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兒童扁平足要處理嗎?

兒童扁平足是很普遍的情况。有資料顯示,約四成半2至6歲的幼童,以及一成半8至13歲的兒童都有扁平足現象(註)。雖然家長們都有聽過,扁平足會隨時間好轉,不需要處理;但又擔心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後遺症」,那該怎樣辦呢? 控制體重 選適合鞋履 扁平足一般是指腳內側縱弓塌陷(圖a)。2歲前的幼兒,因腳底的肌肉尚未發展,所以大部分都有扁平足。足弓約於2至10歲間逐漸成形。扁平足可分為功能性(flexible)及病理性(rigid)兩類。功能性扁平足佔九成以上,足弓只在負重時塌陷;病理性扁平足,則指足弓即使在不負重情况下亦塌陷,這可能是因先天不正常的足部骨骼融合所致,或要透過手術處理。 圖a(作者提供) 扁平足的成因及誘因有以下: .家族遺傳 .腳底肌力較弱 .肌腱、韌帶支撐不足 .肥胖 .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過緊 .慣性「W」坐 .穿著過軟、過寬及沒有足弓承托的鞋履 長期因足弓下塌而減低足弓的彈性緩衝,足底直接受壓,可引致以下症狀: .腳踝、膝關節及腰背痛 .下肢容易疲倦 .平衡感減低,走路、跑步時容易跌倒 .因負重偏向腳內側而令腳跟及大腳趾外翻 .易生腳繭 .步姿異常 對於沒有症狀、沒有誘因的扁平足,只需要定期觀察。 若有以上提及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除注意體重控制、避免「W」坐姿,以及選擇適合的鞋履/鞋墊外,家長亦可指導兒童做一些家居運動,以紓緩症狀。 1. 伸展小腿 (圖b) 圖b(作者提供) 弓箭步,雙手扶牆,伸直背部,雙腳掌向前,身體重心推向前至小腿後有拉扯的感覺,維持10秒,放鬆,每腳重複5次。 2. 強化小腿和核心肌群 (圖c) 圖c(作者提供) 保持挺胸收腹,以腳尖走路約2分鐘。 3. 強化腳底肌肉 (圖d) 圖d(作者提供) 將腳趾拉向腳底,收緊腳底肌肉,提起足弓,維持5秒,放鬆,以10次為1組,重複3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陳慧雯及胡凱菱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註:Evans AM, Rome K. A Cochran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flexible pediatric flat feet.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1 Mar; 47(1):69-89. PMID: 21448121. 文:區美娟(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教大GPS:培育學生媒體素養能力

香港教育緊貼科技發展步伐,學習也靠攏網絡世界,加上智能手機及電子屏幕產品日漸普及,學生接觸互聯網的機會相應地提高,使用者的年齡亦有幼齡化的趨勢。在這信手拈來便會有無窮無盡資訊的時代,學界開始着力發展媒體教育,以裝備學生應對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當全球資訊快速流動之時,我們亦需面對由網絡媒體衍生的各種潛在風險。近年,社會對學生使用互聯網的安全問題、網絡詐騙及欺凌議題日益重視。 辨別網絡陷阱資訊真偽 綜觀現時香港的小學教育課程,資訊科技教育仍側重於提升學生的電腦應用技巧層面,例如文書處理、簡報製作、繪圖。相反,忽略了教導學生安全使用互聯網去搜尋和瀏覽資訊、正確利用社交網站去接收/發放信息、設定私隱以保障個人資料、認識網絡權利及責任等。因此,培育學生的媒體素養能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及社會所關注。有見及此,筆者與前線教師設計一套媒體素養課程,目的為建立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正面品德,提升他們對保護網絡個人私隱的警覺,並加強批判思維能力,能學會辨別網絡陷阱及分析媒體資訊的真偽。 與孩子一起討論 提高敏感度 筆者在此舉出一個分享例子,說明家長可如何與孩子一起探討媒體的特性,從而增強他們對資訊可信度的判斷力。首先,家長可向孩子展示不同類型的新聞媒體,並在網絡選取一則資訊作為例子,讓孩子討論哪些內容是屬資訊性報道,或是按照個人感想而發表的?這可讓他們思考一下在網上新聞媒體及個人社交媒體所得到的資訊有何不同,從而分辨兩類媒體所報道資訊的可靠度,並讓孩子明白,資訊若來自媒體機構會較個人社交媒體來得可靠。媒體機構在發布前會確認資訊的來源,報道時要向傳媒界別及公眾負責。而個人社交媒體屬大眾平台,讓大家以輕鬆、有趣的方法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從比較這事例可帶出來自媒體機構的資訊內容較準確和客觀;而個人社交媒體的資訊則趣味度較高,兩者各有優點。與孩子一起討論,目的是使孩子在網絡世界獲取資訊的敏感度能有所提高。 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而科技的進步,確實帶來了不少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亦不容忽視。在追趕網絡媒體發展步伐的同時,家長亦可共同為培育孩子的媒體素養而謀求各種應對方法。 註: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及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前線教師,攜手設計了一套「電子網絡急救達人」的課程,歡迎學界使用。 文:張作芳(聖博德學校校長)、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一碗靚湯 無盡母愛

「飲多碗湯呀!」是不少港媽的口頭禪。港人無湯不歡,不論是老火湯、滾湯還是燉湯,飯前飯後總習慣來一碗。湯控媽媽黃詠(Irene)愛烹飪,特別喜歡研究及為家人熬製營養湯品,這促使她由全職媽媽成為湯包品牌創辦人,希望將健康養生理念推廣開去。 Irene和一雙愛喝媽媽牌靚湯的兒子。(作者提供) Irene育有兩子,曾是小學教師、補習學校導師的她,在大兒子1歲時,決定回歸家庭,全職照顧孩子,她笑說:「做媽咪好正!」即使24小時on call,全年無休,但每天見證孩子的改變,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烹飪美食,Irene便心滿意足,再忙再累都覺值得。 一晃眼,就過了8年。眼見妻子對着孩子轉,丈夫心疼她:「你有什麼事情想做?當孩子再大一些,不再那麼需要你時,我怕你會失落。」Irene如夢初醒:「真的好久沒為自己考慮,我應該要找回自己,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 研西式湯包 兒子當靈感男神 脫離社會好一段時間,Irene一時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回想過去,她做的最多且最享受的事就是煲湯:「湯是媽媽的味道,湯溫暖的不止胃,還有心靈。」不如就從孩子都愛的湯着手吧!從她的觀察,市面上的湯包產品,大多是中式湯包,西湯基本上都是罐頭味精湯。歐美不少地區都將湯作為主菜,除了能喝,也能當正餐吃,所以無味精、無防腐劑的西湯湯包有很大的開拓前景。 從未涉足飲食行業的她如何開拓?Irene坦言兒子是「靈感男神」:「兒子小時候偏食,不喜歡吃西蘭花,我曾嘗試打碎西蘭花後再加上洋葱,熬成口味清甜的西蘭花濃湯,他們非常喜歡喝,還能舉一反三應用到其他營養豐富的蔬菜上。」 煲靚湯,難不倒Irene,但如何變成湯包,翻熱即飲就有難度。她不厭其煩地研究食材,修改食譜,一年才研發出幾款湯品,「一邊湊仔一邊研發,品牌發展得比較慢,但我不着急,我希望尋找適合的天然食材,熬出最鮮美的味道。湯包裏還濃縮着我對兒子的愛,我想我的客人喝起來也能感受得到」。 與時代接軌 先學過濾資訊 生活在資訊時代,拿着一部手機,社交帳戶的群組裏每天傳出大量信息,既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也不免讓人產生焦慮,「別人家的小朋友已經會背誦詩詞了!別人家的孩子拿獎了!別人家的孩子考級又過了!別人家的孩子……」Irene也曾感受到來自網絡的精神壓力,當媽10年,她愈來愈感到,做潮媽要跟時代接軌,接受四面八方的資訊,但更重要是過濾不必要的資訊,選擇適合自己和家庭的路,再加一點冒險精神,帶領家人向前走。這就和熬老火骨頭湯要先「汆水」一樣,不先去除肉中的血水、雜質、油脂及腥羶味,哪來一碗肉質鮮美,回味無窮的靚湯呢?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時機成熟 孩子自然成長

我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已跟我們同睡。當時,我也像很多新手爸媽一樣,獲教路要自嬰兒時培養孩子獨立,就算BB夜半嚎哭,也要「狠心地」任由他們哭,哭累了就會自然入睡,久而久之便學懂自己睡云云。我一直對此說法存疑,心裏想:嬰孩不懂言語,三更夜半最需要至親呵護時,卻如何哭喊呼求也得不到回應,多麼令人絕望啊!我自問不忍心,更不願讓孩子有這樣的童年烙印。 記得我的小兒子半夜睡得矇矓時,一雙小眼睛仍緊閉着,若他摸到媽媽在身旁,便會安心地繼續睡到天明;若摸不着,就會起牀找我去。縱有很強的信念,我也曾像很多父母般有過一刻的擔心:孩子這麼黏我,要到幾多歲才能獨立呢? 獨立前滿足對安全感索求 偶然聽到朋友分享,說認識一個外籍媽媽,她的兒子是絕對的「去到邊跟到邊」,但孩子9歲後卻忽然獨立起來,不再做「跟得兒子」,更能自顧自地做任何事。當刻聽罷,為這個媽媽的耐心和愛心所感動,無形中也為當時仍繼續被孩子黏着的我,給了鼓勵與希望。 如是者,我的兒子8、9歲時仍繼續跟我們同睡,即使他眼見姊姊已在自己房間逍遙快活,愛玩的他仍「不為所動」。其實他也不是沒試過,只是最終還是覺得睡到半夜有媽媽在旁會比較安心。我沒有勉強,老公也跟我說,孩子最多只會跟我們同牀十年八載,要好好珍惜這段親子時光呢。 奇妙的事突然發生了!兒子滿9歲後不久,外傭離職,她的房間騰空了,兒子之前曾戲言若外傭走後他可能會進駐,想不到他真的這樣做,更看似很有策略:他先在房內放了深愛的玩具、個人物品,包括上學的書包課本。隨後他日間在那房間活動,晚上則回我們的房間睡;後來一周有幾天在自己的房間睡,再過不了幾星期,他已經很確定地告訴我們,可以自己睡了。 按孩子步伐 爸媽耐心陪伴 當我還狐疑孩子幾時才會自己睡,他卻一下子獨立起來,就像那個外籍媽媽的經歷般,我們不催促,只待時機成熟。我慶幸自己和老公都有這樣的愛心耐心靜待這一天的到臨——原來當孩子覺得安心了、依賴夠了,就會自立起來。一切也是按孩子自己的成長時間表、自己的步伐和意願去安排,爸媽只是從旁陪伴,適時給予肯定。 回想起來,這個自然的自立,可能在外傭姐姐離開前3個月便開始出現:有天我要提早上班,由於一般是我帶他上學,本想問兒子那天要由外傭或爸爸帶,豈料他卻搶先說想試試自己獨自上學!我最初也確有點擔心,但同時也想讓他透過體驗去學習、成長。其間,他試過忘了按鈴遲幾個站下車,也有試過上錯巴士,幸好他都懂得面對或找我幫助;在我看來,這些對一個人學習獨立成長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人生流流長,我們誰沒錯漏?重點是我們作為成人不視之為世界末日,孩子才有機會不斷在自己的嘗試中逐漸學懂修正及求救。這些成人看上去的「錯漏」,其實正是學會獨立的必修課呢! 善養是個同理並尊重孩子成長及自我需要的過程。能看到孩子安然成長是一種幸福,能有個與自己育兒觀念相近的伴侶並肩同行是另一種幸福。祝願天下孩子都能在爸媽的愛心和耐心灌溉下安然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 文:李慧敏(兩孩之母、善養教育支持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我的隊友不是豬

「你真係蠢過隻豬!」 有多少太太未曾這樣對你的丈夫說過?就算未說過,亦很可能想過! 夫婦間在家庭照顧上,就像一個秤,一方太重,另一方太輕,並不理想。怎樣才到達到平衡呢?秘訣是少詆譭(undermining),並且做4件事。 平衡夫婦關係四寶 1. 接納彼此的限制 無可否認,相對男性,女性在照顧家庭及小朋友上能力較強,尤其在上一代華人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文化影響下,照顧家庭可以說是已寫入女性的基因裏。 既然這樣,當我的丈夫照顧小朋友或家庭時達不到「標準」,也要接納這是他的限制,或許他的強項不在於此。 2. 安慰彼此的感受 夫婦的方程式不是1+1=2,我深信是1+1=1。 什麼意思?除了實際分工之外,更重要的是情感上彼此扶持。 我的丈夫不是一個善於表達感受的人,當我過於激動去批評他的時候,他不但不能立刻改善當前的情况,反而因為抑壓了負面情緒,下次做得更差。你有遇過這種情况嗎? 其實有時候,丈夫不是想做得差,而是有心,無力。所以當他似乎「又」做錯時,先顧及他的感受,安慰和扶持,反而有機會更接近你的標準。 從細微處 欣賞對方付出 3. 欣賞彼此的付出 獲讚賞是大部分人動力的來源。 不詆譭,取而代之是要多欣賞你的另一半呀!例如我丈夫在外辛苦工作養家,工作過後仍然願意回來照顧家庭,那怕只是一片刻和子女玩耍,仍要欣賞。欣賞你另一半的經營,不要輕看他的「手板眼見功夫」,因為正正是這些零碎又不起眼的片段,才能築起今天的家庭。 4. 建立彼此的自信 我身邊有一個男主內的家庭主「夫」,但在傳統的思想下,全職爸爸的角色很容易被人抹殺。他曾經和我分享他的掙扎,又因受人白眼而想過放棄。 如果是這些爸爸的另一半,欣賞、鼓勵、肯定他的堅持和付出,絕對是建立他作為爸爸自信的基石。就像全職媽媽的付出,需要丈夫的肯定一樣。不要讓言語摧毁爸媽辛苦的經營和付出。 文:馬舜潁(維護家庭基金網誌作者)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開學了:「一日一檢」講互信 家長同出力 重返校園 師生「小心疫疫」

特別「暑假」過後,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生分階段重返校園,直到今天(5月10日),所有中、小學已全校恢復面授課堂。疫下復課,教育局要求師生「一日一檢」,學校普遍採取信任方式處理學生呈交的快速抗原測試結果,運作大致暢順。但由於很多小學都未達九成接種率,加上師生對現階段恢復全日面授課堂有保留,料大部分小學在本學年仍會維持半日制。   「各位同學,請準備好及打開快測結果紀錄表給我們檢查」、「來這邊消毒雙手」、「排隊量體溫」……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自4月20日復課後,每朝上學時段,學校門口都有多名教師和家長義工站崗,不斷向準備進入學校的學生作出溫馨提示。 闊別校園3個多月,小學生終於可恢復面授課堂。(李紹昌攝) 消毒和量體溫已成為學生日常。(李紹昌攝) 家長早上義務站崗 做好榜樣 採訪當日,約有10名學生沒有填妥紀錄表,副校長樊文輝即時把關,帶他們到校務處。他對記者說:「我們首先要聯絡學生家長,確定同學早上究竟有沒有做快測?如果有,只是忘記填表格,那補填就可以了;但假如是沒有,那就要詢問家長,是否同意讓子女即場自己做快測。同意的,我們便安排小朋友在醫療室做,若不同意,同學必須留在校務處,直到家長前來協助,並獲得陰性結果,才可以上課室。」經了解後,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忘記填寫表格,少數則是獲豁免快測的康復者,只有兩名學生忘記做快測而需要即場補做。 將循學生在上學前忘記做快速測試,會被安排在醫療室即場補做。(李紹昌攝) 雖然教育局要求學校每天呈報校內是否有陽性個案,但也提供彈性,容許學校按校本機制收集數據。有個別學校要求學生須在校門出示快測棒,證實無確診才可上學,亦有學校要求學生拍攝並上載檢測結果作實,將循校長林德育則表示,校方沒此安排,強調以信任方式去處理,「在這個特別假期,我們都透過不同途徑接觸學生、家長,向他們表達一個信息,在疫情下,每個人都要出一分力,各自做好應該要做的事情。學校信任家長,也鼓勵他們給孩子做好榜樣」。 林德育(李紹昌攝) 盡力辦課外活動 暫不申全日面授 過去數波疫情,將循都盡力爭取空間為學生提供課外活動,「我覺得課外活動對學生的身心靈發展很重要。之前都安排在中午12:30放學後,讓他們留在學校玩一會兒,大約1:30便回家午膳」。然而在第五波疫情下,未接種疫苗的學生,不能參與在課堂外的非學術活動,「現在就要想想,假如某些課外活動,報名參加的學生接種率不高,可以怎樣安排?都要跟導師再商討一下」。 將循目前約七成學生已接種第一針疫苗,完成兩針的學生佔約五成,校方預計在5月尾,兩針接種率可提升至七成。林德育表示,該校暫時未達九成學生打齊兩針的恢復全日面授申請門檻,但即使達標,校方仍會選擇在本學年維持現狀,「一來確診數字未算十分低,二來學生聚在學校午膳是高危的,特別要考慮初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况且學校將在7月初完成考試,以往試後直至暑假,一向都是半天上學的,所以在8月5日本學年完結前,學校都不會申請恢復全日面授了」。 大天在洗手間門前地面貼上排隊線,提示學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黃志東攝) 設網上申報系統 方便家長補漏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下稱大天)同樣鼓勵學生和家長每天如實填寫《學生每天快速檢測紀錄表》,該校更設有網上系統,方便百忙疏漏的家長可即時申報。「開學後,確實有少許學生本身已在家做過快速檢測,但忘了填寫紀錄表,那家長只需登入學校專設的網上表格,即時補交資料便可;假如家長不懂上網,學校亦有專用手機可傳送文件到家長的手提,填妥傳回,學生便可以上課室。」校長周德輝說。 周德輝(黃志東攝) 在第五波疫情下復課,他說能做的防疫措施已「做盡」,「開學前做了全校消毒大清潔、噴灑消毒塗層,現在工友每天亦定時用1:99漂白水清潔校舍,每個班房亦開啟空氣清新機」。學校沒有區分「有打針」和「無打針」的學童座位,「不想帶來標籤和分化,况且在現實環境下,一般校舍的課室空間有限,根本座位與座位之間都沒可能有1米距離,既然大家都是坐得如此貼近,是否分隔『有打針』和『無打針』的同學,意義不大,做好空氣流通反而更實際」。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逾七成學生已接種第一針疫苗,校方預料,在本學年結束前,該校仍會維持半天上課模式。(黃志東攝) 防標籤分化 不按打針區分座位 根據教育局給學校的最新指引,學校可安排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並超過14天的學生,除下口罩做中等或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惟周德輝坦言,會保持觀望態度,暫時不敢貿然讓學生「除罩」。「本身體育科是需要安排學生做體適能考核的,但想到學生戴着口罩跑步,可能會有不適,但不戴口罩,始終有傳播風險。所以跑步這個環節,我們暫時採取拖字訣,假如未來一兩個月,確診個案再少一點,我們會再徵詢家長意見,由家長決定子女戴或不戴口罩跑步,甚至選擇不參加考核。」 在第五波疫情下恢復面授課,有學生做足保護措拖,除戴口罩外,也戴上防疫面罩。(李紹昌攝)   •檢測妙計 SEN童抗拒快測 閱讀社交故事助放鬆 芸芸學子現在每天早上都要做快速抗原測試,令人關注學童的感受,尤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智愛家長會在4月就政府這個新措施做網上調查,訪問了402個有SEN子女正就讀幼稚園或小學的家長,當中超過八成三受訪者表示擔心;逾八成五家長憂慮SEN兒童因未能成功做快測而無法回校上學,也有八成一家長擔心這個安排會令SEN兒童抗拒上學,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情緒。 調查:逾八成SEN家長憂礙學習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徐婉庭(Natalie)稱,有部分SEN尤其自閉症譜系(下稱自閉症)兒童,他們的確比較抗拒新事物、新安排,或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她解釋,這是由於自閉症小朋友常有不同程度的感覺信息處理困難,「有些平日也不喜歡別人碰他的臉,更何况撩他的鼻孔,所以對做快測會表現抗拒」。另外,有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他們比較好動,要坐定定給採樣,亦是比較困難。 徐婉庭(受訪者提供) 該會早前出版《上學前要做檢測》來幫助家長,以社交故事方式向自閉症學童預告相關措施,「閱讀社交故事的作用,是預先告訴小朋友檢測的程序是怎樣的,假如在過程中遇到不適,他們可以怎樣幫助自己。當孩子預先知道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情,可有助他們減少緊張情緒,並較易配合整個流程」。但Natalie強調,每個小朋友的特性都不一樣,家長有需要時,可在內容上作出調節。 毛公仔「演習」 合作有獎勵 她又提議,家長可考慮和小朋友一起用毛公仔演練檢測程序,「可找毛公仔作示範,也請孩子想像一下,如果毛公仔中途鼻子痕可怎麼辦?藉着『動手做』,讓他們更清楚了解整個程序」。假如小朋友平日沒有丟擲東西的行為,在採樣時,可讓他們拿着喜歡的物品,例如毛公仔、零食,此舉有助紓緩緊張情緒,提升忍耐力。「對於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小朋友,可推行獎勵計劃,例如完成多少次就有小獎勵;但要留意,假如孩子能力不高,即時的獎勵,例如每次合作完成檢測後,便獎勵他們吃少許零食,這會比較實際。」 反抗勿強迫 休息5分鐘再做 Natalie再三提醒,家長每天早上都要預留充足的時間幫SEN孩子做檢測,因為未必一下子便成功。萬一小朋友鬧情緒或反抗,家長首先要停下來,避免強行採樣,也要以同理心告訴孩子,理解他感到不適,可先休息5分鐘,「家長要同步用計時器或圖卡,清楚提示小朋友休息時間是5分鐘,並非無了期的,待他冷靜下來便要繼續嘗試」。 家長可利用協康會出版的《上學前要做檢測》,讓自閉症學童事先了解快測流程,以減低他們的恐懼感。(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楊局長拍片鼓勵考生

王師奶要為自己臉上貼金,同是鼓勵,局長就遲過小婦人以「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一步。遲到好過無到,他說文憑試係考生人生其中一個挑戰,寄語考生「沉着冷靜,靈活應變,勇於嘗試」。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鼓勵考生當然也合適。入到試場,有點緊張是正常,「沉着冷靜」是需要的,如果不夠冷靜,騰雞兼慌失失,顧得頭來唔顧得尾,這科成績就係咁「大」了;「靈活應變」在考試中好重要,最顯淺的例子是有5條題目,答完第一題,第二題有點困難,除了「沉着冷靜」外就要「靈活應變」了。不要給第二題卡住,轉答往下的題目,這樣的處理小學教師都教過,可是入到試場,有時會像被鬼掩眼,完全不靈不活。楊局長這兩個寄語是對的,可是第三個「勇於嘗試」就要斟酌了。 考試求穩陣 宜選安全答案 局長,小婦人不是玩對抗,在雞蛋裏挑骨頭。在做人態度上「勇於嘗試」是對的,也是積極的,胡適先生也說過「自古成功在嘗試」,但在考試作答時而勇於嘗試,小婦人就不大贊同。考試是有技巧的,穩陣大於一切,考試是爭取分數,一分就是一分,考試決非嘗試的最好時刻,何况仲要「勇於」添!不論什麼情况,面對難以決定的答案,千萬不要嘗試這,嘗試那,要選擇一個最安全但可能得分較低的答案。正如奧運會的跳水、花式溜冰運動員在某個階段寧選擇難度較低、安全程度較高的動作,不會貿貿然「勇於嘗試」,除非自知成績落後到無可挽回,不得不背城借一,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小婦人知道此論調未必人人認同,但確是自己歷來的考試策略,不討論了,就以各師各法一詞作結。 有志不一定成功 楊局長還邀請本港重劍好手江旻憓為考生打氣,江小姐在國際劍聯最新公布的重劍世界排名第八,她可說文武全才,同時是美國名校史丹福的高材生(王師奶不喜歡報章常用「學霸」這詞),江劍后祝應考DSE考生身體健康和「Good luck」很有意思。江劍后以身作則,讀書讀得叻不是一切,還要有健康體魄去發展未來的人生。楊局長說文憑試是人生其中一個挑戰,一啲都無錯,因為讀了十幾年書,食粥食飯靠呢鋪。有幸手拿8個5+,榮登狀元榜,大學任你揀,就大可乘波音747去羅馬;就算不中狀元,入到公立大學,也可坐直通車去羅馬,但無一樣緊要得過健康。 局長最後語重心長勉勵考生,囑咐考生銘記「有志者事竟成」。很多成功都因為有志加堅持,這鼓勵是正面的,每個年輕人都應早早立志,抱不成功不罷休的態度,正如新聞主播梁思齊說「專心應戰,搏盡無悔」。對年輕人當然要說正面和勵志的話,但容許王師奶這略有人生經歷的資深中年說一句泄氣話:「有志不一定成功,失敗的百分比也不低」。鼓勵年輕人的同時,如何提醒他們以寬闊的胸襟接受現實呢?兩難呀!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遊學,由學而豐收

早前看到一個有關網上日本遊學團的報道,那個以視像形式進行的遊學團為期兩日,每位收費750元,「行程」中領隊導遊不缺,還有互動工作坊,最有趣的,是學校還為學生安排訂購當地紀念品,這真算是非常真實的虛擬旅遊。 不少網民關心這類網上遊學團的性價比。我相信對許多家長來說,只要是有利子女學習的活動,價錢不會是考慮重點。因為無論是網上或實體的遊學團,家長最關心的,是參加目的是什麼?子女能有什麼得着? 在我任職的學校,學生參加遊學團需接受面試甄選。那些答不出參加目的,或只為陪同學去遊玩一番的學生一定不獲入圍;也有學生本無興趣,父母反而更為着緊,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希望子女出外見見世面,培養自立以至社交的能力。假如真的這樣想,這類學生或許參加相關訓練營還好。也曾聽聞有學生對景點的講解毫無興趣,最投入的只是買手信。遊學團費用動輒數千元,期望子女有得着是人之常情,但幻想參與後能脫胎換骨,便不切實際。當然,任誰都不希望子女在短短幾天所得到的,只是打卡、玩樂體驗或一大堆引人羨慕的手信。 我遇過收穫最豐富的學生,是真正對遊學目的地滿有認識和興趣:他預備的資料比學校小冊子還要豐富。聽講解、摘筆記、問問題,全是自動自覺。即使遇上文化差異、言語不通、食物口味不同,也嘗試明白、盡力理解。後來我發現,他那種對新事物的好奇,對跨文化的尊重,對學習的期待,全是自小培養的。 蘇菲參加學校遊學團的機會不多,記憶中是小學去過廣州,中學到過台灣,都是全級活動的安排,她才跟着去。畢竟她母親沒有着意推動她參與學校遊學團,太貴的捨不得,主題不合適的她沒興趣。如今回憶最深、體驗最豐富、同學話題最多的,是她們小六畢業野外歷奇營。 畢業野外歷奇營 訓練學生 挑戰家長 歷奇營為期5天,其間不得使用手機,不得與外界聯繫,只有學生遇上緊急事情,才能與家長聯絡。與其說是對學生的訓練,不如說是對家長的挑戰。記得有一晚,她們在野外紮營卻遇上黑雨,手機傳來許多家長群組信息,一班家長只能在難以入眠的晚上互相安慰。我不敢關掉手機,既不想錯失任何消息,卻又害怕收到什麼可怕消息。其後才知道蘇菲在渾身濕透中度過黑夜、挑戰了10呎高台跳海的體驗、吃過與同學合力炮製既難食又充滿歡樂的食物等。相信對她來說,這次歷奇營比以往的遊學團都更有意義。 雖說學校活動暫時停辦,大家何不趁此時候鼓勵子女觀看網絡旅遊影片網志(travel vlog),又或者到圖書館尋找感興趣的資料,培養好奇心與知識之餘,更能了解自己需要,那麼待各類活動復辦後,自能選擇合適的去參加。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孩子的家教

子女的行為是依照父母而來,換言之,父母的行為就是子女的榜樣。為人父母者,不是花了幾多錢為孩子報讀了幾多什麼班,或假手於人為孩子準備了幾多張刀、學習了幾多種「武功」,最重要,但偏偏現今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家教! 最近有港媽在facebook群組發文,說自己帶小朋友逛文具店時,只不過是損毁了一個盛載墨條(用來磨成墨汁)的包裝膠袋,竟被店員要求買下貨物,港媽迫於無奈只能畀錢。之後她說:「但如果件貨係價值$800、$8000、$80000,就因為整爛個包裝袋就要買咗佢。」 「細路仔係咁㗎啦」 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始作俑者」還好意思把矛頭指向文具店?相信不少父母都會左一句:「細路仔係咁㗎啦!」右一句:「佢仲細乜嘢都唔識!」再加多句:「你大人大姐都好意思同細路仔計較?」拿住這三句作擋箭牌,以為所向披靡,可以把所有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去年台灣都有一單被廣泛報道的新聞,指有女網友的姑姑帶着女兒到她家探訪,姑姑走進侄女房間,把她心愛的人偶娃娃拿給女兒玩耍,最後娃娃被玩個「支離破碎」,女網友跟姑姑追究,要求她賠償及道歉,哪知姑姑反唇相稽,怪責侄女沒有鎖好房間,大人不應跟孩子計較等。面對這種蠻不講理的人,真正親戚都唔使做,事主堅持要求賠償,最終幸有公道爺爺出面,一錘定音要當事人負責賠償了事。 怪獸家長不識做人、不講道理,但滿口歪理混淆是非,又確實是強項!「貨物咁貴重,唔好擺出嚟呀嘛!唔好打開門口做生意呀嘛!模型咁寶貝鎖好間房門呀嘛!做乜唔放入保險箱?」 是咁的,打開門口做生意當然歡迎客人入內參觀,入內破壞又是另一件事。是親戚又如何?作為客人,未得屋主同意,怎可隨意出入別人的房間,擅自玩人家的玩具?很明顯,這些孩子的父母完全不懂得尊重規矩不知禮貌為何物? 漠視基本公德 講起來,要有多悲哀有多悲哀,一些父母口口聲聲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視,錢不是問題,幾多錢都捨得!什麼都話得,偏偏最缺德!講品德功德太高檔次,連最基本的如公德都從缺!去餐廳食飯,放任孩子iPad智能手機開到有咁大聲得咁大聲,打機得睇影片得,總之唔好煩到父母就得。若有人膽敢開聲請他們將音量收細?對方即時紮行馬,反唇相稽:餐廳是公眾地方,有無明文規定唔准睇影片打機? 這些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他日都會成為父母,幸好我都老了,應該無眼睇了!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辦法總比問題多

長假期後終於迎來實體復課,看到小孩子們歡蹦雀躍回到校園(當然夾雜了惺忪的小眼睛),我們都感受到彼此結連、生命交流的美好。同學們長高了、髮型不同了,高年級同學有的開始變聲了,這些改變告訴我們,真的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在轉變的日子裏,期望同學能學到更多生命的功課。 學生重上實體課 別有感受 在疫情中,我們都明白很多日常並不必然。過往每天上學見到老師和同學,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卻原來疫情使我們數月不能相見,再回來一起,我們是否比以前更珍惜和同學相處的時間,更珍惜能與老師一起享受課堂學習的日子,也更珍惜每一次回來學校的機會?同學和我分享,回來見到同學和老師,感覺和網課有點不同,小孩子的心情最直白,那種不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人情味,是最值得我們珍惜的地方。有同學第一天回來就嚷着要到校長室探望我,來到校長室就是滔滔不絕地說着這段日子的生活日常,雖然可以活動的機會少了,抗疫的日子有很多的限制,但小孩子和我分享他與家人的親子交談、閱讀,和爸爸一起玩簡單的電玩遊戲,和媽媽一起享受烹調的趣味,一家人都一起,雖然簡單,仍不失樂趣。只要在一起,最好的我們就能成就每個最好的孩子。 在困難中培育成長型思維 這段日子,也讓我們看到適應的重要。面對困難,放棄不是選項,同學們如何能在不同的學習模式中適應轉變,我認為心態絕對比技巧更重要。態度決定我們人生的高度,在困難中正好是培育我們成長型思維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多聽聽孩子在疫情下的心聲,陪伴孩子們在疫情下成長,鼓勵孩子擁抱挑戰,辦法總是比問題多,只要肯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定可以把事情辦好。就如上網課時雖然隔着屏幕,但只要更主動投入參與課堂,更專注老師的教導,也能好好地學習;面對疫情下的半天上學,只要我們珍惜上課的時間,也能有所獲益。特別是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網上學習的機遇處處皆是,同學若是主動學習、多思考、多創造,一定能把握好學習中的進步與成長機遇。 祝願同學在復課後有更美好的學習經歷,家長們也能懷抱正向的心情,陪伴孩子們一起跨越成長中的重重難關,走上快樂學習的成長歷程! 文:鄭家明 (亞斯理衛理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