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熱潮:讀得好考得好≠好醫生 實習生:要真正關心病人

讀醫不是死讀書,Tommy(左)與同學參加醫學相關的活動,跟其他醫科生交流。 今年開始實習生涯的,有24歲中大醫學院畢業生黎嘉晧(Tommy)。上月起他開始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實習,學醫與行醫的分別,他第一天就領略到,「以前上堂沒花很多時間學『打豆』(靜脈輸液),沒想到一實習就被召去幫小朋友打豆。起初都覺得緊張,幸好順利完成,信心也增加了」。現在,每當感到有難以掌握的技術時,他就會跟其他當值實習醫生討論,推動彼此進步。 在求學時期,醫科生主要應付的只是考試,「四五年級時,每隔幾個月就有臨牀考試,跟同學一起溫習、討論,溫習至晚上12時。雖然會怕不及格,但還有錯的空間」。成為實習醫生後,知識不重死記,而是重運用,需視乎病人情况作出初步判斷,「例如病人發燒,就要判斷應否用抗生素」。 責任一下子加重許多,Tommy難免感到壓力,卻樂觀應對,「實習使我更加警覺,面對真正的病人,說話、診斷都不能出錯。短短一個多月,我感到有很大成長」。而且見證病人由入院到出院,情况不斷好轉,都令他有很大滿足感。 公開試考到好成績,大學讀得好醫科,不等於是好醫生。Tommy要求自己留意病人的心理需要,「有些病人第一次入院或者要動手術,他們一定覺得驚,但醫生工作繁忙,只能快速講解手術做法,這時我要主動上前,講解手術流程,釐清他們的疑問」。 能做到同理心,皆因有好榜樣在前,「醫學院助理院長(學習體驗)吳兆文教授對我有很大影響,他叫得出病人的名字,記得病人之前的經歷,不止是病歷,更包括病人的家庭狀况和日常生活。在他身上,我學到如何真正關心病人」。 自中學起已想做醫生的Tommy,當年立定心志,不但想醫治疾病,更想在醫學研究方面作出貢獻。6年寒窗苦讀過去,他漸漸發掘到研究方向,「我對腦外科很有興趣,因為大腦很神秘,人類至今都未清楚知道腦部所有功能」。過去幾年,他到過多倫多參觀腦外科研究展覽、與不同教授交流,實習時又刻意多觀察腦外科的運作和技術,增進相關知識。 接下來,他會先到外科實習半年,之後會到內科及兒科當值各3個月,為未來作好準備,「我希望透過實習,令自己的臨牀判斷更準確,為我在外科方面的發展及腦外科研究,奠下良好基礎」。 除了行醫外,Tommy(左)亦有志於研究,特別想為腦外科研究帶來貢獻。 今年DSE超級狀元林莉雯認為,好醫生應多關懷病患者,故選讀中大醫學院,希望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 ■醫科收生資訊 中大環球醫學「尖中之尖」 本港共有兩間醫學院,但收生人數並非由院校決定,而是政府按公營醫療系統欠缺的人手數目,安排醫學院的收生名額。自2016/17學年起,名額就由每間院校每年210人,上升至235人。 超級狀元入讀環球醫學 中大醫學院開辦的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今年收生成績與去年相若,七科DSE成績中位數同是42分。不過,自2013年起推出的「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就愈來愈熱門,七科成績中位數由去年的46分,提升至今年的47.5分,連續四年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數最高分的學科。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專門收錄「尖中尖」學生,除了分數要比一般醫學士高外,亦要有領導才能。超級狀元林莉雯正是入讀這課程,將會接受額外的領袖培訓課程,亦有機會獲推薦到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學府深造。 港大面試轉形式 港大醫學院今年招攬了四名狀元,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過往醫學院以4科主修科及2科選修科來計分,今年起改用最佳6科的成績。面試形式亦有變,由10人小組討論,改為「迷你多站式面試」,考生要往四個面試站,跟教學人員討論倫理、時事等題目。 另外,港大醫學院下年度開始推行「增潤年」計劃,三年級生可參與自選學習活動,且毋須與醫科相關,例如到海外知名學府交流、修讀碩士課程,亦可參與義教、人道救援或作科研。經評估後,部分活動可轉化做學分,原本的醫科課程則集中在其餘5年完成。 當上院長後,行政工作難免增加,但陳家亮(右四)對行醫和教學仍然充滿熱誠,希望能以生命影響生命。

詳細內容

讀醫熱潮:「輸在起跑線更着數」 陳家亮:成仁醫首要謙卑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學醫先學做人。 俗語有云:行行出狀元。偏偏六個狀元,六個都想行醫!今屆DSE唯一一名超級狀元林莉雯,順利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另有四名7優狀元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最頂尖學生爭相投身杏林,有人在社交網絡上怒罵他們思想狹隘,網友亦質疑他們只是向錢看。難道真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醫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以個人經歷告訴大家,成績好固然是入醫學院的基本入場券,但當中要面對的學習、挑戰,一點不容易,尤其是要學會如何對待病人,所以他說:「醫生的知識技能易學,但學醫也要學做人,學做人是一輩子的。」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無可否認,在不少父母眼中,孩子做醫生,整個家庭都被加冕了光環,因為由過去到現在,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錄取的都是公開試中考獲最頂尖成績的那批學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曾在本報的專欄中提到:「過去中學生投考本地大學的統計數據,成績最優異的500名學生中,差不多有400個想入醫學院。」醫學院收的都是頂尖成績的學生,身為院長理應高興,他卻直言是個奇怪現象,「這400人當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熱誠去做醫生?抑或美化了這個行業呢?」 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想讀醫,陳家亮認為與社會出路單一有關,如果大環境不改變的話,讀醫熱潮仍會持續。 劇集電影美化醫生 他所講的美化,源於年輕人的想像,也跟社會價值觀有關,「醫生行業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好像特別神聖和有意義,電視劇、電影都深化了這印象。加上香港的出路較窄,喜歡讀文學、考古學的學生,相對少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十個父母有八個想子女成才,做醫生無疑是成才的證明,「除非社會變得多元,否則這現象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醫學院的學生都是公開試中的天之驕子,但就像陳家亮所言,有幾多人真心想做醫生?還是想要頭上一個光環?而且醫學院訓練真不如電影電視般浪漫,可以放工去Pub吹水,「我不擔心學生讀不來,畢竟考得入醫學院,學習能力一定高,而且互聯網發達,毋須把所有資訊記入腦。不過,到了真正做醫生,壓力就大得多」。事實上,每年有99%的中大醫學生順利升班,但去到醫院,就算沒發生醫療事故,單是每日排山倒海的病人、部分病人和家屬的惡言相向,以及實習那年連續當值(on call)36小時,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很大挑戰。 陳家亮(左二)當年實習時犯錯曾被罵,但他覺得新生代的年輕人,並不接受責罵的方式,所以要摸索新的方法去教導他們。 難忘實習撞板被痛罵 陳家亮正是過來人,當年他在中大醫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更獲得了「外科金牌」,即等同在外科考獲第一名,兼獲得本港和海外教授認同。他滿懷信心地迎接實習,結果卻不斷撞板,「最深刻一次,病人有便秘,我幫對方按肚子,覺得沒異樣,同日黃昏,我的supervisor拉低病人的褲子,發現有嚴重的小腸氣問題,惡化下去可能令腸部組織壞死,甚至致命」,他被督導召去病房當眾大罵,令他無地自容,但自此他學懂要小心檢查。 對於向來是精英的醫科生來說,要面對挫敗一點不易。所以陳家亮不斷強調,要學醫先要學做人,而謙卑亦是要成為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的基本條件,「很多年輕人來醫學院面試,都有種『我想拯救生命』的理想,實際上又能救到多少生命呢?他們要明白,生命不是靠自己就能控制,有了這種謙卑的態度,才會有心改進。相反,個性驕傲的年輕人就難教得多」。 陳家亮行醫重視同理心,關心病人的需要,令他成為不少病人心目中的仁醫。 面試重是否謙卑 年輕人謙卑與否,從面試時的態度、身體語言,大約看得出來,「試過有人拿了一份厚厚的個人履歷,詳列多年來拿了什麼獎,去過什麼地方體驗、實習。我請他說出自己的三個強項,他很快便羅列出來,可能讓他講三十個也可以。到了問他弱項,他卻好像要好辛苦地才想得出」,這次面試中,陳家亮與另一位教授分開評分,大家都不約而同給這個考生一個偏低的分數,最終也沒有取錄他。 因此,當家長崇尚贏在起跑線時,陳家亮卻笑言,要成為一個好醫生,「輸在起跑線」也許更着數。 像他本人,幼稚園時已經常常被罰企,並不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他也不是出身於富有家庭、醫學世家,「我由細衰到大,經常要面對挫敗。當然不是說富家子弟一定會比人驕傲,但你覺得起步比人慢,就有努力提升的心,也較易去謙卑學習」。 陳家亮着重與學生交流,每屆有200多名學生入讀,雖然只有部分由他面試取錄,但平日會跟他們用膳,令他對學生有一定了解。 出外增見聞 培養同理心 另一個栽培未來醫生的方法,就是盡量讓孩子多探索,「很多孩子在受保護的環境下長大,其實不妨多離開課室、家居,讓他們接觸民間疾苦,包括貧困、先天疾病,或者留意外地戰火等資訊」,不單為了增廣見聞,更關鍵是培養同理心,「病人和醫生不是對等的關係,醫生的知識、技術、地位的確較高,但如何運用這些優勢呢?就要先知道病人和家屬在憂心什麼,懂得跟他們溝通」。 他舉例說,早前有名兩度中風的病人,不太喜歡遵守醫生的指示,有時不肯服食通血管藥,直至他第三次中風,終於導致半身不遂要坐輪椅過活。「他問醫生:『是否我不聽話才中風?』你聽得出他心裏有鬱結,醫生卻回應他說:『是吖,現在你知道不應該不聽話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家亮解釋,病人本來已深感後悔,這句話更可能令他記一輩子。「換轉是我,我會說:『不要再追究原因了,每次中風都有好多成因。這次的創傷很大,但我們向前望,現在要做的是避免併發症。』」 正面而客觀的回應,不是一朝一夕練成,陳家亮笑着憶述,自己從前也常常說錯話,「有糖尿病人覆診,血糖指數比較高,我跟他說:『你的血簡直是糖水,是否不要命了?』」當年想「靠嚇」來令病人聽話,現在回想,哪個病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不如了解他的難處、可以如何幫助他。」 醫科生苦讀6年,陳家亮(左五)直言,直至畢業那天,他們都只是略懂皮毛,要掌握行醫所需的技術和態度,必須經過實戰。 陳家亮(右)推崇師徒制,學生由早到晚跟着老師去看診、巡房、開會、入手術室,起初老師大感不習慣,後來卻明白對學生的益處 要助學生學做人,陳家亮主張雙管齊下,既要身教,也有課程配合。自2013年上任院長一職後,陳家亮大力推動師徒制,由早上醫生巡房、午飯直至收工,都帶着兩三個學生,「一山還有一山高,學生見到醫生技術高,卻是個謙謙君子,自然學懂謙卑」。而2015年起,生命倫理課程亦變成中大醫學院必修科,學生上足6年,堂上會播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答,之後學生要分析哪些話說得好,哪些無心的說話,可能會傷害到病人,從中學習同理心。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暑假,我們去哪兒?

暑假過了一半,家長們有沒有帶孩子到過哪兒呢?而你身邊有否一些對升學或學習的「緊張大師」家長,他們帶孩子去旅行、活動、慈善時,總會先考慮「對升學有無幫助先?」又或者「影那張相,可否加入履歷表呢?」香港整體社會的升學競爭之大、壓力之重可想而知,家長無時無刻都要全天候準備,不放過任何表現機會。 玩樂之餘 有什麼得 給孩子不同的經歷,總是有趣及快樂的,有經濟能力及條件許可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周遊列國,到處拍照打卡,我曾見過一位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履歷,猶如旅遊雜誌一般,照片拍自世界各地,在不同地方吃喝玩樂,有雪、有山、有水,總之就沒有在香港拍的。家長說﹕「寫在孩子履歷上,讓該學校知道孩子的眼界有多闊嘛!」那是家長的理念:「讓孩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也實在無可厚非,但孩子到其他地方玩樂之餘,在旅程中又有什麼得及體會,或者更有利地讓學校認識孩子呢? 做公益事 不如獻出真心 亦有家長原本不甚熱中社會公益,但為了孩子的前途,立即全家實行「社會服務令」,參與賣旗是基本動作,探訪弱勢社群也必不可少,又或者清潔海灘、行山徑等等全部積極參與,那家長很坦白地要表明好像「儲積分一樣」,讓孩子在面試時盡情發揮,甚至向學校獻身擔任家長義工等等。其實,只要動機正當,不論參與什麼幫助別人的慈善活動,都對社會有利。不過,家長們不妨藉着教育孩子,同時教他們建立服務社會的心,不少校長所講「壞的孩子扮乖,扮下扮下就真係會乖」,與其與孩子表面上做公益事,不如自己也獻出真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樂,或明白為何要幫助其他人,豈不相得益彰。 帶孩子到圖書館 暑假是孩子參與課外活動的黃金時間,那是否代表,家長無能力陪孩子遠遊或參與活動,他就一定輸在起跑線呢?曾有校長分享一個面試例子,校長問家長:「每天有多少親子時間?會去哪裏吖?」家長很不好意思但又坦白地答:「雙職父母,不多時間,而且經常要返回內地……」校長說:「那不要緊,那有時間時,會去哪裏呢?」 家長答:「家境不是太理想,每周六都帶孩子到圖書館,與他一同讀書,看不同類型的書。」 再問之下,孩子喜歡看科學、旅遊、漫畫……各式各樣的書,而且知識相當豐富,校長就決定取錄那名學生。 說回暑假旅遊,朋友分享準備與孩子的旅遊經歷,自製「爸爸去哪兒」,由編排行程、預算開支、交通安排等等,全部由孩子策劃,爸爸只在有需要時提點及給予意見。單單是孩子決定與爸爸如何度過這幾天的旅程,是否全留在酒店睡覺或看電視?抑或到大自然走走,或到沙灘游水玩沙,已是一個相當值得反思的內容。我相信,這孩子的體驗及記憶,足以讓他記住一生。 文:梁永樂@八爪魚家長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叩門決勝關鍵是面試

資料圖片 暑假展開,即各校叩門結果陸續塵埃落定,又是老套的那句「有人歡喜有人愁」。 叩門是於現行派位制度下,津貼、官立學校唯一可擇優取錄的階段,換言之,也是孩子唯一可靠能力爭取入讀心儀官津學校的途徑。家長會問孩子有什麼特質才有機會被取錄,而我會問哪一所幼稚園學生於升小叩門成功率超過95%? 今年由於適齡人口創高峰,競爭激烈在所難免,叩一線小學的門固然激烈,即使地區稍有名氣的小學,超過300個申請者,爭10個學位,也是相當等閒。 小學會按哪些準則來取錄學生?部分學校採用最客觀、簡單的標準,就是中、英、數筆試,學生的分數決定命運。學生筆試過關,各學生分數相若,決勝關鍵就是面試表現。 我個人認為,絕大部分校長都不願取錄書呆子,書呆子的父母於叩門階段也未必受校長或老師歡迎。 面試反映孩子禮貌和教養 孩子的面試,最能反映孩子日常的生活、修養、想法及禮貌等等,這實在有賴幼稚園及家長過往對孩子的長時間培育,短時間的面試、禮儀班幫助未必太大。一所幼稚園的畢業生,若叩門成功率超過95%,當中獨特之處,必然是該校在三年來如何培育孩子的特質,這就是經常提及最基本的禮貌、教養,而更能突顯表現的是孩子的思想及表達力,不是學生口若懸河就一定有優勢,而是於談話之中,怎樣表現出自信心、求知、對新事物感興趣等等。 幼園叩門成功率高非偶然 一間幼稚園畢業生的叩門成功率高低,涉及多種因素,如有多少學生叩門、叩哪一類學校、幼稚園舊生的名聲等等,不過一間幼稚園叩門成功率高,絕非偶然發生,必然是幼稚園的教育理念及其執行上,令孩子具備上述所說獲小學欣賞的特質。 不少幼稚園公布畢業生獲派學校名單,包括直資、私立、官津的學校取錄名單,除直資、私立是靠實力獲取錄外,官津都是靠關係(學生及家長與學校的聯繫)、靠運氣,並沒什麼公布價值。 其實幼稚園公布畢業生叩門成功的學校名單,讓學生及家長分享叩門的過程及經驗,對師弟、妹及家長反而有更大裨益。 至於哪一所幼稚園叩門率逾95%?私下問、私下答,不要說是我說。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通識王血汗工場

由時事常識問答比賽至今天的通識大賽,原意是學生透過比賽競技一較高下,可惜發展至今天,扭曲程度不下於BCA,不少學校視之為爭名逐利的競技場,不惜機械式催谷(或稱作特訓)校內的背誦精英,學生得獎一定是勝利者嗎﹖學校得獎一定就是名校嗎? 條條題目都預有人抗議 近日與某電台小學通識比賽的製作團隊談起,他們認為史上最難製作的節目,肯定是上述比賽。每一條問題必須完美無瑕之餘,更要事前預備各種可能出現的狀况,例如﹕怎樣的答案要求,會引來怎樣的抗議,接納答案的範圍等等。團隊的經驗是「條條題目都要預有人抗議,一條都不能少,錙銖必較」。 對孩子的錯誤示範 或者有人會問,比併的問題、答案清晰不是相當應份嗎﹖不過,朋友分享出來的爭議無日無之,例如主持人問﹕「世界上最高建築」?學生搶答「迪拜,哈里發塔」。朋友說,不幸言中,原本問題最高建築物位於哪裏?一定有「麻煩隊」抗議答案是錯的,雖然明明答中迪拜、又答中建築物名稱,但又一定又有「麻煩隊」抗議是「估答案」。 當一有抗議時,主辦單位也不敢怠慢,逐題問題與「麻煩隊或投訴隊」代表反覆回看錄影,投訴隊近乎吹毛求疵,務求推翻敵隊的正確答案,可以不惜一切。朋友形容最心痛的教育示範是,當麻煩隊不能推翻答案時,就向主辦單位狠狠地丟下一句「咁咪即係撞答案,唔公平」。朋友心想,麻煩隊還不是一樣,若撞中的是自己,又會否抗議? 朋友慨嘆,這是對孩子的一個錯誤示範。 論常識 誰能勝過Google? 朋友分享,又是麻煩隊於後台的愛心教育。隊中有隊員帶內地口音,回答主持人時不太清晰,結果重複三次,麻煩隊帶隊老師立即黑臉,到後台時就傳來怒吼「你知唔知,你咁樣,我可以唔畀你出賽」。那學生只是帶有口音,並非失誤或惡意攪局,因何要受這樣指摘,是哪門子的教育。 再聽朋友說是哪一間學校,哦……原來是那間,因為我N年前也曾訪問,至今天仍是那種操練方式。每名代表隊員手持一本字典厚的「通識試題」不斷背誦,機械式操練的準繩度,每個答案都可同步作答,當然錯也一齊錯。不禁令我反思,今天論常識,誰能勝過Google?比賽扭曲至此,仍有需要繼續下去嗎? 不過,大部分參與學校仍是充滿人性,例如休息時老師正面鼓勵,遇失敗時安撫打氣,甚至簡單如中場休息時老師送來一個麵包。 回想若你是學生,你會選哪一所學校?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師家關係秤得重要嗎?

時光荏苒,又踏入學期尾,家長收到家長日的面見時間,會否感到緊張?其實,有否想過家長日是可有可無,正如情人節不想買禮物的理由一樣,因為每天老師及家長都聯繫緊密,不必等一個學期一次的幾分鐘會面,而是透過定期的「陽光電話」緊密聯繫。 直資、私立學校一直被批評是貴族教育,這樣批評的既定假設是「在香港,要付錢的才是優秀學校」,言下之意就是免學費的資助學校彷彿低人一等。實際當然並非如此,至少資助學校之中仍有不少傳統名校,喇沙、瑪利曼、瑪利諾等等,多不勝數。 別具優點的資助學校 即使不是傳統名校,資助學校之中也不乏別具優點的學校。 世上不可能個個都是劉德華一類偶像派好男人,總有實力派的藝人,甚至名不經傳的優秀新星。 况且,經常說,選校不是選最優秀的學校,而是選合適學校,資助學校各有特色,有專注學術成績(甚至催谷),有的講究關愛、德育、體藝等等。 體貼小學 老師逐戶家訪 就以關愛而言,家長朋友的兒子入讀黃大仙區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過去一年,令她感欣慰不已,慶幸替兒子選對學校。於去年仍是小一新生開學前,已有老師逐名新生去家訪,了解學生家中情况,若家庭支援較弱的,老師會特別留意及照顧。學校亦有制度,有系統透過家訪了解學生,小三及更高年級也是逐一家訪。 陽光電話 久違的師生情 朋友都以為,新學年一次過家訪,就已相當不錯,需知道教師的工作量非同小可,家訪一類活動,屬相當奢侈。結果老師再令家長朋友感驚喜,開學後老師致電給家長,詳細講解孩子的適應情况及進度。一般收到老師電話,多是孩子在校犯事、記過等等,十之八九是壞消息,但朋友收到該校老師的電話,撇除學生犯錯的通知外,也有三至四次。朋友憶述,有次是孩子瀨尿在褲上,老師致電,全無怪責,而是提醒家長如何安慰孩子。 朋友形容老師每次來電都是「陽光電話」,有一種久違了的人情味,師校關係的緊密及師生情,是始料不及的收穫。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固然非常重要,對於家長而言,透過老師的信息就更能認識孩子,朋友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家校合作,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升小面試 重點出擊

資料圖片 2018年9月升讀小一的面試遊戲又再展開,幾間直資、私立照例「early bird」展開收生及面試,期望早讓學生註冊「鎖定」優質生源,然而家長替孩子「騎牛搵馬」的做法普遍,雖然一直不鼓勵家長「盲搶位」,報大量學校,接受多間學校的取錄,但我始終認為,家長既然有心替子女報讀直資或私立,不妨多報一至兩間,目的是多看一兩間學校的特色,多看多了解才有選擇的參考基礎。 報多少間學校無標準 每年均有家長問:「報多少間直資、私立?是否所有直資私立全報?」答案肯定是「沒有一定標準及因人而異」,每個家庭時間有限、孩子心力有限,再直接一點,家長的年假也有限,平均每間學校面試達1.5次至2次,先不計算「撞期」,若報20間面試,就需要40個面試時間,試問老闆會放過你嗎?既然如此,家長們的確需要重點出擊,明知道學校即使取錄也不會入讀的,何必浪費時間? 家長須考慮學費因素 家長可先於教育局網站,找到直資、私立的全部名單。雖然所有直資學校都有學費減免制度,但家長也必須考慮到學費因素,若經濟能力不許可,我建議不要勉強,因為學費只是基本,還有雜費及課外活動的費用等等,並非每月應付學費就足夠,我無意鼓吹「貴族化」的想法,個人認為,為免增加家長或孩子的比較壓力,孩子於舒服的環境成長比較重要。 經財務壓力測試後,篩選一定數目學校,先自問對男校、女校有否特別喜好,若首選是男/女校,由於數目不多,選擇相當容易。在我而言,男生發展較女生慢,絕無歧視成分,只是男女的身體結構影響身心發展而已,我會替男生選擇男校,避免與女生同場較勁,若與女生比較完全「輸晒」,那又何必呢?至於女生,我不認為必須入讀女校,選擇反而較多,選擇困難也會發作。 無可否認,男校/女校的成績普遍較男女校理想,但家長是否覺得「小學咋喎」,要不要這麼早就讀男/女校,那則是家長個人的取向。 建議家長設「志願排名」 再者,要考慮對學校的心儀程度,建議家長心裏設個「志願排名」,心目中訂出第一志願,並可講出欣賞學校哪些特質或優點,若說是校風、辦學理念、學術、運動或其他,則根據各家長心目中的一把尺,家長不必與人比較或自覺有所對錯。有家長明知自己的孩子成績一般,但運動超卓,即使入讀極名的名校也有獲取錄的信心,但擔心孩子被訓練成運動「拎獎機械」,結果不敢高攀入讀。 坊間不少網站都有記錄直資、私立的報名日期及詳細資料,家長可選出心儀學校,將重要的日子,如簡介會報名、舉行日期,開放日等等,全記錄在月曆,才可確保沒有錯過機會。 另外,提醒各家長切勿以身試法,更不要以身教壞孩子。截至今年五月底,教育局共有六宗證實虛報住址的投訴個案,有關小一入學申請將會作廢,獲派的學位亦會被取消。當局提醒家長在填報住址時,必須填寫真確的居住資料,當局設有查核機制,確認申請兒童是否屬於所填報的校網,並已加強抽查工作,強調定必對虛報住址的個案採取適當行動。

詳細內容

進攻小一:無奈無助的叩門

文章刊登的日子,應該是一眾不幸運的家長失落於大抽獎之日,他們的心情如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尤其跌落各區所謂「三寶」學校(即最不受歡迎的三所學校),而叩門又未必有着落,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要等,心情忐忑可想而知。每年均有家長求助訴說抑鬱的心情,尤其「在幼稚園品學兼優,可惜派到三寶」,不忿卻又無奈。 做足準備應付面試 據傳媒報道,今年至少有650個叩門位,而不少名校仍有叩門位供申請,家長未到最後,勿輕言禍福,先做足準備應付叩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查一查手上的資料是否齊備:孩子的履歷表、幼稚園的推薦信、親繕的面試信、校內外獎狀的副本。基本資料以外,有學校或要求孩子介紹一本喜愛的圖書,面試時向校長或老師介紹,不妨事先聽孩子介紹書中的內容。 筆試只能盡力而為 近年部分小學都傾向面試之餘,亦要求考生進行筆試,以評定考生的「執筆能力」,於競爭激烈情况下,學校或接受所有的叩門申請,筆試也是有效率的辦法。據知,大部分學校每年的筆試內容都大同小異,甚至一樣,若家長有幸得到去年筆試的內容資訊,是相當值得參考,也可令家長較為有信心。不過,家長也別因孩子需筆試而特別緊張,因為筆試很難臨急抱佛腳,所以只能盡力而為。 家長切忌「嚇鬼」孩子,徒令孩子過分緊張,反而影響表現。 「天才表演」不必刻意 有學校亦會要求孩子即場進行「天才表演」,目的是想知道孩子學術以外的才能,最常見的是音樂、運動,也有孩子表演武術……有家長問,若孩子真的沒有特殊才能,又能怎樣,是否放棄這部分?其實天才表演的高技術,極少數孩子能做到,簡單表演唱歌、朗誦,只要孩子表現大方、勇敢便可,不用刻意追求高技巧。 按去年的適齡入學人口,學位已相當緊絀,今年情况比去年更嚴重,所謂二線都收爆,只接受「111」的孩子申請,不過家長也別太早氣餒,因為音樂椅開始後,有學生或放棄資助學位,選擇私立、直資,又或者叩門成功而放棄原本學位,有時甚至到開學時仍會有流動。首要是盡可能填表,提交資料及向學校顯示誠意,若孩子表現理想獲列入輪候名單(waiting list),入讀機會就更加高,勿因學校並非一線心儀就放棄。 成事在天勿自責 統一派位由天定,與家長、學生的能力絕無關係,勿自責或怪責任何人,尤其孩子。家長與孩子撲學校,身心俱疲乃是必然,但勿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憂慮,或討厭獲派學校,否則最後「大吉利市」,所有叩門均失敗,家長、孩子都要接受現實,屆時則更難向孩子解釋,何以要到不喜歡的學校讀書。  

詳細內容

小一叩門.過來人經歷:家長信誠意打動校長

家長需預早留意心儀學校的叩門申請方法,以免錯過日子。 ■個案一 叩門失敗不放棄 寫信突圍 蔡先生回想去年,要四出奔波替升小的兒子求一個心儀學位,那種心力交瘁的感覺,仍然存在,「當孩子在多間學校撲空,前途未卜時,做父母的,真的很擔心、很不安」。 家住41校網的蔡先生,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時,雖明知兒子只手持10分,但仍抱着「博一博」心態,以喇沙小學作為目標,結果當然未能考上,於是蔡先生便一心一意等「大抽獎」,「我想兒子讀津貼學校,因此只考了兩間私校,真沒想到派位會如此差勁,私校又考不上,令我大失預算」。 大抽獎公布結果那天,當蔡先生得知兒子派第七志願時,已來不及傷心,即時踏上叩門之路。 蔡先生坦言自己事前準備工夫做得不夠,不單portfolio是即時趕製,甚至向哪間學校叩門也沒有事先計劃清楚,一切都是臨急抱佛腳。 他憶述,當時帶着孩子共向9間學校叩門,當中有一半連面試機會也沒有,校方只「象徵式」收了他的申請表格;至於餘下幾間,雖然有面試機會,但大部分事後也音信全無,只有華德學校,以及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能進入第二輪面試。 「兩間學校經過第一輪面試後,到第二輪面試,華德學校要求兒子選一本英文圖書看,看完後,老師便圍繞故事內容問他問題;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則要求小朋友講一個完整的中文故事,以及回答幾條圍繞生活的英語題。兩間學校也簡單提問家長平日如何照顧小朋友。」 家長寫的誠意信,也是學校取錄的原因之一。 適當拿揑免造成滋擾 然而,這兩間學校在公布第一輪收生時,蔡先生的兒子也是名落孫山,作為爸爸的,失望之餘,也唯有繼續「出招」,「為顯誠意,我手寫了三封求位信給華德學校,每隔一星期便寄出一封,希望加深校長對我的印象。後來,我更專程到學校門口等校長,有次終於碰上了他,校長還邀請我上他的辦公室坐一會兒」。 兩星期後,蔡先生的兒子終於收到華德學校的取錄通知,這個廿四孝爸爸頓時鬆一口氣﹕「我相信,最終是靠誠意打動了校長,但這方面家長也要拿揑得很好,太進取反而會對校長造成滋擾和壓力,影響印象。」 Pecky(左)表示叩門前兩個月已需向心儀學校查詢。 ■個案二 面試易撞期 多報幾間免失機會 Pecky的兒子Aiden去年參加小一統一派位,本來Pecky一直打算為兒子報考直資和私立小學,沒有考慮「大抽獎」,但在直資小學面試階段時,Pecky卻發現懷孕了,考慮到將來讓兩兄弟入讀同一間小學較為理想,Pecky重新部署,保留了一個私立小學的學位,並繼續參加大抽獎。 留意學校叩門安排 最後Aiden的統一派位結果並不理想,她於是替兒子申請叩門。 她表示,叩門其實要一早預備,由去年4月開始便得留意學校的公布。 「那段期間我開始到心儀學校網站瀏覽,或者打電話去學校詢問,發現有些要寫信去索取申請表,大部分更要親自到學校遞交表格。但是我們還要等到正式放榜的一天,除了因為知道結果再決定是否需要叩門,也因為很多學校都要求叩門時交回放榜的結果。」 其實由前年直資、私立小學面試開始,到去年6月再叩門,整整橫跨了一年,Aiden有問過媽媽為何要再面試,Pecky向他解釋說,不如給自己多一些選擇,但她亦明白不應再報考太多。加上Pecky表示叩門時間正碰上坐月,也不能帶兒子到太多學校面試,最後只是報了5間學校,「其實我會建議多報幾間,因為很多學校都安排在放榜後的那個周末開始面試,如果有撞期,便要放棄。我報了5間,結果只能去到其中3間面試,除了自己區內一些心儀學校,不妨也選一些區外心儀小學。」 Pecky指3間小學的面試都只要求見學生,沒有跟家長面談,最後Aiden成功叩入其中一間小學,然而經過與家人商量後,Pecky最後也為Aiden選回私校。「因為他自己很喜歡那間私立小學,我細心想想,不應因為要他遷就弟弟將來入學,而硬要他入讀一間次喜歡的。」Pecky說。

詳細內容

小一叩門:4校長指點面試技巧 拆解升小叩門失分位

  距離6月3日及4日小一統一派位結果公布尚餘約十天,是時候作最後部署了!這一刻,家長最重要是抱着「審慎樂觀」的態度,萬一孩子抽不到心儀學校,就要有叩門的心理準備。受歡迎的學校,每年隨時收到幾百份叩門申請表,各小學校長可說見盡學生百態,究竟哪些是必會被「叮走」的學生?在這個最後衝刺階段,家長又如何力挽狂瀾,幫助孩子爭取最佳面試表現呢?且聽校長和過來人的分享。 文﹕顏燕雯、沈雅詩、李樂嘉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    小模特兒﹕卓蕎、瑤瑤、浚彥    場地提供﹕嵐天教室 (1) 薛鳳鳴(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校長): 表現自滿易扣分 ◆爸媽「肉緊」 有些家長過分肉緊,在教師面前催促孩子答問題,甚至忍不住代答。這一來令孩子失卻表現的機會,二來也會呈現出「怪獸家長」的負面形象。 ◆父母拒陪孩子 試過有家長在校長室門口,卻不肯進去,叫孩子獨自面見校長。原來他們自覺學歷、出身不算好,怕會拖累孩子,其實家長不必介懷。相反,家長不選擇一同面試,即使未必直接扣分,但缺少了父母的支持,孩子的表現也可能受影響。 ◆孩子過分自滿 小朋友掌握的知識多,自是一個優勢,但不一定會優先取錄。反而在展示知識或才藝時,若他們流露出自滿態度,很易被扣分。 ◆騰雞望家長 教師會刻意問一些較深奧的問題,超出他們能力範圍,孩子不懂回答時,如果只顧望爸媽,就顯示不到解難能力。盡快冷靜下來,想辦法嘗試回答,才是較佳的表現。 多了解學校理念 在叩門前的最後階段,很多家長會製作精美portfolio,薛鳳鳴直指作用不大,「一收就幾百份,根本沒可能看完,公平起見就不會看」。家長不如把時間和心機,多放在了解學校上,「家長的理念和學校的宗旨接近,收錄孩子的機會自然較大。家長到底明不明白,學校在做什麼、如何教學的呢?」如果有一定了解,印象分自然會增加。 注意孩子禮儀 至於小朋友的表現方面,薛鳳鳴會留意較細微的動作,例如他們站立和坐下的姿勢,所以可稍作提醒,讓孩子注意禮儀。校方也會觀察孩子與家長的互動,是否良好和融洽。家長在面見前,如能營造輕鬆的氛圍,減低孩子的緊張,並表達支持和鼓勵,相信對親子互動有一定幫助。 (2) 黃清江(培基小學校長): 勿做直升機家長 ◆直升機家長 不要讓學校感覺到家長事事協助小朋友,例如小朋友答問題時要搶着回答和補充,或者小朋友回答後,顯現出緊張的眼神等。 ◆主導型家長 家長性格往往會影響子女學習,過於主導反會阻礙他們發揮,如果家長回答學校問題時表現過於強勢、過分着重孩子在某一方面等發展,學校或會擔心將來在教導子女或與學校合作方面,家長會有很多意見,難去配合學校發展。 ◆不願表達自己 小朋友面試時不願發言或不合群是非常「蝕底」的,因為學校希望孩子願意表達和溝通,發揮到自己的能力。 ◆沒禮貌 在小組面試的過程裏,有小朋友喜歡搶着發言,這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即使懂得回答,也應禮貌地表達,同時給予別人發言的機會。 portfolio宜簡潔 大部分官津小學都安排統一派位放榜當天開始接受叩門申請,黃清江認為,家長應第一時間了解希望前往叩門之學校的申請方法,如怎樣索取及遞交表格,並提早為子女預備簡單的portfolio。「學校一般會要求一些小朋友的資料,如在放榜當天才做,那麼便會非常趕急,我覺得portfolio內容應以簡單為主,兩三頁之內便可,同時也要視乎所申請的學校着重學生哪方面的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子女portfolio要夠「厚」,最好有很多獎項,然而黃清江表示最重要還是家長的誠意。「一封家長信用來表示誠意就是最好不過,然而一個幼稚園生,能考到些什麼很特別的獎項呢?當然,舉例如果孩子在這個年紀已考獲八級鋼琴那麼突出,家長當然要把這放進去,不然,小朋友考過什麼試、拿過什麼獎,其實不太重要。很多學校面試時,都着重小朋友禮貌、是否懂得與人溝通、性格是否開朗和願意學習等,所以亦不贊成家長給子女太多壓力,面試前後也要組織一下如何跟孩子解釋叩門這一件事,不要讓他們看到父母不開心或過分擔心。」 (3) 蔡婉英(黃埔宣道小學校長): 面試切忌默不作聲 ◆遲到 準時是基本要求,遲到不但影響印象,更可能給孩子負面情緒。因為去到學校時,通常有報到、核對名字等步驟,做得太趕急的話,孩子容易感到緊張,其後的表現也會受影響。最好是能早點到達,讓孩子有足夠時間去適應環境。 ◆你爭我奪 面試期間,小朋友被安排到課室,裏面有圖書、玩具、顏色筆等,讓他們自由玩樂。教師會從旁觀察,如果發現孩子爭奪東西,或者因得不到某件物品而發牌氣、地,分數會大打折扣。 ◆默不作聲 孩子完全不出聲是大忌,校方根本無從知道孩子的能力和態度。肯說話比答對問題更重要,何况有些問題並無標準答案,如生活題,孩子切勿因怕答錯而選擇沉默。 ◆家長「答行貨」 跟家長面見時,常會問到選讀該校原因,若答得太「大路」,即每間學校都可套用同一答案時,校方是能聽得出來的,也會質疑家長的誠意,以及是否真正了解學校。相反,如果在面談時能提起學校的特色,就能顯示出自己是有心的家長。 面試前做好心理準備 蔡婉英建議,在面試前,家長可以先跟孩子描述情境,「跟他們預告,到時會見老師、要回答問題,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才能有好的發揮」。另外,一般學校都十分注重禮貌,如果孩子只是「差少少」,平日對人態度不差,但欠缺打招呼、叫人等意識,可事先多加訓練。 練習才藝表演 她分享道,假如時間許可,孩子是有機會作個人表演的。因此在衝刺階段,家長不妨與孩子練習一下才藝表演,如音樂、朗誦等,「雖然不保證有機會派上用場,但都可先作準備,隨時展示自己的強項」。最理想的情况,是孩子的才藝能與學校特色拉上關係,「例如學校重視音樂,而孩子又識得演奏樂器,就更要把握表演機會了」。 (4) 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背誦答案欠驚喜 ◆不能安坐 最易中招的扣分位是不能安靜坐好,有些孩子很想動,有些會伏在枱面;也曾見過有孩子扭計要坐到父母大腿上,印象分大減。 ◆故亂插嘴 面試期間,有些孩子不理會父母正在跟教師傾談,時而嚷着要吃東西,時而嚷着要喝水,這些無禮貌的舉動,肯定失分不少。相反,過分文靜內向,不發一言,也不利爭取分數。 ◆背誦答案 面試時欠缺自信、不懂與教師保持眼神交流、只懂背誦答案的學生,獲取錄的機會不大。 ◆欠缺自理能力 學校重視學生自理能力,見微知著,例如打噴嚏或咳嗽,孩子不懂遮蓋口鼻,事後又不懂得用手帕或紙巾清潔雙手,足以反映自理能力不足。 ◆說不出校名 孩子如果連自己身處哪間學校面試都說不出來,甚至連男校或女校都搞不清楚,校方會覺得家長只是替小朋友騎牛搵馬,誠意欠奉。 熟習學校環境 郭超群認為,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做到又有意思的,就是上下課時間,帶小朋友到有意叩門的學校瞄一瞄,加深小朋友的印象。「我曾接見一名叩門生,他說很喜歡德信學校的籃球場,又很清楚地說得出學校附近的社區設施,令我感覺到這個孩子真的很想做『德信仔』。我問他為何如此清楚學校的一切,孩子告訴我,是因為媽媽曾帶他到附近逛過,因此很想在這裏上學。」 建立耐性專注力 另外,建立孩子的專注力和耐性,也是當務之急,郭超群說﹕「假如小朋友是向來不習慣坐定定跟別人傾談,我建議家長就要爭取時間,每天跟孩子練習,最初可由一分鐘做起,目標要持續到至少五分鐘,其間不能離坐、伏枱。」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