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處理「自衛」:願意承擔責任

  夫婦溝通總是兩個人的事。美國心理學家Paul Watzlawick就說過:One cannot not communicate。意思即是,我們難以停止溝通,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會被別人演繹為某種意思,都會為別人帶來影響。就算我們在衝突中保持沉默,別人可能認為我們是「生氣了」、「放棄了」、「忍耐了」或「體諒了」。至於伴侶會如何演繹對方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很可能和雙方現有的關係有關:大家關係較好,伴侶會傾向正面演繹另一半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在忍氣吞聲。」);相反,大家關係較差,伴侶則會傾向負面演繹對方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故意『黑面』令我難受!」)。 妥協讓步 緩和關係 所以,在大部分的衝突當中,夫婦二人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他們或多或少都會負上責任。可是,當我們處於「自衛」狀態時,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或完全沒有任何責任。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就建議我們在衝突中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例如,我們可以說: 「我剛才的反應過大了。對不起!」 「讓我們再試試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先說吧,我聽。」 「告訴我,你覺得我的想法和觀點是什麼?」 「我想大家關係和緩一點,但我不知怎樣做才好。你可幫我嗎?」 「我也有責任。」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吧。」 「我可以做什麼去令你覺得舒服一點?」 「我不想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大家的關係。如果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你告訴我。」 這些回應並不一定代表我們真的做錯事,而是我們承認自己可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並願意為了對方的福祉和大家的關係妥協讓步。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學生測考壓力 需要被聆聽

聖誕新年長假期結束後,學生測考壓力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明報》最近報道指出,超過55間官立及資助小學未遵循教育局指引,在聖誕假期後的一周內便安排測考;其中有15間學校更是在復課當天或翌日測考,包括9間官立學校(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官立小學),違反了教育局2024年7月公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該指引明確要求「小學應盡量避免在緊接長假期後安排測考」。 家長期望、同學競爭 面對升中感焦慮 小六學生雨思雖然成績名列前茅,卻經常因考試和即將到來的升中而焦慮,甚至失眠。為了提升考試成績和入學表現,她每周補習英文2至3次,此外還參加羽毛球、長笛及聲樂班。由於行程緊湊,她和許多同學一樣,利用小息的15分鐘時間在課室或操場上做功課,而不是休息或與朋友玩耍。 令雨思最擔心的,是在呈分試中考得不理想,無法升上心儀學校,無法達到家人期望。她說:「媽媽說呈分試非常重要,因此我很焦慮。我常常想像,如果我考得不好,老師、同學和家人會有什麼反應?父母希望我能進band 1中學,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他們在車上、在家中,甚至在睡覺時都會提到我以前的朋友考上哪些優秀的中學。我自己也希望能進入這些學校,但我不想每天都聽到這些話。我也不敢想像如果我真的進入了這些學校,會面臨多大的壓力。」 雨思感慨地歎息,除了家人期望,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帶來壓力:「考試前大約一星期,我看到同學們迅速完成功課,然後他們對我說:『雨思,我要超過你!』我雖然在全級中名列第五,但我仍然擔心他們真的會超過我。」漸漸地,雨思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苛。有一次,她考了94分,卻因未達到目標的95分而失望,並擔心媽媽不滿意。 搭建平等空間 助學生抒發感受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承受各種壓力,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空間來抒發感受。JUST FEEL感講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與超過40所小學合作,不僅提供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和表達感受,更重要的是支援教師和家長學會善意溝通,協助他們察覺並回應學生的情緒需要。 許多學生未必會主動向師長分享自己的壓力,就如雨思一樣。教師形容她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直到看到她在《心靈札記》——JUST FEEL與學校共同製作的心情紀錄冊上,分享對自己的要求和失望,才意識到雨思內心承受許多壓力,從而提供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透過我們與學校合辦的「善意溝通家長日」——這是一個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平等分享感受與需要的空間,雨思的媽媽了解到女兒對成績的擔憂:「當時老師讓女兒表達她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有一次,雨思的英文考試只考了70多分,因此她非常難過;而她最開心的事情是英文默書得了100分。為什麼她會如此在意成績呢?那次的經歷讓我感到特別震撼。」因此,雨思的父母學會了給予女兒更多鼓勵和肯定。雨思在《心靈札記》中分享道:「我考了94分,我的目標本來是95分,我擔心媽媽不滿意,但她沒有責備我,而是鼓勵我。」我們鼓勵更多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向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推動社交情意教育,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安全表達感受的空間。同時,我們也建議學校檢討測考次數和安排,以減輕學生壓力,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本文記載的「夥伴學校」故事,亦獲得無綫新聞《星期日檔案》的採訪,題目為《年少心事》。歡迎大家上網觀看:youtu.be/TgonU8Vk95w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變了?

「佢以前小學都唔係咁,係上到中學先變咗個人咁!」「以前叫佢做功課就即刻做,𠵱家就話要打兩鋪機先!」「以前有咩都同我講,𠵱家問多兩句就話我煩,淨係同朋友傾!」「以前……𠵱家……」我作為學校社工,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他們常常感到打罵無用,然後請我幫忙「教番好」他們的孩子。我通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子女是一個兩歲的孩子,你會怎樣處理他的『不聽話』?」 其實,青少年經歷青春期的過程類似處於一兩歲的階段,都是在經歷身體、情感和智力的快速成長。一兩歲的孩子會試探父母的反應,碰碰手機、試試玩具的味道、抓住路人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也在試探父母的反應:可以玩多久手遊和看多久YouTube?可以和誰出門和去哪裏?可否嘗試反駁父母? 青少年需要被信任 幼兒和青少年不同在於,如果青少年發脾氣,你無法像對待幼兒那樣把他抱出公共場所。青少年對你的「底線」有更多的經驗,且愈來愈像成年人,這使得他們所說的話更加有分量。一個幼兒說「走開!」幾乎是可笑的,而一個十三四歲的青少年說同樣的話,卻像是一記重擊。 教育青少年與幼兒同樣需要耐心和寬容,因為他們都在試探底線。不過,教導青少年更需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即使後果並不理想。在青春期,他們需要學會什麼是責任感,這樣才能在成為成年人後負責任地面對生活。承擔責任需要練習和給予機會,就像幼兒學步時會跌倒受傷,但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你會漸漸相信他們不會去碰水煲,也不會去咬玩具。 青少年也需要空間,要適時放手,讓青少年在跌倒和受傷中學習並成長,最終能負責任地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期望。青春期是學習成年人規則的試煉場,讓他們現在學習,未來才能成功。 從「指導者」到「同行者」 要達到這個目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必須從「指導者」轉變為「同行者」。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着沒有規則,而是這些規則需要變得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協商。當你是「指導者」的時候,你只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並期待他們遵循你的意願。現在,作為「同行者」,你需要提供更多建議,以協助青少年作出正確的判斷。 孩子變了,父母的管教模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讓我們一起學習,陪伴孩子走過這段青春的旅程,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莫傲霖(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小川成海洋——善養村育成札記

「你們快要搬家,不如今晚帶兩個小朋友過來,好讓你們能專心收拾,打點行裝。」 「你女兒明天第一天到新班房上課,不如讓我們的孩子當學姐,拖着她的手一齊回校,好嗎?」 「這周你們家只有爸爸帶孩子,我們可以多煮一點送過去,讓爸爸照顧得輕鬆一點?」 「噢,路上塞車,請問有人能幫忙接我家兩個孩子放學,並照顧半小時嗎?」 「好感恩大家明白孩子的需要,讓我在他發脾氣時能有空間處理,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 由香港搬到英國,有其他家庭朋友主動的實際支援,讓我們感到既暖心又感激。對我這個跟隨輔助式教養(簡稱善養)的家長及親職輔導工作者而言,《善養小童成大同》原著作者顧樂本(Robin Grille)在書中推崇的善養模式其實是一個推動世界大同的「社會運動」。我們兩夫婦有幸在孩子出生前接觸善養,亦因着社會工作的背景,一直都相信教養不止在核心家庭裏發生。當然,兩口子養育孩子已不是易事,要將之向外推,就真的如書中所述的——締造世界和平(Peaceful World)那層級一樣巨大! 不過,童謠也有道:「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一個善養的家庭,能帶大幾個有愛的孩子;幾個善養的家庭,就能帶出一條大愛的村落!在香港推動共學多年,我們十幾個家庭互相支援,也因為了解不同孩子的脾性和成長步伐,都能有默契地從觀察各人的教養,互相學習、支援與成長,當中感覺連結與安穩。 移居海外 連結新社群共學 移居海外,過往和自己一起努力耕耘善養的家庭不能聚在一起,但我們的初心——為下一代帶來和平、有愛的世界——卻從來未變。在新地方找到教養理念相近的家庭實在有點吃力,特別是當每個家庭都在努力適應新生活時,原來要將小川連成河流真的很難。當我們盡力試着將這「重現」時,一次又一次的跌碰,我感到費力和灰心…… 但當我將這心情放下一年多以後,就開始聽到這文章開首的那些溫暖的對話,並感受到背後互相守望和無私的互助精神,大家的互信和投入,以同感心連結起孩子、社區和照顧者,多麼自然和美好呀! 在一個新的社群生活,很少有「長老」及家務助理的協助。對每天要接送孩子兼工作的家長來說已好不容易。施與受雙方都要帶着超愛孩子的心,以及單純擁抱對美好社區、照顧心靈的心思,才能讓豐盈的愛從家庭流出,令這個社群有着一種並非「求人來幫忙」的安全感。始終文化和育兒經驗不一樣,作為家長,單是接送孩子和短暫託兒,我們都會小心安排,好讓家長和小朋友安心及愉快。 能夠了解、包容鄰家孩子的「任性」和「頑皮」,亦能互相尊重大家的教養模式,與鄰居一起堅持一些健康的界線,將小川匯成善養小村,令我在這「異地」感覺安慰、感恩和幸福,多謝你們!水滴成川也許是時機也是緣分,但我們相信每點水滴都是未來成川、成海洋的一個美麗的開始! 教育大同將於1月17日(周五),於中環街市地下舉行教育大同——同感同行十周年活動,屆時將有一系列以同感心為主題的免費講座、展覽與活動,介紹機構理念,與在善養「感.創.做」項目上的工作,詳程請參閱:bit.ly/40pOLXh 文:Svah 作者簡介:和先生具社會工作背景,育有兩名女兒,一家四口在善養村的愛和氣氛學習和成長。近年移居英國,盼以推動幸福社區的專長帶來世界大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超人DadDad:新一年,與孩子制訂新目標

隨着新年的到來,許多人會反思過去一年得失,並制訂新目標。對於父母來說,這是與孩子共同設定目標的絕佳機會,不僅能幫助他們明確未來的方向,還能培養責任感、自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一些具體例子和方法,特別是在學習英語或畫畫方面。 1. 了解孩子的興趣與需求 在設定目標之前,可以通過日常對話和互動,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例如,孩子對學習英語非常感興趣,經常觀看英語動畫片,你可以問他:「你希望在新的一年學會什麼新的英語單詞或句子?」開放式問題可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假設孩子回應說想學一些有趣的英語歌,那麼這就是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了。 2. 設定具體而可行的目標 在了解孩子的興趣後,接下來是設定具體而可行目標。以學習英語歌為例,設定的目標可以是在3個月內,能夠流利地唱出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這個目標具體、可衡量,並且有明確的時間範圍。 如果你的孩子,像我的女兒Hayley一樣對畫畫感興趣,你可以與他一起設定目標:在這一個月內,完成一幅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畫作。這樣的目標不僅能激勵孩子創作,還能讓他們有一個具體的作品展示。 讓孩子感受父母支持 3. 共同制訂計劃 目標設好之後,與孩子共同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規劃每周的學習時間。例如每周二和周四下午4至5時練習英語歌,周末則用來學習新單詞。這樣的具體計劃不僅能幫助孩子保持學習的連貫,還能讓他們更容易實現目標。 在畫畫方面,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訂創作計劃,例如每周日早上,一起畫畫,先從簡單的素描開始,再逐步嘗試顏色和主題。這種合作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支持,並增強創作動力。 4. 提供支持與鼓勵 在孩子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至關重要。當孩子在學習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點。父母可以在旁邊耐心傾聽,並給予積極反饋:「你今天的唱歌進步了,發音更清晰了!」 如果孩子在畫畫時遇到困難,父母可以一起分析問題,幫助他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僅指出錯誤。比如,孩子不知如何搭配顏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議或展示一些例子,這樣不僅能增強孩子自信心,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5. 定期檢視與調整目標 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定期檢視與調整非常重要。父母可與孩子約定每月一次檢討,討論進展情况。父母可以問孩子:「這個月你覺得在英語學習上進展如何?有沒有遇到困難?」通過定期檢討,父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必要時可調整目標難度或方法。如孩子在學習英語歌曲上進展緩慢,父母可以考慮改為學習更簡單的歌曲,或者改變學習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非壓力。 引導孩子反思 經驗中學習 6.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父母應該重視過程,而非只關注結果。孩子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所經歷的挫折,往往比結果更加重要。在孩子的畫畫學習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反思:「今天的畫畫中,你最喜歡哪部分,為什麼?」這樣能夠幫助孩子從經驗中學習,不斷進步。 7. 以身作則 最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也在新的一年訂立目標,比如學習新語言或畫畫,那麼與孩子分享這些計劃能有良好的示範作用。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在這一年裏學會一門新語言,我每周會學習兩次。」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會更積極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與孩子好好制訂目標是一個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孩子不僅能夠在追求目標中獲得成就感,還能學會如何面對挑戰,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自信心。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裏,攜手共進,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也從中促進親子關係。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度假營:離開爸媽2日1夜無扭計 K3學生孭住書包去宿營 學習自理

去年12月的某周五,有幼稚園非常大膽地在沒有家長的陪同下,由教師們單獨率領一班K3學生前往西貢宿營,以訓練孩子的獨立和自理能力。事實上,對一個5、6歲的小朋友來說,要自行刷牙、洗臉、洗澡,已經絕不簡單,他們還要離開爸媽2日1夜,獨個兒睡覺,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結果這班K3學生卻一起創造奇蹟,其間並沒有一個小朋友哭哭啼啼嚷着要回家,足見這次活動十分成功。   在去年8月舉行的新學期家長會時,中華傳道會基石幼稚園校長楊安娜已跟K3家長提及會安排學生到西貢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度假營,她解釋,此舉是希望提升這班在疫情期間入學的K3學生在自理、社交方面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升小學前,更加獨立。「現今很多小朋友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家中有外傭,事事被照顧周到,他們需要學習成長;同樣地,這也是一個給家長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她說,沒料到家長的反應那麼好,超過一半表示會報名,令學校增添不少信心。 校長楊安娜(後左一)說,有不懂得踩單車的小朋友看見大家一起出發時,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盧曼盈攝) 學期初開始準備 教執拾行李 事實上,為了這個宿營,校方事前做了很多準備工夫,務求令家長和孩子有充足的身、心預備,包括在學期初,學校已告訴小朋友將有這個活動,他們也明白屆時爸媽不會同行陪伴,並在課堂上學習如何執拾行李等;同時,學校也請家長在家配合,例如教導小朋友自己洗澡和穿衣服,甚至請女孩子剪短頭髮,以方便在營舍洗頭等。令楊安娜驚喜的是,家長不但積極配合,更認同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孩子成長,自己也可趁機小休放假! 抵達營地時,小朋友都非常興奮。(盧曼盈攝) 出發當天,記者看到小朋友只背着一個平日上學用的書包起行時,感到十分好奇,2日1夜所需的物品,真的可以全部放進這個書包嗎?這個懷疑,也曾經是不少家長心裏的疑問。但原來早在出發前一個月,教師已給小朋友派發一張需要攜帶的物品清單,當中有睡衣、內衣褲、牙刷、拖鞋、毛巾等,至於沐浴露、牙膏等較大件的必需品,校方會為小朋友準備的,所以書包要放的日用品真的不多,剛好夠用。 執拾行李:早在出發前一個月,教師已在課堂上教授孩子如何執拾要帶往宿營的必需品,更讓他們懂得分清什麼是「需要帶」,什麼是「想要帶」。(盧曼盈攝) 分辨「需要帶」和「想要帶」 班主任胡嘉慧透露,藉着營前準備,也教導學生分辨什麼是「需要帶」,什麼是「想要帶」,「例如有小朋友問可否帶玩具,我會請他們想想玩具是否必要;又討論過如在外邊過夜,我們會用到些什麼。最後,他們都懂得說,因為要洗澡,所以會用到毛巾,玩具留在家中玩就可以」。她補充,這些營前準備活動,無論有否參與宿營的小朋友都會一同做,因為這也是一種生活的學習。 在這2日1夜裏,教師為學生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包括在營地玩單車、繩網等設施,也有夜行活動及團體遊戲。而小朋友輪流洗澡時,其他人又會玩桌遊,晚上大家則圍圈分享,互相讚賞大家做得好的地方。楊安娜指,孩子不但全程沒有扭計,遊戲時更大膽嘗試了一些平日不會做的東西,有學生翌日更問教師「是否會多住1晚」,令她們喜出望外,「相信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這也是個十分難忘的體驗」。 分配房間:教師和學生一同討論房間如何分配,晚上誰和誰同房。(盧曼盈攝) 在睡覺前,小朋友分享這天的經歷及互相讚賞。(學校提供) 男孩子們決定睡在同一間房,大家互相照應。(學校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與萌爆「醒獅熊貓」打卡

熊貓熱潮停不了,牠們今次換上新春造型與大家拜個早年!位於沙田的香港最大一站式家居主題商場HomeSquare將推出賀年特備活動「熊遊新春」,包括3個熊貓開運區域「好運滾滾來」、醒獅熊貓打卡裝置及「好運齊來」互動老虎機,讓一家大細與萌爆「醒獅熊貓」打卡合照之餘,齊玩遊戲迎接好運。只要於指定商戶消費滿$200即可參加「好運滾滾來」套圈圈遊戲,一起將好運「套」回家! 此外,商場邀請了本地竹藝師Cindy Tai設計精美的熊貓新春竹藝作品,利用不同顏色的竹篾,編織成一對充滿佳節祝福的「『熊』意綿綿」與「豐『竹』滿滿」熊貓水墨竹編畫,以及「熊貓送福」的「福」字竹揮春新春藝術作品。她更會主持親子竹編扇工作坊,The Point會員只要用500積分,即可換領工作坊參加名額,讓爸媽與孩子一起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招福竹扇迎接新一年。 ■INFO 「熊遊新春」新春藝術裝置 日期︰即日至2月9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9:00 地點︰HomeSquare L1 中庭 查詢︰2634 0666 ■送新年醒獅熊貓麻將套裝及開運福貼利市封 HomeSquare送出新年醒獅熊貓麻將套裝及開運福貼利市封予《Happy 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5個,每人可獲上述禮品各1份,(圖)。 (圖)(商場提供) 有興趣的讀者請於 1 月 17 日(周五)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傳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收到專函通知。 問:HomeSquare邀請了哪位本地竹藝師設計熊貓新春竹藝作品? 整理:陳真紀、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環保教育:工、商、校跨界合作 回收舊制服做新校服 傳遞環保知識

聯合國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中警告,全球在履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訂下的目標,進度並不理想,呼籲各國加大行動力度。香港作為全球一分子,如何能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更有效灌輸給下一代呢?有學校便選擇以孩子每天穿著的校服入手,教大家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環保校服、有機耕種 實踐可持續理念 在剛過去的聖誕,天保民學校的多名學生,應恒基物業管理部邀請,出席「鋁罐」聖誕樹的亮燈儀式。當天,同學不單以自製環保結他獻奏聖誕樂曲,還齊齊穿上學校校慶紀念版外套,十分醒神。 環保外套與結他:天保民學校學生早前在一個公開活動上,以自製環保結他獻奏聖誕樂曲,又齊齊穿上環保外套,身體力行,向公眾宣揚環保信息。這件光潔雪白的冷衫外套,前身是恒基物業管理部的「退役」制服。(受訪者提供) 同學身上的開胸長袖外套,以白色為主調,衣領、兩襟和衫腳綴以黑色的條子,左右口袋則各繡上「5」字,象徵天保民學校創校55周年。一件如此漂亮別致的校服外套,讓人完全想像不到,前身竟原來是恒基物業管理部的舊制服,校服供應商通過回收加工,把舊制服的物料重新轉為紗線,再化成天保民學校400名學生的新衣! 「我們將會在1月17日校慶當日,正式把冷衫(外套)派發到所有學生手裏。而這件環保校服,亦將會成為一個新媒介,讓教師去解釋給同學知道,什麼是可持續服裝。」天保民學校校長陳雅麗說。 陳雅麗(受訪者提供) 天保民學校雖是一間特殊學校,但校方向來重視環保教育,同學對廢物分類回收、慳電節能等環保概念,並不陌生。近年,該校更成立「生態環境學習中心」,透過把學生午膳產生的廚餘轉化成肥料,讓同學作有機耕種,把環保知識學以致用。陳雅麗表示︰「在這個關乎全人類福祉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即使我們的學生是智障,但我認為,他們都有權利去學習環保知識。况且,我們的同學都有一種『擇善固執』的特質,當他們認定一件事是正確的話,就會一生一世堅持去做。」 7000件舊制服 換來400件校服外套 說回這件環保校服,它的誕生,也標誌着工、商、校的跨界別合作,藉三方攜手,令地球資源循環利用,以減少碳排放。作為今次商、校之間的橋樑,ESG School HK是目前本港少數專門生產環保校服的校服供應商,雖然這個概念在校服界仍屬新鮮事,但其實創辦人陳偉彬(Paul)的家族,多年來一直替多個國際知名時尚品牌生產永續時裝,他認為現在是時候推展至學界。 陳偉彬(受訪者提供) 提起「環保」與「校服」,或許不少家長會立時聯想起,即是讓孩子穿著二手校服,但其實這只是「轉手」再用,Paul所指的環保校服,是透過回收舊衣物,升級再造(upcycling)。以天保民學校的校慶紀念版外套為例,ESG School HK從恒基物業管理部取得7000件舊制服,經過6個步驟,先把舊制服作顏色和成分分類,挑選可回收的材料;繼而剪掉衣物上的鈕扣和接縫;再放入抗菌藥水機作抗菌處理及高溫乾衣;接着把材料放入碎料機搞碎;碎料後,再轉換成纖維;最後,就是把纖維製作成毛線去編織冷衫。 但何解7000件舊制服最終只換來400件外套呢?Paul解釋︰「因為今次要做白色冷衫,而這批舊制服又有不同顏色,所以我們只能挑選當中的白恤衫去做材料,而餘下的物料,稍後部分會用來做工業地氈,不會浪費的。」 (受訪者提供) 環保衣料減少污染 提升校服質素 作為爸爸的Paul續指,無論從愛護地球還是衣物品質的角度來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件環保校服。眾所周知,紡織業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僅次於石油業,衣服從無到有,每個工序,都威脅着地球及其資源。「傳統常用的製衣物料,是棉花和聚酯纖維(Polyester),做冷衫的,就多用亞加力(Acrylic)。由於種植棉花需要很多殺蟲劑,而在染色過程中,亦消耗大量染料和水;至於Polyester和Acrylic,兩者其實都是由石油提煉出來的塑膠化合物,用這些物料做校服,幾百年都不能分解,對地球造成很大的破壞」。 即使撇除環境生態等因素,Paul笑言,相信不少家長都跟他有同感,就是傳統校服幾十年來的質素都沒有提升,「我見到女兒的校服便『火滾』,質料差,不耐洗也不耐用,容易爛及爆線,且缺乏彈性」。相反,目前常用的環保衣料,品質高,他舉例︰「竹纖維布料,是很柔軟透氣的;由樹木纖維製成的萊賽爾(Lyocell),特點就是吸濕排汗;粟米纖維,好處則是不易褪色、不易起縐,能夠做出免燙的校服,就最受家長歡迎!」 陳雅麗也大讚環保校服外套質地舒適,「我一摸上手,便覺得跟孩子一般穿的寶藍色冷衫有很大分別,這件白色冷衫,質地很柔軟,但又不是軟身至『墜』下來那種,同學穿上去蠻挺身的,很好看」。 舊校服製生活小物 年長車衣工指導縫紉 小朋友在發育時期,每一、兩年就要換校服,於2021年成立的社企Dress Green,眼見在疫情停課期間,很多簇新的校服就這樣被丟掉,十分浪費,遂構想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其中一個計劃,是與學校或家長教師會合作,由校方收集舊校服,部分合適的,會留起送給師弟師妹重用,質量較差或無人領取的校服,我們便會在工作坊中,與同學一起改裝升級,製成小物」,Dress Green創辦人余倩韻(Emma)說。 余倩韻(受訪者提供) 校園工作坊不單附有講座,向學生解說永續發展的觀念,也找來退休或失業的年長車衣工人作導師,指導學生縫紉技巧。Emma解釋,希望讓同學認識更多香港昔日的製衣業歷史,「我們的長者導師,都是很樂於分享的,例如很多小朋友都是從他們口中才知道,今日商場和住宅林立的荃灣、新蒲崗,原來以前都是工業區,有很多製衣工廠的」。 循環再用:為解決本港舊校服浪費的問題,Dress Green推動學生以巧手把自己不合穿的校服,製成生活小物。(受訪者提供) 雖然拯救校服並非一門能讓Emma賺大錢的生意,但她卻樂此不疲,「某次有名即將小學畢業的同學,用自己的舊校服,與家長合力改裝做出一個卡套和購物袋,完成後,他們感到很開心,因為覺得很有紀念價值。這些興奮的臉孔,就是我的推動力,一來我真的幫到減少浪費校服,二來也啟發到小朋友如何把一件物件,改造成另一件物件,達至循環再用」。 Dress Green同時會替學校利用舊校服,製作具代表和紀念意義的紀念品,賦予舊校服第二生命。(受訪者提供) 新環保制服 舒適美觀兼備 為實踐可持續發展及永續理念,恒基物業管理部在2022至23年度,為旗下所有前線員工更換新環保制服,而同一時間,亦從轄下逾50個屋苑收集近7000件舊制服,再出錢出力找製衣商賦予它們二次生命,升級再造成一批新毛衣,送贈予天保民學校學生,作為校慶紀念品。 恒基物業管理部早前在轄下逾50個屋苑,收集到近7000件前線員工的舊制服。(受訪者提供) 作為環保制服的用家,恒基物業管理部行政總監陳燕鵬坦言,最初也要與製衣商多次調整物料成分的比例,才得出滿意的成品,「首批新制服,原先目標是一年四季都通用的,但結果去到夏季時,我們遇到一些舒適度上的挑戰。這是由於制服的恤衫,主要的成分是使用回收塑膠製成的物料,部分同事反映,長時間穿著,會感到略為侷促」。為解決問題,陳燕鵬與製衣商多次研調成分比例,包括加入竹纖維及粟米物料,以提升清爽舒適度,最終做出美觀與舒適兼備的制服。她補充︰「後來,我們還推出一款短袖恤衫,搭配背心外套,這樣的設計,得到了前線同事的高度滿意。」 陳燕鵬(受訪者提供) 換上新裝:為實踐永續理念,恒基物業管理部已替旗下所有前線員工更換由可持續材料製成的新制服,務求達至環保、美觀與舒適兼備。(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