜都是高危時期,學生老師家長也十分緊張。面對年紀較小的學生,家長的壓力環繞在暑期作業、校服整齊、校巴家傭交接,年紀比較大的學生,可能是升學、轉校、留班或重讀,背後的家長同樣需要認識一群新的教師及其他家長,單單是加入電話群組,就已經很頭痛。有媽媽曾告訴我,每天都要金睛火眼地留意群組,等一會就可能已經錯過了七八十個訊息,最可憐是這些群組可能由班主任成立,根本不可以「退谷」。這個全職媽媽精神壓力很大,丈夫每天分析股市走勢,而她自嘲生活也是「大起大落」,很害怕兩個小朋友開學。 提醒一下家長,在忙碌的日程當中,除了支援小朋友的情緒健康,也得照顧自己的需要,整理個人情緒。留意身體反應,可能因為開學你已經有焦慮的跡象(參考醫管局網站): 心跳加速/心悸 出汗/手汗 身體顫抖/牙震 呼吸困難 窒息感覺 胸口痛/胸口不適 反胃/肚痛/胃部不適/腹瀉/尿急 眼花/頭暈/站不穩/腳軟 發冷/發熱的感覺/臉紅/臉青 感覺麻木/麻刺 小朋友不能輕易表達情緒,他們需要協助和學習,而第一個情緒老師便是父母…… 香港教育大學早年有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家長焦慮水平越高,子女也越容易在學習、社交、自律三方面出現行為問題。記住你的焦慮情緒會蔓延家人,焦慮反應可能是鏡子反應、是你的情緒投射,互相影響之下成為惡性循環。小朋友不能輕易表達情緒,他們需要協助和學習,而第一個情緒老師便是父母,爸爸媽媽們要先照顧好自己,才可以身教示範有效的情緒管理。 現今香港家長面對多樣競爭,加上資訊科技發達,大家更容易互相比較子女的發展;成為人母後,我也變得神經質,更能體會家長為何沒辦法放鬆心情。當我緊張時會做呼吸練習,會刻意按著肚皮,深吸氣時,想像空氣充滿肚子甚至可以把手彈開,呼氣時,就想像把焦慮的酸臭味也吐出來。一個深呼吸不夠,就做三回,當意識停留在自己的肚腩鬆鬆的時候,well,你已經成功暫時放下焦慮了!情緒管理和體重管理一樣,需要持之以恆、需要決心,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不一,需要多一點自我反思,設計小技巧幫助打破親子之間的焦慮循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