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熱血動漫! 「正向教育」成就單車尋夢傳奇

由被嘲「垃圾」到成為學界冠軍,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單車隊的故事,就如一齣熱血動漫,但他們不是校內的唯一,因為這間「夢工場」盛產傳奇,而幕後的推手之一,就是以「正向教育」導航的資深教師束Sir(束濟良老師)。 採訪:《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攝影:《GRWTH日報》特約攝影師吳鍾坤(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整理:《GRWTH日報》編輯組 讀中四的郭俊仁是香港單車青少年訓練隊成員,亦即準香港代表隊隊員。外表乖巧,皮膚黝黑,跟陌生人對答有點靦腆的郭同學,若不已知他是青訓隊成員,著實就如校中佔大多數的「中層集團」學生,不是最叻,不是最差,並不突出。然而,當他戴上頭盔,踏著單車,再架起那反光的運動太陽鏡時,就像變成另一個人,身上發光,更帶點星味。 束Sir以「正向教育」導航,助校內學生夢想成真。 「以前喺學校單車隊一半係興趣,一半夢想。而家係一種職業。」郭同學說出加入青訓隊後的改變,夢想實現令人長大,心智也比同齡人成熟。然而,你很難想像四年前,這位小伙子原是一位普通的中一生,之前從未接觸過專業的單車運動。 中四的郭俊仁目前是香港青訓隊成員。 演一齣熱血動漫 郭同學是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的學生,校內單車隊是他的夢想起點。當其他學校因資源因素,選擇跟第三方團體合辦單車隊,只有何玉清以學校名義成軍。更罕有的是,這隊單車隊的幕後推動者是三位中二學生。 郭同學是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的學生,校內單車隊是他的夢想起點。當其他學校因資源因素,選擇跟第三方團體合辦單車隊,只有何玉清以學校名義成軍。更罕有的是,這隊單車隊的幕後推動者是三位中二學生。 2015年學校推行「成夢傳奇」計劃,邀請學生自發建議想成就的事情,寫上計劃書交給學校考慮。當年有三位中二生,花了一整個農曆年假,更煩著三人中一位當行政的母親,共同編寫了一份「場地單車夢想計劃書」。負責接收計劃書的老師,就是學生發展部的束Sir。 「某天收到嗰位家長嘅電話,佢問學校係咪會認真看待學生嘅計劃書。」束Sir續道:「你會聽到家長背後嘅意思,因為呢位家長為咗幫寫計劃書,佢成個農曆年假都冇曬。」 接著的發展,就如一齣熱血動漫,由不可能變可能。計劃書預算要港幣十八萬經費,對校方來說著實是一筆不少的費用,但束Sir同時又不能讓學生失望,所以自掏腰包,用二千元買下一部二手公路單車,先讓單車隊成立。然後,就是籌務經費。「我同學生參加外邊一啲夢想比賽,希望贏得獎金作經費。」 可惜比賽一一落空,走到絕路。「原本我最後一步係寫計劃書,申請優質教育基金。」但一如熱血動漫,在最後關頭,奇蹟出現了。 被嘲「垃圾」嘗殘酷現實 「六月,校長收到一份嚟自保良局梁芷珊總理嘅通函,鼓勵保良局屬校中小學發展單車運動。」單車隊獲撥款資助,而單車訓練更納入中一、二的體育堂,全校投入單車活動,當初那份計劃書的影響力比預計的更大。 然而,追夢常被社會笑謔天真,單車隊的計劃令人不禁質疑會否太過離地?不過,第一次比賽的經歷,已讓學生們見識到何謂殘酷的現實。 單車隊部分成員,左起:李晉希、謝朗峰、教練Joyce、束Sir、林Sir、教練Tony Sir、郭俊仁及鄭子石。 創隊成員李晉希五年前初次出賽,在元朗公路賽中經歷人生最難忘的現實洗禮。六個圈的比賽中,大部分隊員包括他在內,因太慢被取消資格,更被旁人嘲笑為「垃圾」。「我冇諗過說話會咁重,所以當時好嬲。」他說。 更令人尷尬的場面是,人家的基地是一個個帳篷,他們只拿著兩個紅白藍膠袋;人家有專用私家車載單車,他們只能call GoGoVan;別人知道會封路,他們遇上封路不知所措,挽著兩個紅白藍膠袋慌忙地跑到集合現場,結果遲到。「人哋覺得奇怪,望住我哋。」束Sir說,想想再道:「好彩我哋仲有隊衣。」 初次參賽的「基地」,後方為其他隊伍的帳篷。(圖片來源:被訪者提供) 現在單車隊的參賽基地已設備完善。 (圖片來源:被訪者提供) 不鬥器材鬥熱血 熱血遇上挫折,因為不夠熱血,出路就是要更熱血。初戰全軍覆沒,束Sir就跟隊員即場檢討,引導他們回想成軍的初心。「佢哋好感激學校嘅支持,所以冇人放棄,仲訂下下一次參賽目標,就係不被disqualify。佢哋想到唔鬥器材,就鬥體能,主動問可唔可以增加一星期一次訓練嘅次數?」 (圖上下)為了達成全隊過關的目標,單車隊自發把訓練由每星期一天加碼至三天。 加強體能訓練,便要添置健身單車,但一部健身單車動輒也要萬多元,價值不菲。束Sir便尋找其他門路,終於讓他找到某間健身中心平價出讓退役健身單車。他立即找上門,怎料:「職員帶我入倉,我見到成個倉都係拆開晒嘅健身單車零件,但中心話如果要,就要即日搬走。」 在這關節口,束Sir也燃燒起來。「我又call唔切其他人幫手,所以硬住頭皮自己砌返啲單車,砌咗七部,再call貨車運返學校。」 用了多少時間?「四個鐘。我當日仲著西裝,諗住只係上去傾嘢㗎咋。」 單車隊的訓練涵蓋場地單車、公路單車及山地單車。 (圖片來源:被訪者提供) 正向教育尋幸福 師生同心,很快便看到成績。之後那場比賽,不但全隊過關,更有隊員奪得第三名。其後,單車隊獲獎連連,成軍至今五年,共贏得三屆學界冠軍,成績驕人。 單車隊成軍至今五年,共贏得三屆學界冠軍。(圖片來源:被訪者提供) 不過,成績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陪佢地一齊尋夢,一齊accomplish。」束Sir說現今的年青人物資不缺,但難感受幸福,缺乏讓生命圓滿的五大元素,包括Positive Emotion正向情緒、Engagement全心投入、Relationship人際關係、Meaning意義及Accomplishment成就感。這五大元素就是「正向教育」的核心價值。 計劃讓沉默少女變成自信的滾軸溜冰選手(圖片來源:被訪者提供) 「正向教育」源自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馬丁.沙利文博士(Dr. Martin Seligman)的「正向心理學」,以幸福作主題,再以上述五大元素測量生命的圓滿。近年,「正向教育」亦在本港教育界崛起。束Sir在2012年初次接觸,及後參與工作坊,再在校內推行「成夢傳奇」計劃,學以致用。「每個學生都有團火,都想成夢。我哋幫年青人找到自己,唔係做人哋想佢做嘅事情,而係做佢自己想做嘅事情。」 學生由心出發,成就自己的夢想,構成生命圓滿的五大元素便高分過關。「年青人帶俾我好多驚喜,唔好睇少佢地把火,當佢地全情投入時,雙眼係發光。」計劃更鼓勵朋輩一同參與及互相支持,令尋夢之路得以持久。 除了單車隊外,計劃陸續成就了多個成夢故事。例如三位沉默少女變成自信滿滿的滾軸溜冰選手,七位叛逆少年變成花式滑板好手,當中有人其後更擔任學生會會長及四社幹事等。當中十二個成夢傳奇,更被束Sir收錄於《正向教育火伴師:青少年成夢12傳奇》書中。 成夢之外,連帶學生的個人操行和成績也跟著進步,亦令父母另眼相看。「家長平時見子女眼火爆,但睇佢哋比賽,冇想過可以咁專注,當刻覺得好自豪。」束Sir說。 束Sir把校內12個成夢傳奇收錄於書中。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LOVE PAPA】 由《單車》說到《花椒之味》 謝德新醫生:好好關心爸爸

這是2014年謝醫生與爸媽的合照。爸爸當時已不良於行,需輪椅代步,後來12月跌倒入院,2015年因併發肺炎離世,媽媽同年不久亦與世長辭。這幅合照,成為了謝醫生和爸爸媽媽的最後留影。 陽光帶點曖昧的午後,餐廳落地玻璃前的桌上,與心臟專科醫生謝德新談起爸爸。開朗健談的謝醫生喜歡講流行曲、談電影,說到陳奕迅的《單車》,「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歌詞似是說上一輩父親少說心底話,與子女有着隔膜,但謝醫生卻有另一個看法:「其實我哋要明白爸爸點解係咁,作為子女,反而應該更加去關心佢哋。」他又借電影《花椒之味》那個關於父女溝通的故事寄語,兩代之間,其實沒有什麼不能好好說。 謝醫生(後左)回憶童年時家境不好,爸爸又經常忙碌工作擔起頭家,甚少一家上茶樓。長大後他與孖生弟弟(後右)會帶爸爸媽媽飲茶,關心他們的近況。 拍「大肚DUM」 童年親密回憶 「以前細細個、細細粒,阿爸好大個肚腩,我記得同我孖生細佬,每人拍佢一邊肚,話佢『大肚dum』,好似打鼓咁打」,謝醫生笑着回憶起這一幕,是童年那種跟爸爸的親密,忍不住唱起「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回想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當教師的爸爸日忙夜忙,一個大男人擔起頭家,有太多需要顧慮。謝醫生記得爸爸總是說:「做人要喜怒不形於色」,那年頭的爸爸,無論多辛苦難捱,也習慣獨自承受。 當年從醫學院畢業的謝醫生與父母留影。謝醫生說後來決定專攻心臟科,是因為爸爸患有冠心病的緣故。 心疼爸爸 決心入心臟科 作為兒子的,心疼爸爸。謝醫生80年代決定讀醫,後來畢業主攻心臟科,正是因為爸爸的緣故。那時爸爸患心血管病,一次心口翳入院,靠一條導管穿插血管「通波仔」便處理了問題,令謝醫生驚歎神奇。不過看在眼裡的,更是當時某些醫生不太用心的態度,曾有醫生開血壓藥給父親,誘發了痛風,醫生卻說:「係咁㗎啦!」謝醫生不明白:「其實當醫生發覺嘅時候,應該要轉藥。」看着爸爸患病的種種,驅使他要成為一個好的心臟科醫生。 爸爸數年前過身,但他的教誨永遠在謝醫生身上發亮。直至現在行醫多年,謝醫生總是記着,爸爸以身作則教他要正直,教他不要「走精面」、不要以錢為上,「有時你睇返甚至覺得佢可能好傻,但呢個就係我哋應該需要嘅價值觀,唔可以做所有嘢係以錢為先,唔同崗位都要有返個社會責任。」 除了孖生弟弟之外,謝醫生還有一個哥哥。圖為謝家的多年前的舊照,三兄弟外貌相似嗎?猜到誰是小時候的謝醫生嗎? 關心父親 學會好好說 電影《花椒之味》中,爸爸突然病逝後,女兒才埋怨為何他有事什麼也不說。謝醫生感觸說道: 「男士不嬲覺得自己係強者,有問題係唔會出聲,當佢出聲嗰剎那就好大問題,可能已經心臟病發。」這也是他從患病爸爸身上看到的深刻體會,故此他希望提醒子女們要多關心、多留意父親身體狀況,例如發覺他體力大不如前、走斜路極喘,可能是心血管病先兆,應帶他們做檢查。 不過若爸爸真的需要做通波仔等手術,謝醫生說事後飲食也不宜太緊張。曾有孝順女陪爸爸覆診,說阿爸吃了「一嚿」肥豬肉,覺得應要罵他,謝醫生反問:「你細細個讀書,禮拜一至六都好畀心機溫書,阿爸禮拜日有無得畀你玩?」謝醫生明白緊張都是因為愛,但語重心長地提醒,不要因為這樣賠上感情。就如電影《花椒之味》想帶出的:要表達,也要學會好好說。 訪問散場前,跟謝醫生說起兩名青春女兒,現在也成了爸爸的他難掩慈父模樣,愛親近她們,攬頭攬頸一齊玩。談到女兒每年特別日子都自製心意卡給他,突然有一年太忙沒送出,謝醫生雖然理解,但還是誠實地表白:「年年都有,有一年無咗真係好失落㗎。」今年父親節將至,這次謝醫生都說出口了,可愛的女兒們收到了嗎? MAT-HK-2000012-1.0-06/2020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   REF :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 心臟病 相關文章:【LOVE PAPA】 醫心爸爸陸毅康:傾聽孩子心 陪伴子女成長路

詳細內容

你的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遊戲嗎?

每日自由遊戲最少1小時,促進兒童健康發展!(By Unicef) 根據PIAGET所指出認知發展階段分為4個時期﹕ 1. 0–2歲 — 感覺動作 2. 2–7歲 — 前運思 3. 7–11歲 — 運思 4. 11歲以上 — 形式運思期 於前運思期間,兒童喜歡模仿和想像,開始以物代物。兒童可能喜歡單車或電單車,會坐在椅子上提膝踏腳並想像自己是單車手或電單車手,這是運動技能準備。在發揮想像時,反映出兒童對真實生活的投射或宣泄。 感覺統合由視、聽、觸、嗅、味、本體及前庭平衡覺組成,兒童由這七個管道加上肌肉及關節去收集外界的訊息,讓兒童能綜合、組織和處理資訊並成為孩子認知的素材和作為學習基礎。所以,感覺統合對兒童的發展很重要,可以令兒童能夠得到安全感和對事物的敏感度。平衡車能夠訓練兒童的平衡力和反應,提高兒童平衡力同時提高兒童的專注度。 內容提供︰童衡 KidRider 刊載於︰GRWTH app GRWTH社區, 單車, 平衡車, 運動, 童衡 KidRider,

詳細內容

6個學習平衡車的小知識

只要有合格導師、選對車款和準備好裝備,小朋友亦可以輕鬆學習平衡車。今日和大家分享6個學習平衡車的小知識,讓大家接觸和學習平衡車之前,有更清晰的概念。 1. 選擇合適車款 – 平衡車有很多不同品牌及樣式,最重要需要考慮的是安全。 – 安全的平衡車所有的螺絲位置都應該有保護物料包好。 – 在車把與車身連接的位置-即把立位置,應該包有軟墊,以防止兒童在向前滑行時失去重心時撞落把立位置。 2. 調較座位及把手 座位:高度應該能讓兒童坐下時雙腳觸碰到地面及有微曲的狀態,可以令小孩更有安全感及容易發力。 把手:把手位置不易太高,太高的把手會難於控制。 3. 配帶合適保護裝備 應該從小教育小孩,無論是騎平衡車還是普通的自行車,同樣需要配帶頭盔,頭盔能保護重要的頭部,而且當小孩配帶上頭盔時,會更能提高小孩的安全意識。 4. 腳蹬地的位置 – 正確著地位置應該是前腳掌。 – 以前腳掌蹬地能較容易發力。 5. 腰背挺直 – 滑行時需要腰背挺直,以確保不會因為身體左右歪而影響平衡。 – 同時腰背挺直可以使身體容易平衡,保持騎行直線。 6. 眼睛望的方向 – 騎行時應該雙眼向前方望,這樣能使兒童較易取得平衡。 – 當要轉向時,眼睛應該望向準備轉向的方向,眼睛會帶動頸部及肩膀進行轉向。 – 望向遠方,讓兒童能視察周圍環境。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謝謝! 內容提供︰童衡 KidRider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各年代兒童學習單車方法

童衡首次在GRWTH社區和大家見面,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上一些平衡車的小知識,如果任何關於平衡車的問題都可以和我們交流一下。我們現在先看一下不同年代單車 / 平衡車扮演著什麼角色。 80年代 家長不會為小朋友特別準備合適單車,有時單車會過大,而小朋友通常未掌握平衡,由大人在身邊扶持及推進,這樣會令小朋友較難掌握到平衡,但因為有家長陪同,這也是良好的親子活動。 90年代 輔助輪單車開始出現,家長認為輔助輪有助兒童掌握平衡及相對安全,加上家長因忙於工作,以提供輔助輪單車代替自己對兒童的陪伴。 輔助輪的缺點 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因為腳架支撐力不足,孩子身體重量會令腳架傾到一邊,會令兒童身體適應了錯誤的感覺,這樣會令學習兩輪車更困難,同時使用輔助輪無助兒童身體學習平衡。 2000年代 平衡車終於誕生了!我們先了解一下兒童平衡車誕生故事。 兒童平衡車源自德國,德國的父母喜愛以自行車作鍛鍊及喜歡以自行車親近大自然,享受親子時光,所以他們希望孩子們可以快速掌握平衡力學會騎單車。為此他們開始自行改裝單車,但問題開始發生,有的不合適兒童體型,有的不安全,有的太笨重。2003年一間德國公司和大學通過兩年的研究,研發出一架結合兒童人體工學的碳鋼車架的平衡車,取名為」Laufrad」,意思是」會奔跑的輪子」。Laufrad的好處可以訓練孩子平衡力,而且是結合了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腿長等數據研發出來。 因此「Laufrad」快速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成為了大家都認識的」平衡車「Balance Bike」。 而「童衡」也希望延續平衡車誕生的精神,以平衡車作為公具鍛鍊孩子的身體及平衡力,也提供一個平台讓父母暫放下工作及生活的鎖事,與孩子同行享受親子時光。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謝謝。 內容提供︰童衡 KidRider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單車三人行

剛過去的三星期是德國幼兒園的暑假,卻正好是我就讀碩士課程的考試月,幸好我有強大的祖父母作後盾,才能安然渡過一連串考試和研究報告的難關。 這些日子裏,只要祖父母一有空,他們就會踏單車來,帶着華德兄妹到小農場探望和餵飼山羊。當羊群一見到小兄妹就會蜂擁而上,因為祖父母每次都帶備胡蘿蔔和麵包,滿足嘴饞的羊兒之餘,也讓小兄妹親近動物。從爺爺拍的影片當中,可見兩隻小人兒有多興奮! 探望完山羊後,爺爺奶奶就繼續往另一邊的小型飛機場去,讓小兄妹看看小型飛機和直升機起飛和降落,最後在機場外的遊樂場讓小兄妹「放電」一輪才浩浩蕩蕩回家。 每天看到小兄妹都帶着疲憊卻心滿意足的臉容回家,我才不至於因忙着考試月的事而愧疚。 家家常見腳踏「馬車」 在去年的篇章我也略寫過,德國人喜歡踏單車,華德媽初來報到時甚至遇見過腹大便便的準媽媽踏單車,現在的我已見怪不怪!其實在這邊生活久了,我也染上了「單車癮」。在陽光普照的日子,我們一如不少德國家庭般會全家踏單車出動,像我們這種帶幼童的家庭,通常是在成人單車的車尾裝上幼童車座,座椅設計既舒適又安全,如有可拆洗的座墊、安全帶、腳踏和腳掌繫穩裝置(防止孩童的腳被捲進輪框),當然還要給兒童戴上頭盔了(華德爸說是法律的明文規定)! 但由於我現在常常要一拖二的出動,我通常使用兩座位的外置包廂(Fahrradanhänger)!大家可以想像古裝片內的馬車,華德兄妹就愜意地坐在包廂內,華德媽和單車就是馬伕和馬匹了,雖然這個比喻有點惹笑,但卻是德國家庭常見的單車配備呢! 想當年我在父母的帶領下去看四周的明媚風光,數十年後,這種親近的、溫暖的感覺仍洋溢於心頭…… 由於香港早在若干年前禁止市民在單車上載客,所以大家現在根本不會見到身邊有人使用這些配備。回想華德媽成長的年代,坐單車尾是很平常的事,我媽媽更常常「前後各一」的載我和弟弟去買菜、上學和回家等,充分體現陳奕迅《單車》一歌「騎着單車的我倆,懷緊貼背的擁抱……」想當年我在父母的帶領下去看四周的明媚風光,數十年後,這種親近的、溫暖的感覺仍洋溢於心頭,我希望華德小兄妹也能有這番感受。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