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樂】同鼠唔同命 生命真正的逍遙原來在……

內容提供:資深英語教育出版人Catherine Chan 《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作者Leo Lionni;1969年出版)讓我們對「自由」有了較具體的理解。 故事中有兩隻老鼠,一隻是人見人討厭的老鼠Alexander,另一隻是「上鏈玩具鼠」Willy,牠們同一屋簷下,卻有着不一樣的命運。 Alexander不是給人用掃把趕走,便是被人設下老鼠夾來對付;牠不見天日,時時刻刻都要躲起來,終日與雜物為伴。Willy的生活剛好相反,牠是小主人Annie的「寵兒」,每晚被抱在懷裏,生活充滿愛。 作者鮮明地給予「同人唔同命」的感覺。   尋求魔法改變命運 一天,兩隻老鼠相遇,牠們互相認識,告訴對方自己的生活。Alexander聽到Willy的待遇羨慕不已,牠多麼的希望不再被人討厭!牠多麼的希望生命有愛!牠希望自己也變成玩具鼠,就像Willy一樣,每天被抱在懷中睡覺。 Willy告訴Alexander一個「變身」的方法,牠說園裏有隻魔法蜥蜴專門替人變身施法,Alexander聽後興奮雀躍,可是,後來牠卻改變主意…… Alexander得悉園裏有隻魔法蜥蜴專門替人變身施法,感到興奮雀躍! 是什麼令他改變?原來當牠「回家」找魔法蜥蜴要牠找的東西時,牠看見了Willy的下場--Willy被遺棄了,視牠為「寵兒」的小主人有了新玩具,無情地把舊玩具處理掉,Alexander頓時恍然大悟! 原來「自由」意味着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 (按此收聽)故事朗讀   做回正身享真自由 作者給予故事一個完美的結局, Alexander再去找魔法蜥蜴。今次,牠要求魔法蜥蜴把Willy由玩具鼠變成真老鼠,一隻擁有自由意志的真老鼠!果然,Willy 「變身」了,牠們快樂地結伴同行。 《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讓我聯想起伊索寓言那則《家狗和狼》(《The Dog and The Wolf》)的故事,野狼寧願在森林裏餓着肚子覓食,也不願做一頭脖子掛着鐵頸圈的胖家狗。 《莊子》一書也有類似的思想,其中有《莊子 • 養生主》:「生長在沼澤地的野雞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喝到一口水,可是牠們都不希望關在籠子裏;牠們看起來雖精神旺盛,其實一點也不自在快樂。」 《莊子 • 列禦寇》裏也有記載,有人想請莊子做官,莊子這樣回應:「你見過用來祭祀的牛嗎?牠披的是紋彩應刺繡,吃的是青草大豆,當他被牽入太廟待宰的時候,即使牠想做回一隻小牛,可能嗎?」 「自由」的價值在於,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 作者Leo Lionni   關於《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 文、圖:Leo Lionni 出版:1969年   Leo Lionni的作品多以老鼠為主角 按此下載教學資源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閱讀樂】經典繪本喻萬物皆有時 荒謬時代 拒做「揠苗助長」虎爸媽

內容提供:資深英語教育出版人Catherine Chan 把中國成語典故「揠苗助長」投射在今天的社會,似乎滿街都是那位以為把幼苗拔一拔就會長大兼收成的傻爸爸。今天介紹兩本經典《Leo the Late Bloomer》(作者Robert Kraus;1971年)和《The Carrot Seed》(Ruth Krauss;1945年)。這兩個故事似乎不單寫給小朋友,兩位作者彷彿也在提醒着父母:順其自然,萬物皆有時。 《Leo the Late Bloomer》的主角是隻小老虎 Leo,他是個「遲緩兒」(the late bloomer),即發展較同齡孩子緩慢的意思;當 Leo 的朋友都能寫字和繪畫時,他兩者㫮不能;當他的朋友能說出完整句子時,他就連一個單字也說不出。 Leo 的爸爸當然擔心,他日夜盼望,可是孩子毫無進展;一天,Leo 突然開竅,說出來的不是一個單字,而是一句「I made it!」(我做得到!) 成長的過程是漸漸發生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勉強他們做一些他們身心發展都未凖備好的事情,便是「揠苗助長」,對孩子必造成傷害。 接下來,我們來看 《The Carrot Seed》的故事:一個小男孩播下紅蘿蔔的種子,他定期澆水,並悉心地拔掉附近的雜草,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泥土上一點動靜也沒有,小男孩身邊沒有半個支持者,就連他最親愛的爸媽也好意勸他放棄,怕他心血成灰。 小男孩一直堅持,結果他得賞所願,紅蘿蔔長出了!故事結尾沒有看見小男孩因收成而欣然狂喜,旁白只輕描淡寫地說:One day / A carrot came up / Just as the little body had known it would。 這些教導人永不放棄、持之以恆的小故事有人會覺得「老土」,可是,我們先不要把着眼點放在老生常談的道理上,試聚焦在「泥土下的變化」。在那些嫩芽未冒起之前,泥土下的種子其實每天甚至每分鐘都在變化中,只是我們看不到、聽不到而已。 面對高壓社會,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揠苗助長」是荒謬之事,它違反自然規律;同樣地,我們也要堅守信念——栽種有時。   《Leo the Late Bloomer》(點擊觀看朗讀影片) 作者:Robert Kraus 插畫:Jose Aruego 出版:1971   《The Carrot Seed》 作者:Ruth Krauss 插畫:Crockett Johnson 出版:1945 《The Carrot Seed》的「唱片版」(1950 年推出),故事以歌曲形式呈現,相當特別。在五分鐘的故事裏,有旁白,而男孩、爸爸、媽媽和男孩的哥哥都以唱歌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請點擊觀看)   繪本學英語 1. Sprinkle Sprinkle 意思是「輕輕灑落」或「撒播」,例句: .I like to sprinkle a little black pepper on my pasta. .The McDonald’s worker sprinkled some salt on the French fries straight from the fryer.   2. Late bloomer 「late bloomer」是「遲緩兒」的意思。「bloom」是「開」或「興盛」的意思,如開花 (a flower is blooming),或事業興盛蓬勃 (a business blooms)。   繪本問問題 1. 假如紅蘿蔔從沒有長出來,小男孩的堅持是否仍是正確? 2. 小男孩怎樣知道紅蘿蔔真的會長出來? 3. 相信某事和知道某事有什麼區別? 4. 什麼是信念?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 以大戲繪寫社會共融 兩個劇場人「童」心遇上《兩個花旦》

兩個劇場工作者的好拍檔陳渝英(圖左,又名「冰冰」)和吳浚匡(阿力)因創作共融主題的繪本而再度合作。 粵曲、少數族裔人士——兩種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又鮮為人熟悉的人和事,竟成為本土創作繪本的主軸題材。兩個劇場工作者的好拍檔——擅長寫劇本的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陳渝英(冰冰),與及經常畫劇場海報和新聞繪圖畫家吳浚匡(阿力),共同接受樂施會挑戰,成為「世界小小公民」教育繪本第五本《兩個花旦》的創作者,把少數族裔人士學粵曲的故事創作成繪本,務求讓大人和小孩從中認識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難處,達致關懷弱勢、共融社會的目的。   《兩個花旦》這繪本講述中文較弱的南亞裔學生夏娜,和自信心較弱的華裔學生華華,因被媽媽要求參加學校粵劇班,而一起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共同成長的友情故事。原來這繪本所描述孩子倆一起克服學習困難的故事,也能套用到冰冰和阿力的合作關係上。 因創作而接觸新文化 冰冰和阿力舞台背景豐富,但創作兒童繪本的經驗尚淺,當收到樂施會的邀請時,竟又膽粗粗答應了。「我只有少許接觸基層及少數族裔經驗,但我願意學同做,得到嘅一定會更多。」冰冰把最初的想法傳遞。「我都好少接觸粵劇同少數族裔,呢個project要做好多功課,但能夠完成,都好有滿足感。」阿力補充。 以粵劇引申少數族裔的社會共融議題,在本地童書出版上算是非常新鮮且有意思的題材。 為了創作此書,冰冰和阿力不斷地做資料搜集。除了要對粵劇有所認知,他們為了接觸南亞裔朋友,了解他們在香港的家庭狀況、生活經歷、學習困難等,也各自做了家訪、校訪和參與社區中心活動,從而知道了他們的衣着、飲食和娛樂等文化。 透過樂施會的安排,冰冰與女兒一起參與小童群益會主辦的少數族裔學生南丫島一日遊,和他們相處,了解他們的性格特質,觀察華裔小朋友和他們相處之道。(圖片由冰冰提供) 阿力說:「有些南亞裔當演員的朋友講,他們做得最多就是賊,所以他們揸槍也最專業,最架勢。」兩位創作者都表達,或許這些亦未算是歧視,但現實中有多少人還會無故地對少數族裔戴上有色眼鏡呢? 阿力在創作過程,多番反思社會對少數族裔一群的看法與態度。 對兒童心理輔導擁有豐富經驗的冰冰,對書中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不同層次的描劃。 冰冰續說:「對他們來講,學另一種語言是很困難的,但中文學不好,工作出路都比較少,所以有些少數族裔就會努力讀書,結果真能擺脫不用做3D(Dirty骯髒、Difficult困難和Dangerous危險)工作。」   磨練成好書的過程 結果,花了九個月時間,冰冰與阿力和樂施會從構思主題,到角色設定、故事情節、行文方法、畫面演繹等,都不斷增刪、修訂。說到這繪本最令他們困惱的地方,阿力說:「最大的難度是一幕夢境,開會討論、修改、重畫了很多次,用了兩個星期,才把想要的效果做好。」 阿力改圖不是小修小改,而是以不同角度呈現內容,選最好的給讀者品嚐。 對擅於溝通的冰冰來說,原來文稿也修訂了不少次。冰冰就慣了寫劇本,用上很多對話來交代故事,幸好《木棉樹》編輯的幫忙,把內容改成簡潔的文字,也因為之前文字描寫得太仔細,對阿力的作畫都有很大幫助。「我寫嘅字,佢會化咗骨成畫。」冰冰對阿力的畫功,誇張幽默卻由衷地說出來,果然是認識了二十年練就出來拍檔之間的默契。 《兩個花旦》這繪本作品,由構思、資料搜集、修訂等等,足足花了九個月時間才完成。 說到底,記者問他們最希望《兩個花旦》能傳遞甚麼信息,冰冰說:「希望小朋友有共鳴感,藉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克服成長、交友和學習中的困難。」阿力說:「希望大人和小孩也能學會接納身邊與自己不同的人。」 訪問到了尾聲,記者忍不住問,如果有後話,夏娜和華華兩位主角,努力付出後,完成演出的她們,還會一起學粵劇嗎?冰冰和阿力異口同聲說出同一個答案。你們猜呢?無論怎樣,能付出200分努力的冰冰和阿力完成《兩個花旦》的創作,真讓人期待他們還會一起創作繪本啊!   《兩個花旦》的賞析角度 光影變化:由於作者和繪者都是劇場工作者,他們的演繹方式有着劇場的張力,繪圖亦有不少光影的細節,看出阿力細緻的筆觸,難怪連當日的攝影記者都忍不住讚嘆,畫作竟會透出樹梢下的光線,是繪本中少見的用心之作。 「驚青」怪與文字怪:為了讓抽象的事物形像化,作者特意將欠缺信心和害怕中文的兩件事化成驚青怪和文字怪,畫家把這些「可怕」的形像隱藏在不同的版面中,讓孩子閱讀時增添趣味。 花旦與蛋:香港小朋友要成為花旦已經不易,更何況少數族裔小朋友呢?畫家用上蛋的元素,讓主角在蛋內長期學習、互相扶持,寓意做事需要下苦功才有成果,最後主角們「破蛋而出」,演出成功。 友情的變化:書中交代兩個主角的友情發展相當有深意,除了是封面內與封底內的跨頁兩個主角肢體接觸的對照外,也用上木棉樹由秋天(9月份開學時節)至夏天四季的變化,比喻作兩位主角的友情慢慢滋長。   粵劇大曬冷:《兩個花旦》最令讀者震撼的畫面,要算是四版跨頁的「粵劇角色大曬冷」了。讀者不妨猜猜繪者用上了哪些粵劇人物,這也可順道和孩子分享有關粵劇情節的故事啊!不說不知,原來最右邊那位苦情的造型,就是《竇娥怨》的主角呢! 文化交流:既然是少數族裔的繪本,當然少不了文化交流的部分。封底也藉此隱藏了彩蛋——夏娜把自家製的咖喱角和華華家裏帶來的菜肉包交換共嚐。原來,這書有想過以南亞裔家庭都會做的三角椎體咖喱角作貫穿內容的標誌,只是要分享的內容太多了,作者和繪者只好忍痛割捨。     本來要把咖喱角隱藏在公園不同角落中,結果這意念也得推倒。不是因為訪問,這草圖這意念也許不會曝光於人前。   賽馬會「世界小小公民」教育計劃 樂施會全力策動「賽馬會『世界小小公民』教育計劃」,並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聯合多位香港作家和畫家,創作共6本「世界小小公民」教育繪本,加上親子工作坊、桌上遊戲、教師工作坊等,讓大人與孩子一起打開世界的視窗,探究各地貧窮與不平等的情況,誘發同理心,培養關懷弱勢。 「世界小小公民」教育計劃暫時已出版了其中5本,包括:《最好的發明》、《神奇小盒子》、《妖怪吃掉我的家》、《風吹過,粟米田》及《兩個花旦》。   撰文:《GRWTH》特約記者 Irene Cheng 整理:《GRWTH》編輯組 攝影:《GRWTH》特約攝影記者安廸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