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性教育——領養孩子如何理解家庭觀?
香港社會很少關注領養孩子的教育。我曾擔任領養社工,訪問過長大成人的領養孩子,觀察到他們對家庭尋根的需求很強,渴求真實面對自己的身分。我來自哪裏?誰才是我的父母?什麼才是家庭呢?身邊朋友有領養孩子,對於如何向孩子告知身世,都覺得是一個難題。 聯合國2018年最新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指導文件及學術期刊中,討論的「性教育」是多面向。除了關注性健康外,另一個面向是教育孩子「什麼是家庭關係和價值觀」。 要擴闊「一父一母」家庭定義 我的家庭在哪裏?家庭成員有哪些?有什麼角色?是幼兒園至小學的性教育課程。我的兩個孩子在念幼稚園和初小時,已經開始在學校的性教育成長課中學習家庭是什麼,成員有哪些等課題。我曾在政府領養課工作一段長時間,家中也有一名領養孩子。作為領養媽媽,我觀察到學校性教育「一父一母血緣關係」定義的限制,我們要擴闊家庭定義,才能包容領養孩子的成長需要。 從孩子懂得談天,兩歲上幼兒班開始,我和家人已經透過故事或談天告訴孩子,我是你媽媽,但你有另一個生母。你有兩個媽媽、兩個爸爸,我們都愛你。因此,孩子在班上畫家庭圖功課時,會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有時會有兩個婆婆和公公呢!再長大一些,孩子說,媽媽,我的生母長得比你漂亮,又不會催我做功課,我掛念她,昨晚我夢見她。我說,是啊,孩子,你那麽漂亮,可以想像你生母也是漂亮的啊! 作為領養媽媽,我的原則是如實坦誠地接納孩子;也希望在愛及鼓勵下,孩子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可以真誠坦然地接納自己,不因自己的不同,或者主流社會對家庭的狹窄定義,而認為自己不足。 最重要讓孩子接納自己 有一次學校老師問道,你告訴孩子身世,不怕孩子自卑嗎?我說人生最重要是接納自己,得到師長的理解和接納,包括不用找口來迎合其他人對家庭的定義,令孩子肯定自己。坦然和尊重自己,令孩子更具自信。孩子的老師朋友都知道孩子有兩個媽媽。孩子不用花力氣去隱藏自己,也不用刻意去告訴人家。孩子在生活中已經打破了一父一母血緣關係的定義。孩子的老師朋友也在跟孩子的相處中,理解到更廣闊的家庭定義。領養文獻中談到,如何接納孩子的領養身分很重要,告知孩子身世愈早開始、愈坦然愈好。 性教育中的家庭定義,要擴闊至可以包容來自不同家庭組合的孩子或成員。當中我們也帶出尊重自己,不排斥他人,包容多元的關愛價值觀。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