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親子:陳子豐收起脾氣 樂做暖男爸爸

近年,娛樂圈湧現了很多「入屋」的新面孔,如《大叔的愛》中飾演Anson Lo「前度」的陳子豐,既是演員又是主持,更在社交媒體中活躍分享與2歲半兒子的生活點滴。踏入40歲不惑之年,家庭事業漸漸成形,但考起這個新手爸爸的,正是照顧Trouble 2的種種難題,他能否憑「爸爸的愛」見招拆招呢?(註: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Colin與太太親力親為照顧,父子關係非常密切。(林靄怡攝) 陳子豐(Colin)入行已有10年,從NowTV轉到ViuTV,漸漸為觀眾熟悉。他與圈外人太太Joyce於2016年結婚,2019年3月兒子琛閱出生。夫婦二人早有共識,就是不請家傭,由自己親自帶孩子,不過二人均要上班,而祖父母也要工作,外祖父母又要照顧其他孫兒,因此當爸爸後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要為兒子找託兒所。「因為我們家不算大,又不想多一個陌生人住進來,所以沒有打算請工人,後來朋友告訴我,原來我家附近就有一間育嬰園,所以立即報名,沒有它,我們真的搞不掂。」 自從兒子出生後,Colin與太太幾乎完全沒有「拍拖」時間,幸好並沒有影響他們夫妻間的感情。(林靄怡攝) 2歲半的琛閱活潑可愛,非常精靈。(林靄怡攝) Colin說,原來育嬰園除了照顧嬰幼兒的日常生活,還會為幼兒提供大小肌肉訓練、教他們baby sign(嬰兒手語)等,他覺得這對雙職父母來說是個不錯的配套,可是社區相關資源實在太少,又不是人人都知道有這種服務,基層家庭更加難以負擔,「雖然機構已有政府補貼,但每個月仍要5000多元學費,實在非一般家庭可應付得到,而且學額少,不容易申請,相信這也是令某些家庭迫不得已請外傭的原因」。 不想兒子童年只有功課 今年9月,他們又幸運地為兒子找到全日制的PN(學前班),兒子可以在校留至下午6:00,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不過新一個難題又出現,就是要為兒子尋找幼稚園。他認為湊仔的最大難題是教育,因為實在有太多父母控制不到的因素,例如找不找到適合他的學校?心儀的學校又會否取錄他呢?一切結果都難以掌握。「我和太太都想他入國際學校,第一是因為看到親戚的孩子在官立小學念書,每晚回家就只是應付背書和默書,我們並不想兒子的童年只有功課;第二,我並不是喜歡讀書的人,不想自己(陪他)再經歷一次讀書做功課的苦惱!」 琛閱膽子大,什麼遊戲也願意試,Colin常陪他玩耍放電。(林靄怡攝) 小人兒坐不定 的確,若按琛閱的性格來選校的話,教學模式靈活的國際學校應較適合他。2歲多的琛閱屬於活躍型小朋友,請他坐下來拍照幾乎都是不可能任務,Colin深知兒子性格,在訪問前已預先告知記者,讓大家有心理準備。拍攝當日,只見小人兒好奇心甚重,在遊樂場內每一件玩具,他都想要去試一試,即使Colin鼓勵他一起玩搖搖板、跳彈牀,他也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玩,沒有聽從爸爸的建議,更不停地四處探索,精力無限。 室內遊樂場是父子常去的地方,活潑好動的琛閱在這裏一刻都停不下來。(林靄怡攝) 要照顧如此好動的小豆丁,作為父母在體力上固然非常疲累,但他與太太還有別的擔憂,「我們曾懷疑他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太太曾經問過專業人士意見,不過對方說他問題不算大,叫我們不用擔心」。他覺得兒子太活躍,有時自己也控制不到他,於是向教師詢問他在學校的情况,「老師說他只是坐唔定,有時會忍不住在座位站起來,想走到別處」。Colin回想兒子在育嬰園時也沒太大問題,可能是剛上學前班未適應新環境,所以會給他多一點時間進步。 最近,他為兒子報了兩間國際幼稚園,訪問當天,琛閱暫時完成了其中一間面試,過程已是驚險百出!「面試的一星期前,我們帶他到學校參觀,他在校內的室外遊樂場玩得很開心。正式面試當天,因為他知道那裏有遊樂場,所以怎樣也不肯進課室。幸好負責的教師十分體貼,看見他扭計,就准他先在外邊玩15分鐘,玩完才進課室面試。可能他知道別人已經給了他去玩的機會,所以回到課室面試時,所有的項目包括拼圖、分顏色等都一一完成。我心想,如果教師逼他一定要先面試,他一定不肯做!所以我也對這間學校加了分。」 後悔曾對兒子發脾氣 鏡頭前Colin總給人「很惡」、「很酷」的感覺,但鏡頭下他說話非常溫柔,確實是個暖男爸爸。不過,暖男也有發脾氣的時候,當然也是因為兒子「難搞」所致。「他試過大叫大喊更推開我,我說什麼他也不聽。那次我忍不住大發脾氣,大聲呼叫『我搞唔掂呀!』說完後,我便有點後悔了,冷靜後我回想,他那樣發脾氣,會不會是學我呢?我以前是否在他面前這樣做過呢?當下我發覺自己做得很差,以後一定不可以再這樣,因為大人發脾氣,孩子更加不知你想怎樣,只會令場面更難控制。」 Colin說兒子有無窮的精力,每晚11:00才肯睡覺,「即使我9:00陪他入房進睡,他都可以在牀上跳到11:00,沒好氣」。(林靄怡攝) 疫情在家少說話 語言發展受影響 疫情下,不少幼兒都因為上學時間縮短及要隔着口罩學說話,影響他們的語言發展,快3歲的琛閱或許也是受到這個因素影響,爸爸說他暫仍未能講出一句完整句子。「一直以來他也是說英文單字、一些數字和顏色,他想要什麼,很多時候就會用手指去指。但如果是他很喜歡的東西,如最愛吃的蘋果、香蕉,他便說apple、banana。」Colin說,除了因為大人常戴着口罩,也因為他和太太在家中也是很少說話的,「疫情期間,他整整一個月沒上學,我們在家裏,你眼望我眼,都不知做些什麼。以前和他玩遊戲,我們都是很安靜的,但最近考慮可以做更多去幫他學說話,所以我和太太也多了用說話去表達自己,例如走去開門時說『開門』,直接講給他聽,希望可以幫他追回些進度」。 Colin試過帶琛閱出街前,兒子說了一句「爸爸」,然後指住他的嘴,示意他忘了戴口罩,那場面令他感覺很心痛,只希望疫情快點過去,讓大人和小朋友都可重過正常的生活。(陳子豐facebook) 文:顏燕雯 場地提供:E Cube Club Playlan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訓練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變通能力 簡易遊戲 玩出執行功能

不少家長經常為子女「叫唔郁」、「唔專心」、「無耐性」而大動肝火,但其實小朋友未必是存心跟大人「作對」,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未發展成熟而已。執行功能可通過訓練改善,專家教路,甚至藉着簡單的家居遊戲,讓孩子「玩」出執行功能,同時改善親子關係,一舉兩得。   什麼是執行功能呢?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隊長侯凱齡(Ivy)解釋,執行功能是指大腦在處理日常工作時需要用到的高層次認知技巧,「哈佛大學把它比喻為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唯有具備良好的系統,不同的航機才可井然有序地升降,否則會釀成大混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需要運用執行功能,Ivy舉例,簡單如媽媽一句吩咐:「回家後,你要把書包放好,除下口罩,去洗手間洗手,再出來客廳。」當中已牽涉執行功能中的工作記憶(記着指令),甚至是反應抑制,「假如當時客廳是開着電視,孩子又很想看,那他就要抑制自己想看電視的欲望,繼續執行媽媽的指令」。 香港小童群益會「陽光校園」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計劃總監鄭惠君(左)及隊長侯凱齡(右)均認為,遊戲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家長只要掌握到策略,不單可提升子女的執行功能,更可促進親子關係。(賴俊傑攝) 3至5歲發展黃金期 3至5歲學前階段,是發展執行功能的黃金期,Ivy指出,不少研究均發現,執行功能良好的幼兒,往後不論學業、語言發展、交社人際等,都有較出色的表現。「但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後天培養」。此計劃服務總監鄭惠君(Joel)補充,幼兒執行功能高低,除受先天條件影響,例如一些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徵狀的小朋友,執行功能會相對較低,也同時受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家長能否以身作則、提供足夠的指導和協助等。「我們常聽到家長叫小朋友『專心些』、『做好些』,但究竟如何才是『專心』,怎樣才叫『做好』,卻沒有具體闡釋。」 為支援有需要的幼兒,該計劃在今年3至7月,於機構提供服務的13間幼稚園內開展執行功能小組,透過遊戲和提示策略,訓練孩子3項核心技巧,包括工作記憶、反應抑制和變通能力,共有99名幼兒參加。而這個小組,同樣惠及家長,「除了幼兒有8節小組訓練,我們亦提供2節家長課程及1次家長諮詢服務,目的是鼓勵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在家『玩』出執行功能」,Joel說。 打鬧減少 親子關係改善 她又稱,這個同是一項研究計劃,除上述13個實驗組,還有9個對照組,透過共變數分析(ANCOVA),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家長,在前測及後測的數據,「結果顯示,實驗組家長在行為量表中給予子女4項執行功能(工作記憶、反應抑制、靈活變通及情緒控)的評分,都較對照組的得分有明顯改善」。更令Joel欣慰的,是活動促進了不少家庭的親子關係,「從家長的回饋,當小朋友的執行功能提升,能夠配合指令,打鬧的情况減少了,大家相處得比以前融洽」。 ●玩出執行功能 ◆活動1:水果密令(圖) 目標:提升幼兒工作記憶能力 道具:家長預先準備水果圖卡,以及與那些水果相應顏色的積木。例如紅色積木代表蘋果,綠色積木代表啤梨等 玩法:當家長發出指令,例如︰蘋果、蘋果、啤梨,小朋友便需要取出紅色積木2個,綠色積木1個 活動1:水果密令(賴俊傑攝) ◆活動2:紅綠燈(圖) 目標:鍛煉孩子反應抑制 道具:「紅色路牌」、「綠色路牌」各一,一頂帽子 玩法:以正常版作熱身,當家長舉起「綠色路牌」,表示孩子可前行,相反,舉起「紅色路牌」,便要停止所有動作。之後家長戴起帽子,示意轉玩變奏版,若舉起「綠色路牌」,孩子要停止所有動作,直至舉起「紅色路牌」,才可前行 活動2:紅綠燈(賴俊傑攝) ◆活動3:快樂火車(圖) 目標:提升學童靈活變通能力 道具:伸縮間尺、廁紙筒、原子筆、紙、繩子、顏色線等 玩法:家長先在地上貼上顏色線,然後請小朋友利用有限的物資,看看能否砌出長度可超越顏色線的「火車」 活動3:快樂火車(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但求體育只係考運動

因疫情耽擱了去年大部分校園生活,小二的細仔到今學年才真正面對小學的課業與評考節奏。他的學校本屬愉快學習的一類,疫前全日上課,可以撥時間輔導所有學生做功課和溫習,減少孩子在家的苦鬥。疫下的半天課,卻只夠講授教育局指定的課程,再無時間督導功課,小息也減至只得一個。 去年幾乎是混過去的孩子們,升上小二後都不大適應。我校只有考試沒有測驗,但主科會有相對頻密的進展性評估,以免堆積至考試時才溫習。英文第一次評估,班上多數人都不及格,我仔也不例外。我用比較輕巧的方式處理,阿仔算是漸漸習慣過來。但同級許多家長都叫苦連天,指孩子追趕得很吃力。 家長社交群組是把雙刃劍,既是互相交流扶持的平台,也是正或負能量聚集之地。同一個月亮,影照的是萬家燈火,別家的困苦,雖不是我兒的景况,卻也是眾生實相的呈現。我總是帶着這樣的覺察去看群組中的交流,有時苦水太多,互勵互勉之餘,也會提醒自己適當抽離。 我多數時間都能靜心觀看,偶爾會主動找教師反映大家普遍的困難,同時堅持對學校的信任與交託。在我心中,人生於世總會遇上各式障礙,孩子自然也一樣。我信任學校已盡力提供循循善誘的環境,也相信學校會一路調整,關鍵是需要時間和我們的耐性。 不過,考試前兩星期,我還是為了兩份術科「考試溫習紙」而火了。先是體育科溫習紙,4段文字合共300多字。首段是運動前要做熱身之類,確是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兩段卻是阿媽係女人的內容,如每天運動半小時對身體好、有助鬆弛身心,最後一段更是純粹運動知識,羅列了移動技能、操控用具技能各有哪幾項。 我心中體育課的最大價值,是讓小朋友可以郁、可以跑,而非靜態學習知識。何以要花時間來背誦關於運動益處的生字和語句,而不是把時間用來真真正正運用身體呢?不旋踵,卻又收到視覺藝術科的4版溫習紙,內容是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生平和重要畫作。 選擇地「hea待」也是必學技能 我按捺不住在群組內發牢騷,說希望完全廢除體育和視藝的筆試。如有餘裕時間,這些內容確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和文化修養,但當連應付主要課業都勉強的時候,那就變成徒添背誦的負荷。有家長就此問相關教師,他們指歷年來都是如此,但強調考卷出得很淺白,學生大都能取得高分,家長不用擔心。但卻同樣令我費解,那似乎是暗示「係咁意溫下都得」,豈不就是鼓勵毋須認真嗎? 後來,一個勤於跟進教育政策的家長說,找到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當中建議學校「多元」教學和評估術科。她本身當過補習,曾幫學生做「痛苦得多」的體育專題研習功課;相比之下,阿仔學校的簡淺筆試「hea處理」,已是輕鬆得多的評分安排。 經她一言,我才驚覺,畢業於鄰區官小的大仔的體育科一直只係考運動,視藝淨係考畫畫,表面上理所當然,原來已是學校把持的結果,只是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禁感嘆,凡事非必然,更要學習凡事感恩。 我也由之轉念。在資訊氾濫、學問也氾濫的年代,區分不同資訊的重要、有選擇地「hea待」次要的部分,確是這一代人必須學習的技能,再不能墨守於事事認真的一套。這就是時代的實相,我要學習尊重和接受。 文:葉杏麗 (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詳細內容

守護孩子:家長細心聆聽 1問2應3轉介 做SOUL Keeper 讀懂孩子情緒

新學年至今,連續發生多宗懷疑學童輕生事件,令人痛心之餘,亦再度喚起社會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關注。家庭在預防這類悲劇上一直扮演關鍵角色,有社福機構推動家長成為子女的SOUL Keeper(靈魂守門人),學習辨識及回應孩子的情緒,作為防止自殺的第一道防線。   每每有懷疑學童輕生悲劇發生後,家人或許會說事前「無迹可尋」,完全無徵兆,但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註冊社工陳雅芝(Elaine)對此說法不認同,她認為,沒有不會表達的孩子,只有讀不懂孩子的家長,「或許只是細微到平日小朋友一回家便『吱吱喳喳』,但這天卻很安靜,可能已經是一個信號,他正在表達有負面情緒,但父母是否讀到呢,抑或只覺『太好了』,他今天很乖」! Elaine又引述其中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個案,「前幾年有一名中一學生墮樓身亡,事後追查來龍去脈,發現原來這名同學在暑假尚未完結前,已經提早回學校交功課了,這個舉動並不符合他向來的性格,可惜家人並沒有察覺」。 「愛」的信息未必有效傳遞 作為前線社工, Elaine相信所有家長都關心自己的子女,只是有時候,「愛」的信息未必能有效傳遞,致令彼此之間不能達到有質素的溝通,「很多家長都不懂怎表達,只習慣用提問方式,問一些他們想知道的事情,卻很少有言語上的問候,也甚少讓子女表達感受,最終這種溝通只流於一問一答」。她表示,當親子間從小就用這種模式相處,溝通之門只會愈收愈窄,去到中學階段,便更加難搞。 為鼓勵家長在子女尚年幼的階段,懂得運用以兒童為本的溝通方式,並採取合宜的技巧及方法去拆解孩子的心底話,童軍知友社今年3月展開「聆聽童心事」計劃,並引入「守門人」概念,推動家長負起擔當子女SOUL Keeper(靈魂守門人)的角色。 香港童軍總會童軍知友社註冊社工陳雅芝(左起)、郭彥佐和馮芷悠均相信,所有家長都想關心子女,只是溝通不得其法,令孩子難以接收到他們的愛。(沈雅詩攝) 「提問」和「回應」影響溝通氣氛 統籌「聆聽童心事」計劃的註冊社工郭彥佐(Lester)說,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所以希望由他們築起防自殺的第一道防線,「計劃盡量做到去專業化,讓家長更容易掌握到SOUL的4大基本守護元素,為子女建立一個關愛的網絡」。他補充,「提問」和「回應」很重要,足以影響溝通氣氛,「我們建議戒用『點解』去跟小朋友說話,因為會給人審問的感覺,可以改用『乜嘢原因』、『發生咗乜嘢事』等字眼。而家長回應時,也不要急下結論、給建議,因為當我們一句定斷了,孩子就很難再說下去」。計劃亦着重提升「守門人」的危機意識,當意識到情况嚴重,就馬上運用『1問、2應、3轉介』3部曲,冀做到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另外,計劃也提供不少促進親子關係的活動,例如「15分鐘親子約會」。註冊社工馮芷悠(Irisa)表示,此舉目的是想鼓勵一家人多製造「We Time」,「我們提供遊戲點子,例如是『翻花繩』、『東南西北』等,都是一些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道具的玩意,希望家長透過玩,跟子女建立關係」。她透露,有家長反映,自從多了親子時光後,小朋友笑容多了,也更願意和家人分享心事。 在「15分鐘親子約會」活動,機構設計了1套遊戲卡,提供不少遊戲點子,鼓勵家長與子女透過玩,締造歡樂的親子時光。(沈雅詩攝) ◆SOUL︰基本守護元素 S:Support支持 照顧者需透過言語及非言語的表達,讓兒童體會到他們無條件的支持及陪伴 O:Observe觀察 學習觀察兒童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留意他們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和感受 U:Understand理解 嘗試從兒童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L:Listen聆聽 學習仔細聆聽兒童的說話,理解他們說話背後所表達的信息 ◆Keeper:具體技巧 1問(提問) 主動關懷兒童,語氣不帶批評,並用心聆聽 例如︰嗯,看來有些事情令你感到很傷心呢! 2應(回應) 積極回應,並接納兒童的感受,展現同理心 例如︰嗯,你很擔心……(一些未必會發生的事情);如果……就好了! 3轉介 尋找專業人士介入援助 兒童繪本(沈雅詩攝) 童軍知友社及城市女青年商會聯合出版的《SOUL Keeper知心繪本——爸爸的神奇背包》是一本工具性繪本,讓家長與子女伴讀時,從中學習運用SOUL技巧,了解兒童的情緒需要。繪本定價$88,訂購︰bit.ly/3vX73Os。(沈雅詩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嘉欣不再BB 當媽媽後極速成長

兩孩之母的鍾嘉欣(Linda)自去年回港拍《星空下的仁醫》後,便暫別幕前工作回到加拿大當全職媽咪,一家四口安居於溫哥華,過着平凡而快樂的生活。最近劇集開播,又勾起了大家對這個甜姐兒的回憶。今次Linda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網民讚她演技成熟,其中某幾場戲更惹來不少討論,說她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似的!鍾嘉欣坦言自從做了媽媽後,整個人生都改變了,無論是戲內還是現實,都已經脫胎換骨,不再是昔日的「嘉欣BB」。   溫哥華與香港時差15小時,當我們正在忙碌工作時,身處溫哥華的Linda正準備入睡,好不容易才能請這個忙碌的媽媽犧牲一點睡眠時間跟我們談近况。她的一對子女Kelly和Jared分別5歲和3歲,姊姊已經上小學,弟弟也開始上幼兒園。所以,作為媽媽也要習慣早睡早起,每晚大約10時多便要睡覺,因為她每天清晨6:30醒來梳洗好後,便要為孩子準備餐盒。當地孩子的午餐一般由家長自己準備,加上溫哥華較少家庭會聘請傭人幫忙,所以家中事無大小都是由Linda一手包辦。 煮早餐送上學 一手包辦 2016年Linda結婚後淡出幕前,在加國回歸朝六晚十的全職媽媽生活。由全職藝人轉型全職媽媽,Linda形容這份「工」比從前忙碌3倍。「即使他們睡了,我也不能鬆懈,因為他們可能會踢被子,會發噩夢大叫,我便要立即安撫(他們)。」她和丈夫Jeremy同樣在加國成長,從前也是由父母一手一腳照顧,令她覺得做家務和帶孩子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即使辛苦也十分樂意。Linda說平日他們會請外面的幫工做些較大型的家居清潔工作,但一般瑣事如洗衣服、煮飯等,都由她自己做。當然丈夫也有份幫忙,但他始終要上班,所以為小朋友煮早餐、送上學,都主要由她負責。 功課量小 安排女兒學中文 由於Kelly已在小學念kindergarten班,兩姊弟不再念同一間學校,充當「司機」的Linda每天要輪流送他們上學,幸好兩間學校都在家裏附近,毋須太奔波。她說,加拿大的公立幼稚園和小學都是以就近入學為原則,毋須像香港家長般要為孩子選校而煩惱,她也慶幸自己所住的社區已有不錯的學校,可以放心讓子女入讀。Jared讀的幼兒園其實近似Day Care模式,回校除了玩遊戲,Linda指他會唱一些兒歌如ABC,亦會學認字。念kindergarten的Kelly就開始要寫字,但都是小量而輕鬆,接近零功課,就像Linda 和Jeremy當年在加拿大讀書一樣,不會感到壓力。 Linda雖然主張愉快學習,不過,這位媽媽竟然也安排女兒去上學校以外的課堂——原來,她覺得學中文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於是找了一名普通話老師教Kelly中文。「我在家會跟孩子說廣東話,但因為丈夫說英文,我和他溝通又是用英文,所以孩子接觸中文的機會其實很少。想女兒學中文是因為我覺得如果她懂得多一種語言,將來無論工作或生活上也可有更多選擇。」Linda指最初是希望找一名廣東話老師,可是尋遍整區也找不到,唯有讓女兒跟普通話老師學習。記者提議她自己教,Linda卻說:「如果由我教,她會覺得我在跟她玩耍,會不停試我底線!」 疫情延誤拍劇 歸心似箭 去年,Linda放下一對子女由溫哥華回港拍電視劇,這是她自孩子出生以來離開他們最長時間的一次,疫情更令拍攝進度延誤,令她歸家無期,整個人也變得愈來愈焦急。接近煞科的日子她更一早收拾好行李,準備隨時飛回加國與家人團聚。「拍攝這部劇對我來說遇到很多不同的挑戰,首先是疫情發展突變,由我回港時的零確診個案到第二個星期確診數字突然上升,使租借拍攝場地遇上不少困難;第二是劇中牽涉很多醫學名詞,劇本要更多時間消化和修改;第三,此劇與很多小演員合作,最初計劃是在暑假期間拍完他們的戲分,但後來因為拍攝時間延遲了,要在他們上學後找時間再補拍,總之一切都是在預計之外。」 與孩子分離 深明做父母擔憂 她說由於劇集不能在預期中完成拍攝,使她非常掛念丈夫和孩子,有段時間曾經感到非常不開心,心裏只一心想着要回家去。幸好有好朋友和助手在身邊陪伴支持,才使她捱過那個階段,亦因為這件事令她憶起當年隻身來港工作的感受。「我19歲時離開父母,自己一個來到香港,感到有點無助,也無法想像到父母經歷女兒不在身邊的擔憂和感受。這次輪到我離開自己建立的家,隻身飛到遠方工作,便深深體會到當時父母不捨的心情。」Linda指返回加拿大後女兒第一時間緊緊地擁着她,令她大為感動,兒子卻因為年紀太小,好像認不到媽媽似的,「記得回去時他只要爸爸不想要我,那一刻真的很心痛!幸好過兩天他又再黏我了,我才不太傷心呢!」 照顧子女一腳踢 鍾嘉欣當媽媽的快樂蛻變(受訪者提供) 除了學中文,Kelly(左)還有學跳舞、彈琴和游泳,Jared(右)則只有跟家姐一起學游泳。說到性格,鍾嘉欣說Jared是個百分百男孩,只愛男孩子的東西,活潑好動又大力,很有男子氣概。Kelly雖然很斯文,卻不是一個愛美的女孩,作為媽媽會用「down to earth」來形容她。「可能我本身不愛扮靚,所以女兒也跟我一樣,不過有時候見到我化了妝又想扮靚,也想學我塗指甲油。」(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現時一心享受做全職媽媽,照顧一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就是她滿足感的來源。(受訪者提供) 鍾嘉欣自言現在家庭就是她的一切,不過她表示若遇到合適時機也會再回港拍劇。(受訪者提供)   角色轉變:拍劇做仁醫 演技成熟 脫胎換骨 在《星空下的仁醫》中,Linda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以往她一直飾演較柔弱的角色,這次可說是個大反轉,演專業人士既是自然,又帶一點硬朗和調皮,英文專業名詞的發音更是非常標準,得到不少觀眾網民稱讚。她也樂於見到這個轉變,不想再做「嘉欣BB」。「這幾年做了媽媽和別人太太,儼如上了一個成長速成班,自己性格上已有很大轉變,淡定了,有自信了,處事也冷靜了很多。因為兩個孩子的生命是由我去保護,我一定要夠強,思想要夠穩重和正面,才可以給他們在最安全的環境下成長。所以我現在可以成熟地演一個醫生的角色,但如果你叫我再去演『常在心』,現階段的我也不可能演出那份感覺。你可以說這是被迫而成的,但我其實也不想一世當小朋友,因為當媽媽也是一件美事。」   《星空下的仁醫》中,鍾嘉欣飾演心胸肺外科醫生,當中有不少與小朋友一起的對手戲,真正做了媽媽後,這個角色更能讓她發揮更多。(TVB劇照) 鍾嘉欣19歲隻身來港工作,初時給人甜美柔弱的感覺,所獲派的角色多是小妹妹類型,因而被網民封為「嘉欣BB」。(資料圖片)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迷你女團跳K-pop拍MV

新一輯《全民造星》掀起女團熱潮,原來這股K-pop韓風早已吹入兒童舞蹈界,小朋友一樣可以穿上女團舞台服飾隨BLACKPINK、TWICE等歌曲大跳勁舞,更可以成為MV主角,讓觀眾透過屏幕欣賞這班「迷你女團」的演出!   10年8年前,學跳舞的小朋友大都會選擇芭蕾舞或爵士舞等「考試班」,但近年兒童習舞風氣已有所轉變,10個學跳舞的小朋友中,便有過半數會告訴你他們跳的是K-pop。K-pop是指韓國流行音樂,而K-pop dance(k-pop舞蹈)則是以不同舞種展現出K-pop風格,當中包含Jazz funk、Hiphop、Voging、Urban、House等舞蹈元素。因此透過跳K-pop可以接觸更多元化舞種。 沒有「考試班」,沒有「皇家證書」,可是這種舞蹈仍然大受小朋友和家長歡迎,除了因為受到韓國偶像熱潮的影響,其舞蹈風格較多元化,較易上手,亦是原因,小朋友即使看着偶像MV都可以模仿得似模似樣。有跳舞學校更以韓國男女團的K-pop歌曲為學習主題,並特設「MV班」,讓小朋友有機會面對鏡頭,化身小明星大顯舞技。 MV班每期共4堂,學生會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主題學習舞步,不同班別由不同的導師任教,所以雖然每期大家都是學習同一首歌,但各班也會因導師風格不同而令MV服飾、動作和走位有別。(曾憲宗攝) 穿上訂製服飾 鏡頭前表演 Prodance舉辦的兒童及青少年K-pop課程適合4至18歲,課程劃分非常仔細,首先按年齡大小分成4個組別;其次鼓勵家長先讓小朋友試堂,若小朋友喜歡的話,便可參加每期5堂的常規班。6歲以上的班級都會按小朋友程度分Level 0(初級班)和Level 1(中級班)兩個級別,而每期都以一首K-pop女團或男團的歌曲作學習主題,不論男女都可按自己興趣選擇歌曲,而導師會因應學生能力教授簡化版或歌曲MV原版舞蹈動作。完成常規班、經過導師評估後更可以銜接MV拍攝班,讓學生不止學成舞步,更可拍成MV作品,穿上專為該歌曲而訂製的服飾在鏡頭前表演。 MV班與常規班最大不同是前者需要與隊友合作,導師會在現場加以指導。除基本舞步外,小朋友也要顧及走位和與鏡頭互動,所以必先要完成常規班並通過「舞步熟悉度評估」後才可參加。(曾憲宗攝) 這天我們採訪了MV班的學生拍攝情况,她們跳的是MAMAMOO歌曲Dingga,穿上醒目服飾,加上由家長們親手設計的髮型和化妝,每個女孩眼裏都帶着光芒和自信,在鏡頭中儼如一顆顆小明星。(曾憲宗攝) 舞蹈課室特地加配了不同的燈光效果,有時候另一個創辦人阿輝(圖右二)也會負責拍攝,過程中他會教小朋友留意鏡頭及走位。拍攝後會交給專業人士剪接,約兩星期便會上載至專屬YouTube頻道及facebook,也會傳送給家長收藏。(曾憲宗攝) 加入燈效 專為製作MV而設 中心創辦人之一Wall Chan(翔老師)擁有10多年跳舞經驗,在疫情前他與朋友主要做商演、排舞、製作等工作,無奈疫情下許多娛樂行業都幾乎暫停運作,那時候剛巧有朋友問他們可否製作一些網上跳舞的教學影片,於是去年開始組織團隊作網上教學,到疫情稍緩便開辦實體課程。說到MV班的概念,由於其團隊對燈光、拍攝、製作等有一定認識,便想把這種K-pop文化帶入課堂之中,「近年韓國娛樂事業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很多人都喜歡K-pop,也有人自資去拍K-pop Cover(模仿K-pop團體的舞蹈),不止大人,連小朋友也喜歡。我們的課室加入了燈效,是專為MV製作而設,並會為每首歌設計適合的服飾,化妝和髮型有時候讓家長自由發揮」。 Wall Chan(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不少小朋友和家長對於拍MV都感到非常興奮,如3名學生Charlene、Arie和Kellee都已經拍過幾次MV。9歲的Kellee表示很開心見到自己在MV出現,會分享給親友及同學仔欣賞。而Arie的媽媽則認為拍MV能夠給女兒留一個紀念,「平日她也會聽K-pop,來這裏試堂後她表示很喜歡,每次都會見她為了MV拍攝在家中不停練習,感受到她的熱愛,我也會把成品看完一遍又一遍呢」! Arie、Charlene和Kellee(曾憲宗攝)   ■INFO Prodance兒童/青少年KPOP舞蹈班 對象:4至6歲、6至9歲、9至12歲、12至18歲 收費:單堂體驗堂$160;常規班 $1180/5堂(每堂55分鐘); 經評估後可銜接MV拍攝班(另外收費) 地址: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2102室 查詢:9848 0752 報名:體驗堂 bit.ly/3vpnQK2 常規班 bit.ly/3AKRudC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網絡世界:理解、溝通代替打罵 管教從「心」出發 孩子迷「網」知返

網絡世界彷彿有種神奇魔力,叫許多學童難以抗拒。內地早前推出新措施,規管未成年人士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本港亦有政黨倡議港府仿效。香港將來是否有「網遊宵禁」,尚屬未知之數,但專家教路,其實只要父母掌握到管教心法,就算不威迫、不利誘,不打也不罵,一樣可以令孩子不再迷「網」!   21世紀的數碼原住民,天生已經和網絡世界密不可分,近年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更令學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愈來愈多,使用時間亦愈來愈長。要防範孩子步向「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家長必須提高警惕。從美國心理學學者Kimberly Young在1990年代編訂的「網絡成癮診斷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網絡成癮有以下特徵︰ (1) 全神貫注於互聯網 (2) 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 (3) 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最終失敗 (4) 當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感到不安或情緒波動 (5) 上線時間比原先計劃要長 (6) 危及個人關係、工作、學業、事業 (7) 向家人、專業人士隱瞞成癮真相 (8) 透過上網逃避問題 網絡潛藏陷阱 憂扭曲兒童價值觀 事實上,學童在網絡世界所做的活動很多,除了打機,還包括瀏覽社交媒體、在即時通訊軟件發放信息等。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逾20年、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講座的EDIT Workshop創辦人陳志耀(Tommy)發現,家長很多時只着眼於子女上網時間的長短,卻忽略了其他背後的陷阱,包括這些網絡活動,很可能為孩子帶來扭曲價值觀。 陳志耀(受訪者提供) 網遊推翻傳統理財觀念 「虛耗光陰、荒廢學業等,這些只不過是表徵,最危險的,反而是小朋友在未形成獨立分辨和思考能力之前,已經被網絡遊戲、社交媒體灌輸了一套扭曲的價值觀。」經常和年輕人接觸的Tommy舉例說,近期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便興起了一種嶄新的網遊文化,「以NFT(非同質化代幣)的形式,在元宇宙中創建財富,達至Play-to-Earn(邊玩邊賺)」,這些經濟活動,徹底推翻傳統以來,備受社會推崇的「自食其力」、「多勞多得」的理財觀念。 最近不少中學生熱中的元宇宙網遊,令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衝擊很多傳統價值觀。(imtmphoto@iStockphoto) 即使不打機,長時間浸淫在社交媒體一樣會出事,「昔日,影響孩子的,往往只得父母、老師或幾個主要的親友,但現在,還有YouTuber」!Tommy便遇過一名只有8、9歲的小女孩,奇怪她已經搭建了一套很強但扭曲的世界觀,Tommy深入了解後,才知道罪魁禍首是YouTuber,「有時連家長都不以為意,覺得小朋友又不是看什麼傷風敗德的東西,純粹在YouTube『聽人講嘢』,但每日半小時,孩子就會漸漸認同對方所講,產生共鳴」。 怎樣與數碼原住民同行,是這代爸媽的必修課。針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子女,Tommy有不同的建議,家長不妨「對號入座」。 ◆幼兒期: 忌電子奶嘴 高感官刺激 在幼兒階段,Tommy建議家長盡量延遲讓他們接觸電子世界,「如果2、3歲便給他電子奶嘴,很快就會上癮」。他解釋,熒幕和影片快速運轉的光畫,會刺激大腦表層,假如幼兒從小習慣了高度的感官刺激,當他們慢慢長大,敏感度便會降低,需要不斷「加碼」才能得到滿足,網絡成癮的風險便會增加。隨之而來,是一連串狀况需要處理,「小朋友會比較難於專注、集中,表現得很活躍,坐不定」。 ◆初小期: 宜限制使用時間 增親子活動 如今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初小,都已經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在網上學習,Tommy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難以避免,但要小朋友學懂節制。小學生年紀尚小,相對受教,他建議家長要有界限設定(boundary setting),使用熒幕時間(screen time)亦要有規範,藉此培養子女自律的習慣。 協議使用時限:家長要為初小期的子女設立使用電子產品的守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溫柔」堅持時限底線 家長需要先為孩子篩選及過濾合適的遊戲、卡通片、影片等,然後設定觀看的時間。「舉例,大家協議好每日可使用30分鐘電子產品,在即將完結前的5分鐘,家長要作出提示,讓小朋友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到了,便要關機。」不過,孩子總喜歡在這時候討價還價,甚至哭鬧發脾氣,Tommy提醒家長,必須「溫柔地堅持」,不容就範。 「『溫柔』是重點,不要一味靠惡。」Tommy說,家長想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就需要先處理他的心,「你觸動不到他的心,不用待初中,高小就已經反叛了」。他亦不主張運用賞罰機制,「利誘引發貪婪,威迫帶來恐懼,在他們心理上,同樣栽種了不良的種子」。回應上述的場景,Tommy會以鼓勵代替責罵,「雖然今次做不到、不達標,但我相信你明天會再好些」。話語中,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是愛他,而不是批判他,「可以管教,但不是管束;管教是帶着愛的,管束會讓人感到窒息、沒有自由」。 面對小朋友哭鬧扭玩機,家長需要溫柔但堅定地說「不」,不能一味靠「惡」。(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勿讓子女閉門上網 話說回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還是初嘗使用電子產品的滋味,由「無變有」,Tommy稱,家長可趁早做好把關的工作,揀選合適的網站之餘,更要「見光」,「千萬別讓子女習慣關上房門在房間自己上網,這個會變成『黑洞』,很危險的。要上網、要打機,就要在客廳,並接駁到投影機或電視上,那他在看什麼、玩什麼,大家都一目了然」。他又語重心長地勸告家長︰「就算有能力負擔,都不要給孩子最先進、最高階的電子設備,因為太極級的享受,只會令他們對其他事物失去興趣。」 父母助建現實滿足感 要防範孩子墮入迷「網」的深淵,Tommy相信,最佳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興趣,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我發現很多家庭,周六日的親子節目,不外乎逛街、看電影、吃東西,這不是錯,但相信這些節目,大人感享受多於小朋友。」綜合Tommy觀察,有幾類年輕人較不容易迷戀網絡世界,「自幼喜歡閱讀、喜歡野外活動、喜歡群體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在現實世界的滿足感很大,所以不需要走進虛擬世界填補心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如果平日父母自己也是機不離手的話,你的管教,就失去說服力,Tommy便認識有家長在家裏設立「無電子」時段,值得大家仿效,「晚上去到某一個時段,全家都收起電子產品。這對父母原本也愛看電子書的,但為了孩子,亦盡量減省依賴電子產品,轉回看實體書」。 幫助子女建立生活的滿足感,例如做運動、閱讀等,可令他們減少迷「網」。(allensima@iStockphoto) ◆青春期: 嘗試代入 尋心癮根源 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很難再用幼兒期、初小期的那套管教模式,若察覺子女有網絡沉溺的問題,Tommy奉勸大家,第一步不需要急於處理他的行為,而是要先處理他的心,「沉溺只是結果,心癮才是根源」。 勿批判 最緊要「啱嘴形」 在親職教育路上,Tommy經常聽到家長說「我細個都唔係咁」,他指出,這句話,若聽進子女耳中,往往會惹來反感,「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你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經歷、價值觀去判斷他,於是父母一開口,他便感到煩厭」。 想打開溝通之門,家長必須改變心態,「要明白教養模式已經不同了,若仍事事以管教、督促、糾正為先,『撞牆』的機率很高」。他指出,這個世代,家長要以「同行」的方式取代「教導」的方式,並從孩子身處的「成長階段」出發,也需要校正頻道,「要讓他感受到,你不是無知的。當今令年輕人着迷的元宇宙、NFT,若你完全不理解,但又出言阻止,孩子只會覺得跟你講也『嘥氣』,所以『啱嘴形』是重要的」。 「理解會帶來突破」 因此,重建關係的第一步,在於理解,「理解會帶來突破」。然而,Tommy再三強調,理解孩子,不代表同意他的所有行為,「你要處理一個人的沉溺問題,不代表你要跟他一起沉溺。但你一定要嘗試代入,究竟他在經歷什麼,以致他會有沉溺,這才會找着他心癮的最根源」。 他又勸勉家長,要多些關心孩子,「很多時,家長都習慣跟子女只有功能性的互動,回家第一句便問『功課如何』、『學校學習如何』,以致我也聽過不少年輕人埋怨,父母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在孩子眼中,父母愛的,只是他的能力、表現和行為」。說到底,孩子渴求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同行者,為人父母者,勿讓自己成為把孩子推落網絡深淵的幫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升中攻略:過首關免「大抽獎」煎熬 自行選兩校 一搏一穩勿屈就

(蘇智鑫攝) 尚有3個月,今屆小六學生便要踏上升中選校之途,第一關要經歷的,將是「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倘若學生能夠在此階段成功取得學額,就可鬆一口氣,毋須再承受「統一派位」階段(俗稱「大抽獎」)的煎熬。但「自行」講求個人實力,小朋友想提高勝算,事前就要做足準備工夫。趁還有少許日子,一於聽聽專家教路,了解多些「自行」階段的遊戲規則,看如何增加入讀心儀中學的機會! 文:沈雅詩 小模特兒:蔡子濤、孫凡勻、李宜霏、陳敏兒 不少學校收生不單看學生成績或能力,亦重視家庭教育,因此愈來愈多中學在升中面試時,要求面見家長。(蘇智鑫攝) 根據教育局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官津中學在「自行」階段,可預留不多於30%的中一學位自決收生。而每名學生,則不受地區限制,最多可申請2間中學。究竟在這個階段,學生是否值得向外闖,一博區外的學校呢? 報名校前衡量孩子表現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負責統籌升中事宜的陳慧詩主任認為,要視乎外闖的原因,若家長是想替子女報讀傳統名校,那就要撫心自問,自己孩子的實力有多少?「很多名校,每年都出現超額申請10至20倍的情况,校方不會接見所有申請人,往往只面見在原校考全級第一名的學生。所以,家長必須先衡量,自己小朋友在成績、品行、課外活動、服務、獎項等方面,是否都有卓越表現,兼且口才了得,否則,就白白浪費了一個『自行』選校的機會了。」 陳慧詩(蘇智鑫攝) 但如果是由於所屬地區學額緊張而考慮在「自行」階段跨區申請外區的中學,陳慧詩則認為策略上值得鼓勵,「以觀塘區為例,學位非常緊張,多年來在『統一派位』都需要向其他地區借位,那麼,家長就不妨在『自行』時,考慮一下其他學額較充裕的地區了」。 地區學位緊 不妨試跨區 至於整體選校部署,由於每名學生都可以申請2間中學,她建議「次序1」(首選)可稍為「望高一線」,「次序2」(次選)則宜抱「穩中求勝」的心態。「『望高一線』的意思是,如果你本身是band 1中或尾的,可越級挑戰band 1頭的學校;band 2頭的學生,又可嘗試報考band 1中或尾的學校,因為此階段可靠面試取分,即使成績未必是最優秀的學生,若面試表現佳,也能幫上一把。但次選那間,就應該選一間和自己banding相若又心儀的學校了。」但陳慧詩多番強調,在「自行」階段,不論首選或次選,申請人都必須選擇心儀、若被錄取也不言悔的學校,「一定要真心喜歡的,千萬不要屈就,也毋須過於『穩陣』而選一間banding比自己低的學校。試過有學生明明是band 2的,但為求保險,卻在『自行』選了一間band 3學校,結果被錄取了,他又覺得後悔,那就沒辦法了,因為『自行』收了,學生便不能參加『統一派位』,如想轉校,唯一機會,是待第三階段去叩門」。 必須心儀 倘錄取不能「抽獎」 另外,她又提醒家長,在「自行」選校時,要留意每間學校的計分標準,「假如兩個成績相若的學生,一個口才佳,一個較內斂,口才佳的那個,當然可以選一些面試佔分比重較大的學校,因為機會較高;內斂的,可選一些面試佔分比重較小,或者看重品行或其他能力的中學,但大前提都是心儀的學校,寧缺勿濫,因為就算『自行』失敗,在『統一派位』仍然有機會」。 在「自行」階段,不論首選或次選的學校,申請人都應該選報最心儀的,因為此階段若被取錄,便不能參加「統一」派位,所以同學必須想清想楚,避免後悔。(資料圖片) ■2020/22年度中學「自行分配學位」階段 申請日期:1月3至17日 ‧不受地區限制,每名學生最多可申請2間有參加派位的中學 ‧學生須直接向心儀中學申請 ‧收生準則由中學自訂 公布日期:3月31日 ‧正取學生的家長將獲通知,但此通知並非正式的派位結果,家長毋須就此向校方作出回應 ‧如獲通知的學生,同時也獲不參加派位的直資中學錄取,家長需要在兩者中作出抉擇。若家長決定放棄直資學校的學位,需要在4月8日或之前通知該校,並取回已簽署的《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的正本 ‧學生如獲派自行分配學位,家長不用在統一派位階段填寫選校表格 ‧未獲派自行分配學位的學生,會經統一派位程序分配中一學位 ‧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派位結果將於7月12日與統一派位結果一併公布 由踏入校門一刻,面試已經開始,因此在等候期間,同學宜拿出書本安靜閱讀,切忌把玩手機。(蘇智鑫攝) 模擬面試   準備6大題型 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官津中學除考慮申請人的學業成績、操行,面試表現亦是重要一環。資優教育中心創辦人朱慧茵(Miss Chu),曾在傳統著名小學任教多年,她說,香港的授課模式仍偏向被動,學生「聽多過講」,就算成績優秀的一群,都未必人人有能力組織意見,有條不紊地去表達,因此,學生想在面試時有出色表現,就要急起直追,平日多模擬練習。 Miss Chu綜合多年教學心得,歸納出6大面試題型,學生宜作出針對性準備: (1) 自我介紹 .你有什麼個人興趣?你最愛哪個科目?請分享小學生活最難忘的經歷。 作答技巧: 回答這類題目,同學緊記提供答案後,必須作出解釋:我的興趣/喜愛的科目是_______,因為我喜歡_______。 若是分享難忘經歷,就需要組織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表達感受和體會:我曾_______,最後_______。這件事讓我學懂了_______,我以後_______。 (2) 1分鐘短講 .用3個詞語創作有意義的故事,例如:颱風、工具與練習。 作答技巧: 學生宜運用起、承、轉、合的敘述技巧去設計故事,並在當中設定至少兩個主角,這樣較容易刻劃情節。最後,可用少許個人感受「從此以後……」作結。 (3) 單詞短講 .圍繞一種日常生活物品解說,例如:八達通、智能電話。 作答技巧: 可把主題拆細成幾個部分闡述,先是「這是什麼?」(八達通是香港常見的支付系統,透過內置晶片於接收器上拍卡,即可完成付款……),之後談談它的「影響」,影響先從個人、朋友/家人說起,再延伸至社會/世界。最後,作出總結(所以我喜歡使用八達通,因為……)。 (4) 開放式題目 .有什麼比金錢重要?為什麼? .請用一種動物或物件來形容自己。 .這次疫情,帶給你什麼體會? 作答技巧: 學生應選擇一些正面、有正能量的答案,例如「我認為健康比金錢重要」、「我會用綿羊/兔子(淳樸)來形容自己」,繼而作出合理解釋(原因),之後引入經歷(我平日……)、感受(我覺得……),帶出得着(我學到……),最後作小總結(所以……)。 (5) 選擇式題目 ‧(有選項)如果要在冷氣機、洗衣機、電腦和雪櫃中捨棄一樣,你會選擇什麼? ‧(沒選項)如果你是學校的校長,你會選擇刪除哪條校規及加入哪一條新校規呢? 作答技巧: .回答有選項的題目,例如捨棄一樣電器,可先逐一解說各選項的特性,然後說明捨棄它們會帶來什麼後果,最後再取其輕,作出選擇(結論)。 .回答沒有選項的題目,學生可替自己設定選項,以收窄題目的範圍。以刪增校規為例,可先羅列幾則校規(我們的校規包括學生必須每天準時回校上課、保持校園清潔、課堂期間不得擅離座位……),之後選擇刪除其中一則(刪除不得擅離座位),並作出合理的解釋。繼而想想刪除這則校規後,會衍生什麼問題,再從「補救」的角度,新增一條校規(只可離開小休不可超過5分鐘),讓答案更顯工整。 (6) 是非題 .你是否贊成中學禁止中一學生外出吃午餐的規定?為什麼? 作答技巧: 不論你選擇贊成或反對,都應該把兩者略作分析。例如贊成的原因,是怕中一生未熟悉學校周邊環境,易生意外;反對的原因,是此舉會令學生感覺受約束,有礙投入中學生活。然後權衡利害,作出選擇,並說明你的理由。 朱慧茵(受訪者提供) ■小組面試 5招製造加分位 除個人面見,很多學校都有小組面試環節,Miss Chu表示,要在同組對手中突圍而出,不單要勇於發言、言之有物,還要適當地運用小技巧,為自己製造加分位。她傳授以下5招: 1. 要與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及禮貌的態度,時刻保持微笑 2. 別人提出跟你不同的意見時,要表示明白和理解,小組面試不是要「拗」贏所有人 3. 自己發言完畢,可用提問形式邀請下一個同學表達意見;或嘗試引導話題,讓組內較少發言的人有機會發表意見,塑造樂於助人的形象 4. 當同一意見出現較多時,可主動以歸納法,先總結各人的想法,讓老師知道你一直專心聆聽,之後才說出自己的意見 5. 在意見兩極時,則可擔任協調者角色,嘗試找出不同意見者都能接受的觀點 參與小組面試時,要與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不管是否同意對方意見,也要保持微笑。(蘇智鑫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5期]                

詳細內容

應節手工:月餅模循環再用 DIY月餅蠟燭 香噴噴迎中秋

今天就是中秋節,相信大小朋友都已買了月餅,準備好可愛燈籠應節!如果家中有剩餘或準備棄掉的月餅模,不妨拿來做一個月餅造型的蠟燭,不但可以廢物利用,而且還可以延長節日氣氛! 家長協助:Sharon(左)說,使用電熱爐及溫度計等用具時,家長可代小朋友處理,以免發生危險;而溫度和時間視乎環境會有所不同,製作時可留意蠟材狀態。(朱安妮攝) 月餅造型蠟燭切開後可看到裏面的蓮蓉和蛋黃,幾可亂真。(朱安妮攝) 材料(朱安妮攝) ◆材料: 蜜蠟 50克 大豆柱蠟 30克 蠟燭芯 1條 油性顏料、香薰油 5毫升 用具: 月餅模、不鏽鋼煲、電熱爐、溫度計、量度磅、牙籤、攪拌棒(雪條棍亦可)、紙杯3隻、小號畫筆 ◆製作方法: (1) 熱熔蠟材(朱安妮攝) (1) 熱熔蠟材 先把80克蠟材熱熔再混合至液態,可依個人喜好加入約5毫升香薰油。 (2) 製作「蛋黃」(朱安妮攝) (2) 製作「蛋黃」 將10克蠟材分至其中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蛋黃色,攪拌至半固體狀(比泥膠狀軟一點但不滴流,溫度約40℃),用手揑成圓狀,放在一旁待涼直至變硬。 (3) 製作「月餅皮」(朱安妮攝) (3) 製作「月餅皮」 將30克蠟材分至另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淺啡的餅皮色,攪拌至約55℃。把蠟倒進月餅模,打圈至蠟液鋪滿餅模內圍(約3毫米厚),待涼。剩餘的「月餅皮」蠟稍後會再用,可一直以熱溫保持其液態。 (4) 製作「蓮蓉」(朱安妮攝) (4) 製作「蓮蓉」 將40克蠟材分至最後一個紙杯,加入油性顏料調至深啡的蓮蓉色,攪拌至約55℃,再倒進已有「餅皮」的月餅模中至半滿。 (5) 加入「蛋黃」(朱安妮攝) (5) 加入「蛋黃」 待約2至3分鐘至「蓮蓉」表面變固體,加入「蛋黃」,再把剩餘之「蓮蓉」倒入餅模,頂口餘留約5毫米空位。 (6) 餅皮封頂(朱安妮攝) (6) 餅皮封頂 等待2至3分鐘至表面變固體,最後加入10克的月餅皮封頂。 (7) 等待脫模(朱安妮攝) (7) 等待脫模 把月餅模放至穩定位置,在月餅中心放一支牙籤以便加入蠟燭芯,等待大概1小時完全涼透便可脫模。 (8) 放入蠟燭芯(朱安妮攝) (8) 放入蠟燭芯 脫模後,可在表面塗上顏色令餅皮更有焗烤感,拿走牙籤,放入蠟燭芯,完成。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Kelvin Chiu 示範:Sharon@enlightenthehope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34校網 領島校長勇於創新 課程大改造 孩子如獲至寶

在家長圈子中,大家會把名氣不高、「叫座力」一般的學校戲謔「寶校」,家長們亦避之則吉。但其實在新一輪校長退休潮下,近年不少「寶校」已換上新校長,接棒的,更不乏年輕一輩,他們的創新思維,有望為學校帶來一番新氣象。《HappyPaMa教得樂》推出全新欄目——區區有「寶」校,將帶大家深入各校網,蒐羅有真正做到家長和孩子心目中的「寶校」,就像我們第一期的受訪者,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說的,是人人都當「寶」的寶校。 李安迪走出安舒 自我挑戰 來到何文田、有60多年歷史的天主教領島學校(領島),推門進入校長室,坐在辦公桌前的,是去年履新時,才38歲的李安迪校長。李安迪上一份教職,是在沙田區一間近年人氣急升、不愁收生的小學當副校長,但他卻毅然走出安舒區,來到這間在34校網被喻為「寶校」之一的學校「坐正」做校長,為的是想挑戰自己,「如果在一間本來已經很好的學校做管理層,你再努力,也只是錦上添花,喜悅感未必很大;但如果我能夠把一間『寶校』成功轉型,變成一間真真正正人人都當『寶』的學校,那種成就感、這些經驗,肯定是千金難求」。 學校「疫」流而上 人人都當寶(黃志東攝) 李安迪去年上任不久,即遇上本港新冠病毒疫情第三波、第四波,全港學校停課,於是他馬上利用自己IT背景的優勢,火速重整領島的網上平台,「根據我以往推e-Learning(電子學習)的經驗,學校是需要一個比較統整的平台去處理停課安排的。領島以往只用一個操作簡單的平台去做線上課堂,學生交功課,又用另一個平台,我覺得情况不理想。於是用2星期時間,替學校轉用了另一個平台,它可以做線上課堂之餘,又可在教學時加插互動白板、討論區、玩小遊戲,兼可派發、收集功課,方便很多」。 學校不斷改善課程,提升教師的教學質素,課堂設計着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引發學習動機。(黃志東攝) 建網課框架 為教師「補底」 硬件固然重要,但提升線上教學質素,才是李安迪重中之重的任務。「我每日都會觀課,然後歸納要點,再給意見。後來,我們建構起共同的網課框架,每一堂,老師都要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而課堂上的活動,亦必須要和這個目標掛鈎。落堂前,就預留少許時間做進展性評估,檢視學生所學。」由於遙距教學有一定難度,他遂請來在電子教學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同行來替其團隊「補底」,「我們的老師開眼界之後,就漸漸懂得如何設計一個好玩、能提高學生參與度的網課。例如有些會用故事形式、歷險遊戲去串連課堂,有些則用白板、開breakout rooms(分組討論室)增加互動」。 學校全面推行電子學習,上學年並以四年級做試點,開展BYOD(自攜裝置)計劃,今年會擴展至四、五年級。(黃志東攝) 見微知著,記者翻開領島在停課時所編排的網課時間表,非常人性化,就感受到這個年輕校長,是心思細密的人,「沒可能把實體課的時間表,直接搬去線上課的,要顧及小朋友的生理需要」。他說,考慮到網課期間,學生需要長期聚焦於電子產品,於是把每節課時濃縮到25分鐘,每節之間又設15至25分鐘的休息時間;為減輕家長的壓力,每天午膳前撥1節作導修課,由教師幫學生解決當天功課上的難題;下午則有線上多元學習活動,務求在停課下,學生都有健康的全人發展。 參考國際學校的做法,把學生的視藝作品、功課佳作貼在班房走廊,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欣賞,也是對「貼堂」學生的一種鼓勵。(黃志東攝) 獲教局認同 培養學生軟能力 結果這一疫,為李安迪成功打響頭炮,也令大家對領島另眼相看,「去年教育局派員到來視學,很開心得到局方認同,他們特別讚賞我們在停課期間的安排,讓學生無論在學習及情緒上都得到最好的支援;香港教育大學更邀請我們的團隊去為他們的準老師做培訓,分享如何規劃一堂出色的網上課堂」。該校更剛獲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授憑,於今個學年,在學界肩負起推動電子學習及科普教育的重任。 新官上場,很多人都選擇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觀望態度,但連串舉動,都反映出李安迪是勇於變革、敢於創新的先鋒,「我常對家長說,學校不改變,其實便對不起小朋友。因為若用很傳統、以往的做法,是應付不到小朋友未來的需要」。他心中的願景,是要打造領島成為21世紀的天主教學校,「我們有足夠的課時,讓小朋友從做中去學習;有足夠的課時,讓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價值觀,亦有足夠的課時,讓每個小朋友去發揮他的強項」。 為打造領島成為21世紀的天主教學校,學校今年加入Leader in Me(領導力培訓)課程,重點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領導能力。(黃志東攝) 辦活動接觸家長 建立口碑 為落實這幅藍圖,領島今個學年繼續改善課程,「我們加入了Leader in Me(領導力培訓)課程,每周1節,目的是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領導能力;亦有Learning by Doing(動手做)時段,每周4節,重點培養學生不同的軟能力,包括解難、溝通、合作、創新等未來社會需要的重要技能」。另外,亦會延續上學年開展的BYOD(自攜裝置)計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上學年,學校一連多個周末舉辦社區教育活動,透過不同的學習主題,接觸區內的家長和孩子。(受訪者提供) 34校網是本港4大名校網之一,校網覆蓋17間資助小學,包括很受家長歡迎的協恩中學附屬小學、聖羅撒學校、陳瑞祺(喇沙)小學等,領島要在當中分一杯羹,是歷任校長一直面對的難題,「其實今次疫情,不論本校家長、同區幼稚園校長,他們都看得出我們的努力、學校的改變,而上學年,我們亦透過多場不同主題的社區教育活動去接觸區內的家長,口碑漸漸傳開了。我都收到幾位家長打電話來,表示想幫小朋友插班讀小二、小三,對我們的團隊來說,是十分鼓舞的」,李安迪說。 問李安迪可有信心,在他掌舵下,能幫助領島成為家長學生們的「珍寶」?他這樣答:「我相信領島學校,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為區內別具特色的學校,它不再是以前大家所指的那種『寶』,而是一個寶藏,在家長心目中是一間寶貝的學校,小朋友來這裏讀書,就好像如獲至寶!」 ■有片睇︰bit.ly/3AiWBCx (有片睇) 後記:受父薰陶立志執教鞭 30多歲就當上小學校長,年輕、有魄力、敢於創新,是李安迪最大的本錢。(黃志東攝) 一間學校怎發展,很看掌舵校長的性格,認識李安迪校長多年,聽過他執教鞭的故事,我相信他真是有能力「做起」領島的。話說李安迪受在中學任訓導主任的父親薰陶,自幼已立志當中學教師,可惜讀大學時碰上SARS爆發,主修生物科的他,已預視到畢業後未必容易在中學找到教席,也認同父親所言,「育人」的工作,應該從小做起,遂改變主意,希望在小學工作,「但我讀理科,當年很難在小學找工作,因為很多校長都覺得數學、常識科人人都可以教,他們只想請中、英科老師。於是,我膽粗粗去中大報讀中文科PGDE(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沒想到他們會收我,之後,再由一個原本不懂普通話的人,靠死記爛背,通過了普通話基準試,成功當上小學中文科老師」! 有趣的是,李安迪在學界最廣為人熟悉的,並非語文科上的發展,而是他「IT達人」的背景,他現分別是「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創新社群領袖和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執行委員會委員,原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他透露,初出茅廬時,獲慈幼學校時任校長聘請任教電腦科,「校長說我年輕,對電腦一定有認識。但其實我只得『半桶水』,不過,本着『做好呢份工』的心態,就不斷進修」。領島有這位不怕困難、敢於嘗試的校長主持大局,肯定會有一番新氣象。 天主教領島學校(受訪者提供) ■INFO 天主教領島學校 校網:34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天主教 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 創校年份:1955 校訓:明辨篤行 地址:何文田俊民苑 電話:2713 9233 網址:www.lingto.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