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介:用繪本備課 迎接小弟妹

懷上第2胎後,黃芓程就開始給大兒子作心理準備,告訴他不會因弟弟出現而少了人愛惜他。 媽媽發現懷上了第2、第3或第4胎,爸媽都會為家中迎來新成員而興奮,但小哥哥姊姊們卻未必欣然接受。心理上如何準備家中多添一員,實際上又如何跟新到的小人兒相處,是兄姊們要上的一課,今天我們就跟爸爸媽媽們一同備課。 文﹕譚凱韻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我有一個弟弟,在家中是姊姊,小時候被教導對弟弟要忍讓、要分享,但其實並不明白,只知道我的身分就是要這樣做,有『被迫』的感覺。」繪本閱讀推廣人黃芓程(Carmen)分享兒時的心情。所以當她懷上第2胎時,就不希望大兒子重走自己的路,「我希望他是發自內心地愛惜弟弟,真心分享」。 小兒子容之即將踏入1歲,而Carmen早在弟弟出生前,已開始跟當時4歲多的哥哥立之讀繪本作準備,如《我剛出生的時候》,一本不是直接講手足情,而是描述嬰兒成長歷程的繪本。 《我剛出生的時候》 作者:伊莎貝爾‧米荷絲‧馬汀斯 譯者:黃筱茵 插圖:馬達琳娜.馬杜索 出版社:阿布拉 故事在一片漆黑中開始,就如書中簡單的文字所描述,「我剛出生的時候,什麽東西都沒看過。只看過媽媽肚子裏的一片漆黑」。然後圖畫漸多,小嬰兒開始去認識世界的太陽花朵、大海和森林。最後孩子用望遠鏡看着夜空的星星,繼續期待未被發掘的新氣味、新聲音和新味道。 「我是想借這本書建立哥哥的同理心,希望他易地而處,了解弟弟。」Carmen說。 除了心理上要適應,實際操作上哥哥也要學習,例如嬰兒初生時會佔用媽媽較多的時間、哥哥的訴求未必可以即時處理,哥哥就需要學會「等待」,同名繪本正好教會小哥哥這道理。 學會等待中成長 本地作家高佩聰的《等待》,講述小貓咪的主人懷上了孩子,貓咪日夜期待小主人回家,希望共聚幫忙,主人卻將人貓分隔,期待已久的團聚卻換來小貓咪的失望,直至最後主人醒悟。貓咪的等待,盡頭是希望。 《等待》 作者:張佩斯、高佩聰 出版社:香港繪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armen坦言,喜愛這書是因為家中也養有貓咪,同時可以教會哥哥「等待」這大道理。「例如BB不是甫出院回家,就能立即跟哥哥玩,起碼半年內也不懂理睬他,而爸媽的注意力也會多集中在小寶寶身上……另外,貓咪也要學習跟自己相處,學會自己打發時間,需要主人時亦要『等待』。」 「哥哥在這過程中要學習等待、學習有耐性,無論是等待爸爸媽媽幫忙,還是等待自己長大。」Carmen舉了一個例子,以往哥哥洗澡要爸爸媽媽幫忙,但弟弟出生後,要等爸爸媽媽有空才能幫他,他就會說:「唔等喇,我自己冲!」這正是哥哥在等待中成長了的證據。 成為小榜樣 感受骨肉情  除了「等待」,哥哥還要適應自己將成為榜樣——如何在弟弟有困難時給予建議、幫助,也是要學習的功課。 《小步走路》 作者:賽門.詹姆斯 譯者:周逸芬 出版社:和英 《小步走路》是Carmen的另一推介,書中3隻鴨子迷了路,最幼小的鴨子在途中累了,兩個哥哥就鼓勵他,例如教他保持專注、有恆心等,「立之初看時,會代入小鴨子的角色,會累、想找媽媽;後來再看,就開始代入大鴨子的角色,見到小鴨子有問題時會給意見,為小鴨子想合用的方法」。 《我的妹妹不可愛》 作者:濱田桂子 譯者:林禮寧 出版社:大穎文化 不過兄弟姊妹間的相處一定會有爭拗,哥哥姊姊也或有感到煩厭的時候,《我的妹妹不可愛》就是說着這樣的一個場景,是個有趣而幽默的故事。書中的妹妹總愛纏着哥哥,視哥哥為偶像,哥哥卻感到無比懊惱,「這書將小朋友的心理描寫得很好」,Carmen說,書中故事可以幫助小朋友抒發情緒。故事發展下去,妹妹病了,沒有了小丫頭的吵吵鬧鬧,小小的哥哥反而不習慣,「其實到最後,會發現大家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有聯繫着大家的骨肉情」。 ■延伸閱讀 《分享》 《分享2 :當我們同在一起》 從小姊姊的角度,看弟弟為她生活帶來的影響和困擾:既要分享玩具,又要分享媽媽。爸媽們可跟小朋友一起追看,最後姊姊是將討厭的弟弟趕走了,還是改變了自己的心情呢? 作者:安喜亞.賽門絲 譯者:賴嘉綾、陳秋彤、陳禛 插圖:喬治雅.博琪 出版社:親子天下 《肚臍的洞洞》 講述媽媽肚中的小寶寶,透過肚臍的洞洞去看、聽、嗅外面的世界,從而表達家人期待着嬰兒到來。哥哥姊姊們可以了解媽媽肚子的嬰兒,也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小時的模樣。 作者:長谷川義史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遠流 《球球與哥哥》 《包姆與凱羅》系列作者所著的繪本。書中的球球最愛哥哥,但哥哥有時會嫌弟弟煩厭。有天哥哥獨個兒玩時打破了媽媽的盆栽,為了不讓球球告訴媽媽,哥哥就拿出所有玩具跟弟弟分享,又比平常花更多時間陪球球玩。結果媽媽會否發現真相呢? 作者:島田由佳  譯者:球球館 出版社:九童國際文化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A+級佛教金麗 教學管理優質

佛教金麗幼稚園 (網上圖片) 問﹕家住油塘,兒子是2014年10月出生的細B,喜歡學習。請問區內的佛教金麗幼稚園,以及港島的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K1,兩間應如何選擇,請指教。 答﹕參考教育局質素評核報告,個人在拙作《2017-2018尋找18區隱世質優幼稚園》,我給佛教金麗的評級為A+(評級由A++至A-不等),表示無論在學校管理、學與教、學校與家長關係,以至學校的持續發展都做得非常好。至於高主教並非免費幼稚園,雖然其質素與佛教金麗不相伯仲,但除了要交學費,交通亦是一大問題,你家住油塘,佛教金麗應列為首選。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2537)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直資私立不一定好

41校網的瑪利諾修院學校(資料圖片) 一年容易又開學,新學年升幼高班的小朋友,可能已經歷了幾次直資、私立小學面試落空,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感到挫敗及憂慮,原本打算只「報一兩間」,現在已開始大包圍,全港共有21間直資小學、50間私立小學,家長們,你準備為孩子報考多少間﹖你與孩子又能應付多少﹖ 13.5%小一生讀直/私校 由於部分家長很喜歡引用數據(覺得好勁),所以今次引用教育局回覆的數字作簡單分析,直資學校的小一學生人數每年約為2500至2600人,約佔小一學生入學人數僅4.5%; 私立學校小一學生人數約為5000至5600人,佔總小一人數約9%。換言之,直資、私立的小一生人數合共佔總小一人數的13.5%。孩子獲直資、私立取錄看似相當困難,不過事實又並非所有適齡學童都會報讀直/私,所以家長先不要太過氣餒。 由於教育局亦無法統計有多少家長替子女報讀直資、私立,所以未能 計算整體競爭情况,而報讀直資、私立的學童相信有頗大部分會兩者都報讀,又或來去都是那幾千人,尤其是那幾間熱門直資名校。今年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更破紀錄,收達8100份申請表,當中有多少學童同時報讀其他學校,相信亦佔了不小的比例。 至於家長要為孩子報多少間?這絕對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 承受力,家長亦然。 我認為,家長決定前應盡量不要看那些網上家長平台,避免受到無形的群眾壓力,因網上信息真偽難辨,且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雖說今天校巴的覆蓋面已遍佈全港,但孩子跨區讀書也難免舟車勞頓,個人認為,就近入學是相當重要的考慮因素,家長不妨畫一個合適的選校範圍,再決定孩子可以去多遠讀書,或能否「孟母三遷」方便孩子讀書。 官津校不比直資私立差 直資學校因為辦學享有自主權,包括有全港收生、面試擇優取錄的自主權,讓校內的學生及其家長質素都有保證,維持學校學術、運動、藝術的成績;而資助學校基本上收生沒有自主權(除叩門階段)。的確在不少家長心目中,直資、私立勝過津貼、官立小學,但71間直資私立,總有高低,各有優缺點。正如我常說,論學校質素,難道有人敢說喇沙小學、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瑪利曼小學、聖若瑟小學……等等及不上任何一所直資學校嗎? 要考慮學校理念 當然,每年都有不少有識之家長,子女即使考獲私立直資學校,但經細心研究及評估後,最終選擇讓孩子入讀資助學校,這並非因為學費全免,而是真心認同學校的理念,好像馬頭涌官立小學(紅磡灣)有特大圖書館,家長真心相信愛看書的孩子,成績差極有譜,而且小時候置身優良的閱讀風氣可受用終身,這些都會是家長選校的考慮因素。 文﹕梁永樂 @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好書推介:繪本說校園 開學不哭啼

小一開學前與孩子閱讀有關校園的故事,有充足準備,孩子就不會上學哭哭啼啼了。 9月開學日將至,對於一班升讀幼稚園的孩子來說,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與一班陌生人相處,並要學習遵守新規矩,好比進入鬼屋般可怕,他們以聲嘶力竭的哭聲來反抗,是不難理解的。 家長不想在開學日見到小寶貝哭哭啼啼,就得事前做足準備工夫,最奏效的方法莫過於打開繪本說故事。透過不同的故事場景,讓孩子知道,學校不單是知識的寶庫,校園生活更加充滿樂趣。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沈雅詩 註冊社工陳顯庭(Rio)說,兒童的不安和焦慮,往往是源於與父母分離,尤其初上幼稚園,要適應全新的環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家長不要輕視小朋友這些情緒,「成年人覺得見到校長、老師說句『早晨』,是一個很簡單的舉動,但孩子不是這樣想的,他們需要無比的勇氣,因此,最好事先細緻地告訴他們,開學日將要面對的一事一物」。 註冊社工陳顯庭(Rio) 與父母分離 孩子焦慮 或許很多家長早已忘掉自己兒時開學的片段,Rio建議可借助《掌心的祕密》重拾記憶。打開圖書,即見到彩虹幼稚園的校車,老師下車來接小咪,跟她說早安,但小咪閉着嘴巴不說話,她坐在靠窗的位子……「這本書把開學的情景由坐校車說起,孩子會看到校車原來有人照顧自己的,香港雖然不是由老師負責,但也會有姨姨,然後,小朋友知道,有一個屬於他的座位。」 ◆《掌心的祕密》 作者:瀧村有子 繪者:藤田陽生子 翻譯:陳瀅如 出版社:親子天下 帶小物件 如爸媽在身旁 小咪和很多新生一樣,對陌生的幼稚園感到惶恐不安,於是媽媽使出魔法,用不脫色的筆在小咪掌心畫了一個笑臉圖案,每當小咪感到害怕時,她張開手望一望這個笑臉,便感覺媽媽在身旁,於是她有勇氣跟校車上的老師說早安、願意嘗試畫圖畫、午餐也吃得愈來愈好、開始用微小的聲音跟同學大合唱…… Rio認為,書中橋段值得家長參考,「在開學初期,家長真的不妨給孩子一些寓意父母在他身旁的象徵物件,哪怕像小咪那種掌心的圖案,又或者是一張小小的相片,都有助減低小朋友的孤單不安感,同時讓他盡快投入校園生活」。 讓孩子了解上學目的 「為什麼要上學?」也是孩子常問的問題,他們對於上學的目的,往往一知半解,那家長不妨跟小朋友一起打開《上學去,學什麼?》。繪本開初,先請小讀者幻想一下不同的動物上學時會學什麼,大象要學ABC嗎?貓頭鷹要學怎麼從1數到100嗎?斑馬要學一星期有哪幾天嗎……之後,作者才逐一揭盅︰大象要學會用自己的長鼻子、貓頭鷹要學用尖喙去清理和梳整自己的羽毛、斑馬要學會怎麼站着睡覺…… ◆《上學去,學什麼?》 作者:艾倫.費雪 繪者:蘿拉.伍德 翻譯:孔繁璐 出版社:大穎文化 「這本書有趣在於一方面告訴小朋友不同動物有不同習性,但與此同時,也間接告訴了孩子,你跟動物不同,你上學去,便會學到ABC、學識怎麼從1數到100、知道一星期有哪幾天。」Rio說。 他補充,此書很多場景也是描繪動物之間的互動,可捉緊這點跟孩子多些討論,「這些動物就好比老師、同學,家長可以跟小朋友分享,上學開心之處,除了是知識的增長,還有群體社交,使孩子知道,學校是一個可以結交更多朋友的地方」。 ■延伸閱讀 ◆《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 作者:村上八千世 繪者:瀨邊雅之 翻譯:周姚萍 出版社:小魯文化 幼稚園生最害怕和父母分離,其次應該是上廁所了!這可說是一部如廁訓練的繪本,廁廁國小學的校長,先詳盡介紹學校廁所跟家中廁所不同之處,並親身示範大便的姿勢,還提供了秘訣,怎樣才能令便便準確地降落在馬桶之內,就連擦屁股的方法也有講解。這本書還向小朋友帶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在上課時如想上廁所,可舉手告訴老師,不用害怕的。 ◆《在教室說錯了沒關係》 作者:蒔田晉治 繪者:長谷川知子 翻譯:吳佳芬 出版社:和融 還記得你兒時第一次舉手答問題的情景嗎?你有沒有心臟噗通噗通,身體熱烘烘,一站起來,腦子突然一片空白?這本書十分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多舉手答問題,只要習慣了,緊張的情緒便會慢慢消失。作者又向小朋友大派定心丸,其實答錯問題並沒有什麼大不了,正因你說錯,老師才有機會更正你,並且會絞盡腦汁來教你,這本書尤其適合家長與性格內斂的孩子一起閱讀。 ◆《我討厭去幼兒園》 作者、繪者:長谷川義史 翻譯:林真美 出版社:維京國際 小武、娜娜、煒翔、佳晨、宗逸……一班豆丁在廁所裏哭、在棉被裏哭、咬着麵包在哭、牽着媽媽的手在哭、咬着筷子在哭,他們都因着同一個原因在哭,就是「我討厭去幼兒園」。整本書,沒有任何安撫孩子的說話,然而,它卻告訴了我們,一些成年人看似雞毛蒜皮的事情——要跟園長說早安、被分到桃子班、椅背上的貼紙、敲響板、回家前要先一起唱歌……都可能會令孩子生厭。而且,說穿了,他們「討厭去幼兒園」的最核心原因,其實都是想跟媽媽在一起!你又了解你家孩子「討厭去幼兒園」的原因嗎? ◆Betsy Goes to School 作者、繪者:Helen Stephens 出版社:EGMONT 小主角Betsy帶着惶恐不安的心情第一天上幼稚園,她發現校園裏有閱讀閣、寵物閣,還有最吸引的玩具閣,原來校園並不是她想像中可怕,那裏有同學跟她玩「煮飯仔」,又有老師跟他們說故事,Betsy「樂而忘返」,不捨得放學呢!

詳細內容

讀樂樂:模仿書中角色 學自理啟心智

《輝輝兔好習慣》系列 作者:嚴吳嬋霞 繪者:黄佑琦 出版社:小樹苗教育出版   幼兒的啟蒙和學習是由模仿及閱讀開始的,若家長為幼童在家中營造閱讀的氛圍,自然令孩子也跟着愛上閱讀,並藉親子共讀,得到認知、啟發,引發孩子的觀察、思考和多元閱讀的興趣,這好比為孩子打開啟智的一扇扇窗子,讓幼兒通過閱讀精選生活繪本,開展親子互動對話,分享生活經驗,從而培養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長、良好自理及生活習慣。 文、圖:明珠 《輝輝兔好習慣》這系列圖畫故事書,適合家長和幼童共讀,這系列共有六本可愛有趣的圖畫故事書,包括《輝輝兔不偏吃》、《不怕黑》、《不賴牀》、《愛清潔》、《愛運動》、《愛閱讀》,都是特別為幼稚園以至剛升上小一的幼童而編寫的,作者嚴吳嬋霞是資深親子閱讀專家,依着蒙特梭利幼兒發展理念,以及幼兒的成長心理,以淺白文字、簡短有趣的情節,講述小兔輝輝的日常生活故事,富於教育性,每本書主題都有關幼兒成長的好習慣,配上可愛小兔造型及色彩鮮艷的繪圖,吸引幼兒,低齡幼童可親子閱讀,而高班或初小兒童也可自己閱讀。 取材兒童生活 助培養習慣 例如此系列書中的《愛清潔》,擬人化的輝輝兔從洗手到洗澡,學會做個注重清潔的小朋友;《愛運動》故事中,輝輝兔觀察及對各種運動感好奇,躍躍欲試,從而發現運動的樂趣;這些內容都取材自兒童熟悉的生活細節和喜愛的活動,小讀者會自覺地模仿書中角色,從而養成好習慣。 《愛閱讀》故事描述在星期日也要到圖書館上班的兔媽媽,在兒子輝輝兔請求下,特別帶他一起去圖書館。輝輝兔開心地東看看、西看看,從書架上一下子拿了很多書,一不小心,把書頁撕破了,圖書管理員老鼠小姐引導輝輝兔要愛護圖書,保持安靜及正確利用圖書館的做法等,輝輝兔喜歡聽老鼠小姐說故事,作者巧妙地讓小主角閱讀名著「彼得兔」歷險的故事,不只感覺親切,也讓親子可借此延伸閱讀其他小兔的故事呢! 故事後部,輝輝兔自己主動愛上閱讀,媽媽還在他房間為他佈置了一個圖書架,放置他喜歡的恐龍和動物故事書;特別欣賞這故事的結局安排,因媽媽辛苦工作了一天,睡前故事改由輝輝兔向媽媽講,具體顯示親子閱讀除了家長對兒童,也可由孩子來作主導呢。 繪畫結局 加深認識故事 這套故事書附有一本活動手冊, 方便家長和孩子作互動答問和趣味遊戲,例如閱讀了《不怕黑》後,親子可一起玩手影遊戲,小鳥、小兔等手影外,還可誘發孩子延伸創意,聯想出其他影子呢!在嬉玩之間,黑夜變得不再可怕了。「看圖說故事」則把各個故事重點情節圖展示出來,親子可依圖去重溫故事,也可自行延伸至「結局畫一畫」,藉繪畫結局,讓孩子更投入故事的情景,引導孩子清楚理解故事的內容要旨,思考及相互討論培養好習慣的重要,這有助孩子加深認識故事的主題,培養正確健康好習慣。 此外,家長可利用附上的輝輝兔一家的手指偶,讓幼兒發揮創意來扮演及講故事。這既可讓孩子多作主導,也可提升他們的創意和說話能力,真是一舉數得呢!   ■編按:各位爸媽、小朋友,你想跟我們分享好書嗎?不論是父母讀的教養書籍或是孩子喜歡的圖書,我們都歡迎你把心愛的書寫成書評,中英文書皆可,每篇字數為800至1000字,一經採用,可獲薄酬。稿件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並留下姓名及電話,主旨請註明「童讀好書.讀者推介」。

詳細內容

好書推介:劇場演活繪本 邊玩邊學道理

《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是一個具情節的故事,冰冰親自化身成學校其中一人,以「學生」身分去為大家演繹故事內容。 跟孩子共讀繪本,可以一字一句地為他們闡述故事內容,也可以加入抑揚頓挫的深情演繹,令小讀者更投入故事之中。其實,說故事的形式又豈止一兩種?不少繪本內容都充滿幻想空間,讓說故事的人可以構思變化多端的延伸活動,隨時讓聽故事的覺得更有趣、讓虛幻的變成實在,甚至使深奧的道理都變得簡單易明。 文:顏燕雯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繪本除了用來閱讀,也可以用來「玩」!此話何解?其實,不少繪本都蘊含一些深層意義,除了閱讀圖畫和文字,透過用故事引伸出來的一些活動,可以令小朋友對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有時候更可透過有趣的活動,把一些較為艱深的道理形象化地呈現於孩子眼前。 繪畫、討論 助理解世界 好像樂施會出版的《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內容是把全球73億人簡化成一間只有100人的學校,希望令讀者更容易掌握全球人類的生活狀况。書中同學間的差異正是世界的縮影,五個主角代表不同人的遭遇和態度。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門較嚴肅和深奧的課題,雖然繪本已經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故事,但如果要他們再進一步去理解,把繪本變作劇場演出便最好不過。 《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 作者:樂施會 繪者:Stella So 出版社:亮光文化 今年樂施會與資深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冰冰(陳渝英)合作,為繪本設計出「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落手創作工作坊) 」,活動包括劇場演出、即席繪畫及共玩環保敲擊樂器,大小朋友先欣賞冰冰及其他演員演出故事,當中包含互動環節,如冰冰會要大家一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後小朋友再分成三組討論和學習技巧,最後分組以說故事、敲擊及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感受,討論怎樣運用大家的所有。 冰冰表示希望藉這些活動,把世界不平等現象、公民意識等信息帶給小朋友,探討世界資源分佈不公和我們的關係。 「之前我們在商場做過兩次相關活動,反應很好,所以決定再次舉辦親子工作坊,並把活動內容深化。有家長說,原來要小朋友了解這個議題,毋須硬銷,反而透過看表演,再以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感想,都是一個好方法。」 小朋友看完演出,再分組學習繪畫、敲擊及說故事技巧,最後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以剛學會的技巧去表達出來。 不過,冰冰認為無論純粹閱讀,抑或參與繪本延伸活動,也各有各好處,「繪本雖然有文字和圖畫,但仍然能給予讀者很多想像空間,只是工作坊可能會加深孩子的投入感,較適合深層思考能力及閱讀能力未足夠的小朋友。」 Candice去年以繪本作為遊世界的活動,帶小朋友「去」日本福島、俄羅斯、中東、法國。 另一名故事媽媽、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CanCanMa(Candice Ng)就以旅遊為主題,向小朋友說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我喜歡蒐集世界各地的繪本,例如中東、法國等地都有。雖然愈來愈多小朋友有出國旅遊的經歷,但仍然有些地方我們是未有機會去的,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有些孩子仍未試過出國,所以我便想出這個主題,例如講俄羅斯的繪本,大家再一同做俄羅斯娃娃的手工,就好像一同去了一趟旅行,讓小朋友開開眼界。」她認為若故事本身富趣味,未必一定要用活動來配合,然而有些繪本內容,小朋友的確難以接觸得到,創作一場相關的延伸活動,就可以令小朋友的感受更加具體。 爸媽齊玩 與子女互動 原來Candice亦曾與冰冰合作,她們曾以皮影戲的方式為孩子們演繹故事《進城》,從商場活動開始,及後更幾次到幼稚園為小朋友演出。 《進城》 作者:林秀穗 繪者:廖健宏 出版社:信誼基金出版社 選擇皮影戲配合《進城》,Candice指因為故事本身就具有中國色彩,加上她自己本身喜歡中國藝術,於是便想到了這個點子。「我會從繪本的特色去構思相關活動,始終我都是以講故事為重點,不會去想一個活動出來,然後才選一本繪本去配合。」她指傳統的皮影戲當然很花工夫,最初只是以簡單的剪紙來進行,再加上光與影的配合來完成演出。後來與冰冰合作,把製作技巧提升,最後做到了較有規模的演出。但她強調毋須擔心規模大小,爸媽在家中也可製造很多小玩意來跟孩子說故事,「我最初也是自己一手一腳去剪紙,技巧也不是很棒,但小朋友看完後都表示很開心,回家更向爸媽說要繼續玩剪紙。我覺得能夠令他們延續這份興趣,已經很滿足,家長更可由此增加與子女的互動」。 Candice以《進城》為藍圖舉辦皮影故事活動。下半部由冰冰教授親子即場做簡單紙製皮影,而小朋友所做的造型均與故事有關,Candice讓他們為主角構思解決難題的方法,於是他們就運用想像和手作,製成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紙偶,在陽光下即席創作故事結局,讓他們成為皮影戲的一分子,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趣​​。 ■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落手創作工作坊) 日期:8月17日(周四)及9月10日(周日)下午3:00至5:15 地點:觀塘興業街4號The Wave 8樓 費用:$400/一對親子 名額:每場30對親子(適合6至10歲小童) 報名:www.oxfam.org.hk/tc/summerform.aspx

詳細內容

好書推介:在家創造良好英語環境

《美國家庭天天說的親子英語》 作者:Aman Chiu 出版社:新雅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適讀年齡:3至8歲 今年在書展出版了一本新書,圖書內容根據「親子共讀」的理念來設計。所謂親子共讀,即是指由家長有計劃地陪伴孩子實現英語啟蒙。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家長營造英語習得的學習氛圍,引導幼童進入英語世界,培養英語語感,初步打下學習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能在自己家裏和日常生活中為小孩創造一個學習英語的環境,那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起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 很多關於外語教育的研究結果都指向一個方向,要孩子學好外語,不能完全依靠學校和機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效果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的課堂既短暫又公式化,相對來說,家庭教育能夠打破空間和時間的界限,所能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 身邊有家長朋友非常注重家庭語言學習,刻意在家裏營造方便舒適的閱讀環境,他們的孩子的英語能力特別強,並能最終考進一流的小學。本書的設計目的,就是協助家長在家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氣氛,讓語言教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用,讓孩子打好學習的基礎。 創造英語環境三大原則 正如我在書內前言指出,要給孩子在家創造英文環境,首先要注意三個原則。第一,培養聽說技能。幼兒學習語言以「習得」為主,即在成人與幼兒自然而然的語言交流與互動中逐步掌握語言。孩子小的時候,英文只學聽說,不學讀寫,目的是要培養英語語感,建構英語思維,打下學習語言的穩健基礎。聽說熟悉後,再學拼讀及其後的讀寫等就快很多了。 第二,緊貼實際生活。不脫離生活,不揠苗助長,以輕鬆、自然的方式引導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會話,以激發孩子的英語興趣為主,絕不是逼着孩子學,從而培養孩子能用英語交流並導向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思維能力。 第三,浸泡式學習環境。幼齡期的孩子學習外語時具有母語本能反應的特徵,大腦對接收到的英語毋須翻譯作母語就能理解。家長可以每天與孩子互動半個小時,讓他們沉浸在一個純粹的英語環境中,只要不斷重複,大量曝光在英文環境下,兒童就能像學母語一樣,自然學懂另一種語言。 三至六歲是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只要找對了方法,堅持培養,加上持之以恒的鍛煉,在家學習,也能取得成功。 本書能趕及在書展前一天面世並順利運抵會場,有賴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尹惠玲女士的鼎力支持,以及責編林沛暘小姐和一眾製作人員的連夜趕工,本人在此謹向以上諸位致以衷心之謝意。此外,資深畫師Johnson Chiang為本書繪製精美插圖和美語媽媽Judith Malmsbury為全書仔細審讀文稿,特此致謝。 文:Aman Chiu ■編按:各位爸媽、小朋友,你想跟我們分享好書嗎?不論是父母讀的教養書籍或是孩子喜歡的圖書,我們都歡迎你把心愛的書寫成書評,中英文書皆可,每篇字數為800至1000字,一經採用,可獲薄酬。稿件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並留下姓名及電話,主旨請註明「童讀好書.讀者推介」。

詳細內容

讀醫熱潮:讀得好考得好≠好醫生 實習生:要真正關心病人

讀醫不是死讀書,Tommy(左)與同學參加醫學相關的活動,跟其他醫科生交流。 今年開始實習生涯的,有24歲中大醫學院畢業生黎嘉晧(Tommy)。上月起他開始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實習,學醫與行醫的分別,他第一天就領略到,「以前上堂沒花很多時間學『打豆』(靜脈輸液),沒想到一實習就被召去幫小朋友打豆。起初都覺得緊張,幸好順利完成,信心也增加了」。現在,每當感到有難以掌握的技術時,他就會跟其他當值實習醫生討論,推動彼此進步。 在求學時期,醫科生主要應付的只是考試,「四五年級時,每隔幾個月就有臨牀考試,跟同學一起溫習、討論,溫習至晚上12時。雖然會怕不及格,但還有錯的空間」。成為實習醫生後,知識不重死記,而是重運用,需視乎病人情况作出初步判斷,「例如病人發燒,就要判斷應否用抗生素」。 責任一下子加重許多,Tommy難免感到壓力,卻樂觀應對,「實習使我更加警覺,面對真正的病人,說話、診斷都不能出錯。短短一個多月,我感到有很大成長」。而且見證病人由入院到出院,情况不斷好轉,都令他有很大滿足感。 公開試考到好成績,大學讀得好醫科,不等於是好醫生。Tommy要求自己留意病人的心理需要,「有些病人第一次入院或者要動手術,他們一定覺得驚,但醫生工作繁忙,只能快速講解手術做法,這時我要主動上前,講解手術流程,釐清他們的疑問」。 能做到同理心,皆因有好榜樣在前,「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習體驗)吳兆文教授對我有很大影響,他叫得出病人的名字,記得病人之前的經歷,不止是病歷,更包括病人的家庭狀况和日常生活。在他身上,我學到如何真正關心病人」。 自中學起已想做醫生的Tommy,當年立定心志,不但想醫治疾病,更想在醫學研究方面作出貢獻。6年寒窗苦讀過去,他漸漸發掘到研究方向,「我對腦外科很有興趣,因為大腦很神秘,人類至今都未清楚知道腦部所有功能」。過去幾年,他到過多倫多參觀腦外科研究展覽、與不同教授交流,實習時又刻意多觀察腦外科的運作和技術,增進相關知識。 接下來,他會先到外科實習半年,之後會到內科及兒科當值各3個月,為未來作好準備,「我希望透過實習,令自己的臨牀判斷更準確,為我在外科方面的發展及腦外科研究,奠下良好基礎」。 除了行醫外,Tommy(左)亦有志於研究,特別想為腦外科研究帶來貢獻。 今年DSE超級狀元林莉雯認為,好醫生應多關懷病患者,故選讀中大醫學院,希望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 ■醫科收生資訊 中大環球醫學「尖中之尖」 本港共有兩間醫學院,但收生人數並非由院校決定,而是政府按公營醫療系統欠缺的人手數目,安排醫學院的收生名額。自2016/17學年起,名額就由每間院校每年210人,上升至235人。 超級狀元入讀環球醫學 中大醫學院開辦的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今年收生成績與去年相若,七科DSE成績中位數同是42分。不過,自2013年起推出的「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就愈來愈熱門,七科成績中位數由去年的46分,提升至今年的47.5分,連續四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專門收錄「尖中尖」學生,除了分數要比一般醫學士高外,亦要有領導才能。超級狀元林莉雯正是入讀這課程,將會接受額外的領袖培訓課程,亦有機會獲推薦到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學府深造。 港大面試轉形式 港大醫學院今年招攬了四名狀元,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過往醫學院以4科主修科及2科選修科來計分,今年起改用最佳6科的成績。面試形式亦有變,由10人小組討論,改為「迷你多站式面試」,考生要往四個面試站,跟教學人員討論倫理、時事等題目。 另外,港大醫學院下年度開始推行「增潤年」計劃,三年級生可參與自選學習活動,且毋須與醫科相關,例如到海外知名學府交流、修讀碩士課程,亦可參與義教、人道救援或作科研。經評估後,部分活動可轉化做學分,原本的醫科課程則集中在其餘5年完成。 當上院長後,行政工作難免增加,但陳家亮(右四)對行醫和教學仍然充滿熱誠,希望能以生命影響生命。

詳細內容

讀醫熱潮:「輸在起跑線更着數」 陳家亮:成仁醫首要謙卑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學醫先學做人。 俗語有云:行行出狀元。偏偏六個狀元,六個都想行醫!今屆DSE唯一一名超級狀元林莉雯,順利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另有四名7優狀元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最頂尖學生爭相投身杏林,有人在社交網絡上怒罵他們思想狹隘,網友亦質疑他們只是向錢看。難道真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醫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以個人經歷告訴大家,成績好固然是入醫學院的基本入場券,但當中要面對的學習、挑戰,一點不容易,尤其是要學會如何對待病人,所以他說:「醫生的知識技能易學,但學醫也要學做人,學做人是一輩子的。」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無可否認,在不少父母眼中,孩子做醫生,整個家庭都被加冕了光環,因為由過去到現在,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錄取的都是公開試中考獲最頂尖成績的那批學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曾在本報的專欄中提到:「過去中學生投考本地大學的統計數據,成績最優異的500名學生中,差不多有400個想入醫學院。」醫學院收的都是頂尖成績的學生,身為院長理應高興,他卻直言是個奇怪現象,「這400人當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熱誠去做醫生?抑或美化了這個行業呢?」 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想讀醫,陳家亮認為與社會出路單一有關,如果大環境不改變的話,讀醫熱潮仍會持續。 劇集電影美化醫生 他所講的美化,源於年輕人的想像,也跟社會價值觀有關,「醫生行業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好像特別神聖和有意義,電視劇、電影都深化了這印象。加上香港的出路較窄,喜歡讀文學、考古學的學生,相對少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十個父母有八個想子女成才,做醫生無疑是成才的證明,「除非社會變得多元,否則這現象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醫學院的學生都是公開試中的天之驕子,但就像陳家亮所言,有幾多人真心想做醫生?還是想要頭上一個光環?而且醫學院訓練真不如電影電視般浪漫,可以放工去Pub吹水,「我不擔心學生讀不來,畢竟考得入醫學院,學習能力一定高,而且互聯網發達,毋須把所有資訊記入腦。不過,到了真正做醫生,壓力就大得多」。事實上,每年有99%的中大醫學生順利升班,但去到醫院,就算沒發生醫療事故,單是每日排山倒海的病人、部分病人和家屬的惡言相向,以及實習那年連續當值(on call)36小時,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很大挑戰。 陳家亮(左二)當年實習時犯錯曾被罵,但他覺得新生代的年輕人,並不接受責罵的方式,所以要摸索新的方法去教導他們。 難忘實習撞板被痛罵 陳家亮正是過來人,當年他在中大醫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更獲得了「外科金牌」,即等同在外科考獲第一名,兼獲得本港和海外教授認同。他滿懷信心地迎接實習,結果卻不斷撞板,「最深刻一次,病人有便秘,我幫對方按肚子,覺得沒異樣,同日黃昏,我的supervisor拉低病人的褲子,發現有嚴重的小腸氣問題,惡化下去可能令腸部組織壞死,甚至致命」,他被督導召去病房當眾大罵,令他無地自容,但自此他學懂要小心檢查。 對於向來是精英的醫科生來說,要面對挫敗一點不易。所以陳家亮不斷強調,要學醫先要學做人,而謙卑亦是要成為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的基本條件,「很多年輕人來醫學院面試,都有種『我想拯救生命』的理想,實際上又能救到多少生命呢?他們要明白,生命不是靠自己就能控制,有了這種謙卑的態度,才會有心改進。相反,個性驕傲的年輕人就難教得多」。 陳家亮行醫重視同理心,關心病人的需要,令他成為不少病人心目中的仁醫。 面試重是否謙卑 年輕人謙卑與否,從面試時的態度、身體語言,大約看得出來,「試過有人拿了一份厚厚的個人履歷,詳列多年來拿了什麼獎,去過什麼地方體驗、實習。我請他說出自己的三個強項,他很快便羅列出來,可能讓他講三十個也可以。到了問他弱項,他卻好像要好辛苦地才想得出」,這次面試中,陳家亮與另一位教授分開評分,大家都不約而同給這個考生一個偏低的分數,最終也沒有取錄他。 因此,當家長崇尚贏在起跑線時,陳家亮卻笑言,要成為一個好醫生,「輸在起跑線」也許更着數。 像他本人,幼稚園時已經常常被罰企,並不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他也不是出身於富有家庭、醫學世家,「我由細衰到大,經常要面對挫敗。當然不是說富家子弟一定會比人驕傲,但你覺得起步比人慢,就有努力提升的心,也較易去謙卑學習」。 陳家亮着重與學生交流,每屆有200多名學生入讀,雖然只有部分由他面試取錄,但平日會跟他們用膳,令他對學生有一定了解。 出外增見聞 培養同理心 另一個栽培未來醫生的方法,就是盡量讓孩子多探索,「很多孩子在受保護的環境下長大,其實不妨多離開課室、家居,讓他們接觸民間疾苦,包括貧困、先天疾病,或者留意外地戰火等資訊」,不單為了增廣見聞,更關鍵是培養同理心,「病人和醫生不是對等的關係,醫生的知識、技術、地位的確較高,但如何運用這些優勢呢?就要先知道病人和家屬在憂心什麼,懂得跟他們溝通」。 他舉例說,早前有名兩度中風的病人,不太喜歡遵守醫生的指示,有時不肯服食通血管藥,直至他第三次中風,終於導致半身不遂要坐輪椅過活。「他問醫生:『是否我不聽話才中風?』你聽得出他心裏有鬱結,醫生卻回應他說:『是吖,現在你知道不應該不聽話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家亮解釋,病人本來已深感後悔,這句話更可能令他記一輩子。「換轉是我,我會說:『不要再追究原因了,每次中風都有好多成因。這次的創傷很大,但我們向前望,現在要做的是避免併發症。』」 正面而客觀的回應,不是一朝一夕練成,陳家亮笑着憶述,自己從前也常常說錯話,「有糖尿病人覆診,血糖指數比較高,我跟他說:『你的血簡直是糖水,是否不要命了?』」當年想「靠嚇」來令病人聽話,現在回想,哪個病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不如了解他的難處、可以如何幫助他。」 醫科生苦讀6年,陳家亮(左五)直言,直至畢業那天,他們都只是略懂皮毛,要掌握行醫所需的技術和態度,必須經過實戰。 陳家亮(右)推崇師徒制,學生由早到晚跟着老師去看診、巡房、開會、入手術室,起初老師大感不習慣,後來卻明白對學生的益處 要助學生學做人,陳家亮主張雙管齊下,既要身教,也有課程配合。自2013年上任院長一職後,陳家亮大力推動師徒制,由早上醫生巡房、午飯直至收工,都帶着兩三個學生,「一山還有一山高,學生見到醫生技術高,卻是個謙謙君子,自然學懂謙卑」。而2015年起,生命倫理課程亦變成中大醫學院必修科,學生上足6年,堂上會播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答,之後學生要分析哪些話說得好,哪些無心的說話,可能會傷害到病人,從中學習同理心。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暑假,我們去哪兒?

暑假過了一半,家長們有沒有帶孩子到過哪兒呢?而你身邊有否一些對升學或學習的「緊張大師」家長,他們帶孩子去旅行、活動、慈善時,總會先考慮「對升學有無幫助先?」又或者「影那張相,可否加入履歷表呢?」香港整體社會的升學競爭之大、壓力之重可想而知,家長無時無刻都要全天候準備,不放過任何表現機會。 玩樂之餘 有什麼得 給孩子不同的經歷,總是有趣及快樂的,有經濟能力及條件許可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周遊列國,到處拍照打卡,我曾見過一位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履歷,猶如旅遊雜誌一般,照片拍自世界各地,在不同地方吃喝玩樂,有雪、有山、有水,總之就沒有在香港拍的。家長說﹕「寫在孩子履歷上,讓該學校知道孩子的眼界有多闊嘛!」那是家長的理念:「讓孩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也實在無可厚非,但孩子到其他地方玩樂之餘,在旅程中又有什麼得及體會,或者更有利地讓學校認識孩子呢? 做公益事 不如獻出真心 亦有家長原本不甚熱中社會公益,但為了孩子的前途,立即全家實行「社會服務令」,參與賣旗是基本動作,探訪弱勢社群也必不可少,又或者清潔海灘、行山徑等等全部積極參與,那家長很坦白地要表明好像「儲積分一樣」,讓孩子在面試時盡情發揮,甚至向學校獻身擔任家長義工等等。其實,只要動機正當,不論參與什麼幫助別人的慈善活動,都對社會有利。不過,家長們不妨藉着教育孩子,同時教他們建立服務社會的心,不少校長所講「壞的孩子扮乖,扮下扮下就真係會乖」,與其與孩子表面上做公益事,不如自己也獻出真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樂,或明白為何要幫助其他人,豈不相得益彰。 帶孩子到圖書館 暑假是孩子參與課外活動的黃金時間,那是否代表,家長無能力陪孩子遠遊或參與活動,他就一定輸在起跑線呢?曾有校長分享一個面試例子,校長問家長:「每天有多少親子時間?會去哪裏吖?」家長很不好意思但又坦白地答:「雙職父母,不多時間,而且經常要返回內地……」校長說:「那不要緊,那有時間時,會去哪裏呢?」 家長答:「家境不是太理想,每周六都帶孩子到圖書館,與他一同讀書,看不同類型的書。」 再問之下,孩子喜歡看科學、旅遊、漫畫……各式各樣的書,而且知識相當豐富,校長就決定取錄那名學生。 說回暑假旅遊,朋友分享準備與孩子的旅遊經歷,自製「爸爸去哪兒」,由編排行程、預算開支、交通安排等等,全部由孩子策劃,爸爸只在有需要時提點及給予意見。單單是孩子決定與爸爸如何度過這幾天的旅程,是否全留在酒店睡覺或看電視?抑或到大自然走走,或到沙灘游水玩沙,已是一個相當值得反思的內容。我相信,這孩子的體驗及記憶,足以讓他記住一生。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