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一心多用

在急促的社會步伐中,能夠同步處理多項任務,才能應付繁忙的生活,英文稱之為「multi-tasking」。小孩子一生出來,大多並不具備這種能力,需要靠後天培養而成。 請預備一張餐廳外賣紙或餐牌,請孩子為你點餐 怎能才能訓練孩子具備「一心多用」的能力呢?事實上,生活和學習上都提供了不少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培訓孩子,只要掌握箇中的竅門,目標就可達到。讓我分享一個方法:首先,請預備一張餐廳外賣紙或餐牌,請孩子為你點餐,不過要給他一些要求。第一部是單項要求,例如:「我想要一杯熱飲」,或者「我想要一份三文治」。不要小看這簡單的活動,孩子先要找出分類,如:飲品、三文治,才能找到相關的食品。 進一步,要提高門檻,將條件複雜化,例如:「我想要一杯熱飲,但不要咖啡。」又或者「我想吃意粉,但不吃牛肉。」按照第一個要求,可選的有:熱檸水、熱阿華田等等……而按照第二個要求則可選豬扒意粉、雞扒意粉、等等…… 千萬不要小看這活動,我們要具備相同的思維技巧,才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學科。 在數學科裏的文字題,我們經常要同時「一心多用」,既要記住條件,又要符合時序。又例如在中、英文科的閱讀理解中,需要考慮題目的設定或要求,才能準確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選擇食物以外,購物和安排日程也要一心多用。社交方面,選擇朋友和恰當的社交溝通,也需要同步處理多項資料! 可見「一心多用」這種思維的技巧是非常重要。如果小朋友從小就學習,長大後一定能更容易同步處理事情。大家也開始試試吧!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東南西北大混亂(二)

上星期分享了關於掌握東南西北方向的方法,今次我們繼續用相同的教具教導孩子,學習認識空間關係。説到關係,最少涉及兩件東西,在空間關係裏,這也不例外,需要涉及兩個地點的關係。不論是任何關係,都必須先要確定參考點。就讓我們用以下的例子加以說明: 如果「我」在1號位置上,那麼圖書館便在我的東方;但若我在2號位置中,則圖書館變成在我的西方。由於「我」這個參考點的位置改變了,圖書館相的關係也同樣改變了。 很多數學題目不單只牽涉兩個地點或物件之間的關係,而是牽涉到更多的資料。 我們不難發現在作業裏經常提供一份地圖,要學生去理解地點之間的關係。基於先前的一些學習,我們可以應用於更複雜的題目中。在這些題目裏,你必須首先確定參考點的位置,然後將坐標移至參考點,再確定目標地點與參考點之間的空間關係。除了認清楚之間的關係,我們還需要懂得如何以語言表達兩者之間的關係。以下的列表就說明了如何由參考點開始,找尋目標地點的方向,再以文字表達出來。   「我」的位置 目標地點 方向 表達   家 遊樂場 北 遊樂場在家的北面。 家 圖書館 東 圖書館在家的東面。 籃球場 遊樂場 西 遊樂場在籃球場的西面。 籃球場 冰室 南 冰室在籃球場的南面。 以順時針的方法弄清東南西北,再找出地點之間的關係 弄清楚參考點和目標後,就可以加深難度,把坐標的北面也更改,當然首先要認清四個方向才可。按上次篇章所述,以順時針的方法弄清東南西北,再找出地點之間的關係,再用剛才的地圖嘗試一下。家長應該按照孩子的熟練程度更改難度,不宜操之過急。要時常緊記每個孩子的學習步伐不同,要因材施教,否則弄巧反拙。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東南西北大混亂(一)

最近,有好幾位學生正在研習數學的方向題。家長們用盡方法,孩子仍然不太明白,差不多相關的題目全都錯了。大部分家長的對策是再造更多題目,希望熟練後能掌握,但經常事與願違。 從根本的定義先鞏固孩子的理解 如果你也正為這個題目煩惱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可試試以下的方法:從根本的定義先鞏固孩子的理解,再以練習加強思考,這樣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在鐘面上3、6、9、12的數字有固定位置,將它理解為方向也可 第一步要孩子抓住東南西北的相對關係。我們都知道如果坐標的箭頭指向「北」時,它的相對便是南,東和西分別會在右和左兩邊。不過,有些孩子左右混淆,使得東西兩個方位混亂了,所以需要用另一個方法「順時針」去確認。在鐘面上3、6、9、12的數字有固定位置,將它理解為方向也可,從3點開始是東,6點是南,9點是西,12點是北。這種方法也有很多應用之處,在野外定向時也使用,其實警察、飛機師和士兵都會經常使用這方法來表示位置。 家長可以把座標中的指向轉變為6,讓孩子迅速地運用順時針的方法把方向辨認出來 第二步孩子要靈活辨認方向。有了基礎的關係後,就要掌握不同「北」的方向也能準確認出其餘方位。家長可以把座標中的指向轉變為6,讓孩子迅速地運用順時針的方法把方向辨認出來。過程中,有些孩子會感到特別困難,這時我們可以做一個小教具協助他們。 教具的材料需要一個小的人形公仔、有窗口的信封一個、油性筆一支、剪刀及萬用膠。首先用剪刀在信封的窗口剪出三厘米 x三厘米的正方形一個,在正中央畫上一個座標及寫上北(N)的方向,把小公仔用萬用膠貼到線條中間的交匯點,注意眼睛必須向著北方才可。做好以後,便可以跟孩子練習,讓他動動腦和手。當公仔的方向改變時用順時針的方法迅速確認四個方向。經過反覆練習孩子便能夠更掌握四個方向的相對關係。 今次先說到這裏,下次再分享其餘部分!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輪流玩 學社交

今時今日,要在社會立足,良好的社交能力越趨重要,與學業成績能讓你事半功倍。作為父母,打從孩子是嬰兒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他們溝通的能力,在輕鬆及愉快的環境下,讓他們樂於在社群中與其他人互動。 抱著孩子時面對著他,讓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臉, 然後開始跟他說話 從出生那天開始,爸爸媽媽便可以把握與小朋友相處的時間,與他們溝通溝通,抱著孩子時面對著他,讓他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臉, 然後開始跟他說話。家長會感到苦惱,究竟跟孩子說甚麼呢?其實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講講關於自己今天做過的事,見過的人,遇到有趣的事物,跟他一一傾訴。在這個年紀,他們當然不懂得回應,但由於聽覺已發展成熟,可以啟發語言學習。 到了九個月至一歲,孩子的肌肉發展有一定程度,我們便可以跟他玩輪流遊戲。 遊戲非常簡單,玩具方面只需一輛玩具車或一個球。孩子和其中一位父母是一組,小孩坐在家長前面;另一位父母則是另一組,兩組面對面坐好,距離約一米,輪流把玩具車推給對方。這個輪流的過程,是對話的基礎,正如一問一答的情況,我說一句,你答一句。 當孩子漸漸明白輪流概念,加上活動能力提升。其中一個方法可以用「放物」遊戲增強運用;玩具方面需要一些積木,每人輪流放一塊積木,形成高塔,最初只有兩位成員參與,熟練後可多一位成員,三人輪流,小朋友學會等候。類似的遊戲還有可以輪流投球、行平衡木等等。 小朋友學會等候、分享和合作 在過程中,小朋友學會等候、分享和合作,這通通都是良好社交的基礎,慢慢長大後,他們自然更容易投入社交圈子。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英文串字潛規則 

英文字中,即使在英語中有很多不同語言的借用字,字母排列有一定的規則和關連。如果學會一些基本的規則,除了在朗讀時會較容易,對於串字及書寫也有很大的幫助。今次,就看一看我們必須認識的其中一項規則吧!  這項規則稱為「magic e」 這項規則稱為「magic e」,最古老的英語中並沒有這項規則,經過多年的語音變遷才產生的。在magic e 的影響下,字末的e字會變成「靜音」(silent);例如:「hate」有兩個母音(a,e) 應該是雙音節詞,讀成 (hah-teh),但現在省卻了尾隨的e,讀成「h-a-t」;又例如「ride」有兩個母音(i,e),理應讀作「ri’-de」,省卻了e讀成「r-i-d」。 要注意尊重magic e規則的字 ,字末必須有以下結構組合:「… 母音+子音+e」,例如:  hope  母音+ 子音+e tube  母音+ 子音+e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e都會變成靜音,母音o和u的發音會採用字母本身的名字,「o」讀成「oh」,「u 」讀成「you」。很多人經常讀錯的「name」 也有相同的規則影響,「a」應該讀成「a」,採用字母本身的名字,一般會誤讀成為「eh」正確的應讀作「n-a-m」,不可讀成「n-eh-m」。 在發音中與母音讀成為字母本身的名字,便應在字末補上e字 了解magic e的規則後,遇到要串寫的時候便可留意,在發音中與母音讀成為字母本身的名字,便應在字末補上e字,不論字的長短也同時合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safe  create mile  supervise hole provoke rude assume  大家不妨在閱讀時多留意符合magic e的字,你會發現真的有很多呢!認識「magic e」這項規則,對於朗讀和串寫都會有些幫助!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重組句子這樣「拆 」(二)

前文提到,要拆解重組句子的方法 ,首要是從詞組選擇中找出一些在語法上必然的組合,把這些部分先聯繫起來,將組合的可能性盡量降低,例如運用「的 」字和 「地 」字的語法特性與其他相關詞語組合起來。今次繼續跟大家分享接連的幾個重要部分,好能順利地完成重組句子這個艱鉅的任務。 成語的意義非常豐富,在句子中經常帶有總結的作用 要找出在眾多詞語中的中心詞語,比較明顯的是成語。由於成語的意義非常豐富,在句子中經常帶有總結的作用,透過成語所蘊藏的意義,我們能夠概略地理解句子所希望帶出的意思,提供了詞語排列的線索,那便能夠將詞語放在恰當及合理的位置上。 嘗試找出結構上的獨特詞語 ,例如連接詞、助詞等 除了必然組合和找出中心詞語之外,在此組合中可嘗試找出結構上的獨特詞語 ,例如連接詞、助詞等,這些詞語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句子結構線索,所以即使對於所選擇的詞語未能完全明瞭,也能夠透過這些結構詞語,提高找出最可行排列方案的機會。 特別在此時留意有沒有遺漏任何詞語,小心地檢查題目一遍。 到了這個階段,句子應該已經組成,學生們應該特別在此時留意有沒有遺漏任何詞語,小心地檢查題目一遍。這個步驟看似非常理所當然的,但「不小心」往往就是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在我的經驗裏,教師或家長們都會經常提醒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檢查,但最有效的還是讓學生自己提出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因為由他們自己所提出的解難方案 ,才最為他們自己所接納,繼而在學習上應用出來。最後一步,就是把組成的句子從頭到尾讀一遍,注意句子的內容是否合理 ,而句式是否通順。 這些步驟以有系統的科學方法教導孩子去處理重組句子 ,要更上一層樓的話,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節,希望這個分享能幫助你和你的孩子!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重組句子這樣「拆」(一)

在中文科裏,「重組句子」是其中一個非常富挑戰性的難題。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尤其是中文根基不太好的,真是困難重重。當我教導自己的孩子時,最初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參考了不少資料,發現重組句子都可以用非常科學的方法解題,希望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重組句子的題目中,如果詞組的數量越多,難度便越高。 假設有三組詞語,分別是:「中文」、「詞語」和「排列」,要把他們排列總共有6個可能性: 「中文」「詞語」「排列」 「中文」「排列」「詞語」 「詞語」「排列」「中文」 「詞語」「中文」「排列」 「排列」「中文」「詞語」 「排列」「詞語」「中文」 首要的任務便要把相關連的詞語組合起來 如果以數學排列的話,三組詞語可以排出6個可能性,四組詞語有24個可能性,五組詞語變成120個可能性,如此類推,如果有10組詞語,排列的可能性便有超過360萬個可能性。既因如此,在進行重組句子時,首要的任務便要把相關連的詞語組合起來,盡量減少詞語組合的數量,這樣做的話也能同時令整句意思突顯出來。 如何有策略地組合詞語呢?我們可以從語法開始,在語法上有一些組合是必然的。第一種常見的組合是形容詞或代名詞和「的」字的組合,緊隨的通常都是名詞: (形容詞) 可愛的[孩子]   煩惱的[媽媽] 獨特的[創作] (代名詞)小明的[書包]   學校的[圖書館] 他的[手錶] 第二種常見的語法組合是副詞和「地」,緊隨的一般都是動詞: 小心地[走路]   踴躍地[舉手] 慢慢地[吃飯] 認識了這兩種組合,讓我們試試應用於解題中。舉個簡單例子說明一下: 草地上 / 小女孩 / 躺在 / 懶洋洋地 / 柔軟的 / 。 這條題目共有5個詞語,即是有120個可能性。詞組中有「的」和「地」,我們先把有關聯的詞語組合起來,把詞語組合大幅降低至三組而成為: 「柔軟的草地上」 「懶洋洋地躺在」 「小女孩」 那麼現在就很容易把詞語重組,成為一個有意義又通順的句子: 「小女孩懶洋洋地躺在柔軟的草地上。」 透過學習與語法策解重組句子,能更有效及迅速完成。今次先給大家分享其中兩項語法規則,還有其他的,留待下回分解。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兒歌填充題

音樂是世界語言,能打破不同年齡、語言及能力的隔膜。即使未懂說話的幼兒,聽到音樂都會專注起來,甚至手舞足蹈,所以透過音樂去引導牙牙學語的小朋友,是最好不過的途徑。 要懂得選擇適合的兒歌,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的歌曲,歌詞都必需有某些字是大量重複的 但是單靠多聽兒歌,或是跟小朋友一起唱兒歌,也未必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家長可能需要一些秘訣。那麼,要怎樣做才能透過音樂讓孩子學懂說話呢? 首先,要懂得選擇適合的兒歌,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的歌曲,歌詞都必需有某些字是大量重複的,因為這樣會減低同一時間要處理不同發音的困難,減低腦部控制口腔肌肉的負荷。此外,最理想是每句歌詞的最後一個字大致都是相同的。好像以下一首歌曲「刷牙歌」便是一個例子: 英文歌 The Wheels on the Bus 是另外一個例子: 選擇了適當的歌曲之後,就要掌握「兒歌填充」技巧。以「刷牙歌」為例,歌曲中「刷」字是在最後的一個字,家長要首先詠唱前面的部分:「向上刷,向下……」,然後等待孩子完成最後一個字,與此同時以手勢提示孩子輪到他「填充」。不論他唱出來的發音是否準確,只要有發聲都要鼓勵孩子的參與,然後繼續完成整首歌曲。如果等了五秒,孩子仍未有任何發音,那麼家長便應該替孩子完成,再繼續餘下的歌曲。這個步驟在每一句的句末都重複應用,漸漸孩子會掌握到節拍和發音,亦會有所突破。 由一首成功歌曲開始,便可以轉到另一首歌曲,逐步逐步擴展孩子的不同發音。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請小孩子完成更多的部分,例如:家長先唱「向上刷……」 然後等五秒,讓孩子完成餘下部分。 除了要有耐性進行這活動,家長也要特別留意把歌曲唱慢一點,這有助於孩子達至成功。當孩子能做到多一點時,便應該調節回正常速度。 「兒歌填充題」這個方法既簡單,又不需要輔助工具,適用於開始學說話的孩子或者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協助他們發展語言,幼兒的家長們不妨試試!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閱讀理解選材策略

對於很多小學生來說,閱讀理解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孩子的中文詞匯缺乏,另一方面課外知識不足,所以無法完全理解內容。如希望改善閱讀理解能力,除了要多訓練外,更重要的是選材和方法要到位,好能事半功倍。 不要只看他們的年級去購買教材,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出版社的深淺程度,可能會有明顯分別 如何選擇閱讀理解的材料呢? 一般來說,應該選擇孩子能夠獨立閱讀 90% 至94% 的材料。超過95%的材料,孩子已經能夠完全掌握,無需協助,未能達致提升能力的效果。但如果選擇低於90%閱讀能力的教材,則可能由於文字太深,完全無法理解或者會誤解內容,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弄巧反拙。家長在選擇閱讀理解的教材時,不要只看他們的年級去購買,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出版社的深淺程度,可能會有明顯分別,要切實地按照孩子的能力出發作出恰當的選擇。 選擇好閱讀理解篇章後,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朗讀文章,這樣家長便可知道好孩子還未學會的詞語而加以教導。怎麼才算認識一個詞語呢?每個詞語分為三部分:讀音、寫法及意義。讀音方面,家長可以把詞語清晰地朗讀給孩子,並讓他們重複;寫法方面,可以鼓勵孩子觀察文字的部件,也可以利用軟件學習該詞語的筆順;意義方面,可以由家長解釋詞語,也可以查字典,亦可以利用詞語造句,讓孩子更容易明白詞語的意思和運用方法。不過在過程中,要選擇詳細講解那些詞語,如果過多的話,便會喪失閱讀篇章的興趣,所以要適可而止。 在閱讀篇章後,需要讓小朋友更深入認識相關的內容 最後,在內容上我們也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援,在閱讀理解篇章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可以是非常廣泛的。但由於小朋友的知識和常識局限於他生活的圈子內,即使成年人認為是眾所周知的內容,對於小孩來說也是新鮮的。所以在閱讀篇章後,需要讓小朋友更深入認識相關的內容。舉個例子,如果內容是有關青馬大橋,而小朋友又不認識的話,我們可以在網上搜尋相關的圖片,或者帶他去參觀,這便逐步擴展他們的課外知識。 家長如能持之以恆,小孩的閱讀能力必能逐步提升,漸漸地他們也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對於日後的學業和整體學習都有很大的裨益。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速成串字法

要在短時間內背誦大量英文生字,是小學生其中一項的指定動作。據我觀察所得, 大約有多於一半的學生對聲音靈敏,輕易便能完成任務;不過,其餘的小半音感較弱的學生,串字測驗(spelling test)很多時候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mission impossible)。 不用死記硬背的拆字法,可改善串字。 如何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呢?很多家長從前都是靠死記硬背,不知從何入手教導孩子。讓我介紹一個簡單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英文拆字的策略,改善串字。 首先要找母音(vowels),英文有五個半母音:a, e, i ,o, u,(y)。y 的身份重複,有時是母音,有時是子音。如果在音節後面便是母音,聲音等同 i (例如:say);如在音節前面便成了子音(例如:yes)。在文字中要先找出有多少組的母音: 一組母音: plum,salt bread,food(兩個母音連在一起要當作一組 ) 兩組母音: sugar,bacon 三組母音: broccoli,hamburger 四組母音: cauliflower,vegetables 然後是分音節(syllable):音節是發音的單元,以中文為例,「果」是單音節,「蘋果」是雙音節,「火龍果」是三音節。由於中文是一字一音,所以很容易區分音節;英文是一詞多音,例如:「pear」是單音節,「apple」是雙音節,「strawberry」是三音節。基本上,一個英文字的音節數目與母音數目相同。在分拆一個單詞時,要把兩組母音之間的子音分配: 如果母音之間只有一個子音,那麼子音便屬於後面的母音組別: Coo/kie , su/gar,To/ma/to 如果母音之間只有兩個子音,一般來說每個母音組別會取得一個子音: But/ter,bis/cuit,chic/ken 上述的分音節方法只是說明了最基本的技巧,大家還可以通過朗讀詞語,嘗試將文字拆分。但由於英文本身借用了很多不同國家語言,所以有很多例外情況。 當詞語拆細成為小組後,孩子的音感得以逐步提升,在串字的時候會更有效率。 串字的最後一步便是記憶了,當詞語拆細成為小組後,配上音節的發音,因為字母和聲音連結起來,會比較容易把字串好。加上反覆運用拆字技巧,孩子的音感得以逐步提升,在串字的時候會更有效率;即使在unseen dictation也能透過聆聽發音,大致把生字串出來。 掌握了這種拼音的技巧,對英文串字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對於學習普通話拼音,也同樣有所裨益。希望這方法能夠令到串字任務成功完成!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