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媽育兒記:細佬寫字「吊筆」 原來需要小肌肉訓練

大哥正協助細佬接受手部肌肉訓練。(秦蓁提供圖片) 家中有多個小朋友的父母,往往都會擔心忽略了排行中間的孩子。筆者有三個小孩,同樣擔心會否忽略了排第二的細佬。細佬九月尾出生,即俗稱的「細B」,較年頭出生的小朋友體型細一點。細佬剛剛入學時,相比其他同學,除了「細粒」一點,動作亦較論盡。起初我認為讓他慢慢學便可以,直至發現細佬在寫字時還會如成人般「吊筆」,才知事實並非如此。 當我發現他持續「吊筆」時才當頭棒喝,原來細佬的大肌肉雖然比較發達,但小肌肉比較弱,以致寫字、執筆等方面較乏力 回想細佬在畫公仔、做練習時,我也隱約見到一些很淺的筆跡,似無還有,起初我不以為意,以為他只是年紀小而已。當我發現他持續「吊筆」時,才當頭棒喝,原來細佬的大肌肉雖然比較發達,但小肌肉卻比較弱,以致寫字、執筆等方面較為乏力。再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覺他的空間感也較弱,很難在一個格子框框內寫到一個字,每次都如鬼畫符般出界。在畫畫時,他執筆力度也同樣出現問題,有時畫得很淺色、有時卻用力過大。 於是我找了職業治療師朋友幫忙,經朋友了解後,發現細佬的小肌肉不夠靈活,需接受職業治療,以改善小肌肉力量及靈活性。自從細佬接受職業治療後,他的小手肌、靈活度,甚至專注力也有明顯進步。 玩泥膠、擦白板,簡單活動訓練手部肌肉,3個月已見有明顯進步 除了接受訓練外,我們也設計了一些遊戲,讓細佬在家中進行不同的練習。大家別以為是很複雜的活動,其實這些練習是很簡單。如我們和他玩泥膠,以訓練手指靈活性;又如大哥和他在家中的白板寫字,然後由細佬負責責擦去白板上的字等。這些簡單的活動其實正在訓練細佬的手部肌肉。除此,我們還會替他進行擦身、感覺統合等訓練,大哥還參與其中,一起玩耍。 簡單的擦白板,也是一項手部肌肉訓練。(秦蓁提供圖片) 細佬現在已可寫字在格仔框框內。(秦蓁提供圖片) 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及活動,細佬短短三、四個月已有明顯進步,現在已可在格仔內寫到自己的名字,能應付校內的功課。 身為言語治療師兼為人媽媽的我,深深明白帶孩子到不同診所或地方接受訓練,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父母需要投入很多心力及金錢,我很贊成於學前教育中,加入一些駐校專職的專業支援團隊,如醫療團隊、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提供各方面支援,以幫助小朋友全面成長及支援家長的需要。所以我在自己的幼稚園內,也成立了一個專業團隊,協助家長認識小朋友各方面發展。即使未必每名孩子都有需要,但當家長感到困惑時,我們也可給予專業的諮詢,讓小朋友得到適切的幫助。 我相信,對孩子因材施教,在需要時提供及時援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天職。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狗狗是孩子的守護天使  

阿B非常愛錫阿MO,彼此一起成長。(秦蓁提供圖片) 阿Mo仍是嬰兒時,與阿B身型差不多大。(秦蓁提供圖片) 現在妹妹已經較阿B大很多了。(秦蓁提供圖片) 狗狗阿B與我的子女一起成長。圖為長子阿Mo與二兒子Noah和阿B的合照。(秦蓁提供圖片) 有些人說,狗狗不能與小孩並存。 這種說法絕對非常錯誤,當我們迎接一個新生命來臨,又豈應放棄另一條生命。貓狗雖然不懂人語,但牠們同樣有感情、有感覺,是我們家中的一份子,而且以筆者個人經歷為例,見證着孩子在有動物的家庭下成長,無論身心均會更健康。 我家中的小狗叫阿B,牠最初到我家時,只是一隻很年輕的小狗,如今已是十多歲的老狗,牠見證着我結婚、懷孕、孩子的出生、孩子長大,是我們家中的要員。我在懷有第一胎時,曾想過當孩子出生後,家中是否要加強清潔?但當長子阿Mo出生後,我發覺這些想法是多餘。 猶記得阿Mo最初出生,阿B看到這小小肉團,顯得有點陌生。但當牠每天看着我餵奶給阿Mo吃,牠慢慢就認識了阿Mo,還肩負起照顧他的使命。然後到二仔、細女出生,阿B都如狗褓姆般經常陪伴左右,看着孩子成長。 小朋友與狗狗相處時,不要第一下便伸手亂摸狗狗的頭部,應先讓狗狗聞下你手上的味道 這位狗褓姆十分稱職,記得在阿Mo約三歲時,有一晚,阿B顯得相當緊張,牠整晚在阿Mo房內陪着他睡覺。當我睡了不久,阿B又會走到我房間「報告」,並發出「哼哼」聲。雖然狗狗不懂人語,但牠的眼神及聲音,令我知道牠想告訴我阿Mo不妥當,於是我立即替阿Mo探熱,原來阿Mo不舒服,他正在發燒!阿Mo不舒服的整晚,阿B出出入入,忙碌得很,我真的很感激這位狗助手。狗狗猶如我家中的守護天使,照顧着家中各人,所以我從小教導孩子,一定要愛錫狗狗阿B。 小朋友一開始接觸狗狗時,也未必懂得與動物相處,我認為父母應在孩子年幼時開始教導他們如何正確與狗狗相處。如小朋友與狗狗相處時,不要第一下便伸手亂摸狗狗的頭部,應先讓狗狗聞下你手上的味道,讓狗狗先認識你,問准狗狗的主人才可以摸牠們。我的三個孩子也很愛狗,不過即使在街上遇上很喜歡的狗狗時,他們也會先讓狗狗聞下自己的手,讓狗狗認識後,才跟狗狗玩耍,以免令狗狗誤會而作出襲擊。 飼養寵物更有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至於媽媽們擔心家中有寵物會影響小朋友的身體,其實這並無科學根據,反而有許多研究指出,家中有飼養寵物的小朋友,身體更少有敏感問題。小朋友更因為需要與狗狗一起去街街,運動增多,身體更健康。同時,飼養寵物更有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因為他們從小需要協助照顧動物,亦由於養動物的關係,小朋友眼中不會只有自己,會學懂關心身邊的人和動物,更有同理心。就如我家中的幼女雖然只得兩歲,但她在走路時,會時不時望後面,擔心自己會否不小心踩到阿B。 在此特別奉勸媽媽們,不用擔心家中有孩子、又飼養動物,動物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大仔的Science Project

全城大談STEM教育(Science科學 、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 及Mathematics數學),各大中小學無不將STEM元素融入課程。其實,除了學科的「硬知識」,孩子們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學習」,同樣難能可貴。 阿Mo獨立完成一個大Project,令媽媽嘆為觀止。(秦蓁提供圖片) 大仔阿Mo今年就讀小一,學校每年都會有一個大Project – Science Project!學生於九月中會先定題目,並於十月定下五條關於題目的問題,再在十月至十二月期間到圖書館找相關書籍及網上尋找答案。農曆新年過後,學生便開始構思如何表達自己的大Project,全程自己落手落腳,「不假外求」,並於三月時在學校做presentation。 阿Mo開始準備展板,一家人眼前一亮,原來整個Project萬事俱備,只欠爸爸協助製作3D科學模型 坦白說,在職媽媽很忙碌,無時間跟進孩子逐項功課進度,幸好阿Mo性格獨立,熱愛閱讀,並對科學充滿興趣,作為媽媽亦樂得放手讓他發揮潛能,結果阿Mo選了「人體的器官——肺部」作為題目。題目既定,之後的準備工作一直密鑼緊鼓、有條不紊地進行。直至農曆新年前,阿Mo開始準備展板,一家人眼前一亮,原來整個Project萬事俱備,只欠爸爸協助製作3D科學模型,而我則負責執頭執尾,幫他畫公仔及找尋圖片而已。 有一晚,當細佬及妹妹準備睡覺時,我聽到阿Mo悄悄地不停說話。偷偷一看,原來他正在準備presentation,除了講解人類如何呼吸和肺部功能外,他還一人分飾多角,扮演班上同學發問,再由自己一一解答。 為人父母者,真的需要學懂 hands off, eyes on,適當時候該放手時便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 那一天,我真的深深感受到兒子在學習過程中長大了!他在過去半年中,能獨立自主追求知識。由尋找資料、決定題目到表達方式、用什麼展板等等,全部由他一手一腳完成;而透過聆聽他的預演,我看到阿Mo是完全理解他所做的題目內容,學會當中的科學知識,他不需要父母替他寫任何講稿,已能「一輪嘴」介紹整個題目及模型。 為人父母者,真的需要學懂 hands off, eyes on,適當時候該放手時便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重點是發現小朋友的興趣所在,並創造吸收知識的環境,協助他們培養主動學習的心態。例如阿Mo對科學感興趣,我們就會「投其所好」,帶他參觀科學館,去年更帶他到新加坡參加交流活動,讓與當地小朋友切磋心得。猶記得參觀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時,阿Mo十分雀躍,體驗場內不同科學小實驗,樂而忘返。他現在能獨力完成「大Project」,正是日積月累的成果。 阿Mo (左)參觀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時體驗不同小實驗。(秦蓁提供圖片) 要鼓勵小朋友要探索世界及求知,我們必須讓孩子在一個適合的環境,讓他們探索知識。阿Mo就讀的學校鼓勵小朋友在試錯(trial and error)過程中學習解難,實在值得鼓勵。在職媽媽俗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全程跟足,正好避免「越俎代庖」,讓孩子獨立探索知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子女應限時吃飯 邊吃邊玩反害孩子

早前有2歲女童食提子鯁喉不治,記者拍攝到該女童父母傷心失落的神情,相信任何父母看到,也會心痛。 我是三孩之母,非常著緊小朋友的進食習慣,相信與自己言語治療師的職業有關,好自然便會觀察子女的口部肌肉發展。儘管如此,當日初為人母時,我仍會上網搜尋資訊,了解不同年齡的小朋友適合吃什麼類型的食物、食物質感應如何轉變,例如何時可由吃糊狀變成吃有口感的食物等,衛生署網頁在這方面有詳細資訊。(可參考網頁:http://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child/14727.html#02) 筆者的小女兒已能自己吃東西。(秦蓁提供圖片) 家長在孩子進食時,可觀察他們咀嚼時,牙骹有沒有迴轉(rotation)動作,如果他們懂得慢慢「?下?下」,即表示他們初步懂得咬食 孩子餵食問題的確令許多家長相當頭痛。家長們第一步應留意孩子口肌機能的發展程度,以決他們適合吃什麼。除此之外,要知道小朋友是否準備好吃固體食物,確保他們能坐得定,否則他們很易被食物嗆到。待嬰兒掌握米糊的稀稠度後,家長可嘗試餵食固體食物,這時候應先讓小朋友試吃一口,觀察孩子的口部反應,才決定孩子是否適合吃其他固體食物;同時家長亦應觀察他們有沒有食物敏感,並了解他們對不同食物的反應。 父母要留意小朋友吃東西時有無咀嚼。(秦蓁提供圖片) 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盡早開始吃不同類型的食物,南瓜和蕃薯是不錯的選擇。可嘗試將南瓜、蕃薯煮熟並壓成糊狀後再餵食,當小朋友大一點時,可切成粒狀以訓練咬食。家長在孩子進食時,可觀察他們咀嚼時,牙骹有沒有迴轉(rotation)動作,如果他們懂得慢慢「?下?下」,即表示他們初步懂得咬食,不會將食物直接吞嚥。 如果家長想給孩子吃提子或藍莓等有皮的水果,便需多加留心。未出牙的小朋友未必能咀嚼,固然不宜食用,即使孩子懂得咀嚼,不應將提子切成片狀,建議家長們將提子切成一小粒一小粒,以免孩子進食時鯁塞氣道。 小朋友吃東西的習慣很重要。(秦蓁提供圖片) 當家長發現孩子將食物放入口後只是含著,並無咀嚼或無任何反應,除了代表孩子口肌感官未發展成熟,亦有可能屬行為問題。在我處理的個案中,就有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一個半至兩小時卻不咀嚼,無論家長試任何方法也無法改善。家長如遇上述情況,應觀察孩子是否有行為問題,又或是口肌的敏感度不足或其他的口部肌能問題,建議家長有懷疑建應找言語治療師進行評估。 如他們仍然只顧玩耍不吃飯,便會立即收起食物,讓他們知道吃飯時絕對不可以遊戲 大家都知道,小朋友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這方面我可跟讀者們分享一些個人心得。首先,可為子女設定吃飯時限,如子女吃飯時只顧玩耍,可先作提示,如他們仍然只顧玩耍不吃飯,便會立即收起食物,讓他們知道吃飯時絕對不可以遊戲。 我的三位小朋友也曾試過「扭計」、遲遲不吃飯,工人姐姐企圖以玩具氹他們,但都被我即時制止,因為不專心吃飯是十分危險的習慣,孩子有可能因進食時分心而骾喉,縱容隨時會害了他們。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在職媽媽VS四大長老 照顧方法不同易爆衝突

四大長老:孩子的外公(後排右二)、外婆(後排中)、爺爺(後排左一)及嫲嫲(後排左二)。(秦蓁提供圖片) 許多香港媽媽都是「雙職媽媽」,除應付日常的工作外,還要照顧家中子女,真的少點精力也難以應付。我家有3個孩子,6歲的長子、4歲的二兒子和2歲的幼女,當我上班時,便需外傭姐姐照顧。不得不提,我們還有德高望重的「四大長老」,經常到訪照顧孫仔孫女。 自從長老探孫兒後,孩子都會變得頑皮,短短幾日,孩子受寵變成「生骨大頭菜」。 許多朋友傾偈訴苦,指農曆新年期間,自從長老探孫兒後,孩子都會變得頑皮,短短幾日,孩子受寵變成「生骨大頭菜」,媽媽就被激到生蝦咁跳!四大長老即是我的爸爸、媽媽、奶奶、老爺,亦即子女的外公、外婆、爺爺、嫲嫲。 兩代對照顧孩子的方法不同,往往有矛盾爭端。例如長輩不是經常見到孫兒,當他們見到孫兒時,便希望一次過將最好的也奉獻給孫兒,孩子可以做喜歡的事,零食或垃圾食物可如buffet般任食。孩子的媽媽知道後,當然氣得彈彈跳。這情況在我家中也曾發生,四大長老曾趁我不在家時,給孩子吃他們喜歡的食物,亦試過給向來不適合吃朱古力的二兒子吃朱古力。雖然我曾告訴長老們,他吃朱古力後會非常興奮及不適,但長老還是給他吃朱古力。 農曆新年前,孩子與「長老」一起逛花市。(秦蓁提供圖片) 如果兩代之間沒有體諒、沒有包容,大家照顧方法有分歧,長輩與孩子媽媽便很易產生衝突。 又如我希望子女多看幾本書,少依賴手機、iPad這類電子科技產品,但孩子的精力充沛,我和丈夫尚有足夠精力和孩子鬥餐飽,但長老們畢竟已是60、70歲的老人家,當他們無法與馬騮鬥法時,老人家唯有拿出手機、iPad這些「殺手鐧」,讓馬騮們放電。 如果兩代之間沒有體諒、沒有包容,大家照顧方法有分歧,長輩與孩子媽媽便很易產生衝突。但如果我們都能轉換角色及心態去想想,這些老人家出發點都是希望減輕子女湊仔女的負擔,心疼女兒既要兼顧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才拔刀相助,想到這點,令當媽媽的我感動不已。 外公外婆給孫兒零用錢,是一點心意,希望減輕一點女兒負擔; 一起帶孩子外出時,爺爺嫲嫲即使很吃力也爭着抱孫,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我們能夠享受一頓安樂茶飯而已。當大家也能夠從別人角度多想多考慮,明白到老人家背後的心意時,我們絕對應該感恩,而非抱怨。 Joyce和三名子女一起逛花市。(秦蓁提供圖片) 不過,當矛盾出現時,我們仍需要動腦筋想方法解決。例如長老給二兒子吃朱古力後,我會借此機會向他們解釋二仔不能吃朱古力的原因。平日,當我看到一些關於孩子食哪類食物有益的網頁時,我也會Whats App 給他們,與他們分享。當長輩認識多了,他們明白我們say no的原因,湊仔所產生的衝突亦自然減少。 我亦創了一套獨有幫馬騮放電的方法,供四大長老傍身。每逢周日,我會抽空為子女製作一系列的遊戲卡,當孩子需要放電時,四大長老便懂得從我的抽屜拿出來,供馬騮放電,並透過遊戲中學習。每人行多一步,大家都可輕輕鬆鬆照顧小朋友,皆大歡喜!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