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小一:通識王血汗工場

由時事常識問答比賽至今天的通識大賽,原意是學生透過比賽競技一較高下,可惜發展至今天,扭曲程度不下於BCA,不少學校視之為爭名逐利的競技場,不惜機械式催谷(或稱作特訓)校內的背誦精英,學生得獎一定是勝利者嗎﹖學校得獎一定就是名校嗎?

條條題目都預有人抗議

近日與某電台小學通識比賽的製作團隊談起,他們認為史上最難製作的節目,肯定是上述比賽。每一條問題必須完美無瑕之餘,更要事前預備各種可能出現的狀况,例如﹕怎樣的答案要求,會引來怎樣的抗議,接納答案的範圍等等。團隊的經驗是「條條題目都要預有人抗議,一條都不能少,錙銖必較」。

對孩子的錯誤示範

或者有人會問,比併的問題、答案清晰不是相當應份嗎﹖不過,朋友分享出來的爭議無日無之,例如主持人問﹕「世界上最高建築」?學生搶答「迪拜,哈里發塔」。朋友說,不幸言中,原本問題最高建築物位於哪裏?一定有「麻煩隊」抗議答案是錯的,雖然明明答中迪拜、又答中建築物名稱,但又一定又有「麻煩隊」抗議是「估答案」。

當一有抗議時,主辦單位也不敢怠慢,逐題問題與「麻煩隊或投訴隊」代表反覆回看錄影,投訴隊近乎吹毛求疵,務求推翻敵隊的正確答案,可以不惜一切。朋友形容最心痛的教育示範是,當麻煩隊不能推翻答案時,就向主辦單位狠狠地丟下一句「咁咪即係撞答案,唔公平」。朋友心想,麻煩隊還不是一樣,若撞中的是自己,又會否抗議?

朋友慨嘆,這是對孩子的一個錯誤示範。

論常識 誰能勝過Google?

朋友分享,又是麻煩隊於後台的愛心教育。隊中有隊員帶內地口音,回答主持人時不太清晰,結果重複三次,麻煩隊帶隊老師立即黑臉,到後台時就傳來怒吼「你知唔知,你咁樣,我可以唔畀你出賽」。那學生只是帶有口音,並非失誤或惡意攪局,因何要受這樣指摘,是哪門子的教育。

再聽朋友說是哪一間學校,哦……原來是那間,因為我N年前也曾訪問,至今天仍是那種操練方式。每名代表隊員手持一本字典厚的「通識試題」不斷背誦,機械式操練的準繩度,每個答案都可同步作答,當然錯也一齊錯。不禁令我反思,今天論常識,誰能勝過Google?比賽扭曲至此,仍有需要繼續下去嗎?

不過,大部分參與學校仍是充滿人性,例如休息時老師正面鼓勵,遇失敗時安撫打氣,甚至簡單如中場休息時老師送來一個麵包。

回想若你是學生,你會選哪一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