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女兒畢業了﹗

這天,穿著整齊西裝,坐在劍橋大學的Senate-House,感覺不太真實,直到看見穿上畢業禮袍的女兒步上畢業台,內心就開始不斷翻騰,有着難以言說的激動和感恩,掌聲響徹整個禮堂,眼淚卻把一切影像都變得模糊起來。自2015年10月20日刊載的第一篇文章〈愛與珍惜,勿失勿忘〉開始,原來這個專欄已經寫了9個年頭。回看當中的文字,斷斷續續地,為我和孩子的經歷與成長作了一些重要的紀錄。假若沒有這個專欄,相信也不會留下這些文字與心事。同時,這個專欄也承載着作為父親的我曾有過的歡笑與淚水,在這一刻,過去的每一個片段,無論是苦是甜,是聚是散,都成為了上主給我和我家恩典的印記。 父母經常有一種憂慮,害怕孩子跟別人不一樣,被比下去,卻忘記了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而寶貴,都有自己成長的步伐與使命。因父母憂慮而作的決定,只能減少父母的憂慮,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半點幫助。想起曾讀過一名少年人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文字,流露着對家人一份很深、很真的愛,同時,卻又帶着一份更深、更真的無力感。少年人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由衷希望可以報答他們,可是,在這個價值觀被徹底扭曲的教育制度下成長,每天卻不斷被批評、被拒絕、被否定,一切曾有過的夢想、希望也只會變成空想、壓力,在父母面前,有着說不出的愧疚,而且一天比一天沉重,然後,就再沒有然後。 孩子需要父母作榜樣 不是名師補習 從事教育的我,究竟要為孩子的將來預備什麼呢?是要讓他們比別人更聰明、更有競爭力嗎?教育就是要汰弱留強,旨在保障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過富足的生活嗎?不!教育是價值的傳承,特別在禮崩樂壞的世代,品格與道德的培育比知識的傳遞都更艱難,卻更重要。我們要孩子在乎的不是將來生活的富足,而是生命的豐富,前者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後者卻會回應別人的需要。孩子需要什麼?不是名師的補習,而是父母的榜樣。 貧窮關懷是我所肩負的使命,這不是出於憂慮或恐懼,而是在事事講求競爭、比較、要贏、要賺取最多的社會文化下,仍然可以有的選擇。曾有一段時間,常帶孩子走進貧窮人當中,跟他們討論「看得見」的荒謬。那時候1公斤紙皮大約只值5毫,汽水罐則是每個5仙。當時要吃一個5元的菠蘿包,便要執10公斤的紙皮或100個汽水罐,這是孩子從來沒有想像過的。假如沒有明白世界的真實需要,一切的學習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用善良改變世界 別讓世界改變善良 女兒的學習也不是一帆風順,父親對她的期待,是一份迎難而上的生命韌力。成長,充滿各種各樣的挑戰,過去的數學,或是明天的愛情,哭泣過後,盼望能重新振作,拿走灰心,拿走恐懼,拿走放棄。今後,或會遇到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和事,我們或會因此而感到失望、悲傷,甚至憤怒。但,善良的人看人總是善良的,盼望我的孩子,能用你的善良去改變世界,但別讓世界去改變你的善良。假如有天,老爹再不能留在你身邊,願我所留給你的,是一個光明、美善的榜樣。 「愛與珍惜,勿失勿忘」是由此至終,寫給自己的提醒。有愛才有家,珍惜作為父親的福分,矢志不渝。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關注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

香港學生的學業壓力大,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難免面臨大大小小的心理挑戰。根據香港家庭福利會最近的「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學生認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不理想。本會希望透過是次研究引起家長、教師及學生的關注。 根據調查顯示,在整體受訪學生中,有接近一成四學生認為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非常不理想,而影響學生精神健康狀况的三大主因分別為:學業成績(92.7%)、家人期望(90.8%)及家庭關係(90.5%),情况值得關注。家福會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陳淑儀表示,學生在沉重壓力下,容易產生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我們建議學校、家庭、社會應加強合作,改善學生的精神健康。 「一試定生死」易增負面情緒 在香港,「一試定生死」的信念令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情緒管理和壓力調節等知識,同時亦可安排一些有益身心的課餘活動,讓學生能得到喘息的空間,以放鬆心情和紓緩壓力。此外,教師應及早識別及協助面臨情緒困擾的青少年,並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以提供適時的情緒支援。 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家長應多留意子女情緒,嘗試鼓勵子女表達情感,引導他們尋找壓力的源頭,一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攜手面對逆境,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及支持。另外,家長亦可從不同渠道了解及學習應對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合適技巧,在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時,能更有效應對。 「心‧動啟航」 強化內在力量 家福會青少年服務在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開展了新一輪為期兩個學年的「心‧動啟航」計劃,繼續加強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措施,相信這類型的計劃能通過強化學生及家庭的內在力量,讓他們更有信心應付在生命中出現的精神健康挑戰。 學生的精神健康狀况需要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來改善,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需要加以關心,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文:陳靜霞(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就來莫卡的咖啡世界吧

日落時候愈來愈早了,意味着英國日短夜長的日子很快重臨。既然日光不易留住,得要發揮一點阿Q精神。這陣子,我將被遺忘在書櫃多時的刀根里衣繪本作品《モカと幸せのコーヒー》(英文版譯名:MOKA),移師到睡房窗台上,讓它成為我獨家的窗前景致。封面有我大愛的tiffany blue色調,襯上如花又如霧的淡淡拓印,夢幻得教人置身藍天白雲之中。用它來調和一下快將來臨的冬天冷鬱感,我想該會有點點果效吧! 現實與繪本裏的咖啡 藍天白雲在陰晴不定的英國,尤為矜貴。天氣不好的時候,我通常會跟女兒宅在家:她愛煲劇追星,我多會冲杯熱黑咖啡,掃掃手機,發發呆。對,原來不知不覺間,移居英國以來,黑咖啡成為我日常的良伴。 在繪本世界裏,咖啡並不是常客。對孩子來說,香濃甜滑的朱古力一定比苦澀澀的咖啡吸引得多,即使兩者賣相相近。刀根里衣大膽地以MOKA命名此書,封面又畫上半杯深褐色的咖啡,似乎她在說這故事的對象,不是稚氣的孩童,而是已長大的大人們。 《モカと幸せのコーヒー》(MOKA)(作者提供) 作者:刀根里衣 出版:NHK 想哭就哭吧! 故事一開始,是雜亂的工作桌面,環境晦晦暗暗的,主角以第一人稱自言身心累透,不知不覺間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在夢裏,她遇見了一隻似曾相識的小白兔——名叫莫卡。莫卡帶着她認識一個由鳥形杯子、牛奶、方糖、茶匙和咖啡豆組成的魔幻世界,還特調了多款能讓心情好起來的咖啡供主角選擇。 莫卡滿懷善意地安慰主角,可是不得要領,心情沮喪的主角甚至向莫卡動氣,如夢境般美好的咖啡世界就在怒氣之中突然消失了。莫卡以溫柔而傷感的眼神,站在主角的工作桌上對她說:「沒關係,想哭就哭吧!莫卡永遠在你身邊!」 就是這一句話,主角被感動得嚎啕大哭了,「我想知道自己有多久沒有這樣哭過了」。主角的負能量隨着淚水得以釋放,然而故事最美之處不在於此,而是最後一頁,原來小白兔莫卡是主角兒時在畫簿上畫過的塗鴉——莫卡的出現,將主角帶回最純稚的原點,人生毋用太多包袱或面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當日子難熬、失落時,只要你想,就來莫卡的咖啡世界吧! (作者提供)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婆媽內心小劇場:擔心阿女不夠無厘頭

每次帶4歲半的大女可可到圖書館,她都會衝去找日常生活類的圖書,故事內容圍繞小朋友真實的生活,例如看醫生、家中添了小弟弟、吃飯禮儀、家居安全等。一系列十多本,她喜歡自己看,也喜歡我讀給她聽,每本重讀多遍,對內容極之入腦,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節時,就會說她和主角一樣不怕打針,會照顧妹妹,自己吃飯不偏食等。這類書的確非常之實用,小朋友喜歡看的話,有助培養好習慣,讓媽媽輕鬆不少。 可可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她對這類書這樣着迷,我有時會擔心她會不會太過正經?生活少了一份幽默,會不會太苦悶呀?所以每次她在圖書館靜靜地坐在那個生活類角落時,我就跑去找些其他類型的書,終於有次在書海裏看到個「尿」字——《尿尿太郎》,光看書名就覺得好笑,應該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小便像如獲至寶。 尋找知音人的尿尿太郎 果然沒有令我失望: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每次上廁所都會不小心把尿沾到內褲上,又要被媽媽罵了,但他又覺得把褲子穿上後,外表其實看不出來,况且一下子就乾了,可能街上也有其他人跟他一樣為一點尿煩惱吧,於是他便去尋找他的同伴。每逢看到有人面帶愁容,就直白地問他是否內褲沾到尿,但他們的煩惱都不一樣:腳上的襪子一直往下掉、牙齒卡了一條菜、衣服的標籤刺刺的。他發現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原來每個人都有只有自己知道的煩惱。最終他都找到了知音人,排解了煩憂。 《尿尿太郎》(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吉竹伸介 吉竹伸介繪本 孩子大笑 成人領會 此書作者吉竹伸介的作品都能引人發笑,從日常中的的微小事引伸無限奇想。看似無厘頭的劇情,又藏着令人反思的人生哲理,小朋友看得開心,大人又有一番領會。可可對小便沒有太大感覺,但另一本《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就擊中她的笑穴。書中的小女孩聽到哥哥說未來很可怕,因而感到焦慮,充滿智慧的奶奶便開解她說,未來有很多可能,答案不止有一個,選擇權在我們手上,然後小女孩就開展幻想旅程:未來可能每個星期六都是禮物多多的聖誕節;無法成為賽跑第一,可能在扮鬼臉比賽得第一;衣服沾到黃色顏料只能捱罵?不如將一切事物塗上黃色波點吧!最後媽媽問小女孩晚餐想吃哪種蛋,女孩天馬行空想了一堆奇形怪蛋:貼上糖果的糖果蛋、放在肚上的肚臍蛋、能夠疊高的疊疊蛋,引得可可笑個不停! 《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吉竹伸介 也許故事激發了可可的想像力?近來她有些轉變,變得有點搞笑:她不喜歡戴口罩,因為很侷促,但有時輕微咳嗽,向她解釋要保持衛生,上學要戴着,她都會接受,甚至會鼓勵自己:「雖然我唔鍾意戴口罩,但我都會戴嘅。」總是很懂事的樣子。但有次,她放學沒戴口罩對我說:「媽媽,口罩話佢唔鍾意我呀,所以唔畀我戴住佢。」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很欣賞她的創意!我叫她哄一哄口罩,她還很勞氣地說已經做了,但口罩不聽,那下次唯有由我出馬勸服口罩吧,她「唉」了一聲,沒好氣地走開了。 文:婆婆媽媽 作者簡介:年紀不大但愛歎茶,生女前生活像個婆婆般悠閒自在;全職湊兩女後變成婆婆媽媽,育兒每件小事都是大件事,雖然有時感慨瀟灑不再,但抱住兩個寶貝就甜蜜幸福滿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打造神秘「嘩鬼街」

10月31日是萬聖夜,月初,加拿大的許多家庭已經着手佈置了。門前的南瓜露出古怪的笑臉,大蜘蛛到處亂爬,前院的地面上無端伸出一隻手,還有紅紅橙橙的詭異燈光交錯閃爍。在我們的小城鎮,地方政府甚至舉辦社區佈置大賽,參加者可以申請350加元(約2000港元)的資助,還鼓勵鄰居們共同努力,打造出神秘又吸睛的「嘩鬼街」。 在我們常去的那個大型超級市場,添了毛茸茸的狼人,足兩個人高,整天不斷嚎叫和揮手,惹得孩子都要走去摸一把。架上的糖果不再是小包小包的,它們合組成為巨型的大包裝,伸手進去,抓出滿掌的五彩繽紛。我們也隨俗買了一盒,為這個奇怪的節日預備着,因為家住屋苑的小朋友特別多。 有腳小南瓜 蹦蹦跳小女巫 去年,我們的門前也算是駱驛不絕,一個晚上來了搖搖晃晃的有腳小南瓜,蹦蹦跳的小女巫,以及看來半大不小、一臉尷尬的少年人。聯群結隊,各有精彩,糖果很快便派完了。有朋友為了省下開門接待的工夫,乾脆在門前擺下大盤糖果,歡迎自取;之後回看大門的閉路電視,發現訪客中還有一頭恐龍,孤孤單單地蕩來,取了糖果之後,再孤孤單單地遊走。 6隻恐龍在禮堂團團轉 學園更精彩。女兒在高中拍下影片,裏頭有6隻長得一式一樣的恐龍,追着彼此的尾巴,在禮堂團團轉;旁邊還有3塊巨型俄羅斯方塊,鍥而不捨,卻又非常笨拙地想要合體,無論如何都不成功。看影片的我們笑翻了,可以想像現場多熱鬧。至於我在學院的心理學老師,也一改平日花裙飄飄的優雅,貼鬍子穿西裝,肩搭小狗玩具,扮演因研究狗的消化系統,竟然推論出約制心理學理論的諾貝爾獎得主Ivan Pavlov。 跟本地年輕朋友說起,香港有些基督教學校反對學生慶祝萬聖夜,她不可思議地笑了起來。她的萬聖夜,是搞鬼搞怪的萬聖夜,是高度商業化的萬聖夜,一定不是基督教的萬聖夜。非基督徒如我,沒有很強烈的意見,只是想起年輕時在報館工作,要是大年初一剛巧要開工,未婚同事會聯群結隊尋覓已婚的那些,大事恭喜兼𢭃利市。也是那樣暢快的大剌剌。也是過節。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假如世上 有我最想做的功課……

如果有一樣功課,我不僅不討厭,反而十分想做的,那只有一樣,就是讀書報告。當所有功課都設有許多框架、步驟和標準答案時,讀書報告是唯一最自由的功課。本來我想說,作文應該也是屬於「自由派」的,可是,太多學校的作文有太多規定,用倒敘用順敘,規定了,用說明用記敘,規定了,還有太狹窄的作文題目,以及太容不下佻脫的評卷老師。 讀書報告的「四個自定」 我認為,讀書報告大多數情形下,不會規定你讀什麼書,又,大多數情形下,不會規定你要用什麼手法去寫一篇讀書報告。當然,我知道,讀書報告也有許多「規定」,但是相對來說,這份功課已經沒有那樣「計較」。大抵,老師只想讓大家多讀課外書罷了,大抵,老師都相信開卷有益,鴻篇巨帙,雋永小品,或恣肆,或雅致,或精悍,或空靈,或如高山流水,或若萬馬奔騰,條分縷析也好,言簡意賅也罷,惠風和暢也好,平地一聲雷也罷,各適其適,各有所好,誰曰不宜? 讓做功課的人「當家作主」 《倚天屠龍記》講什麼?一句話,可以是一個男孩的冒險故事。一句話,可以是一個人在「好人」和「不被騙」之間如何抉擇。最觸動你的,可以是武當七俠的兄弟之情,也可以是張無忌與周芷若兩小無猜的「一飯之恩」。一本書講什麼,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不是作者說了算,不是老師說了說,而是你——一個讀者說了算。寫完報告,高分與否不重要,要緊的是這份功課,終於在一定程度上讓做功課的人「當家作主」。 喜歡一本書,討厭一本書,喜歡一個作者,討厭一個作者,喜歡一個人物,討厭一個人物,喜歡一段情節,討厭一段情節。林林總總,沒有對錯,只有性情的相連和感悟。 由一本書,想到自己某次經歷,由一段文字,想到某種微言大義,借題發揮,流水行雲,洋洋灑灑。換到的老師評語,大抵應該是「知道了」,而不是一個「交叉」。選書自定,如何看自定,如何評自定,如何寫自定,有如此4個「自定」,讀書報告,可以成為最美妙的功課。 不要把讀書人的種子殺掉 或曰比擬不倫,但是,一想到人的自由和性情,總是想起一件軼事。第一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執行登月任務前,2歲的女兒病逝,最後一次面試,考官問:「女兒死了,你如何處理?」岩士唐說:「可以不回答這問題嗎?」考官說:「可以。」過了一會,岩士唐問:「你認為這問題有正確答案嗎?」 功課,不應該每次都是太空任務。可是目前所見,香港學生的功課,嚴厲的多,包容的少,強調對錯,蔑視性情,好苛禮,拒幽默。到最後,莘莘學子被功課壓垮,不是因為功課多而是因為功課「苛」。 「苛課」當道,看了看岩士唐的傳聞軼事,聊發謬論;只是希望學校老師高抬貴手,不要終日用「離題」二字,輕易把讀書人的種子殺掉。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華德物語:迎接「假期守護犬」

大家好!華德媽在德國秋日向大家問好!10月3日是德國的統一日,今年華德兄妹的小學連同學校會議、教師發展日等一同放假;到了10月中,全個北威州都放秋季假期。坦白說,這個頻密放假的10月份對於在家工作的母親是一場硬仗,所以我這次申請了外援「假期守護犬Laughing 」前來我們家,給兩兄妹一點不一樣的體驗。 哥哥主動吸塵 妹妹收拾模型 Laughing是由香港朋友帶到德國生活的香港土生土長唐狗。以前當朋友要出差,都會把Laughing暫託給我們,有一個暑假,我們相處了3個月,可謂非常熟悉。在我們小區不遠處,有一塊政府開發的「狗草地」,大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狗狗們在那裏可以自由狂奔,跟其他狗狗你追我跑,熱鬧無比。根據以前的暫託經驗,所有大小事務都壓在我身上,就像家裏多了一個孩子一樣。這次卻不然,兩兄妹為了迎接Laughing,一起收拾家裏,華德哥哥主動吸塵,妹妹則把房間的模型收起,以免狗狗意外吞食。 在假日的相處裏,兩兄妹有意無意地避免衝突,作為旁觀者的我,感覺他們是為了避免嚇怕狗狗,所以願意平和地相處;頭一天,狗狗食慾不振,把像硬幣大小的狗餅統統留下。妹妹跟我就親手把狗餅用香料石磨打碎一點,看着狗狗把餐盤舔得乾乾淨淨,我們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之後的每餐,妹妹都會主動運用石磨來製作大餐給Laughing,那一刻我非常之感動,孩子們真的成長了不少,也開始主動承擔不少責任。 狗狗Laughing和華德兄妹在家合照。(作者提供) 拾糞便學會權利與義務 在我們的認知裏,權利和義務是並存的。但如何讓孩子們明白這個道理,就需要情境和引導。許多時候,他們爭論着誰人可以拉狗繩,在他們的認知裏,一人一次才叫公平的分配。這一次,我拿出小袋子問他們:「你們大個了,誰拉繩子,也要負責用手和膠袋把狗狗的糞便拾起!你們誰預備好用手拾糞嗎?」兩兄妹頓時呼叫:「啊!糞便臭臭。」二人開始放棄爭奪拉繩權。幾經糾結,妹妹鼓起勇氣,從我手上取走小袋,正式地表示,「我覺得可以試試,給我吧,媽媽」。就這樣,妹妹一手拿着空袋子,一手拉着狗狗,神情自若地散步到狗草地去。 只可惜這段路程裏,狗狗並沒有排便,故事的結局略為有點美中不足,幸而當中的糾結和抉擇都是調動了真實的情感。我相信,他們已開始明白何謂照顧寵物,在以後許願「希望家裏有兩隻狗狗來守護」時,能切實地考慮是否可行。感覺守護犬laughing給兩兄妹上了一課人生重要的課題,我估計,兩兄妹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如願以償。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親子共讀:專業指導培訓 協助出書參賽 培育香港插畫師 創作貼地繪本

繪本是親子間最好的讀物和溝通橋樑,不過坊間繪本大多由日本、台灣等地作者創作,有時略欠一點本土味道。最近「香港繪本插畫師國際書展推廣計劃」培育了8名本地新人繪本插畫師,希望他們為本地繪本注入新元素,為讀者帶來更多貼地好書。 「飛躍繪本」本月舉辦的「成果分享會暨大師班」中,展示了入選計劃的8名本地繪本插畫師的繪本和插畫作品。(顏燕雯攝) 由創意創業會主辦、文創產業發展處資助的「飛躍繪本」香港繪本插畫師國際書展推廣計劃,共有8名新進繪本插畫師入選。他們自去年底開始參與多個專業創作指導及培訓工作坊,並獲得內地及海外的重要繪本或插畫比賽資助參加。他們對繪本創作充滿熱誠,並在計劃推動下各自創作一本無字繪本,為未來創作之路踏出第一步。 其中一名新進插畫師黃珮嘉(Amy Chai)為一女之母,女兒已經4歲。她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廣告設計系,並創立插畫品牌「Amy Chai is drawing」,以往主力從事廣告插畫,作品題材多來自生活,以幽默手法分享與丈夫、女兒和兩隻貓的生活經歷。到了女兒兩歲多,開始明白繪本內容後,Amy便開始創作一些互動書及幼齡故事,去年出版的繪本Outside the Bowl便是因此而誕生。 黃珮嘉(Amy)在「飛躍繪本」計劃下創作了一本無字繪本A Butterfly That Lives 14 Days,以一隻蝴蝶因為想尋找最好的花,錯過美好花期的故事,「這故事與拖延症有關,都有一些我自己的影子,因為若沒有這計劃,我也不會那麼快完成Outside the Bowl的創作。」(顏燕雯攝) 為女兒設計「反轉睇」繪本 「以前畫插畫,是把發生了的事情繪畫出來,題材始終有局限,自從跟女兒一同看書,發現兒童繪本有很大的吸引力。記得有一次和她一同看日本《野貓軍團》系列的繪本,她問我為何書本一定要打直看而不能反轉來看,我驚訝小朋友的想像空間原來這麼大,決定要創作一本她喜歡的書,於是報讀一些相關課程,之後有了Outside the Bowl的初稿。」Amy說,及後因參加「飛躍繪本」,要提交一本繪本,成為推動她完成這本書的動力。Amy形容Outside the Bowl是一本有「機關」的書,當中有一些頁數真的要把書反過來看,完全滿足女兒的好奇心。Amy更憑此書獲日本插畫師協會評選為2023年優秀插畫師獎。 漫畫家轉畫繪本:要篩選精髓 另一名參與的插畫家姜智傑(Keung)育有兩個念初中的兒子。修讀插畫設計課程出身的他,曾於COCO!漫畫雜誌推出多部漫畫作品,其中《森巴》系列連載超過13年,讀者對象主要是6至12歲小學生。在漫畫界有多年經驗的他,畫繪本應該沒有太大難度?Keung卻指創作無字繪本與畫漫畫是兩回事,「平日我畫漫畫以輕鬆搞笑為主,並要清晰地傳遞故事內容,可以用很多『格』來表達;無字繪本則要取捨內容,篩選最精髓的部分放在同一『格』,甚至可以把一些周邊的故事放在圖畫的一邊,這些我也是在導師指導下領會的。」 姜智傑(Keung)的Life of A Painting入選2024國際無字書大賽最後16強。(顏燕雯攝) 超越時空 無字繪本激發想像 Keung獲「飛躍繪本」資助創作的全新作品Life of A Painting,講述一幅畫落入不同人手中的經歷。每頁插圖都可看到人物或環境均十分豐富,故事背景並沒有註明地點和年分,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紳士打扮的人物出現,在街頭轉角又會看到一個港式垃圾桶。Keung指這就是無字繪本有趣之處,讓讀者想像和思考,自己尋找書中有趣的地方。這本繪本最終入選「2024國際無字書大賽」最後16強,成為首名獲香港特區政府資助並在有關比賽中入圍的香港繪本插畫師。 因為無字繪本沒有文字,所以Keung在其作品中加入很多細節位,希望豐富故事元素,也可讓讀者發揮想像力。(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怎樣教非華語生中華文化?

以往,在主流學校就讀的主要是在家說華語的華裔學生,學校的教學因而依據華語學生的需要而設計。近年,非華語學生逐漸入讀主流學校,學生必定是華語學生的假設往往不再成立。但教師是否意識到這樣的轉變,教學上會否仍假設只有華語學生,忽略了學生多元的文化背景?這問題在中華文化教學中尤其值得反思。 「我們」等同華語人士? 有小一中國語文課本,標題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內容包括吃湯圓、掃墓、賽龍舟等華語人士的節日活動。這裏「我們」是什麼意思?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我們」除了華語人士外,應否也包括非華語人士?難道非華語人士不是「我們」?那麼,「我們的傳統節日」,除卻華語人士的節日外,應否亦介紹非華語人士的一些節日,例如印度人排燈節的點油燈、巴基斯坦人開齋節吃棗子等活動? 分享不同生活經驗 另一本小一中國語文課本,有以下「農曆新年」的教學活動:「先看看圖,再想想你過年時會做哪些事,可以幫助你想出說話的內容。」「兩人一組,互相分享過年時感到高興的一件事,再把那件事寫出來。」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是適切的,然而非華語學生卻不一定經歷過農曆新年。那麼,教師如何幫助他們?例如,請非華語學生採訪華語學生過新年的情况,從而加深他們的認識。再進一步,活動可以包含非華語文化中的傳統節日,並比較這些節日與華語人士節日的異同之處(例如大家都探訪親友、互送禮物),以豐富非華語與華語學生的分享內容。 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 有幼稚園高班的活動,學習目標是「認識中國人的特徵(名字、外貌特徵、語言)」。活動流程包括「請幼兒運用鏡子觀察自己的樣子,畫下自畫像,填上適當的顏色(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等)。教師展示幼兒所畫的圖畫,引導幼兒說一說大家的外貌特徵。 非華語學生,尤其是在港土生土長的,由於外貌不能改變,他們在這活動中也許感受到就算自己付出多少努力,也不能完全變成中國人。這活動能否達到原先訂立的目標,即培養學生作為中國人身分的認同?還是使得非華語學生更難得到身分認同? 過往,我們教中華文化時,經常提及「炎黃子孫」、「血濃於水」、「同根同心」等說法。可是,非華語學生未必與華語人士有血緣關係,這些慣常的說法並不適用於他們,教師能否覺察到有這樣的改變? 教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並不容易,然而只要教師加深了解非華語文化,多從非華語學生的角度思考並欣賞其文化,他們的教學必能變得更靈活、更多元。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預防低頭族駝背

脊柱後凸,俗稱「駝背」,是指胸椎向後呈圓形的狀態,頭與頸部則過度前傾(圖1a)。除了遺傳與骨質疏鬆的因素外, 不良姿勢是導致寒背,甚至結構性駝背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們在出生時,脊椎從頭到腳幾乎都是前向成弧形的,隨着我們成長,從趴着、爬行、站立至行走等活動,使頸椎、胸椎及腰椎形成不同的彎曲弧度(圖1b)。 (明報製圖) 可是現代的生活令人多坐少動,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從小就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年輕人每天長時間一直低頭彎腰看手機, 對正常脊椎排列的發育造成破壞,形成脊椎後凸、肩膀變圓、頭部前傾等狀態,也稱為「科技頸」;最終永久影響脊椎關節。2010年以後出生的Alpha世代,便是最受此惡習影響的一代。 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成長期的孩子們,要緊記: 1. 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縮短看手機的時間,並將手機放至眼睛向前看的水平位置,以免頭頸前傾 2. 減少用筆記簿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追看電視或影片 3. 確保工作/學習的地方有合適高度的桌椅,電腦熒幕應與眼睛處於同一水平位置。如果必須使用筆記簿電腦工作,請將電腦放於桌上而非大腿上 4. 使用合適高度及有背靠的椅子 5. 不應在牀上看書。如無法避免,則靠着牀背直坐,將書本放在枕頭上看,以減少頸椎過度前彎 6. 每天步行15至20分鐘。走路時目視前方,微微收緊下巴,不要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 運動2式踢走科技頸 長時間維持低頭彎腰的不良姿勢,會導致身體前面的上斜方肌和胸肌緊張而拉緊,而後面的深頸屈肌和下斜方肌、菱形肌變弱,建議做一些改善運動,例如以下兩個動作: 1. 伸展胸肌 背靠牆站立,肩膀和手肘彎曲成90度,舉起手臂手心向外,使手臂後部、前臂和雙手緊貼牆壁,保持10秒(圖2) 圖2(作者提供) 2. 強化背肌 手踭屈曲,雙臂放在身體前面,然後前臂往側張開形成「W」字(圖3),同時盡量將兩邊肩胛骨擠壓在一起,然後回到原位。重複5至10次 圖3(作者提供) 希望大家做好榜樣,和孩子們一起保持良好姿勢及經常活動的習慣,培養健康的下一代。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本文內容) 文:劉佩香(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